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来源:乌哈旅游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金色的草地》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金色的草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让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资料。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资料,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完美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设悬导入新课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介绍自己所明白的关于蒲公英的知识。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蒲公英,请学生们欣赏。

3、师:小小的蒲公英每一天有什么变化,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呢?这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细心观察这种平凡植物的小孩,看看他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语文学习。多媒体展示蒲公英,能够使学生感受蒲公英的美丽。通过图片展示,设悬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对于像“收拢”、“徐徐”等词语能够让学生做一做动作来理解;对于“一步不落”、“一不留神”“一本正经”等词语能够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于“天擦黑”、“数不清”等词语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还能够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

4、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能够进行习惯性评价。

5、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有困难的生字,给学生自由识字的空间。

理解词义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前提,多种形式的理解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深入体验文本做好铺垫。

增强对文章资料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朗读、审美潜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感知品味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懂,做上记号。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3、生小组研讨:

(1)小作者原先是怎样看待蒲公英的?

(2)之后有了什么新发现?

师: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找到答案的?并给我们大声的有感情朗读出来。 朗读指导时,草地的美丽能够利用课件展示蒲公英的美丽,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进行朗读;兄弟两欢快玩耍时,能够利用课件衬托出情景进行朗读;读小作者的新发现时,引导学生读出蒲公英的可爱等。

4、动作演示,理解花开、花合。

让学生伸开五个手指变为手掌表示花开,收拢五个手指变为拳头表示花谢。

5、师: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新发现,我们能够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善于观察、细心)

6、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某些事物?与大家交流。

7、有感情朗读理解较后一段。重点理解“它和我们一同睡觉,一同来迎接太阳。”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深深喜爱之情。 8、学完课文后谈感受、收获、启示。学生再一次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回顾全文。 小组研讨给学生创设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观点。

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资料,感受文章的美。 动作演示有助于学生感受花开花谢,从而真正体会金色的草地的构成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位,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3、学生独立书写。

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

1、说说自己喜欢的事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用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并把它写下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附: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寻开心――新发现――感兴趣 碧绿――金黄――碧绿 收拢――张开――收拢

启示:要善于观察,思考探究。

小学三年级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能与能力:

1、认识“钓、拢”两个生字,写会课后“耍、装、劲、绒”等一叁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乐的情形,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4、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方法: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准备:蒲公英的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写会10个生字。积累部分好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有个小朋友问我#160;“金色的草地”可不可以说,你们说可以吗? 2、草地为什么会是金色的呢?请同学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反馈:检查生字词:玩耍#160;#160;谢寥沙#160;#160;绒毛#160;#160;假装#160;#160;钓鱼#160;#160;观察#160;#160;花瓣#160;#160;合拢#160;#160;手掌#160;有趣#160;#160;使劲#160;#160;引人注目#160;#160;一本正经 (1)检查读音 (2)检查字形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咱们现在带着生字朋友一起去一片金色的草地上玩,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思考一下:草地为什么会是金色的? 1、自由朗读

2、交流(上面长满了蒲公英,草地才变成金色的。) 谁了解蒲公英?

(结合课文插图介绍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蒲公英,多年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课文中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蒲公英的呢?

四、精读课文,理解草地的颜色变化与蒲公英的关系 1、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质疑:

①乡下是什么地方?

②为什么蒲公英开花的时候,是我和弟弟较开心的日子?

③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④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⑤草地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⑦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较喜爱的花? ⑧草地的颜色变化与蒲公英有什么关系?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上面两幅图,让学生观察。

(1)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老师行间巡视。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五、指导识字、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自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例:“而”下加“女”,耍耍耍#160;#160;#160;#160;“扰”添一撇,拢拢拢 “衣”服长肥,装装装#160;#160;#160;#160;“取”字会“走”真有趣 3、指导写字

a、让学生观察生字的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b、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左中右结构。 c、小老师讲经验:各类字该怎么写。

d、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e、巩固检查。 六、作业

1、完成生字抄写本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给家里人听。 3、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积累下来。

4、请用你学会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你喜欢的花草树木。

金色的草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让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谜语,学生进行猜谜活动,引出蒲公英。 2、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品味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懂,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

3、学完课文后,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师生都不能解决的,鼓励课外研究。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

用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并把它记在小笔头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