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宏观复习题

2013宏观复习题

来源:乌哈旅游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15分)

1、自动稳定器:

2、LM曲线:

3、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4、平均储蓄倾向:

5、IS曲线:

6、 总需求曲线

7、 总供给

8、菲利普斯曲线

9.国内生产总值(GDP)

10.边际消费倾向

11.税收乘数

12.通货膨胀

13.自然失业率

14.国民生产总值(GNP)

15.边际储蓄倾向

1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17.货币幻觉

18.结构性失业

二、选择题(1′*10=10)

三、作图题(作图,并做简要说明。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作图说明乘数效应。

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3.用四象限图的形式推导IS曲线,并做简要说明。

4.菲力普斯曲线的政策运用。

5、简述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画图)

6.简述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成因。

7. 简述“流动性陷阱”。(画图)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为何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是投资,而在经济学上不算投资?

2.失业的类型有哪些?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有哪些?

4、简述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

5、简述经济衰退时采取的财政政策。

6、简述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成因。

7、简述财政政策工具的内容

8、简述自动稳定器的内容

9.关于国内生产总值含义的理解。

10.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的?

11.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假设一个经济体的消费函数为:c=600+0.8y,投资函数i=800-50r,政府购买为g=200,货币需求函数为L=250+0.5y-125r,货币供给M(s)=1250,单位均是美元,价格P=1,试求:

(1)IS-LM方程。

(2)均衡收入和利率。

(3)设充分就业的收入为y*=6000,使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需增加多少政府购买量?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若存在挤出效应有多大?

六、论述题(10分)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如何促进中国的GDP中消费的比例?

2.论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七、应用题(10分)

看完下面的内容,根据提问回答相关问题。

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委员们就曾宣判它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这部当时声名狼藉的作品在200多年之后却启发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凯恩斯在批判萨伊定理中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认为,引起30年代大危机的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把有效需求不足归咎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和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与利率下降有限所引起的投资需求不足。解决的方法则是政府用经济政策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不足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过大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这样就可以实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稳定的均衡的经济增长。

总需求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一场“革命”(凯恩斯革命)。它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例如,如何看待节俭。在传统观念中,节俭是一种美德。但根据总需求理论,节俭就是减少消费。消费减少就是总需求减少。总需求减少就会使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衰退。由此看来,节俭对个人来说是美德,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恶行。这就是“节约的悖论”。凯恩斯非常重视消费的增加。当英国在1933年经济处于萧条时,凯恩斯曾在英国BBC电台号召家庭主妇多购物,称她们此举是在“拯救英国”。你如何理解“节约的悖论”,即如何看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节俭与浪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