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乌哈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0年一季度国土资源有关统计数据

2010年一季度国土资源有关统计数据

来源:乌哈旅游
2010年一季度国土资源有关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 国土资源

一、建设用地供应情况

建设用地供应大幅增长,房地产开发用地比重明显提高。2010年一季度,全国建设用地供应总量6.78万公顷,同比增长67.0%。其中,工矿仓储用地供应2.35万公顷,同比增长40.1%;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2.67万公顷,同比增长1.25倍;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供应1.76万公顷,同比增长47.2%。上述三类用地供应分别占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34.7%、39.3%和26.0%,比重同比分别下降6.7个百分点、提高10.2个百分点和下降3.5个百分点。

二、重点监测城市地价情况

综合地价平稳增长,商业和居住地价环比增幅回落。2010年一季度末,全国105个监测城市综合地价2715元/平方米,同比增长8.1%,环比增长2.3%,环比增幅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商业、居住、工业地价分别为4822元/平方米、3938元/平方米和607元/平方米,同比增长率分别为8.5%、11.9%和3.7%,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3%、3.0%和1.6%,环比增长率分别回落0.9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和提高0.5个百分点。

三、地质灾害监测情况

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及灾害损失增加。2010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99起,其中滑坡134起、崩塌98起、泥石流14起、地面塌陷42起、地裂缝6起、地面沉降5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4起,39人死亡、3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35.9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长66.1%、3.88倍和1.09倍。

收藏 分享

重庆市长:只要动脑筋,政府是可以控制房价的

房价, 重庆, 市长, 政府, 动脑筋 重庆市长:只要动脑筋,政府是可以控制房价的 2010年04月20日 08:18:15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访谈录(上) 4月2日的山城阴雨绵绵,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重庆的旱情。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下午6点步履轻快地回到市府办公室,连饭都没有吃就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的专访。 6根烟、一碗汤圆以及侃侃而谈的自信是黄奇帆在3个小时的畅谈里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房价愈来愈高企的今天,大城市中的不少人不但买不起房,还租不起房,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出现白领出走的情况,他们带着憧憬来到大城市发展,却带着遗憾和无奈离开。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有着清醒的认识———“人才流失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非常危险。” 近日,在如火如荼的重庆公租房建设正在成为全国焦点之际,《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他告诉我们,只要地方政府肯动脑筋,房价是可以控制的。 “对高端房我要变本加厉地收税” 《经济参考报》:最近重庆的公租房模式是热点,将其和廉租屋、经适房比较一下吧。 黄奇帆:公租房模式是涉及民生的重大改革。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计划经济搞公房的模式是失败的,搞得天下所有的干部和群众,都没有房子住;改革开放以后到九十年代开始搞土地批租,把公房都配置给市民,新的房屋都作为商品房,100%的走商品房市场化轨道。同样,100%的商品房配置也不合理。总有30%至40%的人买不起房,刚进城的农民工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3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也是买不起的。真要让他们都买得起房,就不是市场化的房地产了。 政府好像也想到了一种方法,就去搞廉租屋。但廉租屋的享受人群是低保户,低保人群在任何一个城市里都只占3%至4%,也就是说廉租屋无法覆盖大部分人群。 90年代后期推出的经济适用房是一种保障性的产权房,这个房子买来以后,五年内不能卖。但恰恰就是这个房子发生了重大的利益冲突和灰色交易。所谓的经济适用房,就是土地划拨,不收配套费,也没有房产商的利润,交易过程也不收什么税。市场上5000元/平方米左右的商品房,差不多的经济适用房只要2500元/平方米。在房价日益高升的阶段,放五年,这房子就变1万元了,业主就可以卖了。再去补点地价,办点什么手续,简简单单就可以翻两番,涨四倍。低保户的低收入是民政部门管着的,作假比较困难。但一般意义上的低收入,谁来管?每个单位领导都可以帮着自己的部下开低收入证明,行人情。 我们这次提出一个模式,就是双轨制,30%至40%搞公租房,60%至70%搞商品房。那么,这个30%至40%的公租房,就可以把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屋统一起来,公租房、廉租屋、经适房三位一体。 如果不把住房制度形成双轨制,即使收物业税也摆不平。因为不管怎么说,发达国家都有相当比例的人群租房住。美国现在是65%的人买,35%的人租,新加坡也差不多是50%的人租房,50%的商品房。凭什么我们这么一个低收入人群的大国不呢?所以,保障房绝对不能搞私房的保障房,否则就是国家财富的无底洞。 《经济参考报》:我国的经适房模式正是引自国外。 黄奇帆:你得看看人家怎么搞的?美国人的经济适用房有5招。第一,房子造在城郊结合部,在所谓弱一点的地段规划;第二,造房的开发商不能赚钱,只能赚基本的施工费;第三,卖给考核无误的低收入者;第四,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所有低收入群体买了这个房子,有一天不要的时候,只能卖给当时的新的低收入者。具体操作方式是,纽约的房产局回收以后,再转卖给当时的低收入者。这样就不能当商品房来炒作了;第五,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交易费用都不会有什么税收,都作为低收入房自身的循环。也就是政府不会在这个房子系统里收税。这五条多清楚呀。也就是说我们一根筋的走向市场化,所谓的保障,要么保障得太少,要么保障得太乱,所以没有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uhaninfo.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