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心境逐山水
作者:王天右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2期
摘 要:《夏云多奇峰图》浅绛山水,为清代宫廷画师方琮所作。他功力深厚用笔老辣,作品设色淡雅,笔墨苍劲秀润,潇洒流畅,乾隆御题增显高贵身份。这幅画中也透露出画家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一种回归自然的心态在有意无意间流露了出来,淡泊名利归隐田园或许才是方琮正真的心境。
关键词:清代;宫廷画;《夏云多奇峰图》;会宁县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6-0034-01
《夏云多奇峰图》,纸本设色,横批。纵:146.5厘米,横:123厘米,现藏于甘肃省会宁县博物馆(见图)。
方琮,字黄山、友璜,号石颠,生卒年不详,浙江人。他工画山水,师宗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从学于张宗苍,深得其法,供奉内廷。乾隆十六年(1751)方琮他随张宗苍进入内府,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仍在宫庭任职,在宫廷作画近三十年,是任职较长的一位宫庭画家。他的作品以摹古为多,仿北宋画家王希孟的《江山千里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倪瓒的《松林亭子图》等。方琮在宫中为“如意馆行走”,作有大量的山水画,大都装饰宫殿和各处行宫墙面而用。他的作品被清宫《石渠宝芨》、《石渠宝笈·续编》、《石渠宝笈·三编》收录共有四十八件,从收录作品数量来看,他是清代比较重要的宫廷画家。同样在《熙朝名画录》、《盛京故宫书画录》中都有他作品的收藏记录。
方琮他功力深厚,用笔老辣,这幅《夏云多奇峰图》运用传统“浅降山水”技法,精心描绘了一幅山川秀色的美景。画面全景式构图,呈现近山远峰崇山迭嶂,苍松翠柏云雾缭绕,飞瀑流泉亭舍木桥。画面前景顽石丘坡错落对峙,青松杂树前后穿插。丘坡中间木桥溪水斜流而过,桥上一抱琴童子目清面秀,匆匆而行。中景青山数重,层峦叠障,山间又茂林丛生各尽奇态。山下“界笔”描绘亭台屋舍,宽敞而明亮,堂内又设木床圆凳,书籍琴案。亭台屋后一架瀑布飞流而泻,屋舍右侧溪水曲折幽径,奔流而过,溪中拳石显露,似“潺潺”之声清脆悦耳,山谷间烟雾弥漫云气腾升。山崖平缓之处,两位深山隐士衣襟飘逸携手而行,其中一人手指远处,似在论古吟诗,又似指点这人间仙境。远处山峰作者虽减笔淡墨,但也觉苍苍茫茫。仔细观察画面呈现:山峰、悬崖、云岭、峡谷、山泉、瀑布等景观;又有山路、木桥、房舍、人物、青松杂树等,真是可观、可游、可想、可居的一派幽静闲淡之处。画面上方正中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咏,画面左下角作者楷书落款:“夏云多奇峰,臣方琮恭绘”,钤“臣”、“方琮”白文篆书小印两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画中方琮“兼工带写”,精心勾绘。所画山石主要采用“披麻皴、米点皴、”;先以淡笔勾轮廓,再以水墨淡彩轻染,复染水墨、赭石、青绿,最后点苔擦皴提神。杂树多以“鹿角、蟹爪”;“夹叶、点叶”,“个字”、“介字”等技法表现;而松柏则以墨笔写“扇形”松针,花青衬托渲染;“双勾法”绘枝杆,“鱼鳞皴”分阳面,复以赭石染枝杆。所画“勾云、衬云”如烟如雾不散不乱。点景人物了了几笔但觉衣纹疏朗,形神兼备。整幅画面构思精心巧妙,人景物彼此映衬,互相依托,俨然是一幅避世离尘的仙山秀景。
而这些大自然中无感情,无思想的山石、林木,却被画家方琮赋予了一种特殊感情,他通过树木山石传情,表现出了一种超凡脱俗,宁静致远的艺术意境。他笔下的山水便不再是自然中的景物,而是具有了个性和灵趣,或许这也正是他作品的灵魂和精神。当静心赏阅面前这幅画的时候,就被这种“弦外之音,画外之意”所陶冶、所打动,不由得随着画家一路同行,欣赏这重山复水的美景。或许正是因为方琮这高超的绘画技艺里,所透露出的这种“艺术的灵魂”感染了乾隆皇帝,赞赏之余他欣然提笔在这幅画的上方正中题咏“峰出奇云云肖峰,峰云势若雨争锋,高人指頋艰著语,有定容还无定容。”落款“戊子仲春御题”,钤“乾”、“隆”朱文篆书小印两方。
乾隆皇帝御题,无疑使这幅画增添了一种高贵身份的色彩。从乾隆皇帝题咏落款看,乾隆戊子年,应为乾隆33年,即公元1768年,此画已是方琮进宫16年后所作。相对他早年时期稳健复古的绘画风貌,此时的用笔更见开张,笔墨更现苍劲秀润,潇洒流畅。从这幅山水画中也透露出画家的一种思想境界,想必是久在宫中作画多年,一种回归自然的心态在有意无意间流露了出来,淡泊名利归隐田园或许才是他正真的心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