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节能设计说明

节能设计说明

来源:乌哈旅游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 节能设计说明示范文本

福建省建设厅

前 言

自2005年我省全面执行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来,各地节能设计摸索出许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与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专业节能设计深度不足,节能措施不力,节能设计说明条理不够清晰、内容不够完整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指导工程设计人员正确进行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各专业建筑节能设计说明文本,根据福建省建设厅的要求,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借鉴相关成果和征求意见,编制完成本示范文本。

示范文本的编制依据是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标准,是节能设计标准的细化与延伸,是节能设计内容的汇总和完善,可作为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参考。

示范文本涵盖建筑、暖通、电气和给排水专业,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居住建筑,第二部分是公共建筑,均包括以上四个专业内容,可作为工程建筑节能设计专篇或专业设计说明独立使用。示范文本内容采取填空或选择项方式(当采用时在□内打“√”)表达,括弧内容为优选项或备选项。设计说明仅作为示范性文本,设计人员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条文作相应的增减。

各单位在使用本手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函告省建设厅科技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

示范文本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示范文本编写组的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二部分第1节:梁章旋 陈政恩 林莉 第一、二部分第2节:郭筱莹 肖剑仁 第一、二部分第3节:陈汉民 林卫东 第一、二部分第4节:程宏伟 黄文忠

本手册审定人员: 赵士怀 卓晋勉 施锦华

游志红 黄夏东 林其昌 陈仕泉 陈元桂 陈天铭 陈晓凤 曹 扬

目 录

第一部分 居住建筑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

第一节 建筑专业„„„„„„„„„„„„„„„1 第二节 暖通专业„„„„„„„„„„„„„„„6 第三节 电气专业„„„„„„„„„„„„„„„10 第四节 给排水专业„„„„„„„„„„„„„„15 第二部分 公共建筑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

第一节 建筑专业„„„„„„„„„„„„„„„21 第二节 暖通专业„„„„„„„„„„„„„„„27 第三节 电气专业„„„„„„„„„„„„„„„34 第四节 给排水专业„„„„„„„„„„„„„„41

第一部分

居住建筑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

第一节 建筑专业

1.1设计依据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JGJ75-200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建筑)》(2007)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DBJ13-62-2004 《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使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定 1.2工程概况

1.2.1建设地点: 1.2.2工程性质:

1.2.3工程规模:地上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建筑层数为地上 层,地下 层; 建筑总高度 米;

1.2.4建筑朝向: (含角度) 1.2.5结构体系: 1.3气候分区和计算方法

1.3.1本工程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居住建筑部分属于夏热冬暖地区的:

□北区 □南区 1.3.2计算方法:

□“规定性指标” □“对比评定法” 1.3.3使用软件为: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综合评价软件 □“TBEC”天正节能软件 □“PKPM”软件

□其他软件:

1

1.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节能措施

表1.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表(居住建筑) 屋设计内容 规定指标 计算或查表数值 节能措施 传热系数K[W/(㎡·k)] K≤1.0,D≥2.5 1 K≤0.5 (轻质材料) 顶 热惰性指标D K≤2.0,D≥3.0 传热系数K[W/(㎡·k)] 外K≤1.5,D≥3.0 2 K≤1.0,D≥2.5 墙 热惰性指标D K≤0.7(轻质材料) 窗墙 3 面积 各朝向窗墙面积比 东面 西面 南面 北面 C≤0.3 C≤0.3 C≤0.5 C≤0.45 ----- 北区详细则表4.2, 南区无要求 北区详细则表4.2; 南区详细则表4.3 比 平均窗墙面积比 传热系数K[W/(㎡·k)] 4 外外窗综合遮阳系数Sw 窗 玻璃可见光透射比τv (卧室,起居室,书房,厨房) 屋顶透明部分面积/屋面总面积 ≥0.45 ≤4% ≤4 ≤0.5 5 天窗 传热系数K[W/(㎡·k)] 遮阳系数SC 注:节能措施中屋顶、 外墙应注明保温隔热材料导热系数λ及厚度

1.5构造详图设计

1.5.1屋面保温隔热构造:

□挤塑(XPS)板保温隔热屋面: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5页或其它详图)

□聚氨酯泡沫保温隔热屋面: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6页或其它详图)

□聚苯隔热保温砖屋面: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7页或其它详图) □挤塑(XPS)板保温隔热坡屋面: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8页或其它详图)

□聚苯(EPS)板保温隔热坡屋面: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9页或其 它详图)

2

□种植屋面: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40页或其它详图) □其它做法: 1.5.2外墙保温隔热构造:

1 外墙自保温系统

□加气混凝土砌块: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13页或其它详图) □粉煤灰(陶粒)小型空心砌块: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14页或其它详图)

□聚苯乙烯混凝土节能砌块: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15、16页或其它详图)

□隔热混凝土砌块: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17页或其它详图) □烧结孔砖: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18、19、20页或其它详图) □粘土空心砖: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1页或其它详图) □其它做法: 2 外墙内保温系统

□无机保温干粉砂浆内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2页或其它详图)

□Ac微晶无机保温砂浆内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3页或其它详图)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内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4页或其它详图)

□增强粉刷石膏聚苯板内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5页或其它详图)

□加气混凝土复合内保温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6页或其它详图)

□其它做法: 3 外墙外保温系统

□无机保温干粉砂浆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7页或其它详图)

□AC微晶无机保温砂浆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8页或其它详图)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9页

3

或其它详图)

□聚苯板薄抹灰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0页或其它详图)

□模板内置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1或其它详图)

□喷涂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2页或其它详图)

□复合装饰板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3页或其它详图)

□加气混凝土砌块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4页或其它详图)

□其它做法: 1.6建筑外遮阳设计

建筑外遮阳系数SD= (查 “手册”第四章外遮阳构造类型及热工性能表或计算数值) 1.7外门窗设计

1.7.1 外窗(包括阳台门)的热工性能:

表1.7.1 外窗(包括阳台门)热工性能表 类 门窗 外窗尺寸外窗面积 型 编号 (mmxmm) (m2)

4

开启面积(m2) ≥外窗面积 45% 传热系数K 遮阳 [W/(㎡·k)] 系数Sc ≥外窗所在房间 地面面积8% 备注

1.7.2外门窗材料

1 框料采用:

□普通铝合金 □断热铝合金 □PVC塑料窗 □其它 2 玻璃采用:

□无色透明玻璃 □热反射镀膜玻璃 □无色透明中空玻璃 □LOW-E中空玻璃 □其它 1.7.3 外门窗气密性要求:

□不低于《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第3级要求 □不低于《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第4级要求

5

第二节 暖通专业

2.1设计依据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 《住宅设计规范》(GB5096-1999)(2003年版)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 2.2节能设计原则

居住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旨在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综合考虑空调冷热源选型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节能、风系统及水输配系统的节能、综合考虑智能化控制及计量管理的节能、管道及保温系统的节能。

2.3空调冷热负荷计算

本工程位于________市,为居住建筑。共分___个平面户型,各户型对应的建筑面积、空调面积如下表1。

本工程各户型单元设计考虑夏季集中空调供冷、冬季集中空调供暖,其各区域的温湿度设计标准、新风量标准取值、风速、噪音等按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取值,其室外设计参数取________市的设计参数。

空调负荷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计算软件采用________,经计算结果详表2.3。

表2.3 户型

6

建筑/空调面积 计算冷负荷 计算热负荷 装机冷负荷 装机热负荷 (m) 2(kW) (kW) (kW) (kW)

2.4空调冷热源选型及供给系统 2.4.1本工程所在区域能源供给状况:

□电力供应充足 □天然气供应充足

□该区域具有多种能源供给,含天然气、电等 □具有天然水资源(含海水、江河水、湖水)可利用

2.4.2根据本工程的能源结构及价格政策等,通过具体的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方案采用如下方案:

□一体化空气源热泵机组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或一拖多商用空调系统 □燃气户式中央空调

2.4.3本工程考虑建筑物具有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及空调冷热负荷对比状况,可考虑充分采用可再生能源。并得到当地政策法规允许,同时所采取的辅助技术措施得当,通过一系列的外界条件的勘察与环境评估以及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采用以下方案:

□(地下水源/土壤源)热泵系统 □(含海水、江河水、湖水)源热泵系统

2.4.4本工程设计选用一体化风冷涡旋式热泵机组在额定的工况下设备性能系数详表2.4.4。表2.4.4

型号

2.4.5本工程采用变冷媒(数码涡旋)系统,压缩机采用变压缩机容量控制技术,在标准工况及管长下,其系统额定制冷性能系数COP值达到___(W/W),额定制热性能系数COP值达到___(W/W),本工程经过修正后的系统制冷性能系数COP值为___(W/W),系统制热性能系数COP值为___(W/W)。

2.4.6本工程所采用的风冷(□不接□接)风管单元式风管机,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其能效比(EER)=___(W/W),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

2.4.7本工程选用燃气型户式中央空调,其额定制冷性能系数___W/W,额定制热性能系数___W/W。

2.4.8本工程采用(□地下水源 □土壤源 □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同时考虑机组带热回

7

主要性能参数 台数 制冷性能系数(W/W) 制热性能系数 (W/W) 备注

收装置,提供给淋浴用热。

2.4.9本工程机组单机的容量调节下限小于户型单元的最小负荷要求,同时各机组具有良好的负荷调节能力和范围,其负荷方式为_级调节,容量调节范围为100%~_%。 2.4.10本工程空调冷水的供、回设计温差为5℃,冷水供回水温度:7/12℃;空调热水的供、回设计温差为5℃,热水供回水温度:40/45℃,空调水管路系统采用闭式两管制循环系统。

2.4.11本工程规模较小,空调末端侧水系统采用异程布置,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控制在15%以内。

2.4.12按本工程建筑的规模和功能特点,空调水系统采用一级泵变频调速系统,变频泵的变频范围能满足系统安全运行要求和流量变化要求。

2.4.13本工程空调水系统管路的比摩阻一般控制在150~200Pa/m范围内,管内流速设计取值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设计要求,合理控制循环泵的输送功耗。

2.4.14本工程冷水系统(或包括冷却水系统)采用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技术。 2.5空调风系统

2.5.1本工程空调送风采用单风道,空气处理过程无同时加热和冷却过程。

2.5.2本工程吊顶上部较高或吊顶上部存在较大的发热量,空调回风不采用直接从吊顶回风,回风口均接回风管,直接接至空调设备。

2.5.3本工程风道设计与连接符合《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相关规定:包括矩形风管长宽比、风管弯头、变径、三通、阀件设置等。

2.5.4本工程空调风管内的风速设计取值既满足空调区域的噪声要求,又符合技术经济比较平衡,有效降低风机的输送动力。

2.5.5新风系统直接送入各空调区域,尽量不经过室内空气处理设备盘管后送出。 2.5.6本工程空调排风采用:

□板翅式全热回收装置 □板翅式显热回收装置 □转轮式热回收装置。 2.6通风系统

2.6.1本工程___区域利用自然通风,来消除室内余热、余湿。 2.6.2本工程地下车库部分区域采用车道自然补风。

2.6.3本工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地下通风机房位置设置尽量靠近服务区域,减少风道

8

长度;同时合理划分系统大小,减少风道的作用半径;风道设计与连接符合《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相关规定:包括矩形风管长宽比、风管弯头、变径、三通、阀件设置等。

2.6.4本工程机械通风系统的风机压头通过计算确定,风机和电机的效率为高效率,风管与风机出口连接处的做法符合相关规定,减少风机出口局部阻力。

2.6.5本工程各典型机械通风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均小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对应的限定值,具体分别详表2.6.5。

表2.6.5 序号 所在区域 (Ws)=P/ηt(W/(m3/h)) 规范规定值 备注 2.7自动控制系统

2.7.1本工程空调通风工程设置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内容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各子系统范围包括空气调节系统、通风系统,以及冷、热源系统。

2.7.2本工程冷热源自动控制包括:根据系统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监测,并优化控制状态;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故障报警。

2.7.3本工程空气调节风系统自动控制包括:房间温湿度监测和控制;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及故障报警;过滤器超压报警或显示。

2.7.4本工程空调末端装置均设置(□两通□三通)电动调节阀及温控阀。

2.7.5本工程___区域利用机械通风来排除房间余热,机械通风设备设置温控装置。 2.7.6地下车库及大楼的通风系统,根据使用情况对通风机设置定时启停(台数)控制。2.7.7地下车库的通风系统,根据车库内CO浓度对风机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或启停控制,以降低风机的运行能耗。 2.8空调管道保温

2.8.1本工程空调保温优先采用导热系数小、湿阻因子大、吸水率低、密度小、耐低温性能好的高效保温材料。空调冷冻水管采用___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为___W/m.K,空调风管采用___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为___W/m.K,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为___m2.K /W,满足节能规范的要求。

2.8.2本工程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均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9

第三节 电气专业

3.1 设计依据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9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2007) 《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13-62-2004 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定 3.2 节能设计原则

3.2.1 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3.2.2综合考虑建筑物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建筑设备的电气节能、计量与管理的措施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2.3 合理选择负荷计算参数,选用节能设备,采用合理的照度标准,减少设备及线路损耗,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抑制谐波电流。 3.3 供配电系统的节能

3.3.1本工程为地上 层、地下 层的居住建筑,建筑高度为 m,建筑总面积为 ㎡。根据负荷计算,设备总容量 kW,需用系数Kx为 ,计算负荷为 kW,选择 台 kVA高效低耗的 干式变压器,变压器负荷率分别为 %、 %,变压器装置指标 V·A/㎡。另设 台 kW自启动闭式水循环风冷柴油发电机组。

3.3.2 本工程设计根据建筑规划将变配电房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减少低压侧线路长度,降低线路损耗,至末端配电箱最长供电距离约 m。

3.3.3本工程选用的变压器为D,yn11接线。单相负荷尽可能均衡地分配在三相上,使三相负荷保持基本平衡,最大相负荷不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3.3.4本工程在变配电所的低压侧设集中无功自动补偿,采用自动投切装置,要求功率因数保持在0.9以上。

对容量较大、负载稳定且长期运行的功率因数较低的用电设备采用并联电容器就地补偿。对谐波电流较严重的非线性负荷,无功功率补偿考虑谐波的影响,采取抑制谐波的措施:

□安装无源吸收谐波装置(□电容器串接调谐电抗器 □无源滤波器) □安装有源吸收滤波器装置(□并联有源滤波器 □串联有源滤波器 □串并联复

合型有源滤波器)

□安装无源有源复合滤波吸收装置

10

□安装静止无功发生器(SVG)

3.4 电气照明的节能

3.4.1 本工程照明设计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中规定的照度标准、照明均匀度、统一眩光值、光色、照明功率密度(简称LPD)、能效指标等相关要求。公共场所的设计照度及选用光源、附件等见表3.4.1:

表3.4.1 公共场所设计照明系统的照度标准值及选用光源、附件 电光源/大值/设计照度值小值/设计照度值由二次装值/照度标准值 附件 (地点A) (地点B) 修设计 W/㎡/ Lx (代号) W/㎡ / Lx W/㎡ / Lx 5/100 8/200 □ □ □ □ □ □ □ □ □ □ □ □ □ □ □ □ □ □ □ 现行功率密度设计功率密度最设计功率密度最序号 场所 1 2 3 4 5 门厅 普通 □ 高档 □ 走廊、流动普通 □ 3/50 区域 平台 电梯前厅 车库 高档 □ 5/100 高档 □ 高档 □ 5/75 8/150 楼梯、 普通 □ 3/30 普通 □ 5/75 停车间 □ 5/75 6 普通办公室 □ 11/300 7 一般商店营业厅 □ 12/300 配电装置室 □ 8 变、配电站 变压器室 □ 9 发电机室 □ 一般控制10 控制室 室 □ 主控制室□ 11 电话站、网络中心、计算机站 □ 风机房、空12 动力站 调机房 □ 泵房 □ 8/200 5/100 8/200 11/300 18/500 18/500 5/100 5/100 注:1、电光源、附件(代号):①白炽灯,②卤钨灯,③荧光灯(T12),④荧光灯(T8),⑤荧光灯(T5),⑥三

基色荧光灯,⑦紧凑型荧光灯,⑧高压钠灯,⑨金卤灯,⑩发光二极管;○a传统电感型镇流器;○b节能型电感镇流器;○c电子式镇流器。 2、当采用时在□打“√”。

3、表中黑体字为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文内容。

11

3.4.2 本工程照明设计公共场所采用高光效光源。在满足眩光限制的条件下,优先选用效率高的灯具以及开启式直接照明灯具,室内灯具效率不低于60%,要求灯具的反射罩具有较高的反射比。

3.4.3 设计在满足灯具最低允许安装高度及美观要求的前提下,已尽可能降低灯具的安装高度,以节约电能。

3.4.4 本工程采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高功率因数电感镇流器,镇流器自身功耗不大于光源标称功率的15%,谐波含量不大于20%;荧光灯单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9;金属卤化物等气体放电灯设无功单独就地补偿,单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85,所有镇流器必须符合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

3.4.5 根据建筑物的建筑特点、建筑功能、建筑标准、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照明系统进行经济实用、合理有效的控制设计。

1 楼梯间、走道、门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控制:

□楼梯间、走道、门厅的照明,采用节能自熄开关。应急照明灯具有应急时自动

点亮的措施。

2 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控制

□小区道路照明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合理确定开关灯时间,采用

光控和时间控制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方式。

□道路照明采用集中控制系统,除采用光控、程控、时间控制等智能控制方式外,

还具有手动控制功能,同一照明系统内的照明设施设分区或分组集中控制。

□景观照明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并根据使用情况设置一般、节日、重大庆典等不

同的开灯方案。除采用光控、程控、时间控制等智能控制方式外,还具有手动控制功能,同时设有深夜减光控制及分区或分组节能控制。

3.4.6根据照明部位的灯光布置形式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照明控制方式:

□房间或场所设有两列或多列灯具时,设计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

□天然采光良好的场所,按该场所照度自动开关灯光或调光。

□个人使用的办公室,采用人体感应或动静感应等方式自动开关灯。

□每个房间灯的开关数不少于2个(只设置1只光源的除外),每个照明开关所控光

源数尽可能少。

3.4.7□设计专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该系统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仅作为BA系统的子系统,与BA系统预留通信接口。

□公共区域的照明纳入BA系统控制范围。

□设计应急照明与消防系统联动,保安照明与安防系统联动。

3.4.8□在照明设计中,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进行照明,合理的选择导光或反光装置。采

用主动式导光系统;一般场所采用被动式导光系统。

12

□设计采用光导光或反光系统时,采用照明控制系统对人工照明进行自动控制。

当天然光对室内照明达不到照度要求时,控制系统自动开启人工照明,直到满足照度要求。

3.5 建筑设备的电气节能

3.5.1 公共区域空调系统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监测空调和新风机组等设备的风机状态、空气的温湿度、CO2浓度等。

□控制空调和新风机组等设备的启停、变新风比焓值控制和变风量时的变速控制。

3.5.2 给排水系统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对生活给水、中央及排水系统的水泵、水箱(水池)的水位及系统压力进行监测。

□根据水位及压力状态,自动控制相应水泵的启停,自动控制系统主、备用泵的启停顺序。

□对系统故障、超高低水位及超时间运行等进行报警。 3.5.3 电动机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 kW及以上的交流异步电动机采用 启动,改善启动特性。 □在满足工艺要求、运行可靠的前提下,电动机采取变频器调速节电措施。

□异步电动机采取就地补偿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损。

3.5.4 门窗类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对建筑物公共场所的窗、门的开启实施智能化控制及管理,降低热(冷)能耗及节约非使用能源消耗。 3.6 计量与管理

3.6.1 为了有效进行电能计量、管理,本工程按户和各使用单位设置计量装置。 3.6.2电能计量装置应选用经计量检定机构认可的用电计量装置。计算机监测管理的电能计量装置的检测参数,包括电压、电流、电量、有功效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

□执行分时电价的用户,选用装设具有分时计量功能的复费率电能计量或多功能

电能计量装置。

3.6.3 本工程在投入使用后,要求建立照明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有专业人员负责公共场所照明维修和安全检查并做好维护记录,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公共场所照明运行。

2应建立定期清洁灯具的制度,客厅、卧室、卫生间、门厅、走廊灯具每年至少擦拭2次,厨房灯具每年至少3次,使得公共场所灯的照明输出功率达到额定输出功率的95%以上。

3宜根据光源的寿命、点亮时间、照度的衰减情况,定期更换光源。

4更换照明设备前应对每个空间的照度等级和照明要求进行调查。更换光源时,应

13

采用与原设计或实际安装功率相同的光源,不得随意改变光源的主要性能参数。

5除应急出口或有安保需求的场合,房间无人时应关灯。昼光充足的区域应关闭照明灯。

3.7 可再生能源利用

本工程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日照情况等条件,充分利用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在满足功能要求条件下,积极推广应用利用太阳能、风能的产品和供电系统。

电气设计采用了下列可再生能源系统:

□太阳能光伏供电系统 □风能供电系统 □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太阳能庭院照明 □风光互补庭院照明

14

第四节 给排水专业

4.1 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2005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50364-2005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管网叠压供水技术规程》 CECS 221:2007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2007.06)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CJ164-200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给水排水)》(2007)

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定。 4.2 给水系统 4.2.1给水水源:

1本工程给水由(□城市自来水 □区域内自备水源)供给,由 路市政给水管网设DN 管道引入区内供水。

2本工程的生活饮用水、生活杂用水(或非传统水源)水质均符合使用要求和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卫生标准的规定。

3本工程给水引入管接点处市政供水压力为 (0.15~0.30)MPa。 4.2.2用水量及计量:

1本工程用水部位的各类用水量计算详表4.2.2.1。 表4.2.2.1 生活用水量计算表

序号 1 2 3 4 用水部位 用水单位 用水量 标准 用 水 量 使用时间 最大小时用水量 最大日用水量 备注 2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为 m3/d,最大时用水量为 m3/h,其中非传统性水源最高日用水量为 m3/d。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 。

15

3根据“一户一表”设置要求,本工程采用(□水表分层分散方式 □水表分层集中设置方式 □水表底层集中方式 □水表顶层集中方式 □智能水表户外显示方式 □其它: 方式)设置贸易户表,每户设 (B级/C级) (LXSL-20E/LXSL-25E)旋翼(立式)水表计量。 4.2.3系统及分区:

1本工程地下 层至地面 层 (用户性质)部分由市政供水压力供水,上部 层至 层采用(□叠压变频供水装置 □变频供水装置 □高位水箱)供水; 上部 层至 层采用(□叠压变频供水装置 □变频供水装置 □高位水箱)供水; 上部 层至屋面层采用(□叠压变频供水装置 □变频供水装置 □高位水箱)供水。 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的静水压力小于 (0.35~0.45MPa)。

2各层配水管的给水压力小于0.35MPa,各分区内 层至 层配水管配置 (□支管减压阀 □减压孔板)控压节流。

□各层配设的减压阀规格如下: 层DN 配水管设 减压阀,阀后压力 MPa。

□各层配设的减压孔板规格如下: 层DN 配水管设 孔径孔板,孔板减压 MPa。

4.2.4卫生设备、管材及管道附(配)件:

1卫生洁具:住宅卫生间采用(□不大于6L/s的双档水箱 □自动感应冲洗水箱)座式大便器,台式洗面盆、面盆水嘴、厨房洗涤水嘴、淋浴器花洒等,均应选用陶瓷芯、密封性能好,能够限制出流率,并经国家有关质量检验部门检测合格的节水型水嘴,在进水动压为0.1 MPa时,流量≤0.15L/s。

2住宅内所配置的生活用水器具均应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其产品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城镇建设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的要求,不应选用违反强制性技术标准条文规定的生活用水器具。

3给水管材: 1)室外给水管材采用

□给水用球墨铁管材及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橡胶圈密封承插式柔性连接或其它连接方式。

□给水用钢塑复合管材及管件(□涂 □衬PVC塑料 □衬PE塑料), 其公称压力 MPa,(□丝扣连接 □沟槽连接 □法兰)连接。

□给水用PVC-U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承插粘接。

16

□给水用(□PP-R □铝塑PP-R)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热熔 □电熔)连接。

□给水用PE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热熔 □电熔)连接。 □给水用钢丝网骨架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热熔 □电熔)连接。 2)室内给水管道采用

□给水用钢塑复合管材及管件(□涂 □衬PVC塑料 □衬PE塑料), 其公称压力 MPa,(□丝扣连接 □沟槽连接 □法兰)连接。

□给水用薄壁不锈钢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卡压 □环压 □其它: 方式)连接。

□给水用铜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卡套 □焊接 □其它: 方式)连接。

□给水用PVC-U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承插粘接。

□给水用(□PP-R □铝塑PP-R)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热熔 □电熔)连接。

□给水用PE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热熔 □电熔)连接。 3)住宅户用水表或分水器后的给水管材采用

□给水用铝塑复合管及专用配件,其公称压力 MPa,卡压连接。

□给水用PEX管材及专用配件,其公称压力 MPa,(□扩式 □卡压式)连接。 □给水用盘管式PP-R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热熔连接。

4给水系统应选用(□铜 □不锈钢 □各类符合卫生性能的橡胶材料)为密封材料的管道附(配)件(阀门、仪表、管道连接件),且具有良好的密封和连接可靠的效果。 选用的倒流防止器、阀门、止回阀、减压阀等在满足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均已采用阻力损耗较小的产品。

5给水管道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及安装操作技术要求进行施工,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给水试压、管道严密性试验,不得出现管道损坏、管道漏水现象。 4.3 热水系统 4.3.1热水水源:

1本工程采用(□太阳能热水器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地源热泵热水器)作为热水热源,分散供应住宅热水,一户一台,热水器设置在 ,其冷热水管均由用户自理。热水器型号为 ,额定小时制热量为 W/H,额定输入功率 W,辅助电加热功率为 W,水箱容积 L。辅助电热水器内必须带有保证使用安

17

全的装置。

本工程采用(□工业余热 □地热温泉 □太阳能热水器 □空气源热泵 □地源热泵 □其它 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水热源,集中供应住宅热水。

小区中有 %以上的住户采用(□太阳能热水器 □地源热泵 □空气源热泵 □地热水)供应热水。

本工程给水由(□温泉水 □区域内自备热水源)供给,由 路市政给水管网设DN 管道引入区内供水。给水引入管接点处市政供水压力为 (0.15~0.30)MPa。 2生活热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4.3.2用水量及计量:

本工程每户住宅 最高日热水用量为 m3/d( 度),最大时热水用量为 m3/h( 度),

本楼(或小区)最高日总热水用量为 m3/d( 度)。 4.3.3系统及分区:

1为了保证供水稳定和冷热水系统的压力平衡,本工程热水系统的分区及压力同给水系统,运行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压力及流量调试。

2本工程热水供应系统的干管和立管均配置热水回水管道,并按同程布置的方式设置热水回水循环系统,系统热水回流管上调节阀在调试时应达到相对均匀回流的效果。 4.3.4管材、管道附(配)件:

1本工程热水管材采用 耐温型热水管材及配件,管道使用温度 。(参照给水管材选用说明)

2所有热水管道(包括循环回水管道、热水水箱、热水加(贮)热设备及管道附件 (阀门、仪表等)均已采取保温措施,并参照国标03S401执行。

1)所有热水干管和立管及管道附件均采用(□橡塑材料 □超细玻璃棉 □硬聚氨脂发泡材料 □岩棉制品)保温,保温层为 ㎜(见说明其保温层厚度可参照表4. 3. 4. 2)。 2)(□薄壁不锈钢管 □铜管)热水支管采用带保温护套的。

3)热水加热、贮热设备、热水分集水器,采用(□橡塑材料 □硬聚氨脂发泡材料□岩棉制品)保温,保温层为 ㎜(35~50㎜)。 表4. 3. 4. 2 热水供水回管保温层厚度 管径DN(㎜) 保温层厚度(㎜) 15~20 20 20~25 30 65~100 40 >100 50 注:1、保温材料应选用导热系数小、保温效果好、节能效果好的保温材料。

2、保温材料应卫生无污染,具有较好的阻火性能的材料。

18

3室外埋地热水管材的保温层做法,由内到外: □管道(含防护措施)--保温层--胶带或镀锌铁丝--玻璃布--镀锌铁丝--乳化沥青或防水冷胶涂层--镀锌铁丝--乳化沥青或防水冷胶涂层 □管道(含防护措施)--氰凝--聚氨脂泡沫塑料--保护管。

4热水系统应选用(□铜 □不锈钢 □各类符合卫生要求、工作温度的橡胶材料)为密封材料的热水专用管道附(配)件(阀门、仪表、管道连接件),管道连接和在使用年限内应达到可靠连接和密封良好的效果。热水系统安装调试后应作给水试压,管道严密性试验,不得出现漏损水现象,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 4.4 水泵、水池、水箱及安装

4.4.1本工程的生活给水加压泵、生活热水加压泵等增压设施均采用了高效节能产品,宜按设计要求配置,并按设计和相关技术要求正确进行安装调试,不得降低泵组性能并在高效段内运行。

4.4.2 所有水池和水箱设置超高水位报警功能,防止进水管阀门故障时水池和水箱长时间溢流排水。

4.5 游泳池及水上游乐设施循环使用

4.5.1本工程游泳池(或水上游乐池)设置水处理设施(详处理流程图),保证水循环使用。

4.5.2水处理过滤系统采用高效混凝剂和过滤滤料,滤速为 m/h。 4.5.3滤罐反冲洗水经 处理后,收集用于 (冲洗、浇洒等)。 4.5.4游泳池(水上游乐设施)补水量按循环水量的 %。 4.6 建筑中水、雨水利用系统

4.6.1区内设有中水或雨水回用系统时,应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应对系统规模、设计参数、工艺流程、管道及材料、相关技术要求以及采取确保使用,维修和防止误饮误用的安全措施作出说明。

4.6.2本工程雨水利用降雨量按重现期一年考虑,雨水回用量为 。 4.6.3雨水利用采用下列方式(选项):

□采用透水路面,室外绿地低于道路100㎜,屋面雨水排水至散水地面后流入绿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源。

□屋面雨水排至室外雨水检查井,再经室外渗管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源。 □屋面雨水经弃流初期雨水后,收集到雨水蓄水池,经(□机械过滤 □湿地处理 □消毒 □其它: 方式)处理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后,作为杂用水使用 (冲厕、浇洒、冲洗、景观补水等)。绿化灌溉采取(□喷灌 □微灌 □其它: 方式)等节

19

水高效灌溉方式。

4.6.4中水,雨水循环回用管道试压合格后外壁刷成浅绿色,并在其外壁模印或打印明显耐久的“中水”或“雨水”标志;公共场所及绿化的中水、雨水取水口设带锁装置;工程验收时逐段进行检查,防止误接。 4.7 冷凝水收集回用

根据冷凝水收集回用情况作出说明。 4.8 其它

本工程设计中尚需补充说明的其它涉及节水、节能的相关涉及方式、设计参数、技术措施及要求等。

20

第二部分

公共建筑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

第一节 建筑专业

1.1设计依据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GB50189-200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建筑)》(2007)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DBJ13-62-2004 《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使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定 1.2工程概况

1.2.1建设地点: 1.2.2工程性质:

1.2.3工程规模:地上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建筑层数为地上 层,地下 层; 建筑总高度 米;

1.2.4建筑朝向: (含角度) 1.2.5结构体系: 1.3气候分区和计算方法

1.3.1本工程公共建筑部分所属的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1.3.2计算方法:

□“规定性指标” □“权衡判断法” 1.3.3使用软件为:

□“TBEC”天正节能软件 □“PKPM软件”

□其他软件:

21

1.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节能措施

表1.4.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表(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 设计内容 屋顶 外墙 传热系数K [W/(㎡·k)] 传热系数K [W/(㎡·k)] 传热系数K [W/(㎡·k)] 规定指标 K≤0.7 K≤1.0 计算或查表数值 节能 措施 1 2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3 的架空楼板或外挑楼板 地面和地4 下室外墙热阻 K≤1.0 热阻R [(㎡·k)/w]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窗墙面积比≤0.2 传热系数K ≤4.7 ≤3.5 ≤3.0 ≤2.8 ≤2.5 R≥1.2 遮阳系数SC - ≤0.55/- ≤0.50/0.60 ≤0.45/0.55 ≤0.40/0.50 朝向 东 西 南 北 窗墙面积比 遮阳系数SC 传热系数K 5 窗墙 面积比 0.2<窗墙面积比≤0.3 0.3<窗墙面积比≤0.4 0.4<窗墙面积比≤0.5 0.5<窗墙面积比≤0.7 7 外窗 (包括透明幕墙) 玻璃可见光透射比τv 屋顶透明部分面积 /屋顶总面积 传热系数 K[W/(㎡·k)] 遮阳系数SC 窗墙面积比 <0.4时,τv≥0.4 ≤20% K≤3.0 SC≤0.4 8 屋顶 透明 部分 注:节能措施中屋顶、外墙、地面、地下室外墙、架空或外挑楼板应注明保温隔热材料导热系数λ及厚度

22

表1.4.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表(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 设计内容 规定指标 计算或查表数值 1 2 屋顶 外墙 传热系数K [W/(㎡·k)] 传热系数K [W/(㎡·k)] 传热系数K [W/(㎡·k)] K≤0.9 K≤1.5 K≤1.5 节能 措施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3 的架空楼板或外挑楼板 地面和4 地下室外墙热阻 热阻R [(㎡·k)/w]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窗墙面积比≤0.2 R≥1.0 传热系数K ≤6.5 ≤4.7 ≤3.5 ≤3.0 ≤3.0 遮阳系数SC - ≤0.50/0.60 ≤0.45/0.55 ≤0.40/0.50 ≤0.35/0.45 朝向 东 西 南 北 窗墙面积比 传热系数K 遮阳系数SC 5 窗墙 面积比 0.2<窗墙面积比≤0.3 0.3<窗墙面积比≤0.4 0.4<窗墙面积比≤0.5 0.5<窗墙面积比≤0.7 6 外窗 (包括透明幕墙) 玻璃可见光 透射比τv 屋顶透明部分面积 /屋顶总面积 传热系数 K[W/(㎡·k)] 遮阳系数SC 窗墙面积比<0.4时,τv≥0.4 ≤20% K≤3.5 SC≤0.35 7 屋顶 透明 部分 注:节能措施中屋顶、外墙、地面、地下室外墙、架空或外挑楼板应注明保温隔热材料导热系数λ及厚度

1.5构造详图设计

1.5.1屋面保温隔热构造:

□挤塑(XPS)板保温隔热屋面: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5页或其它详图)

□聚氨酯泡沫保温隔热屋面: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6页或其它详图)

□聚苯隔热保温砖屋面: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7页或其它详图)

23

□挤塑(XPS)板保温隔热坡屋面: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8页或其它详图)

□聚苯(EPS)板保温隔热坡屋面: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9页或其 它详图)

□种植屋面: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40页或其它详图) □其它做法: 1.5.2外墙保温隔热构造:

1 外墙自保温系统

□加气混凝土砌块: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13页或其它详图) □粉煤灰(陶粒)小型空心砌块: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14页或其它详图)

□聚苯乙烯混凝土节能砌块: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15、16页或其它详图)

□隔热混凝土砌块: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17页或其它详图) □烧结孔砖: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18、19、20页或其它详图) □粘土空心砖: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1页或其它详图) □其它做法: 2 外墙内保温系统

□无机保温干粉砂浆内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2页或其它详图)

□Ac微晶无机保温砂浆内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3页或其它详图)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内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4页或其它详图)

□增强粉刷石膏聚苯板内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5页或其它详图)

□加气混凝土复合内保温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6页或其它详图)

□其它做法: 3 外墙外保温系统

□无机保温干粉砂浆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7页或其它详图)

□AC微晶无机保温砂浆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8页或其它详图)

24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29页或其它详图)

□聚苯板薄抹灰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0页或其它详图)

□模板内置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1或其它详图)

□喷涂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2页或其它详图)

□复合装饰板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3页或其它详图)

□加气混凝土砌块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 (参照“手册”第34页或其它详图)

□其它做法: 1.6建筑外遮阳设计

建筑外遮阳系数SD=

(查 “手册”第四章外遮阳构造类型及热工性能表或计算数值) 1.7外门窗设计

1.7.1 外窗(包括阳台门)的热工性能;

表1.7.1 外窗(包括阳台门)热工性能表 朝 类 门窗 向 型 编号 东 向 南 向 西 向 北 向

25

外窗尺寸外窗面积 开启面积(m2) 传热系数K 遮阳 备注 (mmxmm) (m2) (≥外窗面积30%) [W/(㎡·k)] 系数Sc

1.7.2透明幕墙具有:

□可开启部分 □通风换气装置 1.7.3外门窗材料

1 框料采用:

□普通铝合金 □断热铝合金 □PVC塑料窗 □其它 2 玻璃采用:

□无色透明玻璃 □热反射镀膜玻璃 □无色透明中空玻璃 □LOW-E中空玻璃 □其它 1.7.4外门窗气密性要求:

□外门窗不低于《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 □透明幕墙不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 15225规定的3级

26

第二节 暖通专业

2.1设计依据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 2.2节能原则

暖通空调作为公共建筑的耗能大户,抓好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有力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是在充分满足室内舒适性及卫生品质的要求前提条件下,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综合考虑空调冷热源选型及再生能源利用的节能、风系统及水输配系统的节能、综合考虑智能化控制及计量管理的节能、管道及保温系统的节能。 2.3空调冷热负荷计算

本工程位于________市,为________类型建筑。建筑总面积________m2,空调面积________ m2。

本工程________范围区域内设计考虑夏季空调供冷、冬季空调供暖(注:建筑物如无空调供暖或局部供暖,则删去或修改),其各区域的温湿度设计标准、新风量标准取值、风速、噪音等按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取值,其室外设计参数取________市的设计参数。 空调负荷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计算软件采用________,经计算结果详表2.3。

表2.3 空调计算冷负荷(kW) 空调计算热负荷空调装机冷负荷(kW) (kW) 空调装机热负荷(kW)

本工程空调冷负荷指标为______W/ m2(空调面积),空调热负荷指标为_____ W/ m2(空调面积)。 2.4空调冷热源选型

2.4.1本工程所在区域能源供给状况:

□有可利用的城市、区域供热热网 □有可利用的工业余热或废热,或电厂余热

27

□天然气供应充足

□该区域具有多种能源供给,含天然气、电等 □该区域电力充足且实行分时电价体制等

□具有天然水资源(含海水、江河水、湖水)可利用

2.4.2根据本工程的建筑规模、使用特征、能源结构及价格政策等,通过具体的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方案采用如下方案:

□水冷冷水机组

□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冰设备

□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冰设备+电热水机组(或燃气热水锅炉) □空气源(冷水/热泵)机组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或一拖多商用空调系统 □屋顶式空气调节系统

□水冷冷水机组+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组合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温(冷)水机组 □蒸汽(或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水环式水源热泵空调系统

2.4.3本工程考虑建筑物具有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及空调冷热负荷对比状况,可考虑充分采用可再生能源。并得到当地政策法规允许,同时所采取的辅助技术措施得当,通过一系列的外界条件的勘察与环境评估以及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采用以下方案:

□(地下水源/土壤源)热泵系统 □(海水、江河水、湖水)源热泵系统

2.4.4本工程所在区域电力充足,所以空调冷热源采用高效的电动压缩式机组,机型选择不但考虑满负荷的COP值,还考虑综合部分负荷的性能系数IPLV值,以衡量全年的综合效益。设计选用:

□ 台的水冷(□螺杆式 □离心式 □涡旋式)冷水机组 □ 台的风冷(□螺杆式 □涡旋式)(□冷水 □热泵)机组

作为空调(□冷 □冷热)源。各机组在额定的工况下设备性能系数详表2.4.4。

表2.4.4 型号 主要性能参数

28

台数 制冷性能系数制热性能系数备注 (W/W) (W/W)

2.4.5本工程考虑区域再热需要(或标准要求较高,空调水系统需要采用四管制),风冷采用热回收型。

2.4.6本工程考虑建筑规模比较大,空调冷负荷总装机功率大,冷水机组采用高压机型,同时离心压缩机采用变频形式。

2.4.7本工程采用(□变冷媒□数码涡旋)系统,在标准工况及管长下,其系统制冷性能系数COP值达到___(W/W),本工程经过修正后的系统制冷性能系数COP值为___(W/W)。 2.4.8本工程所采用的风冷 (□( □接□不接)风管单元式风管机□屋顶式空调机组),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其能效比(EER)=___(W/W),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要求的限定值。

2.4.9本工程共采用___台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或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其能量调节装置灵敏、可靠,其额定工况下的制冷性能系数达到___(W/W),供热性能系数为___(W/W),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要求的限定值。

2.4.10本工程选用___台燃(□油□气)( □热水□蒸汽)锅炉,其额定热效率可达___,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要求的限定值。

2.4.11除了必需有蒸汽源而设置蒸汽锅炉外,本工程选用热效率较高的热水锅炉作为热源, 从而避免蒸汽换热产生热水而引起的效率损失。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回收用气设备所产生的凝结水,凝结水回收系统采用闭式系统。

2.4.12为了缩短输送距离,在使用条件的许可下,本工程制冷(热)机房设置位置尽可能靠近大楼的冷热负荷中心。

2.4.13本工程冷水机组共采用_台,大小机组相结合的配置,能有效地适应负荷变化,避免大马拉小车低效运行。单机的容量调节下限小于建筑物的最小负荷要求,同时各机组具有良好的负荷调节能力和范围,其负荷调节方式为_级调节,容量调节范围为100%~_%。 2.4.14本工程冬季存在一定量供冷需求的建筑内区,通过利用冷却塔提供空调调节冷水,以满足大楼内冬季的供冷需求。

2.4.15本工程由于冷热负荷对比相差较大,热负荷较小,所以空调冷热源采用水冷机组+风冷热泵机组组合,以热负荷确定风冷热泵,不足冷量由水冷机组提供,夏季水冷机组优先运行,冬季热泵投入运行。 2.5空调输配水系统

2.5.1本工程空调冷水的供、回设计温差为5°C,冷水供回水温度:7/12°C;空调热水

29

的供、回设计温差为(□5℃□10℃),热水供回水温度:□40/45℃□50/60℃),空调水管路系统采用闭式循环系统。

2.5.2本工程根据建筑功能分区特点、使用时间的差异,空调水系统共分___路,分别接至各对应功能区。

2.5.3本工程空调水管路系统采用两管制,为了解决过度季节不同朝向及内区和周边负荷变化的矛盾,根据经济技术比较,采用分区两管制系统,冬季或过度季节根据需要,向不同区域分别供冷或供暖。

2.5.4本工程空调末端侧水系统采用同异程相结合,___区域由于管路较长、布置成异程式不易计算平衡,且每个并联分支管和设备阻力比较相近,空调水系统采用同程布置,___区域由于管路计算易于水力平衡、各并联管环路的管道和设备阻力悬殊,空调水系统采用异程布置。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控制在15%以内。

2.5.5本工程各空调水系统由于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不大(或由于系统较小),采用一次泵系统。

2.5.6本工程由于系统较大、阻力较高、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悬殊,所以采用二次泵系统,二次泵可根据流量需求的变化采用变速变流量调节方式。按建筑物的规模及功能特点,空调冷水系统和热水系统采用二级变频调速或台数控制。

2.5.7按本工程建筑的规模和功能特点,空调冷水系统采用一级泵变频调速系统,变频泵的变频范围能满足系统安全运行要求和流量变化要求。

2.5.8本工程建筑的规模较大,空调冷、热水循环流量量差距较大,根据实际各自需求分别设置冷、热水循环泵。

2.5.9本工程空调水系统管路的比摩阻一般控制在150~200Pa/m范围内,管内流速设计取值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设计要求,合理控制循环泵的输送功耗。 2.5.10本工程冷却塔风机根据回水温度采用调速控制或启停控制。

2.5.11本工程冷水系统、冷却水系统采用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技术,冷却水塔补水总管上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

2.5.12本工程空调冷水和热水循环系统采用大温差___供回水,以减少输水管径与输送动力。 2.5.13本工程采用热网蒸汽,汽-水换热器之后加水-水热交换器,用汽-水换热器产生的凝结水预热系统的回水或预热生活热水,达到热回收节能的效果。

2.5.14本工程为区域供冷/供热,在每栋公共建筑的冷热源入口处,分别设置冷量和计量装置。本工程采用内部按经济核算单位分别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

2.5.15本工程所采用空调冷水、冷却水和供热热水系统的循环泵为高效率水泵,在设计

30

工况点下其效率η≥___%,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均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相关规定。 2.6空调风系统

2.6.1本工程空调风系统划分基本遵照使用时间、温度、湿度、新风比相近等要求条件一致性原则。

2.6.2本工程各空调区域对温湿精度要求一般,空调送风采用单风道,空气处理过程无同时加热和冷却过程。

2.6.3本工程吊顶上部较高或吊顶上部存在较大的发热量,空调回风不采用直接从吊顶回风,回风口均接回风管,直接接至空调设备。且空调风系统不采用土建风道作为送回风道,减少土建结构蓄热带来的冷热损失。

2.6.4本工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空调机房位置设置尽量靠近服务区域,减少风道长度;同时合理划分系统大小,减少风道的作用半径;风道设计与连接符合《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相关规定:包括矩形风管长宽比、风管弯头、变径、三通、阀件设置等。

2.6.5本工程空调通风系统的风机压头和机组余压是通过计算确定,风机和电机的效率为高效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些区域采用直接驱动的风机。同时风管与风机出口连接处的做法符合相关规定,减少风机出口局部阻力。

2.6.6本工程空调风管内的风速设计取值既满足空调区域的噪声要求,又符合技术经济比较平衡,有效降低风机的输送动力。

2.6.7空气处理设备所选配空气过滤器,其各级过滤器的初、终阻力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相关规定,减少空气处理设备的局部阻力。

2.6.8本工程除了____区域外,大部分空气调节区域允许采用较大送风温差(或室内散湿量较大),采用一次回风的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

2.6.9新风系统直接送入各空调区域,尽量不经过室内空气处理设备盘管后送出。 2.6.10本项目___区域合用一全空气系统,各房间的冷、热负荷差异和变化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控制各房间的温度,所以空调系统采用变风量系统。 2.6.11本工程___区域为高大空间,采用(□分层空调系统□采用下送风空调系统),上部设置排风系统,排除上部热污空气,减少冷负荷量,该区的空调设计容量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的____%。

2.6.12本工程采用温湿度独立处理方式,空调房间采用架空地板送新风加金属板辐射吊顶的空调方式,夏季由新风除去室内的湿负荷。

31

2.6.13本工程___区域的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新风量采用室内CO2浓度控制方法,避免室内人员较少时新风能量的浪费,同时CO2浓度符合卫生标准。

2.6.14本工程___区域的空气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可随季节的变化采用变新风比运行,控制方式采用焓值控制,新风入口、新风管道均按最大新风量设置。 2.6.15本工程___区域空调排风采用:

□板翅式全热回收装置 □板翅式显热回收装置 □转轮式热回收装置

2.6.16本工程全热交换器的新、排风通道设置旁通管路,过渡季节直接引进室外新风。 2.6.17本工程各典型全空气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均小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对应的限定值,具体分别详表2.6.17。

表2.6.17

序号 所在区域 2.7通风系统

2.7.1本工程___区域利用自然通风,来消除室内余热、余湿。 2.7.2本工程车库部分区域采用车道自然补风。

2.7.3本工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风机房位置设置尽量靠近服务区域,减少风道长度;同时合理划分系统大小,减少风道的作用半径;风道设计与连接符合《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相关规定:包括矩形风管长宽比、风管弯头、变径、三通、阀件设置等。

2.7.4本工程通风系统的风机压头通过计算确定,风机和电机的效率为高效率,风管与风机出口连接处的做法符合相关规定,减少风机出口局部阻力。

2.7.5本工程各典型机械通风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均小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对应的限定值,具体分别详表2.7.5。

表2.7.5

序号 所在区域

(Ws)=P/ηt(W/(m3/h)) 规范规定值 备注 (Ws)=P/ηt(W/(m3/h)) 规范规定值 备注 32

2.8自动控制系统

2.8.1本工程空调通风工程设置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内容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各子系统范围包括空气调节系统、通风系统,以及冷、热源系统。

2.8.2本工程冷热源自动控制包括:根据系统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监测,并优化控制运行台数;机组或热交换器、水泵、冷却塔等设备连锁启停;供、回水温度及压差进行控制或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故障报警。

2.8.3本工程空气调节风系统自动控制包括:房间温湿度监测和控制;全空气系统新风采用变新风比焓值控制方式;变风量系统中,风机采用变速控制方式;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及故障报警;过滤器超压报警或显示。

2.8.4本工程冷却水系统自动控制包括:冷水机组运行时,冷却水最低回水温度的控制;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台数控制或风机调速控制;采用冷却塔供应空气调节冷水时的供水温度控制。

2.8.5本工程空调末端装置均设置两通电动调节阀,供回水总管之间设置旁通管及由压差控制的旁通阀。

2.8.6本工程每台机组出口设置电动碟阀,并与对应的机组和水泵连锁开闭。 2.8.7本工程___区域利用机械通风来排除房间余热,机械通风设备设置温控装置。 2.8.8地下车库及大楼的通风系统,根据使用情况对通风机设置定时启停(台数)控制。2.8.9地下车库的通风系统,根据车库内CO浓度对风机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或启停控制,以降低风机的运行能耗。 2.9空调管道保温

2.9.1本工程空调保温优先采用导热系数小、湿阻因子大、吸水率低、密度小、耐低温性能好的高效保温材料。空调冷冻水管采用___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为___W/m.K,空调风管采用___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为___W/m.K,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为___m2.K /W,满足节能规范的要求。

2.9.2本工程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均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33

第三节 电气专业

3.1 设计依据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9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2007) 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定 3.2 节能设计原则

3.2.1 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3.2.2综合考虑建筑物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建筑设备的电气节能、计量与管理的措施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2.3 合理选择负荷计算参数,选用节能设备,采用合理的照度标准,减少设备及线路损耗,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抑制谐波电流。 3.3 供配电系统的节能

3.3.1本工程为地上 层、地下 层的 建筑,建筑高度为 m,建筑总面积为 ㎡。根据负荷计算,设备总容量 kW,需用系数Kx为 ,计算负荷为 kW,选择 台 kVA高效低耗的 干式变压器,变压器负荷率分别为 %、 %,变压器装置指标 V·A/㎡。另设 台 kW自启动闭式水循环风冷柴油发电机组。

3.3.2 本工程设计根据建筑规划将变配电房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减少低压侧线路长度,降低线路损耗,至末端配电箱最长供电距离约 m。

3.3.3本工程选用的变压器为D,yn11接线。单相负荷尽可能均衡地分配在三相上,使三相负荷保持基本平衡,最大相负荷不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本工程容量较大的对季节性负荷容量或专用设备(如空调冷冻机、容量较大的X光机等负荷),集中设在专用变压器,以降低变压器损耗。

3.3.4 本工程在变配电所的低压侧设集中无功自动补偿,采用自动投切装置,要求功率因数保持在0.9以上。

对容量较大、负载稳定且长期运行的功率因数较低的用电设备采用并联电容器就地补偿。对谐波电流较严重的非线性负荷,无功功率补偿考虑谐波的影响,采取抑制谐波的措施:

34

□安装无源吸收谐波装置(□电容器串接调谐电抗器 □无源滤波器) □安装有源吸收滤波器装置(□并联有源滤波器 □串联有源滤波器 □串并联复

合型有源滤波器)

□安装无源有源复合滤波吸收装置 □安装静止无功发生器(SVG)

3.4 电气照明的节能

3.4.1 本工程照明设计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所对应的照度标准、照明均匀度、统一眩光值、光色、照明功率密度(简称LPD)、能效指标等相关要求。照度设计标准、LPD及选用光源、附件等见表3.4.1:

表3.4.1 照明系统的LPD值及选用光源、附件 标准现行功率设计功率密度设计功率密度电光源密度值/标准对最大值/设计照最小值/设计照由二次装建 筑 物 类 别 /附件 应照度值 度值(地点A) 度值(地点B) 修设计 (代号) W/㎡ / Lx W/㎡ / Lx W/㎡ / Lx 普通办公室 □ 11/300 高档办公室、设计室 □ 办 1 18/500 □ □ □ □ □ □ □ □ □ □ □ □ □ □ □ □ □ □ 序号 会议室 □ 11/300 公 建 文件整理、复11/300 筑 印、发行室 □ 营业厅 □ 13/300 档案室 □ 8/200 一般商店营业12/300 厅 □ 高档商店营业商 19/500 厅 □ 业 建 一般超市营业13/300 筑 厅 □ 高档超市营业20/500 厅 □ 教室、阅览室□ 学 校 实验室 □ 建 美术教室 □ 筑 多媒体教室 □ 11/300 11/300 18/500 11/300 2 3 4 客房 □ 15/— 旅 中餐厅 □ 13/200 馆 建 多功能餐厅 □ 18/300 筑 客房走廊 □ 5/50 35

门厅 □ 15/300 治疗室、诊室□ 11/300 化验室 □ 医 手术室 □ 候诊室、挂号厅□ 院 建 病房 □ 筑 护士站 □ 药房 □ 变、配配电装置室 □ 电站 变压器室 □ 控 一般控制室 □ 制 主控制室 □ 室 电话站、网络中心、计算机站 □ 空调机动 风机房、力 房 □ 站 泵房 □ 18/500 30/750 8/200 6/100 11/300 20/500 8/200 5/100 8/200 11/300 18/500 18/500 5/100 5/100 □ □ □ □ □ □ □ □ □ □ □ □ □ □ □ □ □ 5 重症监护室 □ 11/300 6 7 发电机室 □ 8 9 10 注:1、电光源、附件(代号):①白炽灯,②卤钨灯,③荧光灯(T12),④荧光灯(T8),⑤荧光灯(T5),⑥三

基色荧光灯,⑦紧凑型荧光灯,⑧高压钠灯,⑨金卤灯,⑩发光二极管;○a传统电感型镇流器;○b节能型电感镇流器;○c电子式镇流器。 2、当采用时在□打“√”。

3、表中黑体字为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文内容。

3.4.2 本工程照明设计采用高光效光源。在满足眩光限制的条件下,优先选用灯具效率高的灯具以及开启式直接照明灯具,室内灯具效率不低于60%,要求灯具的反射罩具有较高的反射比。

3.4.3 设计在满足灯具最低允许安装高度及美观要求的前提下,已尽可能降低灯具的安装高度,以节约电能。

3.4.4 本工程采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高功率因数电感镇流器,镇流器自身功耗不大于光源标称功率的15%,谐波含量不大于20%;荧光灯单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9;金属卤化物等气体放电灯设无功单独就地补偿,单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85,所有镇流器必须符合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

3.4.5 根据建筑物的建筑特点、建筑功能、建筑标准、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照明系统进行经济实用、合理有效的控制设计。

1 建筑物功能照明的控制:

□体育场馆比赛场地按比赛要求分级控制,大型场馆做到单灯控制。

36

□候机厅、候车厅、港口等大空间场所采用集中控制,并按天然采光状态及具体

需要采取调光或降低照度的控制措施。

□影剧院、多功能厅、报告厅、会议厅及展示厅等采用调光控制。

□博物馆、美术馆等功能性要求较高的场所采用智能照明集中控制,使照明与环

境要求相协调。

□宾馆、酒店的每间(套)客房设置节能控制开关。对多个房间的旅馆套房,在每个

房间的入口设置开关。

□大开间办公室、图书馆等功能要求较高的场所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有自

然采光区域宜采用恒照度控制,靠近外窗的灯具随着自然光线的变化,自动点燃或关闭该区域内的灯具,保证室内照明的均匀和稳定。

2 走廊、门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控制:

□公共建筑如学校、办公楼、宾馆、商场、体育场馆、影剧院、候机厅、候车厅的走廊、楼梯间、门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采用集中控制,并按建筑使用条件和天然采光状况采取分区、分组控制措施,并按需要采取调光或降低照度的控制措施。不经常使用的场所,如部分走道、楼梯间等采用节能自熄开关。应急照明灯具有应急时自动点亮的措施。

□旅馆的门厅、电梯大堂和客房层走廊等场所,采用夜间定时降低照度的自动调光装置。

□医院病房走道夜间采取能关掉部分灯具或降低照度的控制措施。

3 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控制:

□景观照明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并根据使用情况设置一般、节日、重大庆典等不

同的开灯方案。除采用光控、程控、时间控制等智能控制方式外,还具有手动控制功能,同时设有深夜减光控制及分区或分组节能控制。

□小区道路照明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合理确定开关灯时间,采用

光控和时间控制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方式。

□道路照明采用集中控制系统,除采用光控、程控、时间控制等智能控制方式外,

还具有手动控制功能,同一照明系统内的照明设施设分区或分组集中控制。

□道路照明采用双光源,在“深夜”能关闭一个光源;已达到“深夜”节能目的。 □道路照明采用单光源,通过恒功率及功率转换控制,在“深夜”能转换至低功

率运行,已达到“深夜”节能目的。

3.4.6 本工程根据照明部位的灯光布置形式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照明控制方式: □房间或场所设有两列或多列灯具时,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

□房间或场所设有两列或多列灯具时,电化教室、会议厅、多功能厅、报告厅等

37

场所,按靠近或远离讲台分组。

□天然采光良好的场所,按该场所照度自动开关灯光或调光。 □个人使用的办公室,采用人体感应或动静感应等方式自动开关灯。

□每个房间灯的开关数不少于2个(只设置1只光源的除外),每个照明开关所控光源数尽可能少。

3.4.7□设计专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该系统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仅作为BA系统的子系统,与BA系统预留通信接口。

□公共区域的照明纳入BA系统控制范围。

□设计应急照明与消防系统联动,保安照明与安防系统联动。

3.4.8□本工程在照明设计中,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进行照明,合理的选择导光或反光装置。采用主动式导光系统;一般场所采用被动式导光系统。

□设计采用光导光或反光系统时,采用照明控制系统对人工照明进行自动控制。当天然光对室内照明达不到照度要求时,控制系统自动开启人工照明,直到满足照度要求。

3.5 建筑设备的电气节能

3.5.1 空调系统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1 冷冻水,冷却水及热交换器系统

□监测冷水机组或热交换器、阀门、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的状态、供回水的

温度、压差及流量。

□控制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的启停及投入的运行台数,在条件允

许时,进行调速控制。

2 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

□监测空调和新风机组等设备的风机状态、空气的温湿度、CO2浓度等。

□控制空调和新风机组等设备的启停、变新风比焓值控制和变风量时的变速控制。

3 中央空调变流量系统

□对制冷机房的空调设备进行集中节能控制,它是一套完整的节能控制系统。采

用模糊控制和变频技术,主要由变流量控制器将定流量系统转变为变留量控制系统。 3.5.2 给排水系统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对生活给水、中央及排水系统的水泵、水箱(水池)的水位及系统压力进行监测。

□根据水位及压力状态,自动控制相应水泵的启停,自动控制系统主、备用泵的启停顺序。

□对系统故障、超高低水位及超时间运行等进行报警。 3.5.3电动机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 kW及以上的交流异步电动机采用 启动,改善启动特性。 □在满足工艺要求、运行可靠的前提下,电动机采取变频器调速节电措施。

38

□异步电动机采取就地补偿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损。

3.5.4门窗类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对建筑物的窗、门的开启实施智能化控制及管理,降低热(冷)能耗及节约非使用能源消耗。 3.6 计量与管理

3.6.1为了有效进行电能计量、管理,本工程按规定设置计量装置。

3.6.2电能计量装置应选用经计量检定机构认可的用电计量装置。计算机监测管理的电能计量装置的检测参数,包括电压、电流、电量、有功效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

□执行分时电价的用户,选用装设具有分时计量功能的复费率电能计量或多功能

电能计量装置。

3.6.3冷热量计量装置产品的选用,须有《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及产品准予生产、销售的核准文件,以保证产品使用的合法性。

中央空调冷热计量选用“热量表”模式和“计时计费”模式,以实现中央空调的分户计量、按量收费。

3.6.4本工程在投入使用后,要求建立照明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有专业人员负责照明维修和安全检查并做好维护记录,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照明运行。

2 应建立定期清洁光源、灯具的制度,灯具每年最少擦拭次数按表3.6.4,使灯的照明输出功率达到额定输出功率的95%以上。

表3.6.4 灯具每年最少擦拭次数 环境污染特征 清洁 室内 一般 房间或场所举例 卧室、办公室、餐厅、阅览室、教室、病房、客房等 商店营业厅、候车室、影剧院、体育馆等 灯具最少擦拭次数 (次/年) 2 2 3 4 污染严重 厨房等 室外 雨篷、站台 3 宜根据光源的寿命、点亮时间、照度的衰减情况,定期更换光源。

4 更换照明设备前应对每个空间的照度等级和照明要求进行调查。更换光源时,应采用与原设计或实际安装功率相同的光源,不得随意改变光源的主要性能参数。

5 除应急出口或有安保需求的场合,房间无人时应关灯。昼光充足的区域应关闭照明灯。

3.7 可再生能源利用

本工程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日照情况等条件,充分利用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在满足功能要求条件下,积极推广应用利用太阳能、风能

39

的产品和供电系统。

设计采用了如下可再生能源系统:

□太阳能光伏供电系统 □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风能供电系统 □太阳能庭院照明 □风光互补路灯

40

第四节 给排水专业

4.1 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50364-2005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管网叠压供水技术规程》 CECS 221:2007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2007.06)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CJ164-200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给水排水)》(2007) 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定。 4.2 给水系统 4.2.1给水水源:

1 本工程给水由(□城市自来水 □区域内自备水源)供给,由 路市政给水管网设DN 管道引入区内供水。

2 本工程的生活饮用水、生活杂用水(或非传统水源)水质均应满足使用要求和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卫生标准的规定。

3 本工程给水引入管的供水压力为 (0.15~0.30)MPa。 4.2.2用水量和计量:

1 本工程用水部位的各类用水量计算详表4.2.2.1。 表4.2.2.1 生活用水量计算表

序号 1 2 3 4 用水部位 用水单位 用水量 标准 用 水 量 使用时间 最大小时用水量 最大日用水量 备注 2 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为 m3/d,最大时用水量为 m3/h,其中非传统性水源最高日用水量为 m3/d。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 。

41

3 本工程总进水管上设置 (规格、型号)型(□螺旋式 □旋翼式)水表计量,区(楼)内按楼内用户性质分设下列贸易计费水表。

宾馆(酒店、饭店)部分设一座 (规格、型号)型(□螺旋式 □旋翼式)水表。 商店(商业网点)分别设置 (规格、型号)型(□螺旋式 □旋翼式)水表。 办公部分设置 (规格、型号)型(□螺旋式 □旋翼式)水表。 4.2.3系统及分区:

1 本工程地下 层至地面 层 (用户性质)部分由市政供水压力供水;上部 层至 层采用(□叠压变频供水装置 □变频供水装置 □高位水箱)供水;

上部 层至 层采用(□叠压变频供水装置 □变频供水装置 □高位水箱)供水; 上部 层至屋面层采用(□叠压变频供水装置□变频供水装置□高位水箱)供水。 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的静水压力小于 (0.35~0.45MPa)。

2 各层配水管的给水压力小于0.35MPa,各分区内 层至 层配水管配置(□支管减压阀 □减压孔板)控压节流。

□各层配设的减压阀规格如下: 层DN 配水管设 减压阀,阀后压力 MPa。

□各层配设的减压孔板规格如下: 层DN 配水管设 孔径孔板,孔板减压 MPa。

4.2.4卫生设备、管材及管道附(配)件:

1 本工程的生活用水器具及卫生洁具按下列要求配置(可根据楼内给排水设置具体情况选择分项):

座式大便器采用(□不大于6L/s的双档水箱 □延时自闭式冲洗阀 □自动感应冲洗水箱)。

蹲式大便器采用(□不大于6L的双档水箱 □延时自闭式冲洗阀 □自动感应冲洗阀□脚踏式冲洗阀)。

小便器采用(□自动感应冲洗阀 □延时自闭式冲洗阀)。

面盆水嘴、厨房洗涤水嘴、淋浴器等均应采用陶瓷芯、密封性能好、能够限制出流率、并经国家有关质量检测部门检测合格的节水型水嘴。

□公共浴室淋浴器采用(□恒温混合阀 □脚踏开关)。 □集体宿舍、公共浴室等场所卫生器具采用刷卡用水。

2 生活用水器具和卫生洁具安装完毕后,宜对各器具的出口压力及流量进行调式,各类延时、感应器具应根据产品标准要求调试好延时时间。

42

3 建筑内所配置的生活用水器具均应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其产品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城镇建设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CJ164-2002的要求,不应选用违反强制性技术标准条文规定的生活用水器具。

4 给水管材: 1)室外给水管材采用

□给水用球墨铁管材及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橡胶圈密封承插式柔性连接或其它连接方式。

□给水用钢塑复合管材及管件(□涂 □衬PVC塑料 □衬PE塑料),其公称压力 MPa,(□丝扣连接 □沟槽连接 □法兰)连接。

□给水用PVC-U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承插粘接。

□给水用(□PP-R □铝塑PP-R)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热熔 □电熔)连接。

□给水用PE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热熔 □电熔)连接。 □给水用钢丝网骨架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热熔 □电熔)连接。 2)室内给水管道采用

□给水用钢塑复合管材及管件(□涂 □衬PVC塑料 □衬PE塑料),其公称压力 MPa,(□丝扣连接 □沟槽连接 □法兰)连接。

□给水用薄壁不锈钢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卡压 □环压 □其它: 方式)连接。

□给水用铜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卡套 □焊接 □其它: 方式)连接。

□给水用PVC-U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承插粘接。

□给水用(□PP-R□铝塑PP-R)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热熔 □电熔)连接。

□给水用PE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 MPa,(□热熔 □电熔)连接。 5给水系统应选用(□铜 □不锈钢 □各类符合卫生性能的橡胶材料)为密封材料的管道附(配)件(阀门、仪表、管道连接件),且具有良好的密封和连接可靠的效果。 选用的倒流防止器、阀门、止回阀、减压阀等在满足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均已采用阻力损耗较小的产品。

6 给水管道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及安装操作技术要求进行施工,并严格按照

43

有关规定进行给水试压、管道严密性试验,不得出现管道损坏、管道漏水现象。 4.3 热水系统 4.3.1热水水源:

1 本工程采用(□工业余热 □地热温泉 □太阳能热水器 □空气源热泵 □地源热泵□其它 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水热源,集中供应热水。

本工程给水由(□温泉水 □区域内自备热水源)供给,由 路市政热水管网设DN 管道引入区内供水。给水引入管接点处市政供水压力为 (0.15~0.30)MPa。

2 生活热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4.3.2用水量及计量:

本工程 部分最高日热水用量为 m3/d( 度),最大时热水用量为 m3/h( 度),

本楼(或小区)最高日总热水用量为 m3/d( 度)。 4.3.3系统及分区:

1 为了保证供水稳定和冷热水系统的压力平衡,本工程热水系统的分区及压力同给水系统,运行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压力及流量调试。

2 本工程热水供应系统的干管和立管均配置热水回水管道,并按同程布置的方式设置热水回水循环系统,系统热水回流管上调节阀在调试时应达到相对均匀回流的效果。 4.3.4管材、管道附(配)件:

1本工程热水管材采用 耐温型热水管材及配件,管道使用温度 。(参照给水管材选用说明)

2 所有热水管道(包括循环回水管道、热水水箱、热水加(贮)热设备及管道附件(阀门、仪表等)均已采取保温措施,并参照国标03S401执行。

1)所有热水干管和立管及管道附件均采用(□橡塑材料 □超细玻璃棉 □硬聚氨脂发泡材料 □岩棉制品)保温,保温层为 ㎜(见说明其保温层厚度可参照表4. 3. 4. 2)。

2)(□薄壁不锈钢管 □铜管)热水支管采用带保温护套的。

3)热水加热、贮热设备、热水分集水器,采用(□橡塑材料 □硬聚氨脂发泡材料□岩棉制品)保温,保温层为 ㎜(35~50㎜)。 表4. 3. 4. 2 热水供水回管保温层厚度

管径DN(㎜) 保温层厚度(㎜) 15~20 20 20~25 30 65~100 40 >100 50 注: 1、保温材料应选用导热系数小、保温效果好、节能效果好的保温材料。

2、保温材料应卫生无污染,具有较好的阻火性能的材料。

44

3室外埋地热水管材的保温层做法,由内到外: □管道(含防护措施)--保温层--胶带或镀锌铁丝--玻璃布--镀锌铁丝--乳化沥青或防水冷胶涂层--镀锌铁丝--乳化沥青或防水冷胶涂层 □管道(含防护措施)--氰凝--聚氨脂泡沫塑料--保护管。

4 热水系统应选用(□铜 □不锈钢 □各类符合卫生要求、工作温度的橡胶材料)为密封材料的热水专用管道附(配)件(阀门、仪表、管道连接件),管道连接和在使用年限内应达到可靠连接和密封良好的效果。热水系统安装调试后应作给水试压,管道严密性试验,不得出现漏损水现象,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 4.4 水泵、水池、水箱及安装

4.4.1本工程的生活给水加压泵、生活热水加压泵等增压设施均采用了高效节能产品,宜按设计要求配置,并按设计和相关技术要求正确进行安装调试,不得降低泵组性能并在高效段内运行。

4.4.2 所有水池和水箱设置超高水位报警功能,防止进水管阀门故障时水池和水箱长时间溢流排水。 4.5 空调冷却循环水

4.5.1本工程冷却循环水系统采用 台(规格)超低噪音型冷却塔,总冷却循环水量为 m3/h,冷却塔补水量按循环水量的 %,循环水系统的水质稳定措施:□采用投加环保性缓蚀阻垢药剂(药剂 □自动 □手动投加);□电子(□静电 □磁)水处理仪;□机械过滤器;□其它: 方式。

4.5.2冷却塔设置点已符合设计规范和有关技术要求,进、出风口处不得设置和堆放影响进风与排风的障碍物,保证冷却塔正常运行和冷却效果。

4.5.3冷却塔安装就位后,应对塔内填料,进风百叶和风机进行整理和调试,防止运行的飘水和溅水现象产生,保证使用效果。 4.6 游泳池及水上游乐设施循环使用

4.6.1本工程游泳池(或水上游乐池)设置水处理设施(详处理流程图),保证水循环使用。

4.6.2 水处理过滤系统采用高效混凝剂和过滤滤料,滤速为 m/h。 4.6.3滤罐反冲洗水经 处理后,收集用于 (冲洗、浇洒等)。 4.6.4游泳池(水上游乐设施)补水量按循环水量的 %。 4.7 建筑中水、雨水利用系统

4.7.1区内设有中水或雨水回用系统时,应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应对系统规模、设计参数、工艺流程、管道及材料、相关技术要求以及采取确保使用,维修和防止误饮误用的

45

安全措施作出说明。

4.7.2本工程雨水利用降雨量按重现期一年考虑,雨水回用量为 。 4.7.3雨水利用采用下列方式(选项):

□采用透水路面,室外绿地低于道路100㎜,屋面雨水排水至散水地面后流入绿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源。

□屋面雨水排至室外雨水检查井,再经室外渗管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源。 □屋面雨水经弃流初期雨水后,收集到雨水蓄水池,经(□机械过滤 □湿地处理 □消毒 □其它: 方式)处理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后,作为杂用水使用 (冲厕、浇洒、冲洗、景观补水等)。绿化灌溉采取(□喷灌 □微灌 □其它: 方式)等节水高效灌溉方式。

4.7.4中水,雨水循环回用管道试压合格后外壁刷成浅绿色,并在其外壁模印或打印明显耐久的“中水”或“雨水”标志;公共场所及绿化的中水、雨水取水口设带锁装置;工程验收时逐段进行检查,防止误接。 4.8 冷凝水收集回用

根据冷凝水收集回用情况作出说明。 4.9 其它

本工程设计中尚需补充说明的其它涉及节水、节能的相关涉及方式、设计参数、技术措施及要求等。

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