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行的边疆教育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行的边疆教育

来源:乌哈旅游
2014年第5期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No.5,2014 (总第24期)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Totla N 2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行的边疆教育 杜怀清,王伟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摘要]抗战爆发前,中国的边疆教育得不到有效重视,发展非常落后。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逐 渐认识到发展边疆教育对抗战的重大意义,遂开始积极筹划建设事宜,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推进边疆教育的 措施。这些举措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事业,极大地促进了边疆教育的发展,为我国边疆的现代化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边疆教育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5—0154—03 抗战爆发后,曾经被忽视的中国西北、西南边疆地 稚” 。 区成为国防上的最后的屏障、国家复兴的根基。有鉴于 西南地区在政治地域上远离中央政府,在地形上又 此,国民政府自抗战爆发后,就开始逐步加强对西北、 多崇山峻岭,交通较西北地区更为不便,使得历朝历代 西南边疆地区的管控,对事关民族凝聚力的边疆教育更 的中央政府常常把发展西南边疆教育作为稳固西南边地 是着力不小,拉开了战时边疆地区教育开发的大幕。 的副产品,长期得不到有效韵重视。到抗战爆发前,西 南边疆教育仍非常落后,近代学校教育比重很少,沿边 一、抗战爆发前的边疆教育概况 各地“仅汉夷杂处之市镇,间有小学一二所,又皆办理 抗战爆发前,中国的边疆教育按地理区位划分,主 简陋,但略具雏形而已。更有地方头目,竞将原有学款, 要可以分为西北、西南两个部分。西北地区素来是多民 拉作别用,以致学校停办,种种恶状,不一而 族的聚居之地,其中回民占大多数。推行民族教育是发 足’’[3](聊)。 展边疆教育、稳固边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一环。按 常理,西北的民族教育应该受到相当重视,但以西北回 二、边疆教育落后的原因 教民族教育为代表的民族教育却相当落后,依据刘风正 纵观抗战爆发前边疆教育的概况,究其落后的主要 1936年前后的调查,陕西省的回民教育“以西安来说, 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共计私立县立清真小学六所,十五班,三百三十一人, 1.政局的动荡不安和军阀的割据混战使边疆教育的 且均为初级,完全小学竞没有。西安全市县立小学生的 发展缺乏政治保障。“民国以后,至30年代以前,西北 数目,共为二万六千一百八十人,回民小学生的人数, 政局动荡不定,陇上各军阀割据,新疆、陕西也基本是 只占全数1.3%而已”。甘肃的“回教徒是全省人口十分 各自为政,这种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开发无法通盘考虑和 之三,而学生人数,仅占全数四十分之一。其受中等教 实施。30年代以后,国民政府的国家调控权有所加 育者,不过四人而已”。“宁夏省,全省清真完全小学只 强……国家行为的开发必须在与地方军阀有共同利益的 有二所,清真初级小学只有十三所。此乃数年前的调查, 前提下才有实施的可能。就宁夏来看,省主席马鸿连依 现在当不止此数”。青海全省“较陕甘宁新各省的回民 旧是暗度陈仓,与中央存在权力之争。青海的省主席马 教育是比较的发达了。但事实上仍没有普遍的发 步芳,也是一个仅关心保存自己权势的人”[ ]‘ I2 。 展”… ”。时人宋积琏的一句话很贴切地概括出西北边 在西南地区,“土司欲永保政权,故对教育漠不关心,阳 疆各省的基本教育状况,“西北教育多么落后,多么幼 奉阴违,不但不设立学校,甚至将已办学校经费,移作 [收稿日期]2014—09—12 [作者简介]杜怀清,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史;王伟,辽宁师范大 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史。 一154— 别用,UlJ ̄l,人前往设校施教,亦存歧视之心,以实行其 民政府逐渐认识到边疆教育对抗战的重大意义,遂开始 愚民政策之野心,惟土司亲属子弟,可独享读书之权利, 积极筹划建设事宜。在抗战时期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推进 以期承授之准备” l( ’。政治混乱严重迟滞了边疆教 边疆教育的措施,通过对《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育的发展。 (以下简称《档案》)中所录有关边地教育档案的分析, 2.国家的贫弱和边疆财力的疲软使边疆教育的发展 现归纳为五点: 缺乏资金的支持。民国成立后,国内军阀纷争不断,社 1.完善边疆教育的行政法规,听取有关方面的意 会动荡,国家财政人不敷出,中央财政没有充足的资金 见,制订翔实可行的教育计划。根据《档案》收录的资 来支撑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边疆地区“多山少田, 料,从1940年到1944年间,国民政府颁布了数条有利 实业落后,生产贫乏且受贪污欺压,苛捐什税之剥削, 于开展边疆教育的法规,内容涉及边疆寺庙教育、边远 及高利贷天灾水旱之侵蚀,以至生维艰,此种现象不但 区域劝学办法、边远区域师范学校、边疆学生待遇、边 西北各省(宁青甘肃的河西一带)为此,而西南各省, 亦复类同,至于苗夷诸族人民生计更形困苦,终日碌碌, 尚不能充腹,故一般人民渴求解决生活问题,置身牛马 奴隶亦所不顾,且地方经济拮据,土司借故反对教育发 展.以至于教育前途更形黑暗”_5_( ’。边疆经济的落 后严重制约了边疆教育的发展。 3.民族间的文化壁垒和文化隔阂阻碍了边疆教育的 发展。在我国边疆地区,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经过 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创造出有别于内 地的民族文化,他们大多笃信宗教,其中又以回教和喇 嘛教为主,杂以其他信仰。对宗教的虔诚和对本民族传 统文化的眷恋,再加上有清一代实行的“以汉制回”等 民族政策,导致他们对族外文化十分排斥,对现代新式 教育的认同感就更差。在西北地区,“回教徒之宗教信仰 至为诚笃,子女当学龄时代必受宗教教育,各地清真寺 中多设有阿拉伯文之回教小学,男女儿童于七八岁之后, 即入回教小学习读阿拉伯文之回教教义经典,以不满十 岁之幼童,学习外国文经典,本已难期速成,加以回教 小学中之经师,皆为寺中三阿衡(教长)、哈里发(教 长之弟子)等兼任,纯尽义务,不受酬金,以业余之暇, 每日教习一二小时,余时则令儿童自行温习诵读而已。 尝至荏苒数年,尚未能办教义之门径,韶华虚掷,殊为 可惜”l6l( 。他们“根本就不肯人政府所设立的学校, 不得已的时候,宁肯花钱雇几个汉人子弟去充 数”【 ¨。在西南地区也有这种现象存在,一些地区的 少数民族群众把送自家子弟人学看作“当学差”,“苗夷 子弟及其父母不乐于人校读书,其理由据苗夷自答:一、 读书后恐强逼改易原来装束,尤其是剪发,谓发剪去, 其人必被虎吃,二、读书后恐逼来当兵当差,三、较开 化者,则认为已经读书,比送到县城,再送到外省外国, 永不得回家乡,因有此种心理,苗夷视读书为畏途,若 勒令人学,往往资请他人代替者或携家远避者,故苗夷 学生难找为苗夷教育的根本大问题”_8儿 。这些积习 使边疆教育的开展非常困难,更加剧了边疆教育的破败。 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进边疆教育的措施 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我国边疆危机的加深,国 疆初等教育设施等方面,这些法规的出台保障了边疆教 育的顺利发展。在完善法规的同时,国民政府一方面积 极听取有关人员关于发展边疆教育的合理建议,如1939 年4月的《行政院转发马亮等参政员建议大量训练娴熟 边地语言文字人才案的训令与教育部等办理情形 呈》 J(P I1 等,另一方面制订了翔实的边疆教育计 划,确立了推进边疆教育的方针及各级教育的中心目标, 如1939年4月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关于推进边 疆教育方案的决议案》 ] -125)。 2.加大对边疆教育的财政支出,为边疆教育的发展 提供资金保障。在《档案》所录的《抗战前后历年度边 疆教育经费统计表》和《抗战前后历年各边远省份教育 文化补助费统计表》中,笔者研究发现,从民M--十四 年到民国三十四年间,国民政府边疆教育经费的总支出 由原来的550000元增加到后来的5977601400元,对各 边远省份教育文化补助费的总支出由原来的500000元增 加到2633100元 ]‘ -2埔’。边疆教育有了国家资金的 支持,伴随而来的是它较快的发展,据《抗战期间国立 边疆学校历年概况比较表》的情况,从民国二十四年到 民国三十四年间,国立边疆学校的学校数由原来的4所 增加到39所,学生总数也由原来的334人增加到后来的 8634人 J( 。这样的发展,不可谓不巨大。 3.开展各类教育,兴办学校,推进国语教育,重视 师资的培养,优待少数民族的学生。国民政府根据中国 边疆地区各种语言的不同和边胞的分布情形将边疆教育 区分为蒙古、西藏、新疆及西南四区,从《档案》中的 《教育部关于1943年度边疆教育工作报告》 ](n舛一猫’ 中不难看出,四区教育虽然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具体发 展方向也各有侧重,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积极发展各类 教育包括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中学教育和社会教育, 重视师资的培养,大力兴办各级师范学校。与此同时, 对少数民族的学生实施优渥的免费教学,通过国语和民 族语的双语教材,推进国语教育。 4.培养支边人才,促进边疆发展。边疆的发展,人 才是关键因素之一。国民政府对培养熟悉边务的支边人 才十分重视,在1939年4月的《行政院转发马亮等参政 一1 55— 员建议大量训练娴熟边地语言文字人才案的训令与教育 大,边疆辽阔,然而边疆地区的发展却长期滞后于内地。 部等办理情形呈》 l(P佗 ” ’和1939年4月10日的《国 边疆教育发展的落后,是导致其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检送国民参政会关于培植边务人才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每年都投人相当的人力、物力、 以固国防案致行政院公函》 ‘H 中可以看出,培养 财力来发展边疆教育。从一些相关的硬性数据可以证明, 边地人才不仅可以发展边地和边地教育,还可以固我国 如《抗战期间国立边疆学校历年概况比较表》 l( 、 防、增进民族间的感情。 《抗战前后历年度边疆教育经费统计表》 1( ’。边 5.设立边疆文化研究机关。中国边疆地域辽阔,居 疆教育的发展固然与国家当时想要稳固后方边疆、支持 民复杂,语言文字,风俗礼数,乃至政治经济,社会情 抗战的考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也不能不说这是国民 形,均与内地差异较大。且当时交通不畅,中枢之意, 政府对未来国家能够更好地发展所做的一个长远的、合 往往不能宣达,政令的推行也是困难重重,所以,各民 族对抗战的国情亦没有发挥出最大力量。设立边区文化 研究机关,既可以了解清楚边疆及毗邻各弱小民族情况, 以为施政及外交的张本,又培植了筹边人才,他们将来 可以作为推进边政的干部,促进边疆的发展。国民政府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建立了许多研究边疆文化的机构, 在《档案》中的《教育部关于1943年度边疆教育工作 报告》 j(P 船’中就介绍了民国三十二年度对于边疆 的研究工作,它由教育部制定中心问题,分别补助各大 学院主持,比如,国立西北大学主持的西北边疆建设之 研究和蒙古问题研究、私立金陵大学主持的川康青边研 究、国立云南大学主持的云南边疆问题研究等。 四、抗战时期发展边疆教育的重要性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问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 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家 庭的生死荣辱,更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为挽救民族 的危亡,国家各项工作的展开都应围绕于抗战,服务于 抗战,有利于抗战。发展边疆教育也适时地融人了时代 的主题“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发展,援助抗战取得 胜利”。 1.大力推行边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国民政府深 刻地认识到这一点,采取相对宽容优待的民族政策来对 待少数民族,提倡同源说,主张民族之间的自由交往通 婚,消除民族隔阂。在《行政院奉发国民参政会建议增 拨专款扩充边疆教育的训令与教育部办理情形呈》中, 就曾反复提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主张要深入提醒少数 民族的大中华民族之观念 n钾 。在《教育部西南 边疆教育考察团关于改进西南各省边疆教育总建议书》 中更是系统地提出了一些巩固民族团结的合理化建 议 。 2.大力推行边疆教育,促进边疆发展。我国幅员广 一l56一 理的打算。 3.大力推行边疆教育,援助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 笔者几乎翻阅了所有《档案》中有关记录抗战期间边疆 教育的资料,概括说来,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支援抗战。 当时中国所进行的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命运的生 死战争。抗战胜利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要务,所有工作的 重心都围绕它而展开,边疆教育也不例外。国民政府力 行边疆教育,促进了边疆的发展,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 族的联系,增进了民族问的了解,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 聚力,稳固了后方边疆,从而为抗战的胜利提供有力的 后方保障和支援。 [参考文献] [1]刘风正.中国的回民教育[J].新亚细亚:第11卷, 1936(2). [2]宋积琏.西北教育问题的检讨[J].新青海:第4卷, 1936(4). [3]李生庄.云南边地问题研究:下卷[M].昆明:云南省 立昆华教育馆,1933. [4]赵珍.近代西北开发的理论构想和实践反差[J].西 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西尊.边疆政治与教育问题——边疆开发与国防问 题研究之一[C]//民国时期边疆教育文选.合肥:黄 山书社,2010. [6]杨德元.中国回教徒之教育问题[J].晨熹:第2卷, 1936(12). [7]傅筑夫.新疆的民族问题[J].天山:第1卷,1934(3). [8]陈国钧,吴泽霖.贵州苗夷社会研究[M].北京:民 族出版社,2004. [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 版社,1997. [责任编辑薄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