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知识网络知识优势的种群生态学模型研究

知识网络知识优势的种群生态学模型研究

来源:乌哈旅游
第27卷第20期 科技进步与对策 Vo1.27 NO.2O 2010年10月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0ct.2OlO 知识网络知识优势的种群生态学模型研究 唐承林,顾新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知识网络由多条知识链构成,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群关系类似,网络中的各条知识链之间也存在 着竞争与合作关系。首先分析了知识网络的种群生态学特征,然后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知识网 络的种群生态学模型。模型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知识链加入共同知识网络会增加网络的整体知识存量,并 促进知识优势的形成。最后结合丰田公司知识网络实践,分析指出网络内各知识链是通过协同共生实现网 络整体知识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 关键词:知识网络;种群生态学;知识优势 DOI:10.3969 ̄.issn.1001—7348.2010.20.033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0)20—0133 04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已成为组织参与市场竞争 释。美国科学基金会(NsF)于1999年也对知识网络进行了 的重要资源。从获取知识的途径看,除了依靠组织自身知 描述,即知识网络是一个社会网络,该网络提供知识、信 识积累外,知识网络已成为组织获取知识资源的另一种重 息的利用等 。但截至目前,有关各方对知识网络尚无统 要组织形式…。越来越多的组织已开始通过构建知识网络 一定义。本文将从知识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角度对其进行界 获取知识优势。这些组织当中既有经济实体组织,如Cisco、 定。从其构成看,知识链是知识网络的基本单元。知识链 Toyota、Amazon.Corn、General Motors等,也有虚拟组织, (Knowledge Chain)是以企业为创新的核心主体,以实现知 如Linux、MP3、eBay、NASDAQ、易趣等 。而学术界 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 对知识网络的现有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网络类型、构建过程、 同组织之问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 。知识链包括企业与 形成机理与组织竞争力关系等宏观问题上,因此有必要进 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形成的纵向知识链、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 一步探究知识网络获取知识优势的微观机理。本文基于种 横向知识链,及同时存在纵向和横向两种关系的混合知识 群生态学的视角,通过构建知识网络知识优势的种群生态 链。因此,我们将知识网络(Knowledge Network)看作是由多条 模型并结合丰田公司案例,探讨知识网络如何形成知识优 知识链构成,集知识创新、知识整合和知识共享等功能于一 势的问题。 体的网络结构体系。 1 知识网络与知识优势概述 知识优势的概念源于对竞争优势的探讨。余世英 认为, 知识优势是基于知识和创新的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优 自1 995年Bechmann 将知识网络描述为进行科学知 势能够使企业应用先进的技术,迅速适应快速多变的环境, 识生产和传播的机构和活动之后,学术界从社会网络 、 更加灵活、快速地满足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 知识共享 、知识缺口 等不同视角对知识网络进行了阐 更能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为了便于模型研究,本文将 [7]赵源,蒋云志,RBF网络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 calibration range[J].Journal of Hydrology,2000,233:1 38—1 53. 开发与市场,2008,24(9). [1O]徐秉铮,张百灵,韦岗.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M].广州:华南 [8] SATTY T L,ERDENER E.A new approach tO performance 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measurement: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Design 1 1] CHEN T,CHEN H.Approximation capability to function of Methods and Theories,1979,13(2). several variables,nonlinear functions and operator by radial 【9 J C E IMRIE,S DURUCAN,A KORRE.River flow prediction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sl J j.IEEE Transaction on Neural using artiifcial neural networks:generalization beyond the Networks,1995,6(4):904—910. (责任编辑:赵峰) 收稿日期:2010-0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1069;7047106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一06—0783) 作者简介:唐承k ̄k(1975一),男,重庆奉节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顾新(1968一),男,四J 郫县人,管理学博士后,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_T-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134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l0年 知识优势的获取视为知识存量的增加。知识存量是知识的静 态表征,是指某阶段内一个组织或经济系统对知识资源的占 有总量,体现了组织系统的竞争能力 。。 2 知识网络的种群生态学特征 知识网络是一个动态、开放、自组织的系统。按照种 群生态学的观点,商业生态环境中的种群是指进行相类似 活动的一系列组织。它们在经营中利用资源的方式类似, 其经营结果也类似,同一种群内的组织为了类似的资源或 相近的顾客展开竞争。在知识网络内,不同类型的知识资 源组织构成了各种知识链,众多知识链构成了交互作用的、 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知识网络。因此,知识网络内部同样 存在着类似种群的知识链关系,以及与资源交换相似的知 识价值交换关系。 2.1复杂性 知识资源组织是构成知识网络的基本节点。这些节点 包括:核心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经销商、消 费者甚至竞争对手。不同知识资源组织相互之间构成不同 的知识链,众多的知识链之间交互作用构成立体结构的知 识网络。知识网络的任何一个节点均呈辐射状,并与其它众 多节点之间发生信息交换和知识流动,每个节点都有可能同 时归属于不同的知识链川 。这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极为 相似。不同种群的生物之间、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复杂 的有机联系,形成了以食物链、物质与能量交换为基础的多 层次、多反馈、动态变化的生态系统 。种群内的个体通 过复杂的种内关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知识网络内的节 点则通过复杂的知识链关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网链式结构。 2.2协同共生性 生态位作为“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最终 分布单元(Ultimate Distributional Unit)…” ,反映了每个物 种在长期生存竞争中,都拥有最适合其生存的时空位置及与 其它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H 。按照生态位理论,知识网络 生态位是网络内不同知识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定位置及 知识链之间的功能关系。特定知识链需要特定生态位,而特 定生态位只能容纳特定知识链。若不同知识链在同一知识网 络中出现生态位重叠,必然会发生争夺知识资源的竞争。如 果进行生态位分离,将能够避免相互之间的知识资源竞争, 实现协同共生” 。网络内的知识链之间可以不断通过合作 扩充生态位,发掘潜在生态位,提高网络的整体竞争力¨ 。 2.3 自组织性 知识创新网络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涨落性 是其形成自组织能力和耗散结构的自组织条件 。耗散结 构理论 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 外界进行交换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 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过渡到一种空间上、时间上和 功能上的有序状态。知识网络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 论是其纵向知识链(与供应商、消费者、市场中介机构等的 关系)、横向知识链(与竞争对手、其它产业的企业、政府部 门、高校、科研机构、利益相关者等的关系)还是混合知识 链(同时存在纵向和横向关系的知识链)中,都存在着资本、 知识、信息、人力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和交流。知识网络的 开放性为输入其形成耗散结构所需要的负熵提供了条件, 同时也是自组织的必要条件。 2.4自适应性 一个组织种群是那些依赖相同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依 赖共同资源的组织的集合。组织能否适应、生存,主要取 决于环境对组织形式的选择 。种群生态学的观点不同于 其它组织理论,因为它强调组织的多样性和在组织共同体 或组织种群内的适应性。知识网络的耗散结构特性使网络 内的知识链与环境中的知识链之间自发进行知识资源交 换,因而,知识网络的网链式有机结构及功能能对环境变 化表现出特有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环境的每一次变化,网 络结构与功能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从一个生态位跳跃到与 环境对应的新生态位上,表现出知识网络的动态有序 o-。 3 知识网络知识优势的种群生态学模型与 丰田公司案例 知识网络拥有类似种群生态系统的复杂结构和功能特 性,使得借助种群生态学模型研究其竞争优势机理成为可 能。种群生态学模型重在分析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种群 生态学理论的分析对象不是单个的企业,而是组织种群 。 因此,我们将知识网络内多条知识链之间的关系简化为两 条知识链问的关系,并借用生物学中描述不同种群共生现 象的逻辑斯蒂(Logistic) 模型来描述知识网络形成知识 优势的动态演化过程。 3.1模型假设 假设1:整个网络动态演化过程中知识链所经历的资源 变化表现为知识存量信号。知识存量用 (f1表示,t表示时 间。由于负值的知识存量无意义,所以f=七ff1≥0。同时, 由于知识的可积累特性,知识存量还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 增函数,即dk(t)/dt≥0。 假设2:在自然状态(各种资源被有效组合和充分利用 的状态)下,每条知识链的知识存量有一个潜在的极限,即 存在一个最大值,记为 ( 1,2)。因此,每条知识链的知识 存量的增长率随产出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并将趋于零。 假设3:设。c、口为两条知识链的相互影响力系数。 当 、 同时为零时,两条知识链相互独立。 、 均大 于零即意味着知识链之间具有竞争作用,均小于零即具有 协作作用。k,(i=1,2)为知识链i的初始知识存量。知识链 2对知识链l的影响作用为akl;知识链1对知识链2的影 响作用为 膏,。r为知识网络知识存量的平均增长率。 3.2 Logistic模型 ki(t)代表独立知识链的知识存量水平,产出水平满足 Logistic模型,即: ) l,2) … 第20期 唐承林,顾新:知识网络知识优势的种群生态学模型研究 l35 当两条知识链在同一知识网络种群模型中时,两条知 识链的知识产出可以表示为: (Consulting Teams)。小组由6个经验丰富的高层经理和50 多位顾问组成,其目的是为了帮助解决丰田公司本身及供 应商日常经营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条知识链负责对丰田公 掣 ̄g:/( ,k2)= (1一k,/S,+口 ) l 司生产网络内有价值生产知识的获取、存储和传递。③丰 兰; =g(尼 , ): (1一k,/N,+ “Z ) (2) 田公司.供应商、供应商一供应商混合知识链。它包括问题解 决小组(Problem—Solving Teams)和自愿学习小组(Voluntary (1)当 =0、口:0时,知识链1和知 链2的知识存 量的增长率相互独立,不存在共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两 条知识链的知识存量增长都符合Logistic方程,并达到其平 Learning Teams)。前者是为了解决供应商出现的紧急问题 而设置的。如有供应商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质量问题时, 衡状态。此时, (r)=毛, (f)= 。 (2)当 ≠0、口≠0时,两条知识链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即存在竞争或合作关系。令'厂( ,k2 J=0,g(‘, )=0,可以得 到两条知识链在共生模型中达到稳定状态时的稳定点: E2:( …k 1: ! ± ( ± 一‘ 1一位0 1一ccp 即当百NL(I+a)>0, >0时,k.>0,k2>0,此时知 I—ap l—ctp 识链1和知识链2共生。可见知识链1和知识链2共生的 条件是 <1。又由假设4知,当乜、卢均大于零时,知识 链之间为竞争关系; 、 均小于零时为协作关系。通过进 一步分析可知,两条知识链之间共生的条件是 一1< <1,-1< <1,表现为两条知识链彼此对对方的影响 相对来说不大,但是只要加入共同的网络,无论是竞争还是 协作关系,从知识网络的整体上来看,都会带来整体知识存 量的增加。这可以在经济上有直观的解释:知识网络内多样 化知识资源为获取知识优势提供更多选择,基于信任和优势 互补的网络沟通方式有利于知识的流动和增值。从日本丰田 公司知识网络实践 引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知识资源组 织如何通过知识链从知识网络中获取知识优势。 3.3丰田公司案例 知识网络作为一种通过知识链连接各知识资源组织的 一种网络合作模式,既不同于一般的科层组织,又不同于 传统的市场交易。在知识网络中,知识资源组织并非是孤 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网络节点,通过加入相关知 识链与网络内的其它组织形成了一个互惠互利的协作共生 网络。在这个纵横交叠、相互作用的关系网中,知识资源组 织通过和网络参与者间的往来关系,获取各自所需的知识资 源,从而提升知识资源组织的竞争优势。 在“共存共荣”(Coexistence and Coprosperity)的哲学理 念指导下,丰田公司构建了通过知识共享提升知识优势的 知识网络。该网络包括以下知识链:①丰田公司.供应商知 识链,即丰田公司的供应商协会(Supplier Association)。它 由丰田公司与供应商组成,建立有3个区域供应商协会。 协会每两月举行一次会议,就网络内生产计划、政策、市 场趋势等进行高层次交流,主要是为了加强丰田公司与供 应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技术信息的交流,促进显性知识的 传递和共享。另外,在供应商协会下,还设有成本、质量、 安全等相关的主题委员会(Topic Committees),其目的是为 了促进该知识链上各成员对相关主题知识的共享。②专家 顾问一供应商知识链,即在网络内设立的咨询小组 咨询小组或丰田公司的质量保证部就会成立一个问题解决 小组。小组成员由丰田公司各部人员及来自其它供应商的 人员构成。丰田公司会从互为竞争关系的具体供应商那里 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并组织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就会 出现从供应商到供应商的知识传递。自愿学习小组由占供 应总价值80%的主要供应商组成,每个小组由5 ̄8个供应 商的工厂经理、副经理或部门经理组成,负责帮助小组成 员提高生产率和改进质量。学习小组每年与咨询组的负责 人确定一个主题或项目(Yheme/Project)后,到小组成员工厂 共同探讨并提出改善建议。 通过上述交互作用的知识链构建的知识网络,丰田公 司和供应商都获取了有价值的知识。供应商通过咨询专家 解决了自身遇到的问题,丰田公司同时从供应商那里学习 到了该供应商从其它供应商那里学到的东西。丰田公司又 通过咨询小组把这些有价值的知识传递给丰田公司内部和 其它供应商。换句话说,丰田公司一供应商纵向知识链之间 的竞争关系与供应商.供应商横向知识链之间的协作关系, 在丰田公司的知识网络中最终成为一种协作共生关系。冈 此,知识链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有利于新知识的产生,而基 于知识网络的协作共生则有利于形成网络的整体知识优 势。企业通过知识网络,不仅可以接近新信息和知识,而且能 够协调企业问的交易,增进信任和合作。这种协作共生网络 本身的能力是一种系统能力,它使企业能够超越自己资源 的限制,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 4 结束语 与自然界的种群类似,知识网络的复杂性、协同共生 性、自组织性及自适应性是其重要特征。本文通过构建知 识网络知识优势的种群生态学模型,说明了知识网络形成 知识优势的种群生态学原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无论知 识链参与知识网络的目的是为了竞争还是协作,均能给知 识网络带来新的知识优势。丰田公司知识网络实践表明, 不同知识链参与知识网络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知识网络 的整体知识优势来获取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GLENDA KRUSS.Creating knowledge networks:higher education,industry and innovation in south africa[J].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2006(1 1):322—323. [2] 王耀忠,黄丽华,王小卫,等.网络组织的结构及协调机制[J]. 136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2,ll(3):20—24. 科技进步与对策 学学报,2003(9):58—61. 2010年 [3] BECKMANN M J.Economic models of knowledge networks jn networks in action[M].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Tokyo,1995:159—174. [1 5]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基于生态住的集群企业协同进化模型 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5):34._37. 1 16 J 武玉英,田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研 J]. [4] ANDREAS SEUFERT,et a1.Towards knowledge networking 统计与决策,2008,258(6):174—176. [17] 江妮,孙锐.企业知识创新网络自组织演化研究[J].科技 管理研究,2009(9):233—236. 【l 8] 赵昌平,王方华,葛卫华.战略联盟的自组织机制研究[J].华 [J]Journal ofKnowledge Management,1999,3(3):180-190. [5] MORTEN T HANSEN.Knowledge networks:explaining effective knowledge sharing in multiunit companies l J 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 3(3):232—248. 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l1 116. T,JOHN FREEMAN.Structure inertia [19] HANNAN,MICHAEL [6] 李丹,俞竹超,樊治平.知识网络的构建过程分析[J].科学学 研究,2002,20(6):620-623.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4,49(2):149—163. 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的知识网络结构演化研究 1 20 J 肖冬平,顾新.[7] 李妹兰.知识网络与哈耶克的知识观[J].农业图书情报学 刊,2005,17(1):87—88. [8] 顾新,郭耀煌,李久平.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 科研管理,2003,24(5):44__48.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9):168—171. [21] 罗珉.组织理论的新发展一种群生态学理论的贡献[J].外国 经济与管理,2oo1(1O):3 37. [22] 周浩.企业集群的共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J].系统工程, 2003,21(4):32—37 [9] 余世英.我国企业建立知识优势的战略思考【J].情报杂志, 2006(3):92—93. [10] 李长玲.知识存量及其测度[J].情报杂志,2004(7):64—66. [I1] 顾新.知识链管理一基于生命周期的组织之间知识链管理框 架模型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12] 张明星,孙悦,朱敏.种群生态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华东经 济管理,2006,20(1 1):126—129. [13] GRINNEL J.Geography and evolution[J].Ecology,1 924(5): 225-229. [23] JEFFREY H DYER,KENTARO NOBEOKA.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the toyota cas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 1): 345-367. [24] 赵晓庆,许庆瑞.知识网络与企业竞争能力[J].科学学研究, 2002.20(3):28l一285. [14] 林晓.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竞争战略分析[J].南京林业大 (责任编辑:赵峰) Ecosystem Model of Knowledge Network for Knowledge Advantage Tang Chenglin,Gu xin (Business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Abstract:That various knowledge chains composed knowledge network is similar to that of biological ecosystem,within which existing both the rel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Firs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ecology of knowledge networks.Then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ecology model a knowledge Networks Logistic model was constructed,Mode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nowlkedge chain joining the network will increase the network’s overall stock of nowlkedge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knowledge advantage. Finally Toyota knowledge networks practice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the network is through the knowledge chain to achieve synergistic symbiotic network knowledge advantage in the market overall competition. Key Words:Knowledge Network;Ecosystem;Knowledge Advantag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