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9月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atmal ofHarbin ̄tiOl"Finance College 总第7l期 第3期 行为金融理论与当代金融学的发展 程建伟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摘 要:行为金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一门力图解释金融市场实际行为的全新金 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经引发了当代金融学的一次革命。尽管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尚未形成 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但行为金融至少已经在范式转换、理论创新和方法变革三个方面对金融学的发 展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关键词:行为金融理论;当代金融学;范式转换 马克维茨1952年发表的“证券组合选择”一文 被视为标准的或现代金融理论的开端,此后,经过 夏普、林特纳、托宾、法马、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 等人的拓展研究,金融理论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出 信仰和遵循的理念,它主要包括一系列关于这门学 科所考察对象根本属性的基本原理或基础假设,也 包括这门学科的研究规则。范式、理论和75-- ̄=-个 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科学区别于其他 科学的独有特征。尽管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尚 未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但行为金融至少 现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模型 (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70年代以来,以有 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 产组合理论为基石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在金融 经济领域的正统地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或 范式。但是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 常现象的累积以及80年代以来人们对金融异常现 象研究的日益重视,标准金融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 战。标准金融理论理论上的日趋完美和实践指导 上苍白无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促成了一批力 图解释金融市场实际行为的全新金融理论逐渐兴 已经在范式转换、理论创新和75-"法变革三个75-"面对 金融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金融学的范式转换 行为金融理论与标准金融理论具有不同的范 式基础。标准金融理论以人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 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等为假设前提,同时认 为市场是有效的,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 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淘汰非理性投资 者。在此假设条件下,运用均值一75-"差的风险衡量 起,行为金融理论就是其中之一。行为金融理论将 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 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 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 象和问题。行为金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向标准金 融理论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促成了当代金融理论 由传统力学的线性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 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经 75-' ̄最终可以确立投资者的最优决策,由此构成了 标准金融理论的范式基础。在信息经济学产生之 后,标准金融理论也借鉴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 果,引入了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并用信息的不 对称来解释股价的波动性。但是行为金融理论的 范式认为,人的实际决策过程并不能很好地遵从于 最优决策模型。因此,不但需要讨论人们应该如何 最优决策,而且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正确反映投资者 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用状况的描述性模型来讨 论投资者行为,在标准金融理论范式中几乎已被完 全忽略了的对人的行为心理决策的研究,却在行为 引发了当代金融学的一次革命。 任何一门学科的完整结构应该包括范式、理论 和75-- ̄=个75-"面。范式是一门学科的研究者共同 (收稿日期】2002—03—07 (作者简介】程建伟(1978一).男.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经济、国际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理论。 一2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金融理论范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行为金 融理论的范式中,市场中的参与者是不完全理性 的,“市场选择”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其机制常常会 失灵,非理性交易者完全有可能在市场中生存下 来,而非理性交易者的持续存在将证明“市场选择” 理论的不完全性。标准金融范式虽然也承认非理 性投资者的存在,但却认为“市场选择”机制是有效 的,胜者必定是具有完美理性的投资者。 前者导致他们夸大关于一种股票价格的私人信号 的准确性,后者则使他们低估有关股票的公开信 号,尤其是当公开信号与他们的私人信号相冲突 时,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对公开信息的反应不 足往往产生短期股价的持续。 三、行为金融理论与金融学的方法变革 行为金融理论对当代金融学分析方法的贡献 主要体现在行为心理决策分析法和风险衡量方法 上。与标准金融理论不同,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决 二、行为金融理论与金融学的理论创新 行为金融发展至今,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些理 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易变的,这种偏好常 常只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决策者具有很强的适应 性,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的不同选择过 程或技术;决策者寻求满意的而非最优解,决策者 更趋同于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佳原则等。行为金融 论创新,这其中主要有行为组合理论与行为资产定 价模型BAPM、BSV模型与DHS模型。 行为组合理论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在现实中投资者实际构建的资产组 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及投资目 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状的行为资产组合。行为 理论在借鉴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总结出了投资者行为心理决策中的一些特点, 如回避损失和“心理”会计,过度自信和控制幻觉, 信息的非共可得性、选择性的信息处理、代表性偏 差、显著性思维、有偏的自我归因、铆定效应和羊群 组合理论确立了以E(w)和lamb{w≤S}≤a(其中E (w)为预期N-富,a为某一预先确定的概率)来进行 组合与投资选择的方法根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则是对现代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在BAPM 中,投资者被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两类, 前者是严格按照CAPM行事的理性投资者,后者则 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并没有严格的对均值方差 的偏好。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 格。当前者是代表性交易者时,市场表现为有效 率,而当后者成为代表性交易者时,市场表现为无 效率。在BAPM中,证券的预期收益是由其“行为 Beta(Behavioral Betas)”决定的,Beta是“均值方差有 效组合”的切线斜率。由于现在的证券价格受到噪 音交易者的影响,均值与差有效组合并不等于 CAPM中的市场组合。此外,BAPM还对噪音交易 效应等。行为金融理论通过对投资者行为心理决 策的分析,成功地解释了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动 量效应、季节效应、小公司现象等各种异常现象。 行为金融理论对金融学方法变革的另一重要 方面体现在风险衡量方法上,标准金融理论均值一 方差的g-l,险衡量方法受到了行为金融理论倡导者 的严厉批评。在行为金融理论看来,风险如果用均 值一方差方法来衡量并不能真正地刻度风险,因为 在实践中投资人把高出初始财富的投资结果不视 为风险,而把小于初始财富的投资结果视为真正的 g-l,险,所以在投资人的效用函数中常常对损失带来 的负效用加以更大的权重,对收入带来的效用增加 者存在的条件下,市场组合的分布、风险溢价、期限 结构、期权定价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BSV模型和DHS模型主要是用来解释反应过 度与反应不足的。根据BSV模型,收益变化是随机 的,但由于代表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投资者对收 益变化做出两种错误的判断。在前一种判断中投 资者认为收益变化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此他们 并未根据收益变化充分调整自身对股票未来收益 状况的预期,导致反应不足。而当后来的实际收益 以较小的权重。而以均值一方差衡量风险方法却 对高出均值的投资结果和低于均值的投资结果给 予同样的权重,难以符合实际。从投资人的最优投 资决策过程是在心理账户上进行的事实出发,行为 金融理论发展起来了,以预期财富和财富低于某一 水平的概率为基础的行为组合选择理论,以Prob (w<s)≤a的形式来刻度风险,其中a为投资者预 先确定的概率,并以b以大小来表示投资者的风险 偏好程度,从而把投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内生化于 模型中,因而也更能解释实际。 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已经从范式转换、理 状况与投资者先前的预期不符时,投资者才再次作 出调整,从而导致证券价格对收益变化的滞后反 应。在后一种判断中,投资者认为近期股票价格的 变化反应了其未来变化的趋势,从而错误地对价格 变化作了外推,导致反应过度。因为收益是随机漫 步的,反应过度由将来的收益所暴露,最终导致长 论创新和方法变革三方面对金融学的发展作出了 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Shefrin and st8呦,Begavioml Portfolio theory.J ̄nal offinancial and 期回报的反转。在DHS模型里,存在有信息的投 资者和无信息的投资者。无信息的投资者没有判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0. (2]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当代经济科学. 断偏向,但股票价格是由有信息的投资者决定的, 而他们受制了过分自信和有偏的自我归因的制约, 责任编校: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