56发展需得到重点关注,由此结合现存乡土建筑,相关人员应提供 统一引导,不断更新当地民居,保证正不断消亡的乡土文化能够 在更大范围上得到继承和保护,且同时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满 足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对于乡土建筑的原态保护来说,外界的 关注和支持极为关键,保护工作必须得到相关人员的广泛参与 支持,配合必要的政府介入,即可更好满足原态保护需要叫 2.3重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中,文化价值和历史 价值较高的乡土建筑遗产一般会采取原地保护的方式,而对于 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老宅、水井、古树、牌坊、祠堂、道观、 寺庙等依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土建筑同样不容忽视。因 此,乡土建筑原态保护还需要重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载 体相关联的民间故事、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宗教习俗、文化传 统、工匠技艺,以此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保障,乡土建筑原态保 护也能够由此从不同角度开展。3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生态开发策略3.1合理利用乡土建筑资源为实现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生态开发,乡土建筑资源 的合理利用必须得到重视。在乡土建筑原态保护工作中,相关 人员必须认识到乡土建筑已无法满足村民的现代化生活需要, 因此必须针对性补充完善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生活功能,这种补 充完善可基于拆旧新建或原有建筑改造利用展开,但必须保证 现代人生活习惯能够得到物质层面的满足,且丰富的精神文化 环境能够基于补充完善得以提供。在新建或改造过程中,当地 建筑布局、材料、形制、装饰的延续性与统一性必须得到重视,并 对废弃乡土建筑的材料进行回收利用,用于新建建筑或修缮老 旧建筑。为实现乡土建筑资源的合理利用,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的建筑构件需得到妥善保管,以此满足后续研究和开发需要。 为更好利用乡土建筑资源,为乡村振兴目标实现提供支持,基于 乡土建筑的乡土风貌延续必须得到重视,在关注外在形式和谐 统一的同时,必须保证乡土建筑能够较好满足村民的实际生活 需要,村民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也需要引起重视,由此充分尊 重和听取村民意见,乡土建筑生态开发才能够更好满足村民需 求,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冋。3.2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同样属于乡土建筑生态开发 需关注的重点,而通过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乡土建筑所 蕴含的当地文化传统,即可配合针对性宣传,实现当地文化认知 的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需设法保证村民真正对土生土 长的传统抱有认同,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继承和弘扬之中, 由此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即可获得村民的大力支持。 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以同姓聚居形式发展起来的村落在我国各 地极为常见,这类村落大多拥有保留着许多当地姓氏的宗族祠 堂,为弘扬和传承逐渐消逝的宗族文化,可采用针对性修缮恢复 宗族祠堂的方式,并举办祭祀等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乡 土建筑生态开发的宗族文化等传统文化复兴需针对性剔除相关 文化糟粕,避免引发黑恶势力等问题。现代工艺与传统建造材 料的结合也需要得到重视,在经济性和工期等层面,传统建造工 艺与材料往往存在不足,但这类工艺和材料曾发挥的关键性作 用不应被忽视,因此本文建议开展针对性的传统工艺和材料调 研,探寻现代建造技术与传统建造技术的结合方式,并以此开展 针对性的培训,更好为乡土建筑生态开发提供支持。3.3大力发展基于乡土建筑的旅游产业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较好满足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与生态 开发需要,基于乡土建筑的旅游产业开发必须得到重视,这也是节能与环保近年来我国很多乡村所追求的新时期发展道路。在基于乡土建 筑的旅游产业开发中,民宿属于最为基础的开发形式.同时还需 要结合村落的农业生产特点,以及自古延续的文化传统、手工 艺、民间故事,充分发挥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与自然景观特色,配 合乡土建筑这一实体依托,即可更好满足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 当地的相关产业可由此被带动,经济发展也能够实现长足进步。 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更多的工作岗位可由此提供,乡村的内部活 力激发、村落的生命力延续均可由此实现,当地的乡土建筑自然 可得到更好的保护、开发及利用,但具体的旅游产业发展需避免 出现过度开发问题,且当地的乡土风貌保护应同时得到重点关 注。结合各地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基于乡土建筑的旅游产业发 展必须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带来的“旅游性破坏”出现,同时还 需要积极探索具有乡土气息的旅游模式,尽量规避封闭式管理 的旅游模式,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必须得到充分开发,这样才能 够更好为乡村振兴目标实现提供支持,更好满足游客需要。4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
需关注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制定科学合 理的保护规划、重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利用乡土建 筑资源、大力发展基于乡土建筑的旅游产业等内容,则提供了可 行性较高的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路径。为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 兴,各地存在的传统村落保护意识薄弱化问题也需要得到重点 关注。参考文献:[1] 郑滋阴.乡土建筑:当代的保护与利用一以镇江东乡地 区乡土建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0):233-236.[2] 卓晨辉.传统村落保护意识薄弱化的应对措施[J].智能建 筑与智慧城市,2019(9):86-8&[3] 王恒,高蕾.美丽乡村建设与乡土建筑的生态保护策略分 析[J].建材与装饰,2017(44):176.(上接第54页)不符合当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现实,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这样的 情况也使得政府很难把控尺度。4地方政府工业污染环境治理对策建议4.1增强环保意识首先,建立广告系统。把环境教育工作放在党委宣传的突 出内容中,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需要动员媒体,与媒体建立良 好的伙伴关系,使媒体积极宣传环境保护。通过利用周年纪念 0,利用手机等软件积极推广环境保护知识。另外,加强对新环 境保护法的宣传,提高公民环境保护的意识。其次,建立健全公 民参与机制。在环境保护联盟中发挥积极作用,组织和协调各 个方面的社会资源,并参与环境保护。通过增加环境信息的披 露并发布有关主要公司环境的执法信息,环境评估和批准信息 以及自我监控信息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4.2完善法律制度首先,规范环境税费制度。环境税费制度是现在环境宝珠 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尽快地解决此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 税费制度环境,节省制作成本,这样可以从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企 业的成本,也可以让企业可以少排一些废物,减少环境的污染。 其次,制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环境保险制度可以从一定的程 度上约束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可以帮助 企业降低风险,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此外,也可以促进环境保 护制度的完善,让公众在进行环境保护的时候有据可依。此外, 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减少企业废物的排放, (上接第55页)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一定要对相应的法律 法规进行完善。4.3提升政府监管能力一是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改善社会组织,例如环境保 护协会,专家服务小组,公民检査小组,志愿者服务团队,环境保 护法法律服务中心团队等。充分利用志愿者团队来促进环境保 护和社会行动。二是加强执法监督和建设。加强环境监测,执 法监督和信访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监测控制能力。大力 推进环境监管,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强 有力的技术支持。5 结束语〜缶着五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地
加强,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也逐渐地加强,但环境污染管理,尤 其是工业污染仍然很多。特别是关于工业污染的治理,依然过 于强调浓度控制,尚不能通过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来促进 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地方政府工业污染防治中存 在的问题并提出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张启贤,赵华.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三明市工业污染治理的 综合评价[J】.三明学院学报,2019(4): 17-24.[2] 张晓宇.河北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研究[D].河北大 学,2019.学、合理的构建生物监测早期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对水体污染情 况进行准确的预警,避免水环境污染程度进一步扩大。5.4建立生物监测数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将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并 将监测数据存储到网络平台中,不仅可及时帮助有关人员查询 监测数据,而且可根据数据变化情况掌握水环境的污染趋势,从 而使治理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另外,根据分析监测数据及 生物监测指标,从中了解不同生物在不同季节,机体中污染物的 累积程度,得到监测生物的典型症状与污染物背景值,并存放到 所建立的数据库中。5.5生物监测与理化监测相结合尽管生物监测存在诸多优势,例如,灵敏性高以及经济实用 等优点,但是理化监测同样存在优势,所以为更加准确、全面的 评价水环境污染情况,有必要将理化监测与生物监测加以科学 的融合,发挥两者不同的优势,弥补两者存在的不足,使水环境 污染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得到提升,以此来更有效的指导水环境 治理工作的开展。5.6寻找更多更可靠的监测生物由于生物监测存在极具潜力的发展前景,有关机构或部门 需加大对生物监测技术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生物监测技 术的研究力度,努力发掘更多、更可靠、更加经济的可用于水环 境污染检测的生物,并尝试将其应用在实际水环境污染检测工作当中,使水环境污染检测结果更加全面、准确。6 结束语~霰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尽管出现了显著的增长,但是
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已然成了制约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 问题。此外,水是人类繁衍生息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为改善我 国水环境质量,指导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作为新时代的绿水 青山守护者,检测人员必须要加大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力度,使用更具针对性的生物监测技术进行水环境污染检测,让 水环境污染检测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对提升我国水环境治理的 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计叶,吴雨蒙,许秋瑾.水环境的生物监测方法及其应用 [耳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9(5).[2] 施炜,唐欢.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及分析[J].环 境与发展,2017(6).[3] 彭绍娟.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高 新区,2018⑶.[4] 郑雪松.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运用探索卩].中 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1).[5] 马原.生物监测在水环境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12).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