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乌哈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复杂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

复杂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

来源:乌哈旅游
一复杂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 栾 震 (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 要:复杂理论源于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是二语习 得领域的又一新理论,强调系统行为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开 放性、适应性、自组织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复杂系统处于不断 变化中.系统行为会改变环境,系统本身也会产出新的行为以 适应新环境。复杂理论认为,语言是在使用中不断涌现的一系 列动态分级模型,是在交际过程中自下而上产生的。复杂理论 为研究语言和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全面深入研究二 语习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复杂理论复杂系统二语习得 1.引言 复杂理论(ComplexityTheory)是二语习得领域的又一新 理论,目的是描述和解释二语习得这一复杂系统内部各组成 部分自身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以及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 从而导致系统整体行为的发展变化,以及系统本身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本文重点讨论复杂理论与二语习 得的相关问题.以及由本理论引起的思考。 复杂理论源于自然科学领域,最早由JamesGleick(1987) 提出。他指出:玩游戏的同时可以改变游戏规则。Larsen— Freeman将James Gleick的动态系统理论迁移运用到语言和语 言习得中。认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在语言社区 各主体间的互动过程中自下而上地涌现(Larsen—Free— man1997:Ellis&Larsen—Freeman 2009),而不是自上而下地 由各种语法规则或语言原则构成的静态系统。2008年11月, 为庆祝美国著名期 ̄]Language Leaning ̄0刊6O周年,人们以 “语言是复杂自适应系统”(“Language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为主题召开会议,并发表多篇会议论文,加强探讨, 深入交流.使复杂理论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视角受到应用 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2.观点概述 复杂理论是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强调系统行为具有复杂 性、动态性、开放性、适应性、自组织性和非线性的特点。 首先.二语习得是由多种异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系统 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教材、环境,等等,而每个要素本身 又是一个复杂系统。 其次.二语习得系统是动态变化的、自组织的。复杂理论 认为整体是由各组成部分自发组织而来,没有规划蓝本可遵 循,也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Mitchell 2003)。语言本身就是动 态的,但动态系统也有相对静止性,无论如何发展变化,系统 总的特征不会产生根本的质的变化。 再次.二语习得的发展是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取 决于复杂系统受初始状态影响的敏感性。初始条件非常微小 的变动也可以导致最终状态的巨大差别.此现象被称为“蝴蝶 效应”(Edward Lorenz 1972)。 最后.二语习得发展过程是开放的、自适应的。动态系统 是开放的.不断有新的因素或变量加入.使得复杂系统更复 杂,新加人的变量和原有的变量要互相适应、互相融合,从而 实现平衡状态,这个过程需要新旧变量之间的自组织行为。 3.主要成果 根据Long(1990)对二语习得领域中普遍认可的几大观点 和现象的总结。笔者认为复杂理论为如下几大观点提供了理 论支撑。 第一,语言输人对二语习得很重要。根据复杂理论的观 点,语言是在使用中不断涌现的一系列动态分级模型(Dwight Atkinson 2011)。所谓模型,是语言中出现频率高的、意义凸显 的、形式固定的语言结构(DwightAtkinson 2011).是动态复杂 系统中相对静止的部分。语言是一个分形(Larsen—Freeman 1997),语言形式的分布遵循无刻度幂律(Zipf 1935),语言学 习者对出现频率高的、语义清晰且认知凸显的语言结构非常 敏感,容易习得。另外,语言频次有助于进行归纳,并且是纵向 发展的(Christiansen&Chater 2001;Elman et a1.1996)。 第二,在很多情况下,二语习得是附带进行的。附带习得 是指语言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语言输入的意 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语言形式的习得是交际的副产品。复 杂理论强调语言源于使用,交际双方在交流时不断地根据对 方情况,做出语言形式的改变,从而达到交流目的,进而习得 语言。 第三,语言学习者可能会知道比语言输入更多的知识。复 杂理论椎崇形态发生学,认为新的语言形式可以通过类比产 生(L ̄rsen—Freeman 2003)。通过归纳经常出现的语言形式的 意义或功能,语言学习者就会对这些语言形式进行分类.进而 行成语言原型或模型。对于语言输入中没有出现的语言形式. 可以在语言自然环境下的社会交际过程中.通过过渡归纳习 得(Rumelhart&McClelland 1986)。 第四,二语习得具有个体差异性。复杂理论认为学习者语 言能力的发展,与社会语境、交际压力、学习者个体因素、输入 频率等因素有关。由于二语习得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 杂系统,各因素本身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在语言输入、教 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语言学习者最后的二语习得情 况会千差万别。 第五,频率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频率是二语习得 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频率高低与习得早晚之间没有 绝对的必然关系,过度强调频率的作用,会陷入经典条件反射 理论的误区。复杂理论在强调频率重要性的同时,也关注出现 频率高的语言形式或是凸显的语言形式能否引起学习者的注 意、注意程度如何,以及特定语言形式的应急提示,即语言学 习者能否根据该特定语言形式的提示,归纳或猜出由其构成 的语群的意义或功能。 最后,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重视教学的作用。母语 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母语的认知机 制在学习二语时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也有可能妨碍学习 者发现母语和二语的不同之处(Ellis 2006)。母语不仅仅在产 出和理解二语时产生影响,同时对学习者思维产生影响 (Sl0bin 1996),即使二语水平很高的习得者。在说二语时,大 多也会用母语进行思维。但是,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教学得以改 善。通过教学,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语言资源,注 意力和意识可以得到整合和引导(Larsen—Freeman 2003),学 习者的语言水平会大大提升。 4.本理论存在的不足及启示 复杂理论对深入研究二语习得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其 自身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受到批评和质疑。例虽然复杂理论 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但是也遗漏了一些问题.如短期和 长期记忆、信息处理、石化等。 复杂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复杂理论的贡献之一是避免还原论的简化思想.认为系统 97 2014g-g72,t)l考试周刊 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阅读策略探微 范 晨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张家港215600) 摘 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在大学 英语第二课堂加强阅读实践.理工科院校可在提升校园人文 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拟通过分析理工科院 校第二课堂的阅读现状。指出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阅读的 意义.并阐述其具体实现的策略。 关键词:第二课堂 大学英语 阅读策略一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阅读现状分析 (一)教与学阅读意识淡薄。 人文精神 、引言 第二课堂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突破课 堂教学的局限,创造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为核心的新型课堂 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能够借助依 托多种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体系.提高 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引入中外经典文 学作品.加强阅读能力拓展,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促进 写作能力的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培养 的复杂性产生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简单 地认为整体是部分之和。并且强调各组成部分自身不断的发 展变化。同时指出研究者可以将一些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如将话语分析与语料库语言学结合。将二语习得与语料库语 言学结合,将二语习得与对话分析结合,等等(DwightAtkinson 2011)。对于外语教学而言,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系统,教师在 这一过程中扮演管理学生学习过程的角色。复杂理论会帮助 我们理解这个过程。从而使教师更好地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 (冀小婷,2008)。 5.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 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 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 时增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 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经过数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后,大学生普遍在听、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各类英语考试 对阅读的重视.使得教师和学生逐渐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然 而,这种阅读能力主要以应试阅读理解为主,忽略了阅读本身 带来的乐趣。更忽视了阅读对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及英语综 合能力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在教学时普遍重技能培训,轻人文 素质。鉴于当前的就业市场需求,学生在学习时具有很强的偏 向性,在与自己专业技能相关的学科课程上比较投入,而对与 ing,59,Supplement 1,2009. [6]Elman,J.,Bates,E.,Johnson,M.,Karmiloff-Smith,A., Parjsi,D.,&P1unkett,K.(1996).Rethinking innateness:A con— nectionist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Cambridge,MA:MIT Press. [7]Heylighen,F.Self-organization,emergence and the archi— teeture of complexity.Proceedings of the 1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AFCET,Paris),1989. [8]Gleick’J.Chaos:Making a new science.New York:Penguin Books,1987. [9]Lal'sen—Freeman,D.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 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pplied Linguistics,1997,1 8. 复杂理论源于统计物理学和系统科学.为二语习得研究 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认为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 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处于完全静止状态的成品。 在说话者的交流使用中,语言模式不断形成并日趋稳定。但它 们永远不会是静止的。语言的出现、使用、发展、变化、习得都是 个动态的过程,自成复杂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复杂理论 持语言学习生态观。强调认知与社会环境不可分。同时关注心 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复杂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张使用回溯 法,强调描述和解释,对预测不抱乐观态度。复杂理论是社会 视角和认知视角的整合,对二语习得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拥有 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应用语言学家关注和研究。 一[10]Larsen—Freeman,D.Teaching language: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Boston,MA:Heinle/Cengage,2003. 『1 1 1Larsen—Freeman,D.On the need for a new understand— ing of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 tics,2008,3. [12]Long,M.The least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needs to explain.TESOL Quarterly,1990,24. [13]Lorenz,E.(December).Predictabi1ity:Does the flap of a butterfly’S wings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Paper pre— sented at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 ences,Washington,DC,1972. 参考文献: [14]Mitchell,S.Biological complexity and integrative plural— 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Atkinson,D.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Taylor&Francis e-Library.201 1. [15]Rumelhart,D.&McClelland,J.On learning the past tenses of English verbs.In J.McClelland。D.Rumelhart,&the PDP Research Group(Eds.),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Explo— rations in the mierostuctrure of cognition,Vo1.2: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models.Cambridge,MA:MIT Press,1986. [2]Christiansen,M.H.,& Chater,N. (Eds.)C0nnectionist psycholinguistics.Westport,CO:Ablex,2001. [3]Ellis,N.C.Selective attention and transfer phenomena in SLA:Contingency,cue competition,salience,interference,over— shadowing,blocking,and perceptual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 2006:27. [16]Slobin,D.From“thought and language”to“thinking orf speaking.”In J.Gumperz&S.Levinson(Eds.),Rethinking linguis— tic relativ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4]Ellis,N.C.,&Larsen-Freeman,D.angLuage emergence: Implication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 [17]Zipf,G.K. rhe Psycho-biology of language.Boston,MA: Houghton Miflifn,1935. [5]Ellis,N.C.(with Larsen-Freeman,D.Constructing a see— ond language:Analyses and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s of the e- mergence of linguistic constructions from usage.Language Learn— 『18]冀小婷.关于复杂系统与应用语言学——拉尔森.弗 里曼访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uhaninfo.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