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统计局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争进全国二十强、建设和谐新诸暨”的工作目标,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 综 合
据上级统计部门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440.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5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71.93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139.76亿元,增长14.9%。第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61.8 :31.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1584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4.1%。
全市财政收入43.5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其中,中央收入20.80亿元,增长29.8%;地方收入22.75亿元,增长30.7%。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增值税增长32.5%,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幅为33.0%和7.3%,营业税增长24.3%。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4.1%。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升7.3%,烟酒及用品价格上升1.7%,衣着价格上升5.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升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升0.3%,交通和通讯价格上升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2.1%,居住价格上升5.4%。
经济和社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资源约束矛盾突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竞争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 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36亿元,增长13.2%,其中农业总产值21.73亿元,增长8.4%,林业总产值5.15亿元,增长11.3%,牧业总产值9.59亿元,增长29.8%,渔业总产值6.60亿元,增长9.7%。农林牧副渔服务业产值0.29亿元,增长25.1%。
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粮食生产实现19年来首次连续四年增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0.3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9%,粮食总产量34.54万吨,增长6.3% 。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产量全面增加。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单位 2007年 增长(%) 粮 食 吨 345380 6.3 #谷物 吨 305210 5.8 油 料 吨 8696 8.4 #油菜籽 吨 5409 10.2 茶 叶 吨 11777 10.1 水 果 吨 134098 2.8 香 榧 吨 566 -16.1 板 栗 吨 3091 10.0 珍 珠 吨 400 2.6
林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完成绿化造林面积777公顷,其中香榧417公顷,银杏31公顷,水果等329公顷。建设生态公益林6133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1908公顷,本年新封面积137公顷,森林覆盖率56.6%。
畜牧生产强劲回升。全市生猪存栏25.85万头,其中母猪14000头,比上年分别增长4.0%和98.5%;家禽总存栏390.36万只,增长26.0%。肉类总产量4.62万吨,比上年增长9.1%。
水产生产平稳增长。水产品产量1.51万吨,比上年增长 1.8%。珍珠产量400吨,比上年增10吨。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全市新增农业企业16家,总数达28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增45家,达130家;休闲观光农业巳建成营业38家。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全年共兴建续建各类水利工程 1000余处, 完成土石方650万立方米,完成各类投资2.1亿元,全市共改善灌溉面
积2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 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2万亩,完成各类渠道衬砌200公里,有效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5.8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4.9%;农用拖拉机10304台,联合收割机531台,节水喷灌机械90套,插秧机56台,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2.09万亩,比上年增长278.5%。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以十大实事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新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完成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村2个,完成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3个,诸暨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31个,制定出台农村绿化、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日常保洁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4个工作指导目录,全年共投入新村工程建设资金4.79亿元,其中村级投入2.84亿元,社会投入0.35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法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55.93亿元,比上年增长27.7%。产销率为98.18%,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实现产值429.62亿元,增长30.5%,重工业实现产值626.31亿元,增长25.9%。
工业经济效益稳定。据全市935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法人企业统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实现利税94.64亿元,增长27.6%,其中利润72.39亿元,增长27.8%。
市级规模企业发展势头良好。125家市级工业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74.38亿元、利税71.61亿元、利润55.82亿元,占全部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法人企业的74.1%、75.7%和77.1 %。市级工业规模企业当年实交税金19.16 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4.0 %。到年末,全市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60家,比上年末增加35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8家,当年新增6家;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新增1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海亮集团完成销售收
入90.12亿元,位居全市之首。利润超千万元企业109家,增加21家;实交税收超千万元企业41家,增加7家。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按工程属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2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全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0 %;上缴地方税收30924 万元,增长9.6%;施工面积641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33万平方米,交验合格率达100%;获省(市)级及以上优质工程奖14 只,其中:国家级优质工程银质奖1只,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1只, 上海市“白玉兰”杯4只,浙江省“钱江”杯6只,江苏省“扬子”杯1只,江西省“杜鹃花”杯1只。总承包企业主项资质晋升为一级企业的1家。建筑业务触角遍及全国31个省市,展城建设集团列入中国企业500强第452位,展城、八达建设集团双双列入2007年中国建筑承包商60强第39位和54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55 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实现工业性投资122.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2%。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年限额以上投资169.59亿元,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0.18亿元,下降29.6%,第二产业投资111.91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57.5亿元,增长9.7%。
房地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开发投资37.95亿元,同比增长47.0%,其中住宅投资24.57亿元,增长34.8 %,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95亿元,增长38.5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33.10 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34.05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0.8 %和25.9%。商品房销售面积122.23万平方米,增长63.4%,其中,住宅101.38万平方米,增长55.7 %。年末住宅空置面积19.24 万平方米,比年初下降51.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08 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分地区看,市区消费品零售额56.63 亿元,增长17.7%;市区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7.45亿元,增长1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6.47亿元,增长17.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7.61亿元,增
长18.0%。汽车和家用电器音像器材类等成为零售市场重要的消费热点,其增幅分别为 20.9%和23.0%。
商品市场成交活跃。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3 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13个,超10亿元的市场4个。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年末共有星级酒店18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7家。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3465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6 %,其中,出口额261954 万美元,增长29.4 %;在出口额中,加工贸易出口58418万美元,同比增长49.3%,占全市外贸自营出口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 个百分点;进口额84618万美元,增长92.1%。商品进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60个。进出口额列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44747万美元、欧盟43624万美元、日本32633万美元、香港18860万美元、韩国18664万美元。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出口额列前五位的商品为:机电94597万美元,增长29.8%,占36.1%;服装51136万美元,增长36.0%,占21.3%;袜子45902万美元,增长30.1%,占17.5%;贡缎23795万美元,增长0.6%,占9.1%;珍珠19322万美元,增长56.6%,占7.4%。
对外招商力度加大。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42133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实际利用外资24525万美元,增长30.4%。全年新批三资企业73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保持增长。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959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7%;新签合同金额7440万美元,增长153.6%。
七、交通和旅游业
公路建设不断推进。全年农村联网公路开工建设204.5公里,其中114个项目146.4公里通过竣工验收。诸永高速公路诸暨段累计完成建安投资20.5亿元。诸绍高速公路已于2007年10月10日开始诸暨东枢纽工程的桩基施工。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125.4公里。公路密度达91.8公里/百平方
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100%;公路铺装率为100%;公路通村率为100%。完成货物周转量(不包括铁路)10996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其中,公路82307万吨公里,增长10%;水运27659万吨公里,增长8%。全年旅客周转12149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9%。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举办首届西施文化节,西施故里旅游区开园。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客源结构渐趋合理。据市旅游局统计,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369.7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2%,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65.06 万人次,增长39.4%。实现旅游总收入31.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0.45亿元,增长33.1%,旅游外汇收入1195.65万美元,增长30.4%。新增旅行社1家,旅行社总数已达18家。
八、金融业
金融运行状况良好。金融部门继续强化风险防范,不断调整信贷结构,扩大贷款规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75.6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1.66 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3.1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75亿元;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100.5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04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98.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8.34亿元。在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33.0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3.95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51%,比年初下降0.46 个百分点。
异地信贷资金大量进入。到2007年末,异地金融机构投放到诸暨的本外币贷款总量已达227亿元,今年新增41亿元。
股份制银行引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绍兴商业银行诸暨支行、浦发银行绍兴诸暨支行相继于2007年10月22日、26日顺利开业,中信银行绍兴诸暨支行也于11月15日批准筹建,改变了我市15年来未增设银行机构的现状。
上市队伍不断壮大。截止2007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5家,累计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13.17亿元,其中当年筹集1.92亿元。当年新增1家上市企业,浙江山下湖珍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首发于2007年9月2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正式挂牌上市。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再创新绩。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48项,当年新上336项。其中,国家级81项,新上56项,省级179项,新上100项,绍兴市级22项,新上14项。经省级以上科技部门批准验收的科技成果49项,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3项。经绍兴市科技局评审验收的科技成果9项,获绍兴市科学技术奖15 项。审批成立各级各类科研机构24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500 件,授权批准专利1100件,其中发明专利9件。高新技术发展迅速。新认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1家,省高新技术产品49只。年末已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34 只。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有普通高中12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9所,初中34所,小学12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2823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 17274人,初中学生41824人,小学学生80367人,特殊教育学生254人。全市小学升初中15280人,小学、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全市普高招生10988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910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98.96%,比上年提高 3.22个百分点。全年向各类普通高校输送新生9234名,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分别达到86.58%和86.03%。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市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5.32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完成校舍投资0.94亿元,竣工项目21个,竣工面积4.73万平方米。
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全市已有9所普通高中成为省各级重点中学,4所职校成为国家级重点职校,15 个镇乡(街道)创建成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11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为省标准化学校,66所初中、小学成为省、绍兴市示范性学校,34所幼儿园被评为省、绍兴市示范幼儿园。
民办教育稳步发展。现有全日制民办中小学8所,在校学生 2万余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拥有剧院和影剧院8个,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各1个,镇乡、街道文化站27个,全年放映电影5616场次,观众281万人次;市越剧团全年共演出240场次;市图书馆藏书22.2万册;《诸暨日报》日发行达3.35万份;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有线电视光缆联网,有线电视用户当年新增12916户,累计达到307916户;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医疗机构118个;卫生技术人员4090人,比上年末增长3%,其中,医生(师)2147人,护士(师)1302人;有医疗床位2774张,增长1.5%。各类医院、镇乡卫生院共诊疗329万人次,健康检查48万人次,治愈好转率95.97 %。农村医疗点实现全覆盖,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34 人。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09%,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1.18 %。实行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实行集中统一清运,初步形成“户集、村收、市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我市体育健儿在全省比赛中获得金牌20枚,市(地)级比赛获金牌103枚。承办了首届全国强县(市)领导干部篮球赛暨体育与社会进步市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举办了“徒步浦阳江,亲近母亲河”为活动主题的全市首届全民健身节。全市467个行政村共有篮球场1121个,其中灯光球场502个,乒乓球室378个,健身苑(点)312处。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整治成效明显,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共拆除验收土制小坩埚2015只;拆除石灰窑130座、筛灰场99家;关停非法轧砂制砂企业48家,规范审批30家;至2007年6月底,全市水泥行业26座机立窑已全部关停拆除;全市59家涉铅企业,49家完成改造,10家关停;77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安装和改造在线监测监控设施;170家重点排污企业已完成申购污染物总量指标初始分配的有偿供用工作。
突出节能环保的产业发展导向,以重点能耗与排放企业为切入点,坚持结构降耗、技术降耗、管理降耗三管齐下。据初步测算,2007年规上工业企
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17.33%。全市27家重点用能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22.05万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0.290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6.91%。
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围绕开展省级生态市建设工作,在全省14个试点县(市)中,第一个完成《诸暨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编制与专家评审,并已通过省环保局的审查。省级生态市创建已率先通过省生态办组织的考核验收。全市已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18个。创建完成绍兴市级以上“绿色学校”20所和“绿色社区”8个。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7972公顷。全市有14个合格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区,受益人口57.8万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人口年报统计,2007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62‰,死亡率为6.92‰,自然增长率为1.70‰。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为1060030人,比上年末增加2855 人。全市总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534718人,女性人口525312 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4%和49.6%;农业人口906457人,非农业人口153573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5.5%和14.5%。全市年平均人口为1058603人。2007年6月末全市登记暂住人口(暂住一个月以上)18.27万人,增长14.7%。
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2007年全市计划生育率为 97.11%(按计划生育统计口径计算)。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59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消费性支出15427元,下降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289元,增长13.7%,人均消费性支出7841元,增长14.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3%,农村居民为36.9%。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市区居民人均拥有住房建筑面积4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建筑面积67.2平方米。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2090个,年末进入劳动力市场用工单位7683家,招聘岗位数56140个,求职者登记42101人次,介绍成功24626人次。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3696人次;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13783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11895本。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
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围绕社保提质扩面目标,成功实现“三费合征”。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16.3万人,比上年增长16.6%,基金累计结余7.07亿元,支付能力41.17个月;基本医疗保险总参保人数10.3万人,比上年增长11.5%,基金累计结余2.7亿元;工伤保险总参保人数19.9万人,比上年增长176%,基金累计结余2203万元;失业保险总参保人数8.87万人,比上年增长36.5%,基金累计结余0.79亿元,支付能力98.3个月。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总参保人数达43699人,基金累计结余4.42亿元。到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848091人,参保率达到92.55%,落实2008年参保人数843124人,参保率达到92.59%。
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推进。年末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31个,床位2933张,年末在院人数1237人。全市20位城镇“三无”和822位农村五保对象,有817人入住敬老院,入住率为97%。到年末,全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831人,其中城镇677人,农村12154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1609.52万元,其中城镇158万元,农村1451.52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