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整合课例一则
昌平区第四中学 董 丽
文章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与学,是一个极具优势的尝试。要实施新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关键在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既可以创新的处理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使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有利于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有利于能力的促进和发展,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主题词:信息技术;整合;辅助;优化;教学设计
正文: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其宗旨是通过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促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发生变革,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二、明确课程整合的目的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新课程要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在学科课程和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为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供了基础与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生活搭建了一个技术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为优化学习质量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是将信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体中,其中英语课程是主体,是目的,信息技术是手段、是载体。因此,在整合过程中一切的行为都围绕课程目标和改善学习这个中心,把信息技术巧妙的应用和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改革。
三、在阅读课中的教学应用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针对性强,还能够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有利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要实施新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关键在教学设计。因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是课堂。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多媒体辅助环境下,我尝试着阅读课教学沿着“营造氛围,烘托主题,点燃激情→情景导入,切入正题,激发兴趣→泛听略读,互为补充,整体感知→研读文章,分辨是非,深入理解→方法指导,画龙点睛,反馈练习→课外阅读,体会联系,巩固提高→前后呼应,德学共长,意犹未尽”的思路进行教学。
即可以用以下的流程图来表示:
营造氛围 情景导入 泛听略读 烘托主题 → 切入正题 → 互为补充 → 点燃激情 激发兴趣 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 课外阅读 前后呼应 画龙点睛 体会联系 德学共长 反馈练习 → 巩固提高 → 意犹未尽
(一)、营造氛围,烘托主题,点燃激情
利用多媒体,可创设出各种直观性强的情景,从文字、声音、动画等方面展现教学内容,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趣味盎然,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为整节课的优化,构建一种良好的氛围。例如,在讲授外研版初二下册Module 9 Heroes Unit 2学习白求恩的英雄事迹这篇阅读文章时,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歌曲《真心英雄》中,“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这荡气回肠的旋律、画面和亲切鼓舞人心的歌词所营造的一种神圣,振奋而充满激情的氛围,一下子就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英雄情结,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激情进行以下的学习,并且力争贯穿课堂的始终。营造氛围正是多媒体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过去的教学中很难做
研读文章 分辨是非 → 深入理解 1
到这样的效果。这个环节也因此往往容易被忽略掉。
(二)、情景导入,切入正题,激发兴趣
当学生还沉浸在英雄的向往当中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个英雄人物,映入他们的眼帘,使英雄的形象更加具体。他们当中有杨利伟、刘翔、雷锋、张海迪、詹天佑、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抗洪救灾战士等。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如:(1) Who’s the hero in your heart ? (2) 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them ? 此时学生们的兴趣已被激发,调动了他们积极探索的学习情绪。学生们积极踊跃自由回答,说出自己心中的英雄,有的还互相给予补充,说出向英雄们学习什么。正当学生们兴趣盎然之时,我利用大屏幕给出学生一些有关人物生平的英文信息,利用他们以往的背景知识来做一个游戏,Guess who he is ? 很自然的导入了本课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学生回答Norman Bethune , 这回答正是切入了正题。师生带着饱满愉悦的心情共同进入了下一步的学习当中去。
(三)、泛听略读,互为补充,整体感知
对于捕捉课文大意,整体感知,我往往设计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情况,当课文较短,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生词量不太大时,我往往设计为直接通过听后回答问题的方式,可能听一遍,两遍,不超过三遍,问题一次次深入,直到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二种情况,当课文较长,又有一定难度时,我先让学生泛听后答题,还有些通过听来解决问题比较吃力的,和通过听不易捕捉的问题,我再接着设计为让学生略读的方式,进行解决,问题也是层层递进,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三种情况,就是当课文较长,对于学生来说材料比较陌生,听的训练在这里很难进行时,节约时间,加大读的训练,就让学生直接看文章,回答问题,进行快速整体感知。
不管是选择哪种方式,问题的设计只要求对课文有大概了解,问题可以涉及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哪些人物等。总之,泛听略读,整体感知课文,选择哪种方式,要根据课文、学生、学情灵活掌握,互为补充。例如,在学习白求恩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有一定背景知识,我又在本课导入时,做了一定铺垫,所以本课对学生来说整体感知不难。我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即先泛听后略读,感知整体。大屏幕上展示出两个问题:
(1) When did Dr Norman Bethune come to China ?
A. in 1916 B. in 1938 C. in 1890 (2) What made Dr Norman Bethune a hero in China ?
A. He invented new treatments and medical tools. B. He died in China.
C. His work with the Chinese soldiers.
2
这两个问题为选择题,降低了听力难度。因考虑到本篇文章较长,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刚刚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但学生这时已经可以结合背景知识,展开想象力,构建自己心中想象合理的故事了。这时大屏幕上同时给出了5个问题,问题的旁边是课文的5个自然段:
Match the questions with the paragraphs:
(1). Why did he write books? Paragraph 1 (2). How long did he once do operations without stopping? Paragraph 2 (3). Why did he invent new ways to treat soldiers? Paragraph 3 (4). Why was he a hero in China? Paragraph 4 (5). Who is one of China’s most famous heroes? Paragraph 5 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把5个问题分别与5个自然段进行搭配,目的是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以便对课文有明确清晰的整体感知。
(四)、研读文章,分辨是非,深入理解
多媒体在这个环节也充分展示了它的优势。它使教学内容量大,密度大,高效性,记录思维的过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例如,在本课精读课文部分,我在屏幕上给学生展示了9个判断正误的小题:
(1). He became a doctor in 1890. (2). He came to Yan’an in 1916. (3). He was 26 when he came to Yan’an.
(4). There were a few doctors, so he had to work hard. (5). He once worked for 69 hours without stopping . (6). Bethune saved 112 people in his life.
(7). He cut his hand during an operation so he stopped working.
(8). He died because he cut his hand during an operation and he didn’t stop to
take care of his hand.
(9). He is one of China’s most famous heroes.
学生第一步要辨别出题目的对错,第二步要找出错误的内容,第三步要把错误的内容修改正确,最终成为正确的叙述。这三步都能通过多媒体一一展现出来,帮助每个学生梳理词汇和课文,大大提高了效率。再次阅读文章,把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使学生感到故事脉络清晰,情节透彻,做到了深入理解。
(五)、方法指导,画龙点睛,反馈练习
在学习每一篇阅读中,我都要渗透一些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方法。这不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我认为,首先要有阅读的量做基础,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作为辅助,这一环节还对培养学生的写作
3
打下基础,有所帮助。在本篇的阅读方法指导上,我首先让学生把所有有关时间的词都找出来,并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把它们排好,这时电脑中就可以把学生排好的表示时间的词显示出来,学生自己就可以得到结论,本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的结构是先总述,再分述,最后再总述。
为了进一步熟悉文章,让学生进行跟录音朗读。读熟后,为了巩固课文,并且把所学的课文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布置更深层的任务,这也正是画龙点睛之处。屏幕上展示出:
In 1890 Norman Bethune... → When and where he was born
In 1916 he... } His early life Later he...
In 1938 he...
Once he... } Other facts about he did In the end, he...
His work made him...
He is remembered in... } Comment about him
右边内容为学生总结得出,然后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才一一展示出来。正与上面找时间状语的环节紧紧相扣,同时也为下面要进行的写作环节进行了铺垫,为指导写作降低了难度。课堂的整体设计都力争环环相扣,层层铺垫。让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内容进行两人一组的复述课文的练习。
为了巩固重点词汇和复现文章的写作手法,突出时间状语在叙事中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一篇需要学生来填写重点信息后对于本篇课文的改写。学生分小组填写短文并口头复述,互相检查。选派小组代表,课堂展示小组成果。其中短文中应该出现的人名和国名,利用多媒体以人物图片和国旗代替,在无形中扩展了地理知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渗透,而且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生动活泼,增加了趣味性,极具吸引力。新课程倡导教学设计现代化,拓展教材的来源和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背景,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更加精巧的设计提供了可能。
(六)、课外阅读,体会联系,巩固提高
为了巩固本课所学习的阅读技能,阅读课又要突出阅读的训练,教师可以再精心挑选一、两篇课外阅读,进行补充,拓展提高。我所选的材料,经常从三点考虑。第一,要紧紧围绕本课的主题,并充分扩展深化丰满主题。第二,文章结构,写作手法尽可能与本课所学课文一致或相似,因为附加的阅读,其中的一个
4
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领悟巩固本课所学阅读技能,然后能用这种技能去指导自我阅读,自然而然地运用到阅读中去,达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这其中体现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性,让学生也尽可能地去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达到举一反三、巩固提高的效果。第三,文章短小精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选内容和所设计的问题力争可以利用多媒体在一张投影片上全部展示出来。这样降低了阅读答题难度,方便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利于学生领悟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例如,本课以英雄为主题,通过故事了解英雄人物,激发学生学习英雄的情感。每个时代都有英雄,各个领域都有英雄。我为学生选择了一篇有关著名英国护士Florence Nightingale的短文,并在文章之后设计了6个问题:
A famous British nurse
Florence Nightingale was born on May 12th, 1820. In 1851 she trained as a nurse. Two years later she went to a British military hospital so that she could help British soldiers. Before she arrived, many soldiers died in the hospital because it was dirty. Nightingale worked hard to make the hospital clean and stop soldiers dying. When she returned to England in 1856, she was a national heroine. Nightingale wrote two books about nursing and she also started a school to train nurses. She died in London on August 13th,1910, when she was 90 years old. (1). When was Florence Nightingale born? (2). What did she do?
(3). Why did she go to a British military hospital? (4). What were the hospitals like before she arrived there? (5). What did she write? (6). Why did she start a school?
问题的设计不仅体现了阅读的流程同时表达了写作思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一步一步在原文中与学生一起找到了答案,直观地体现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过程,多媒体有效地帮助指导了学生正确阅读。使学生学习课文而又跃出课文,灵活运用词汇和各种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既有书本知识,又有拓展知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七)、前后呼应,德学共长,意犹未尽
课堂上学生在情景中感知语言,在情景中使用语言,在情景中发挥语言能力,课后学生在感悟中输出语言,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在整节课的阅读训练中一直围绕“英雄”这个主题。利用多媒体快速展示回顾一些英雄人物,进而定格在思考题上:
Do you want to be a hero? Why or why not?
5
Who is your hero? What should you learn from him/her?
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热爱英雄,学习英雄,并激励自己发奋学习,做有用之才的情感,使学生德学共长。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在小组交流后,再进行全班内的讨论与补充。
当学生们还在思考着一些问题,不断地产生一些想法,始终被一种“英雄”的情感牵引着时,屏幕上出现了一行行的诗句:
Heroes
Heroes in my heart Heroes in your heart
Everyone has his own heroes in his mind Be sure to learn from real heroes ……
Maybe we can’t be heroes at last Though we try and try But please remember we can just because we try So follow the heroes in your heart And try
师生一起朗诵着,情不自禁再次把情感推入了高潮。似乎找到了答案,可又使我们浮想联翩,意犹未尽。一节好课不仅要传授了知识,更应像一部好电影让人有所感悟,令人回味。整个课堂设计都注意前后呼应,细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像一幅画卷缓缓展开,突出一个主题,浑然一体。
本课作业是分层布置的,可以写一篇有关袁隆平主要事迹的短文,主要信息已给出。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上网查找自己心目中英雄的资料,写成短文。在作业布置之后,再次回顾了课堂上所学的写作方法,既降低了作业难度,又总结复现了教学重点。
四、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与学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与学,是一个极具优势的尝试。富有感染力的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令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之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因此对知识的表现更加准确、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既可以创新的处理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并
6
且能使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有利于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有利于能力的促进和发展,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2003
[2] 彭立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北京出版社,2004年
——文稿源自昌平区十七届教科成果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