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考纲要求]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 [教材分析]
河流的分布受地形的制约,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受气候的影响更大,所以通常人们说“河流是气候的产物。”教材也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突出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在介绍我国河流、湖泊概括的基础上了,以长江和黄河为重点,围绕人地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部分,贯穿这部分内容的主线仍然是人类与河流、湖泊的密切关系。我们知道,河流与湖泊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能、航运和灌溉之便,以及丰富的水产资源,还给我们带来了用水之利。教材在介绍了我国内、外流区的分布和主要内外流河的前提下,首先重点从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阐明了我国外流河的共性特征与地区差异性特点,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从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来看,主导因素是降水,气温与植被。关于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水源补给入手,再进一步分析其流量小。属季节性河流的特征。最后,教材以长江、黄河为线索,侧重阐述人地关系。就长江而言,是把开发利用和整治长江作为主线,重点分析了长江丰富水能资源的形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而“防洪与灌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大突出问题,知道了洪水形成的原因与危害,才能认识和理解荆江分洪的意义和防洪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教材还以“黄金水道”为题,强调了长江航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运输价值,进一步加强对长江航道的开发利用,改变其利用程度太低的现状,使长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意义深远。从黄河来看,教材主要是围绕“利”与“害”这个中心来展开的。“母亲河的奉献”主要是讲黄河对我国平原的塑造、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形成和灌溉之“利”。“中国的忧患”揭示了黄河为“害”根源,教材从“地上河”入手,将多泥沙与决口泛滥的联系作了详细的说明。“根治黄河”是从黄河成灾的根源入手,抓住治黄的关键 治沙,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阐明了治黄的措施与成就,重点突出了治黄的根本在于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同时,指出修建水利工程是治沙与防洪并举的治黄重要手段。 [教材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知识讲解]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板书设计
一、外流区域;内流区域
二、主要外流河——三大洋水系 三、湖泊 ⒈咸水——青藏高原(青海湖、纳木错) 鄱阳湖 洞庭湖 ⒉淡水——长江中下游 太 湖 洪泽湖 巢 湖 四、外流河水文特征
南方 北方 汛期 长 短 水量 大 小 含沙量 小 大 结冰 不 有 五、长江 ⒈源头——唐古拉山:各拉丹冬 ⒉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三峡、长江中下游平原 ⒊流经省(区)11个:青、蜀、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⒋流入海洋——东海 ⒌长度——6300㎞ ⒍主要支流——汉江 上:多峡谷、多支流、水能丰(源头——宜昌) ⒎分段 中:多曲流(荆江)、多支流、多湖泊(宜昌——湖口) 下:江宽水深(湖口以下) ⒏利用:航运、灌溉、养殖、旅游、水力 ⒐治理:上、中:水土保持;下:疏浚河道 六、黄河 ⒈源头——巴颜喀拉山 ⒉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⒊流经省(区)9个:青、蜀、甘、宁、蒙、晋、陕、豫、鲁 ⒋流入海洋——渤海 ⒌长度——5500㎞ ⒍主要支流——湟水、洮河(70%水)、汾河、渭河、 上:多峡谷、多支流、水能丰(源头——河口) ⒎分段 中:多峡谷、多瀑布、多泥沙(90%)、多支流(河口——旧孟津) 下:“地上河”(旧孟津以下) (泥沙:16亿吨/年) ⒏利用——灌溉、养殖、水力 上游——建水库、植树 ⒐治理 中游——(关键)泥沙——植树、种草 下游——加高加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