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黄金33页
一、何谓组织学和胚胎学
⒈ 组织学(histology)
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
细胞+间质 →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 →系统 ⒉ 胚胎学(embryology)
研究个体发生、发育及其机理的学科 二、研究技术 ⒈ 一般光镜技术
⑴ 石蜡切片步骤:
取材、固定、包埋、薄切(5~10μm)、染色
⑵ HE染色
① 苏木精(hematoxylin):碱性染料,将核染成紫蓝色(嗜碱性) ② 伊红(eosin):酸性染料,将胞质染成粉红色(嗜酸性) ⒉ 电镜技术
⑴ 透射电镜:
步骤:取材、固定、包埋、超薄切片(50~80nm)、电子染色;
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电子密度
⑵ 扫描电镜:喷镀金属膜,扫描成像;观察细胞表面结构 ⒊ 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
⑴ 一般组化:
原理:组织切片+化学试剂→原位有色沉淀
例:PAS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过碘酸-Schiff反应)
过碘酸Schiff
多糖或糖蛋白 多醛 紫红色沉淀
⑵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原理: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结合原理,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的
多肽或蛋白质 步骤:制备抗体、标记抗体(用荧光素、辣根过氧化物酶等)、
检测抗原
⒋ 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
将离体细胞或组织在培养基中培养,以观察各种理化、生物因素对细胞的影响
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
一、概述
(一) 分类
1. 被覆上皮: 体表或有腔器官内表面 2. 腺上皮: 分泌功能为主,腺体主要成分 (二)被覆上皮的一般特征 1. 细胞多、排列紧密,间质少 2. 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 3. 借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 4. 无血管和淋巴管
5. 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二、被覆上皮
(一) 分类原则:根据细胞层次和形状 (二) 各类上皮的结构特征及主要分布 1. 单层上皮 1) 单扁
①内皮: 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 ②间皮: 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
③其他: 肾小囊壁层等处 2) 单立:肾小管
3) 单柱:胃、肠(有杯状细胞和纹状缘)和子宫
4) 假复层纤毛柱状: 细胞基部均位于基膜;表面细胞呈柱状,有纤毛;呼吸道 2. 复层上皮
1) 复扁:分角化(皮肤)和不角化(口腔、食管) 2) 变移上皮:泌尿道
①收缩期膀胱:层次多,表面细胞体积大(称盖细胞) ②舒张期膀胱:层次少, 表面细胞扁平 三、特殊结构 (一) 游离面
1.细胞衣:胞膜外伸的糖链构成;与细胞粘着、识别和
物质交换等有关。
2.微绒毛: 胞膜和胞质的细小突起,含微丝;能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3.纤毛:胞膜和胞质的细长突起;含9+2微管;具摆动功能 (二) 侧面
1. 细胞连接:上皮或其他组织中相邻细胞的胞膜特化形成的连接结构
1)紧密连接:带状连接;相邻细胞胞膜外层的嵌入蛋白呈嵴状融合;起连接和屏障作用
2)中间连接:带状连接;有间隙,含丝状物;胞质面有致密物,终末网细丝终止于此;有连接作用 3)桥粒:斑状连接;有间隙,中间线;胞质面有致密板,张力丝固着于此;连接作用较强。 4)缝隙连接(通讯连接):斑状连接;相邻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和处有许多柱形小管;利于小分子物质和离子
的交换、利于传递冲动
2. 连接复合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同时存在 (三) 基底面
1. 基膜:薄膜状结构,PAS阳性,电镜下分基板和网板;连接作用,为半通透膜。
2. 质膜内褶:由基底面胞膜褶入胞质内形成,褶间胞质含许多线粒体;能扩大表面积、主动转运水和电解
质。
3. 半桥粒: 连接作用 四、腺上皮和腺
(一) 外分泌腺的发生 (二) 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 1. 单细胞腺:为杯状细胞 2. 多细胞腺
1)分泌部: 管状腺、泡状腺、管泡状腺
1) 导管: 单腺(不分支);复腺(分支)
五、上皮组织的再生
1、生理性再生 2、病理性再生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一、 概述㈠ 结构特点
1.细胞少、种类多、散在分布、无极性 2.间质多,分纤维和基质 3.有丰富的血管、神经 (二) 起源
1.起源于间充质(mesenchyme) 2.间充质细胞(mesenchymal cell): 星形;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 (三) 分类 1.固有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 2)致密结缔组织 3)脂肪组织 4)网状组织 2.软骨组织 3.骨组织 4.血液
二、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
(一) 纤维(fiber)
1. 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
较粗,HE呈粉红带状;EM:由胶原原纤维粘合而成,有横纹;化学成分:胶原蛋白 2. 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
较细,HE呈浅粉红色,折光率强;EM:弹性蛋白外覆有微原纤维; 3. 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
结构类似胶原纤维,有横纹;HE不宜着色,具嗜银性 (二)基质(ground substance) 1.蛋白多糖及分子筛
⑴ 蛋白多糖 蛋白质 糖胺多糖 透明质酸(含量最多) 硫酸软骨素 硫酸角质素 肝素 ⑵ 分子筛
①结构:透明质酸为盘绕曲折的长链分子(主干),借连接蛋白与其他糖胺多糖相连,形成多孔隙的分子筛 ②功能:
A. 屏障作用:小于孔隙和溶于水的物质易通过,大于孔隙的物质不能通过 B.有许多亲水基团,易与水分子结合,起“储水库”作用 2.糖蛋白(glycoprotein)
包括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软骨黏黏蛋白等;与细胞的附着、迁移,生长和分化有关 ⒊ 组织液:由毛细血管动脉端形成,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利于物质交换 (三) 细胞
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1)形态:大,扁平多突 2)结构:
LM:胞质弱嗜碱性 EM:RER丰富、Golgi发达 3)功能:形成纤维和基质
4)纤维细胞: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macrophage)
1)形态:圆或不规则形,有突起 2)结构:
LM:胞质丰富、嗜酸性;EM: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微丝和微管 3)功能:
①变形运动和趋化性 ②吞噬 ③参与免疫应答 ④分泌 4)来源:单核细胞 3.浆细胞(plasma cell) 1)形态:圆或卵圆形
2)结构:LM:核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EM: RER丰富,Golgi发达 3)功能: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4)来源:B淋巴细胞 4.肥大细胞(mast cell) 1)形态:圆或卵圆形
2)结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水溶性); EM: 颗粒有单位膜包被,呈板层状或颗粒状 3)颗粒内的介质
组织胺 白三烯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肝素 4)功能:引起过敏反应
5.脂肪细胞(fat cell):充满脂滴,核被挤向一侧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在路上一、概述 (一)血液组成
⒈ 血浆(55%):包括水(90%)、血浆蛋白(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血清:血浆-纤维蛋白原 2.血细胞(45%)
(一) 血细胞分类和正常值 1.红细胞 女350万~450万/μl 男400万~500万/μl 2.白细胞 4,000~10,000/μl
有 粒 白 细 胞 中 性 粒 细 胞 50 %~ 70 % 嗜 酸 性 粒 细 跑 0.5 %~3 % 嗜 碱 性 粒 细 胞 0~1 %
无 粒 白 细 胞 淋 巴 细 胞 20 %~30 % 单 核 细 胞 3 %~8 % 3.血小板 10万~40万/μl 二、红细胞
1.结构特点:双凹圆盘状,无核无胞器,充满血红蛋白
(男12~15g/100ml,女10.5~13.5g/100ml)
2.功能:携O2和CO2 3.网织红细胞
①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占0.5%~1%
②体积略大,用煌焦油蓝染色显有蓝色的细网状结构(核糖体) 三、白细胞
特点:球形,无色有核,较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 (一)中性粒细胞
1.结构:核分2~5叶,胞质充满细小、均匀、紫红色颗粒 2.功能: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二)嗜酸性粒细胞
1.结构:核常分两叶,胞质充满粗大、均匀、桔红色颗粒
2.功能:变形运动趋化性;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过敏反应(组胺酶) (三)嗜碱性粒细胞
1.结构:核分叶或 S形,胞质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紫蓝色 2.功能:引起过敏反应(胞质成分和功能与肥大细胞类似)
(四)单核细胞
1.结构:体积最大,核卵圆形、肾形或马蹄形;核浅,呈细网状 2.功能:变形运动趋化性和吞噬功能,能分化为巨噬细胞
(五) 淋巴细胞 1.结构
小淋巴细胞:核常有凹陷、染色深,呈粗块状 大淋巴细胞:由小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而母细胞化 2.分类
①T细胞:胸腺内分化发育,参与细胞免疫 ②B细胞:骨髓内分化发育,参与体液免疫
③K细胞:有 Fc受体,当抗体与靶细胞结合后,K细胞与抗体的 Fc端结合,便能杀伤靶细胞 ④NK细胞:不需抗原刺激、不依赖抗体即能杀伤靶细跑 四、血小板
1.结构:由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脱落而成,有胞膜;分透明区和颗粒区 2.功能:止血和凝血
五、血细胞的发生 (一) 造血器宫
胚胎期:血岛、肝、脾、骨髓 出生后:红骨髓 (二)造血干细胞:来源于血岛
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造血祖细胞(定向干细胞:红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 淋巴细胞系,巨核系祖细胞) (三)血细胞发生的规律 1.血细胞发生过程
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成熟阶段 2.形态变化规律
①胞体:大→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
②胞核:大→小(红细胞核消失、粒细胞核分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 ③胞质:少→多;嗜碱性变弱、消失(除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④特殊结构(血红蛋白、特殊颗粒):从无到有,并增多 ⑤核/质比例:由>1到 =1至<1 ⑥分裂能力:有→无(除淋巴细胞)
软骨和骨
一、软骨(cartilage) (一)一般结构
1.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间质(纤维和基质)构成 2.软骨膜 (二)透明软骨(hyaline cartilage) 1.结构
①间质:胶原纤维细,与基质折光率一致 ②软骨细胞(chondrocyte)
位于软骨陷窝,陷窝周围的间质称软骨囊,嗜碱性; 细胞能合成纤维和基质,有分裂能力(同源细胞群) ③软骨膜:致密结缔组织
外层:纤维多; 内层:细胞多,血管多,含骨原细胞 2.软骨的生长方式 外加生长 内积生长
(三)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间质以弹性纤维为主 (四)纤维软骨(fibrocartilage):间质含大量胶原纤维束 二、骨
(一) 一般结构
1.骨组织(osseous tissue) :细胞和骨质构成 2.骨膜 3.骨髓 (二) 骨组织的结构 1.骨质
① 有机成分(骨干重的35%) 胶原纤维(95%):平行排列; 基质
② 无机成分(骨干重的65%) 羟磷灰石结晶(骨盐),呈细针状,是骨质坚硬的原因 #骨板: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借骨基质粘合,并有钙盐沉积,形成的薄板状结构 2.细胞
①骨原细胞: 位于骨内膜和骨外膜内层;胞体小,梭形;胞质嗜碱性: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 ②成骨细胞(osteoblast): 分布:骨组织表面 形态:矮柱状或椭圆形,有突起 结构:LM:核圆,核仁清楚;胞质嗜碱性,含丰富的AKP酶 EM:丰富的 RER,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形成骨组织,将自身包埋 #骨组织的形成过程:
成骨细胞→分泌纤维和基质→类骨质——→骨质 骨组织
骨细胞
③骨细胞(osteocyte)
扁圆形多突,胞质弱嗜碱; 胞体位于骨陷窝,突起位于骨小管内;突起间有缝隙连接
④破骨细胞(osteoclast)
分布:骨质吸收部位的凹陷处 形态:体积大
结构 LM:多核,胞质嗜酸性 EM 皱褶缘(微绒毛) 线粒体 溶酶体 环行亮区(胞器少,含微丝) 功能:释 放 溶 酶 体 和 乳 酸 ,使 骨 质 吸 收 (三) 长骨的结构
1.骨松质(spongy bone):由针状或片状的骨小梁构成多孔网架结构,网眼充满红骨髓 2.骨密质(compact bone)
①环骨板:分内、外环骨板(横穿骨板的管道称穿通管)
②骨单位(osteon):10~20层同心圆骨板构成,中间为中央管,内含毛细血管和神经 ③间骨板:为老一代骨单位被吸收后残余的不规则骨板
3.骨膜:有保护、营养和修复等功能 ①骨外膜
外层:胶原纤维粗大密集,形成穿通纤维 内层:富含血管和细胞(包括骨原细跑)
②骨内膜:薄,衬于骨髓腔、中央管等内表面,有骨原细胞 4.骨髓:分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和黄骨髓 (四)骨的发生
1.膜内成骨(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1) 概念:间充质→胚胎性结缔组织→骨化中心→骨(如扁骨) 2) 过程:
A.间充质细胞→骨原细胞→成骨细胞→类骨质→骨质(原始骨小梁构成的骨松质) B.骨化中心周围的间充质→骨膜
C.生长和改建由成骨和破骨两个过程同时进行 2.软骨内成骨(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1) 概念:间充质→透明软骨雏形→骨组织(如长骨和不规则骨) 2 ) 过程
A.软骨周骨化:以膜内成骨的方式形成骨领 B.软骨内骨化
▼软骨退化和初级骨化中心形成
软骨细胞肥大,基质钙化,细胞死亡;血管连同破骨细胞和骨原细胞侵入,形成原始骨髓腔及原始骨小梁 ▼骨髓腔的形成与骨的增长
破骨细胞吸收原始骨小梁,形成骨髓腔;骨干两端的软骨不断生长,成骨过程向两端推移,使骨不断增长;此时可分四区:
⑴软骨储备区 ⑵软骨增殖区 ⑶软骨钙化区 ⑷成骨区
▼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及骨骺形成 软骨内成骨会有骨骺形成 软骨内成骨会有骨骺形成 向四周成骨,保留关
节软骨和骺板;17~20岁骺板闭合 ▼骨单位形成
肌肉组织(muscle tissue)
一)概述(一)组成
▽肌细胞:肌纤维(肌膜、肌质) ▽结缔组织 (二)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二、三种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一)骨骼肌
⒈形态:长圆柱状
⒉结构:
▽多核,卵圆形,位居边缘
▽有横纹(肌原纤维、 I带、 A带、 Z线、 H带、 M线) ⒊肌节(sarcomere)
▽相邻两 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包括1/2 I带 + A带 + 1/2 I带 ▽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 (二)心肌
⒈形态:分支短杆状 ⒉结构:
▽常单核,长圆形,位居中央 ▽有横纹(不明显),有闰盘(intercalated disc) (三)平滑肌 ⒈形态:梭形 ⒉结构:
▽单核,长椭圆形,位居中央; ▽无横纹 三、三种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一)骨骼肌
⒈肌膜(sarcolemma)
▽凹入细胞内,形成横小管( T 小管);分支环绕每根肌原纤维 ▽功能:将兴奋快速传递到肌纤维内部
⒉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即SER
▽ 纵小管(transverse tubule)( L小管):位于横小管间,纵向包绕每一根肌原纤维
终池(terminal cisternae):纵小管末端膨大,紧贴横小管
▽三联体(triad):一根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
++
▽功能:能浓缩、贮存和释放 Ca(钙泵、钙螯合蛋白、钙通道) ⒊肌原纤维(myofibril) ⑴EM:
粗肌丝(thick myofilament):位于肌节的 A带,中间固定于 M线
细肌丝(thin myofilament):一端固定于 Z线,走行于粗肌丝间,终止于 H带 ⑵分子结构
①粗肌丝:肌球蛋白(myosin),呈豆芽状 头部(横桥):有 ATP酶活性 杆部 ②细肌丝
▽肌动蛋白(actin):单体呈球形,有与肌球蛋白结合的位点;许多单体连接成串,形成两股螺旋链 ▽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由两条多肽形成双螺旋状,位于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内 ▽肌原蛋白(troponin)
TnT:固定于原肌球蛋白分子 TnI:抑制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 ++TnC:能与 Ca结合,使 TnI移位 ⒋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滑行学说
肌肉收缩时,肌丝长度不变,肌节缩短, H带﹑I带变薄,甚至消失,而 A带长度不变 (二)心肌纤维特点
⑴肌原纤维少,呈粗细不等的肌丝束 ⑵横小管粗,位于 Z线水平
⑶肌质网稀疏,终池扁小,常形成二联体
⑷闰盘位于 Z线, 横向连接处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连接处有缝隙连接 (三)平滑肌纤维特点
胞膜小凹,管泡状肌质网,粗细肌丝,细胞骨架(密斑、密体、中间丝)
神经组织(nerve tissue)
一、概述 ▽组成
⒈ 神经元:结构和功能单位;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可有内分泌功能 ⒉ 神经胶质:支持、营养、绝缘和防御功能 二、神经元(neuron)结构 (一)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
⒈ 细胞膜:单位膜,有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的受体 ⒉ 核:大、圆、浅、核仁清楚、位居中央 ⒊ 核周质(perikaryon) ⑴尼氏体(Nissl body) ①分布:核周质、树突 ②结构
LM:颗粒状或斑块状(虎斑),嗜碱性 EM:平行排列的RER,游离核糖体 ③功能: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 ⑵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 ①结构 LM:嗜银性
EM:由神经丝(neurofilament)和微管组成 ②功能:维持细胞形态,参与物质运输 ⑶色素:常见脂褐素 (二)树突(dendrite)
⒈结构:一至多个;反复分支;结构与核周质相似;有树突棘;有尼氏体 ⒉功能:接受刺激、传导冲动 (三)轴突(axon)
⒈结构:仅一个(起始部称轴丘,axon hillock):分支少,可有侧支,末端分支多(轴突终末):无尼氏体 ⒉功能:传导冲动,将冲动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⒊轴突运输(axonal transport) ① 速顺向运输(递质小泡、轴 膜 更 新 所需蛋白质) ②慢速顺向运输(神经丝、微管等结构蛋白) ③快速逆向运输(陈旧胞器、代谢产物及多泡体) 三、神经元分类 ⒈根据突起数目
①假单极神经元(pseudonipolar neuron) ②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 ③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 ⒉根据功能
①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 ②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 ③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 ⒊根据轴突长短
①高尔基 I型神经元(Golgi type I neuron) ②高尔基 II型神经元(Golgi type II neuron) ⒋根据递质
①胆碱能神经元(cholinergic neuron) ②胺能神经元(aminergic neuron) ③肽能神经元(peptidergic neuron) ④氨基酸能神经元
⒌此外,可根据胞体形态等进行分类 四、突触(synapse)
(一)概念:神经元与神经元或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连接结构 (二)突触部位:
常见:轴—树突、轴—体突
此外:轴—轴突触、树—树突触、体—树突触 (三)化学性突触: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性 ⒈结构
LM:轴突终末呈球状或扣状膨大,附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表面
EM:①突触前成分(presynaptic element):突触前膜增厚;突触小泡(含递质)
②突触间隙(synaptic space)
③突触后成分(postsynaptic element):突触后膜增厚,有递质受体和离子导体 ⒉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过程:冲动 →突 触 前 膜 →突 触 小 泡 释 放 递 质 →突 触 间 隙 →与 突 触 后 膜 的 受 体 结 合 →后 膜 对 离 子 通 透 性 改 变 →突 触 后 神 经 元 兴 奋 或 抑 制
(四)电突触:即缝隙连接;传递冲动以电冲动为媒介,双向性 四、神经胶质(neuroglia)
(一)一般特点:数量多;HE染色仅显示核;多突,但无轴、树突之分;无尼氏体:有分裂能力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
⒈ 星形胶质细胞:大,星形,突起多(脚板)
①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细长,分支少,胶质丝多 ②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粗短,分支多,胶质丝少 ▽功能:支持、营养、绝缘、修复
⒉ 少突胶质细胞:较小,梨形或椭圆形,突起少 ▽功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的形成
⒊ 小胶质细胞:小,长椭圆性,两或多个突起,分支多 ▽功能: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有吞噬功能
⒋ 室管膜细胞:单立或单柱,衬于脑室和中央管 ▽功能:支持、保护
(三)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
⒈ 神经膜细胞(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髓鞘的形成;诱导神经再生 ⒉ 卫星细胞(被囊细胞):营养、保护功能 五、神经纤维(nerve fiber)
(一)组成:由轴突(或长树突)和神经胶质组成 (二)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 nerve fiber)
⒈ 组成:轴突、髓鞘(myelin sheath)和神经膜(neurolemma) ⒉ 髓鞘成分:髓磷脂和蛋白质
⒊ 髓鞘结构 LM:HE染色时,髓磷脂溶解,蛋白质呈网状;郎飞结(Ravier node)、结间体、髓鞘切迹; EM:呈明暗相间的同心圆板层状
⒋ 髓鞘形成:由神经膜细胞的胞膜反复包卷轴突并融合而成
⒌ 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 ⒍ 冲动传导:跳跃式传导
(三)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ated nerve fiber)
⒈ 由轴突和神经膜细胞组成,一个神经膜细胞可包绕多条轴突 ⒉ 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是裸露的 ⒊ 冲动传导: 连续性传导 六、神经末梢(nerve ending)
(一)概念: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周围组织 ⒈ 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
⑴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rve ending):感受冷、热、痛觉 ⑵有被囊的感觉神经末梢
①触觉小体(tactile corpuscle):感受触觉 ②环层小体(lamellar corpuscle):感受压觉
③肌梭(muscle spindle)(本体感受器):感受骨骼肌的牵拉刺激 ⒉ 运动神经末梢
①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又称神经-肌突触;支配骨骼肌收缩 ②脏运动神经末梢:引起平滑肌、心肌收缩或腺体分泌 七、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结构 ①毛细血管内皮(连续型,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②基膜(完整) ③胶质膜(星形胶质细胞的脚扳)
八、神经组织的再生
⒈ 胞体或近胞体的突起受损,引起细胞死亡;截断点距胞体较远,可再生
⒉ 溃变:胞体肿胀,核偏位,尼氏体消失;远端神经纤维和近断口处的近端神经纤维髓鞘、轴突崩解,并被巨噬细胞吞噬 ⒊ 再生
⑴周围神经纤维的再生
①神经膜细胞在基膜管内增生,形成实心细胞索和细胞桥
②近端轴突长出的细支越过细胞桥进入基膜管,沿细胞索生长,与相应的组织重建联系,可恢复神经元的功能
⑵中枢神经纤维的再生:再生的轴突细支不易越过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疤痕,功能不易恢复
循环系统
一、概述 ⊙组成
⑴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⑵淋巴管系统:毛细淋巴管、淋巴管、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二、毛细血管(capillary) (一)管径:6~8μm
(二)结构 ⒈ LM ▽内皮细胞(有细胞衣,带负电荷) ▽基膜 ▽结缔组织(有周细胞) ⒉ EM(分类)
⑴连续毛细血管(continuous capillary)
▽内皮细胞:含吞饮小泡 ▽细胞间隙:有细胞连接 ▽完整的基膜 ⑵有孔毛细血管(fenestrated capillary)
▽内皮细胞:有孔,可有隔膜 ▽细胞间隙:有细胞连接 ▽完整的基膜 ⑶血窦(sinusoid)(窦状毛细血管)
▽腔大、壁薄、不规则 ▽内皮细胞:有孔 ▽细胞间隙大 ▽基膜:连续,或不完整,或缺如 (三)毛细血管和物质交换
▽表面积大、壁薄 ▽吞饮小泡、内皮孔、间隙大、基膜不完整或缺如 三、动脉
(一)中动脉(肌性动脉) ⒈ 内膜(tunica intima)
▽内皮 ▽内皮下层 ▽内弹性膜:弹性蛋白 ⒉ 中膜(tunica media)
▽厚,由10~40层平滑肌纤维组成 ▽肌纤维间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由平滑肌纤维产生 ⒊ 外膜(tunica adventitia) ▽外弹性膜:由弹性纤维交织而成 ▽疏松结缔组织
(二)大动脉(弹性动脉) 结构特点 1.内皮下层较厚
2.中膜厚,以弹性膜为主 3.三层分界不清 (三)小动脉和微动脉 ⒈小动脉(肌性动脉)
▽内弹性膜明显 ▽中膜平滑肌3~9层 ⒉微动脉(arteriole) ▽中膜1~2层平滑肌 四、静脉的结构特点 ⒈腔大、壁薄、腔不规则
⒉内、外弹性膜不明显,三层分界不清 ⒊中膜平滑肌少,排列稀疏
⒋外膜比中膜厚,含纵行平滑肌束 ⒌有静脉瓣(valve of vein) 五、心脏
(一) 结构 ⒈心内膜
▽内皮 ▽内皮下层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的分支 ⒉心肌膜:厚,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 ⒊心外膜:为心包膜脏层
▽结缔组织:含脂肪细胞 ▽间皮 (一) 心瓣膜
▽包括房室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两面为内皮,中央为结缔组织 (二)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⒈组成: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房室束的左右分支、终末支 ⒉特殊心肌纤维分型
⑴起博细胞:多分布在窦房结和房室结,是兴奋的起搏点 ⑵移行细胞:连于起搏细胞和束细胞间
⑶束细胞(蒲肯野纤维):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
皮肤
一、皮肤的组成
⒈ 表皮:角化的复扁:角质形成细胞 非角蛋白形成细胞 ⒉ 真皮:致密结缔组织
⒊ 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 二、表皮(epidermis)
㈠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⒈ 分层
(1)基底层:含游离核糖体、角蛋白丝(张力丝)
⑵棘层:有棘突(桥粒),含角蛋白丝束(张力原纤维),出 现 膜 被 颗 粒 ⑶颗粒层:核与胞器退化,膜被颗粒增多,出现透明角质颗粒 ⑷透明层:核与胞器消失,含透明角质 ⑸角质层:扁平,无核无胞器,充满角蛋白 ⒉角化过程:
⑴角蛋白丝增多,并与蛋白质形成透明角质颗粒,后者增多并融合,形成角蛋白 ⑵膜被颗粒出现并增多,向细胞间隙释放糖脂类物质,促进角化 ㈡ 非角蛋白形成细胞 ⒈ 黑素细胞(melanocyte) ⑴分布;基底层细胞间
⑵形态:胞体圆形,有多个细长突起
⑶结构:RER,高尔基复合体,黑素体(含酪氨酸酶、多巴氧化酶),黑素颗粒 ⑷功能:生成黑色素
⒉ 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⑴分布:棘细胞间
⑵形态:胞体圆形,有树枝状突起
⑶结构:高尔基复合体发达,溶酶体多,具网球拍形颗粒 ⑷功能:参与免疫应答
⒊ 梅克尔细胞(Merckel cell) ⑴分布:基底层细胞间
⑵形态: 卵圆形,有短指状突起
⑶结构:基部有分泌颗粒,与感觉神经末梢紧贴,类似突触 ⑷功能:为感觉细胞,感受触觉 三、真皮(dermis)
㈠ 乳头层:疏松结缔组织,真皮乳头内可有触觉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 ㈡ 网状层:致密结缩组织,可有环层小体
四、皮下组织(hypodermis): ▽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多的脂肪组织 五、附属器 ⒈ 毛发
▽毛干 ▽毛根:毛囊,毛球(毛母质,生长点),毛乳头 ▽立毛肌 ⒉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分支泡状腺 ⒊ 汗腺(sweat gland):单曲管状腺
⑴分泌部:①单层锥体形细胞 ②肌上皮细胞 ③基膜 ⑵导管:双层立方形细胞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一、概述 ⒈ 组成
⑴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和扁桃体) ⑵淋巴组织(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等处) ⑶淋巴细胞(血液、淋巴液和全身各处) ⑷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⒉ 功能:①清除入侵机体的抗原性异物 ②清除表面抗原改变的自身细胞 二、淋巴组织(lymphoid tissue) ⒈ 结构
▽网状组织构成支架,网眼内充满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树突细胞等 ⒉形式
⑴弥散淋巴组织(diffuse lymphoid tissue)
T或 B细胞为主;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⑵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 B细胞为主 三、淋巴器官 ㈠ 分类
分类 组成 发生 淋巴细胞增殖 激素调节 功能 淋巴细胞早期 分化的场所 中枢胸腺、骨髓 早(出生前发淋 育) 巴器官 周围淋巴结、晚(出生后数淋 脾、 月) 巴器扁桃体 官 ㈡ 胸腺(thymus)
抗原刺激 免疫应答的场所
⒈ 结构
⑴被膜→小叶间隔 ⑵皮质(cortex)
①胸腺上皮细胞:分泌胸腺激素,诱导淋巴细胞分裂分化 ②胸腺细胞 (淋巴细胞):密集 ③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
⑶髓质(medulla) ①胸腺上皮细胞 ②胸腺细胞:较少 ③巨噬细胞
④胸腺小体(thymic corpuscle)
由扁平胸腺上皮细胞同心圆包绕而成 ⒉ 血液供应
胸腺小动脉 →微动脉 →皮质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小静脉 (皮髓质交界处) 髓质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胸腺淋巴细胞进入血流的通道 ⒊ 血—胸腺屏障(blood-thymus barrier)
⑴组成
①连续毛细血管内皮 ②完整的内皮基膜 ③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 ④完整的胸腺上皮细胞基膜 ⑤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或其突起
⑵功能:阻挡血液内抗原物质进入胸腺实质 ⒋ 胸腺功能
⑴产生胸腺激素(胸腺素、胸腺生成素等) ⑵培育 T细胞
㈡ 淋巴结(lymph node)
⒈ 分布:位于淋巴循环的通路上 ⒉ 结构
⑴被膜 →小梁:▽突面:有输入淋巴管 ▽凹面:为门部,有输出淋巴管、血管和神经 ⑵皮质
①浅层皮质 :淋巴小结;B细胞为主
②深层皮质(副皮质):弥散淋巴组织,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 #含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血液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结的重要通道
③皮质淋巴窦(cortical lymphatic sinus):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
▽结构:窦壁衬有内皮,基膜不完整;窦腔有网状细胞支撑,网眼内有许多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功能:滤过淋巴液的场所 ⑶髓质
①髓索:索条状淋巴组织,B细胞为主
②髓窦(medullary sinus):结构同皮窦,但巨噬细胞多,滤过作用强 ⒊ 淋巴通路
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小梁周窦→髓窦→输出淋巴管 ⒋ 淋巴细胞再循环 ⑴概念
▽淋巴细胞离开淋巴结(或淋巴组织),进入淋巴管和血循环,周游全身,又可经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进入淋巴结(或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如此周而复始的现象,称之。 ▽参加再循环的以记忆T细胞为主,少量记忆B淋巴细胞。 ⑵意义
①增加淋巴细胞接触抗原的机会
②传递免疫信息,扩大免疫效应 ⒌ 淋巴结功能
⑴滤过淋巴液 ⑵产生免疫应答
①体液免疫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
②细胞免疫时,深层皮质区明显扩大,效应 T细胞增多
㈢ 脾(spleen)
⒈ 分布:位于血循环通路上 ⒉ 结构
⑴被膜:覆有间皮;深入实质形成小樑 ⑵白髓(white pulp)
A.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含中央动脉) 弥散淋巴组织,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 B. 淋巴小结:B细胞为主 ⑶红髓(red pulp)
①脾索(splenic cord):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B细胞为主
②脾窦(splenic sinusoid):内皮杆状,间隙大;基膜不完整,外有网状纤维包绕
⑷边缘区(marginal zone)
▽由淋巴组织和边缘窦组成
▽淋巴细胞可经该区迁入白髓或红髓
▽该区巨噬细胞多,是捕获、识别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⒊ 血液通路 边缘窦 脾动脉→小梁动脉→中央动脉→笔毛动脉→脾索→脾窦→髓静脉→小梁静脉→脾脉 ⒋ 脾的功能
⑴滤血 ⑵免疫
①体液免疫时,白髓内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 ②细胞免疫时,白髓的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
⑶造血:胚胎早期能造全血细胞,出生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 ⑷储血
㈣ 扁桃体(tonsil) ⒈ 结构
⑴粘膜:①上皮:复扁,形成隐窝②固有层:富含淋巴组织 ⑵被膜
四、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⒈ 起源和组成和分布
骨髓 幼单核细胞 血液 组织和器官 巨噬细胞(结缔组织) 单核细胞 破骨细胞(骨组织) 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 郎格汉斯细胞(皮肤) 柯否细胞(肝) 尘细胞(肺) ⒉ 功能: ⑴ 吞噬 ⑵参与免疫应答 ⑶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内分泌系统
一、概述 ㈠ 组成 ⒈ 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甲状旁腺等
⒉ 内分泌细胞:APUD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构成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㈡ 结构特征 1. 无导管
2. 细胞排列成索、团或滤泡状 ⒊ 丰富的毛细血管
⒋ 分泌物称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相应受体 ㈢ 腺细胞分类
⒈ 分泌含氮激素的细胞:
▽含 RER、高尔基复合体、膜被分泌颗粒 ⒉ 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细胞:
▽丰富的 SER、管状嵴线粒体、脂滴 二、垂体 ㈠ 垂体分部 远侧部(前叶)
腺垂体 结节部
中间部 后叶 神经垂体 神经部
漏斗 正中隆起 漏斗柄 ㈡ 腺垂体(adenohypophysis)结构及其与下丘脑的关系 ⒈ 远侧部(pars distalis)
⑴嗜酸性细胞(acidophil)
①生长激素细胞(somatotroph):分泌 STH ②催乳激素细胞(mammotroph):分泌 PRL ⑵嗜碱性细胞(basophil)
①促甲状腺激素细胞(thyrotroph):分泌 TSH
②促性腺激素细胞(gonadotroph):分泌FSH、LH
(又称间质细胞刺激素ICSH,)
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corticitroph):分泌ACTH和 LPH
⑶嫌色细胞(chromophobe cell) ⒉ 中间部(pars intermedia)
▽滤泡;嫌色细胞;嗜碱性细胞(为黑素细胞刺激素细胞,分泌 MSH) ⒊ 结节部(pars tuberalis):含毛细血管和门微静脉 ⒋ 与下丘脑的关系 ⑴ 血管分布
垂体上动脉 静脉窦
↓ ↑
初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次级毛细血管网
(垂体门脉系统,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 ⑵ 关系
①下丘脑促垂体区(弓状核等)的小神经内分泌细胞(parvocellular neuroendocrine cell)分泌的释放激素(RH)和释放抑制激素(RIH),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远侧部,调节相应的腺细胞的分泌活动
②腺细胞产生的各种激素可反馈影响小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
㈢ 神经垂体(neurohypophysis)结构及与下丘脑的关系 ⒈ 结构
①无髓神经纤维(由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轴突构成) ②垂体细胞(pituicyte) ③赫令体(Herring body) ④毛细血管
⒉ 与下丘脑的关系:
▽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个整体
▽视上核和室旁核(大神经内分泌细胞构成, magnocellular cell)是合成激素(催产素和血管加压素)的部位,而神经垂体是储存和释放激素的场所 三、甲状腺
㈠ 一般结构 ⒈ 滤泡(follicle)
壁: 滤泡上皮细胞、滤泡旁细胞 腔:胶质
⒉ 滤泡间结缔组织
㈡ 滤泡上皮细胞(follicular epithelial cell) ⒈ 结构
LM:单立,嗜碱性,含过氧化物酶
EM:RER和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顶部胞质含分泌颗粒和胶质小泡
⒉ 功能: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T4 ; T3,少、活性强;) ⒊ 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⑴甲状腺球蛋白的合成、贮存 ⑵甲状腺球蛋白的碘化
⑶碘化甲状腺球蛋白的重吸收、分解和释放 ㈢ 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 cell)
⒈ 结构:▽大,卵圆形,着色浅,有分泌颗粒(嗜银性或嗜铬性) ⑴ 功能 ⑴ 分泌降钙素:增强成 骨 细 胞 的活性,降低血钙
⑵分泌生长抑素,经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抑制甲状腺激素和降钙素的分泌 四、甲状旁腺
㈠ 主细胞(chief cell)
⒈ 结构:具分泌含氮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
功能:分泌甲 状 旁 腺 激 素(增强破 骨 细 胞 活 性,促进肠和肾小管吸收钙,使血钙升高)
㈡ 嗜酸性细胞(oxyphilic cell):▽充满嗜酸性颗粒( EM为线粒体) 五、肾上腺 ㈠ 皮质 1. 球状带(zona glomerulosa):分泌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吸钠排钾)
2. 束状带(zona fasciculate):分泌糖皮质激素, 如皮质醇和皮质酮(促进糖异生) 3. 网状带(zona reticularis):分泌雄激素及少量糖皮质激素
*上述三区的细胞均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以束状带最典型。 ㈡ 髓质
⒈ 髓质细胞(嗜铬细胞,chromaffin cell):
▽体积大,嗜碱性 ▽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⒉ 交感神经节细胞:与髓质细胞相突触 ⒊ 中央静脉 六、弥 散 神 经 内 分 泌 系 统
㈠ 生化特征:能摄取胺或胺前体,并使其脱羧、转变成为胺类或肽类激素
㈡ 组成:APUD细胞(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amine precursor and decarboxlation cell)和神经内分泌细胞 ㈢ 结构特点:膜被分泌颗粒,颗粒具嗜银性或嗜铬性 ㈢ 分布
⒈ 中枢部分: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腺垂体细胞和松果体细胞
⒉ 周围部分: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胰岛细胞、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甲状腺主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等
消化管
一、概述 ㈠ 组成
消化系统 消化管 消化腺 ㈡ 功能:消化、吸收、排泄 二、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㈠ 粘膜(tunica mucosa)
⒈ 上皮 两端:复扁 其余:单柱 ⒉ 固有层(lamina propria):含小消化腺(肠 腺、胃 腺 等) ⒊ 粘膜肌层(muscularis mucosa):内环外纵平滑肌 ㈡ 粘膜下层(submucosa)
▽小消化腺(食管腺、十二指肠腺) ▽粘膜下神经丛:神经元 + 无髓神经纤维
▽皱襞:粘膜 + 部分粘膜下层(环行、纵行、不规则) ㈢ 肌层(tunica muscularis)
▽内环外纵两层 两端:骨骼肌 其余:平滑肌 ▽肌间神经丛:与粘膜下神经丛相似 ㈣ 外膜(adventitia)
两端:纤维膜(fibrosa) 其余:浆膜(serosa) 三、食管
㈠ 结构特点:有纵行皱襞 ⒈ 粘膜
复扁上皮 固有层:含食管贲门腺(粘液腺)
粘膜肌层:为一层纵走平滑肌 ⒉ 粘膜下层:含食管腺(粘液腺) ⒊ 肌层:内环外纵两层
上端:骨骼肌
中端:骨骼肌和平滑肌 下端:平滑肌 ⒋ 外膜:纤维膜 四、胃 ㈠ 粘膜
⒈ 单柱上皮(表面粘液细胞)
▽胃小凹(gastric pit)
▽顶部胞质透亮( PAS阳性颗粒不宜着色) ▽屏障作用:粘液膜;紧密连接 ⒉ 固有层:含胃腺
⑴ 胃底腺(gastric gland)
①壁细胞(parietal cell)(泌酸细胞)
▽形态:胞体大,圆或锥体形 ▽结构: LM:胞质强嗜酸性; EM:细胞内分泌小管;
微绒毛;
微管泡系统(小管、小泡) 大量线粒体
▽功能A.分泌盐酸
▽分泌过程 ; 碳酸酐酶
-+ -+
C02﹢H20 H2C03→HCO3+H Cl+H→ HCl B.分泌内因子:内因子-Vit B12复合物,被回肠吸收 C.组胺
②主细胞(chief cell)(胃酶细胞) ▽形态:柱状
▽结构 LM:基部胞质嗜碱性
EM: 表面有微绒毛
基部有大量 RER 核上方Golgi发 顶部充满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③颈粘液细胞
▽充满粘原颗粒,分泌酸性糖蛋白 ④未分化细胞
▽分裂分化为粘膜上皮细胞和胃腺的各种细胞 ⑤内分泌细胞(后述) ⑵贲门腺(cardiac gland)
▽粘液腺,以粘液性细胞为主 ⑶幽门腺(pyloric gland) ▽胃小凹深,腺短而弯曲
▽粘液腺,以粘液性细胞为主 ⒊ 粘膜肌层
㈡ 其他各层结构特征
⒈ 粘膜下层 ⒉ 肌层厚,分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 ⒊ 浆膜 五、小肠 ㈠ 粘膜
⒈ 扩大表面积的结构:环行皱襞、绒毛、微绒毛 ⒉ 绒毛(villus) (1)单柱上皮
① 吸收细胞:
细胞连接
微绒毛 细胞衣:含磷酸酶、淀粉酶、双糖酶及氨基肽酶
受体: 如回肠内因子受体
② 杯状细胞 ③ 内分泌细胞
(2)固有层
① 中央乳糜管(central lacteal):为毛细淋巴;利于乳糜粒进入 ② 有孔毛细血管:利于氨基酸、单糖吸收 ③ 散在的平滑肌:利于吸收物质的转运
⒊ 肠腺
⑴潘氏细胞(panecth cell)
▽结构 LM:顶部含 嗜 酸 性 颗 粒,基 部 嗜 碱 性 EM:RER、高尔基复合体、酶 原 颗 粒 ▽功能:分泌溶菌酶、防御素和锌
⑵末分化细胞 ⑶吸收细胞 ⑷杯状细胞 ⑸内分泌细胞 ㈡ 其他各层结构特征 ⑴ 粘膜下层
⑴ 十二指肠:有十二指肠腺,为粘液性腺 ⑵回肠:有集合淋巴小结
⒉ 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 ⒊ 浆膜
六、大肠(结肠、直肠) 结构特征 ⒈有半月形皱襞 ⒉无绒毛
⒊肠腺多 、杯状细胞多 (无潘氏细胞) ⒋有结肠带 七、阑尾结构特征
⒈ 腔小、壁薄、不规则 ⒉ 肠腺短小,杯状细胞少 ⒊ 淋巴组织丰富 ⒋ 粘膜肌层不完整 八、肠相关淋巴组织
㈠ 概念:消化管粘膜内的淋巴组织总称,包括弥散淋巴组织、孤立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等 ㈡ M细胞(微皱褶细胞)
▽分布:集合淋巴小结表面上皮细胞间
▽结构
⊕表面有微皱褶和短小的微绒毛
⊕胞质少,成簿膜状;含大量吞饮小泡 ⊕ 中央小室内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功能:摄取抗原,转运给小室内淋巴细胞,以引起消化道粘膜局部免疫反应 ▽消化道粘膜的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IgA→两分子 IgA与吸收细胞产生的分泌片结合→
SIgA
九、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⒈ 概念:散布在胃肠道上皮和腺体内的分泌肽类激素的细胞(属DNES细胞) ⒉ 结构特征:基部有分泌颗粒,颗粒具嗜铬性或嗜银性 ⒊ 分类:开放型和闭合型
⒋ 作用方式:①内分泌⑦神经递质②旁分泌 十、舌
㈠ 粘膜
⒈ 舌底:薄、光滑
⒉ 舌背:厚、粗糙,有舌乳头 ⑴丝状乳头 ⑵菌状乳头 ⑶轮廓乳头 ⒊ 肌层 :骨骼肌 ㈡ 味蕾
⒈ 分布:轮廓乳头和菌状乳头等处的上皮内 ⒉ 形态: 卵圆形,着色浅
3、细胞组成:味细胞,支持细胞,基细胞 4. 功能:感受味觉
消化腺
一、概述
▽组成 ①消化管壁内的:食管腺、胃腺、肠腺 ②消化管壁外的:大唾液腺、胰腺、肝 二、大唾液腺 ㈠ 一般结构 ⒈ 腺泡(acinus)
⑴ 结构:单立或锥体形;肌上皮细胞;基膜 (2)分类
①浆液性腺泡(serous acinus) :▽胞质着色深 ▽核圆、偏于基部 ▽分泌物稀薄,含淀粉酶 ②粘液性腺泡(mucous acinus)
▽胞质浅蓝色 ▽核扁圆、位于基部 ▽分泌物粘稠,含粘蛋白 ③混合性腺泡(mixed acinus)
▽由两种腺细胞共同构成 ▽常见半月
⒉ 导管 ⑴ 管:单扁或矮立方 ⑵ 状管:单柱,胞质嗜酸性;有基底纵纹(质膜内褶)⑶小叶间导管:假复柱 ⑷总导管:复扁 ㈡ 三大唾液腺区别 腮腺 颌下腺 舌下腺 腺泡 导管 分泌物 浆液性腺 闰管长,纹状管短 淀粉酶多,粘液少 混合性腺;浆液性腺泡为混合性腺;粘液性和混合性腺主 泡为主 闰管短,纹状管长 淀粉酶少,粘液多 无闰管,纹状管不明显 粘液为主 三、胰腺(pancreas) ㈠ 外分泌部 ⒈ 腺泡
⑴由浆液性腺细胞构成 ⑵无肌上皮细胞 ⑶ 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 ⒉ 导管 ⑴闰管长(闰管和泡心细胞能分泌水和电解质)⑵无纹状管 ㈡ 内分泌部(胰岛,pancreatic islet) A细胞 B细胞 D细胞 PP细胞 D1细胞G细胞 体积 大 小 数量 20% 75% 5% 分布 周边 中央 A、B细胞间 功能 高血糖素 胰岛素 生长抑素 胰多肽 血管活性多肽胃泌素
四、肝
㈠ 肝小叶(hepatic lobule):肝的结构单位
▽LM:由 中 央 静 脉、肝 板 ( 肝 索 ) 、肝 血 窦 构 成 ⒈ 肝 细 胞(hepatocyte)
▽形态: 大、多边形 ▽结构
LM: 质嗜酸性,可有双核
EM: ⑴线粒体:供能 ⑵RER:合成多种血浆蛋白
(3)SER:①参与胆汁形成 ②参与糖、脂代谢③类固醇激素的灭活
④生物转化和解毒
(4) 高尔基复合体:蛋白加工;参与胆汁分泌
⑸溶酶体:①参与细胞代谢和胞器更新 ②参与胆色素代谢和贮铁
⑹微体:解除细胞毒性( H2O2→H2O) ⑺内含物:糖原、脂滴和色素 ⒉ 胆小管(bile canaliculus)
▽由相邻肝细胞胞膜向细胞内凹陷而成 ▽微绒毛
▽胆小管附近胞膜形成连接复合体
⒊ 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位于肝板之间 ⑴内皮细胞
▽不连续,有孔无隔膜,有吞饮小泡 ▽无基膜,散在网状纤维
▽通透性大,利于物质交换 ⑵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
▽位于肝窦内 ▽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⒋ 窦周隙(perisinusoidal space)
▽位于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间▽充满血浆成分
▽肝细胞血窦面有许多微绒毛▽贮脂细胞(fat-storing cell):位于窦周隙内,含脂滴;有产生胶原和贮存Vit A的功能
⒌ 肝细胞的三个邻接面 ⑴肝细胞面
①连接复合体:防止胆汁流入肝血窦
②缝隙连接:沟通信息、调节生理活动
⑵血窦面:微绒毛浸润于窦周隙的血浆成分中,利于物质交换 ⑶胆小管面:微绒毛扩大了表面积,利于胆汁分泌 ⒈ 门管区(portal area)
⒈ 小叶间动脉 ⒉ 小叶间静脉 ⒊ 小叶间胆管 ㈢ 肝的血液循环
⒈ 途径 门 静 脉
↘
小 叶 间 静 脉
↘
肝 血 窦 → 中 央 静 脉 → 小 叶 下 静 脉 → 肝 静 脉 →下 腔 静 脉 ↗ 小 叶 间 动 脉
↗
肝 动 脉
⒉ 特 点 (1)供丰富,来自二 套 血 管
⑵ 肝 血 窦 为 动 静 脉 混 合血 ⑶ 肝 血 窦 的通 透 性 大 ㈣ 胆汁排出途径
肝细胞→胆小管→闰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 五、胆囊 ⒈ 粘膜:单柱上皮和固有层,有黏膜皱襞 2. 肌层:大致分三层
3.外膜:纤维膜,部分为浆膜
呼吸系统
一、概述
㈠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㈡功能:气体交换;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二、气管
㈠ LM
粘膜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
固有层
粘膜下层:含混合腺
外膜:透明软骨和结缔组织
㈡ EM(上皮)
纤毛细胞
杯状细胞 基细胞 刷细胞
小颗粒细胞(属 APUD细胞) 三、肺
㈠ 一般结构
浆膜
支气管树和肺泡 间质(肺泡隔) ㈡ 导气部 ⒈ 管壁变化规律 肺内支气管 细支气管 (bronchiole) 终末细支气管
⒉ 肺小叶:一个细支气管及其所属分支 ⒊ 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的 EM结构: 纤毛细胞
分泌细胞:分泌蛋白酶、粘多糖酶和脂类; 可降低粘液粘稠度,保持管腔畅通
㈢ 呼吸部 ⒈ 呼吸性细支气管(respiratory bronchiole):有胸泡开口 ⒉ 肺泡管(alveolar duct):有结节状膨大 ⒊ 肺泡囊(alveole sac):数个肺泡共同开口 ⒋ 肺泡(pulmonary alveolus)
⑴ 肺泡上皮 形态 结构 功能 管径 渐小 渐薄 <1 mm 上皮 假复纤柱 假复纤柱 单纤柱 杯状细胞 减少 极少 无 平滑肌 相对增多 相对增多 完整环行 混合腺 减少 少或无 无 软骨片 减少 少或无 无 I型肺泡细胞 扁平 胞器不发达; 有连接复合体 薄,利于气体交换 II型肺泡细胞 圆形或立方 具分泌细胞的胞器;嗜锇性板层小体(含表面活性物,surfactant) ①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利于肺泡扩张和直径稳定 ②修复肺泡上皮 ⑵ 肺泡隔(alveolar septum)
① 弹性纤维:有助干肺泡吸气后的回缩 ② 毛细血管:有利于肺泡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③ 胞泡巨噬细胞(尘细胞,dust cell) ⑶ 呼吸膜(respiratory membrane)(气血屏障)
表面活性物质及液体层;肺泡上皮;上皮基膜;内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
⑷ 肺泡孔
泌尿系统
一、概述
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功能: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
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
二、肾
㈠ 一般结构
被膜
皮质 髓放线(medulla ray)
皮质迷路
髓质:肾锥体(renal pyramid)
#肾大叶(renal lobe):一个肾锥体及其周围所属的皮质
#肾小叶(renal lobule):每 根 髓 放 线 及 其 两 侧 各1/2皮 质 迷 路 ㈡ 泌尿小管(uriniferous tubule)的组成和分布 肾单位 肾小体(皮质迷路) 血管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近端小管 曲部(皮质迷路)
直部(髓放线、肾锥体) 细段(髓 放线、肾锥体) „„ 髓袢 远端小管 直部(髓放线、肾锥体) 曲部(皮质迷路) 集合小管(髓放线、肾锥体)
㈢ 肾单位(nephron):结构和功能单位
▽髓旁肾单位:数量少、髓袢长,对尿液浓缩有重要意义 ▽浅表肾单位:数量多,髓袢短,对尿液形成起重要作用 ⒈ 肾小体(renal corpuscle)
⑴ 结构 入球微动脉(管径粗) ① 管球: 毛细血管袢(内皮有孔)
(glomerulus) 入球微动脉
②肾小囊(renal capsule,Bowman capsule)
壁层:单扁
肾小囊腔:含滤液(原尿)
脏层:足细胞(podocyte) 初级突起
次级突起 裂孔和裂孔膜
⑵滤过功能
① 滤过膜(filtration membrane)(滤过屏障)
内皮孔;基膜;裂孔膜 ② 影响滤过的因素
分子量:>7万的物质不能通过
电荷:带负电荷的物质不宜通过 (3)血管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
功能:调节毛细血管管径;吞噬作用;形 成系膜基质 ⒉肾小管(renal tubule) LM EM 功能 近端小管 锥体形或单立胞质嗜酸性 微绒毛 ①重吸收; 细胞分界不清 小管、小泡 ②排泌作用 刷状缘 侧突 基底纵纹 质膜内褶 细段 单扁 微绒毛少 利于水和离子通透 着色浅 胞器不发达 远端小管 单立 微绒毛少 ①直部:向间质转运 Na+ 胞质浅 质膜内褶 ②曲部:重吸收 H+20、Na;细胞分界清楚 排K+ 无刷状缘 基底纵纹 ㈣ 集合小管系(collecting tubule systeme)
▽弓形集合小管、皮质集合小管和髓质集合小管
▽结构特点:上皮由单立→单柱;胞质浅、细胞分界清晰
++
▽功能:重吸收H20、Na,排K
▽滤液经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泌、集合小管浓缩后,最终形成终尿(1~2升/天,原尿的1% )
㈤ 球旁复合体(juxtaglomerular complex) ⒈ 分布:肾小体血管极处 ⒉ 组成和结构特点
⑴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
▽由入球微动脉管壁平滑肌转变为而成 ▽细胞立方形;含肾素颗粒
⑵致密斑(macular densa)
▽由远端小管近血管极一侧的上皮分化而成: ▽细胞柱状,基膜不完整
+
▽为Na感受器
⑶球外系膜细胞(extra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 ▽形态与血管系膜细胞相似
▽与球旁细胞、血管系膜细胞间有缝隙连接 ▽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⒊ 功能:调节机体血压、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⑴血压下降————→球旁细胞→释放肾素
↑ +
Na下降→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 ⑵ 肾素功能
1.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滤过
+ +
2.使 醛 固 酮 分 泌→远 曲 小 管 和 集 合 小 管 吸 Na排 K,重 吸 收H20→血 容 量 增 加、血压增高
㈥ 肾间质
▽载脂间质细胞:有突起,含嗜锇颗粒;能分泌前列腺素、形成纤维和基质 ㈦ 肾的血液循环 ⒉ 特点
⑴肾血流量大,90%进入皮质,利于滤过 ⑵两套毛细血管网 ⑶ 球微动脉较出球微动脉粗,利于滤过
⑷直小血管与 髓 袢 伴 行,利于 重 吸 收和 尿 液 浓 缩 三、输尿管
粘膜 变移上皮 固有层
肌层:平滑肌,上2/3两层;下1/3三层 外膜:纤维膜 四、膀胱
粘膜 变移上皮 固有层
肌层:平滑肌,较厚,分三层
外膜:纤维膜(膀胱三角区为浆膜)
男性生殖系统
一、概述
▽组成和功能
⒈ 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激素
⒉ 生殖管道:附睾(精子成熟)、输精管、射精管
⒊ 附属腺:精囊、尿道球腺、前列腺;分泌物构成精浆
⒋ 外生殖器 二、睾丸
㈠ 一般结构 ⒈ 被膜
鞘膜脏层
白膜(tunica albuginea),睾丸纵隔→睾丸小隔 血管膜
⒉ 实质(小叶):生精小管→直精小管→睾丸网 ⒊ 间质:含间质细胞
㈡ 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 ⒈ 一般结构
⑴ 精上皮
生精细胞(spermatogenic cell);支持细胞 ⑵界膜
基膜; 胶原纤维;肌样细胞(myoid cell)
⒉ 生精细胞与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 精子发生 生精细胞 染色体组型 精原细胞 A型精原细胞 46,XY 增殖阶段 ↓增殖 B型精原细胞 ⒊ 精 ↓分化 精母细胞 减数分裂阶段 DNA含量 2n 体 中心粒移至尾侧,形精子形成 精子细胞 23,X/23,Y n 成轴丝 阶段 ↓变态 线粒体汇集至尾部中精子 23,X/23,Y 段,形成线粒体鞘 丢弃多余胞质(残余体) ⒋ 精子(spermatozoon)结构
头部 顶体:含顶体酶系 核
细胞膜
尾部(鞭毛) 颈部:含中心粒
中段:轴丝、线粒体鞘 主段:轴丝 末段:轴丝 ⒌ 支持细胞(Sertoli cell)
形态:圆锥形 结构:
LM:细胞轮廓不清;核三角形,核仁明显
EM:丰富的 SER和 RER,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较多的线粒体 溶酶体 微管、微丝
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底室和近腔室)
功能:支持、营养;生精细胞迁移和精子释放;吞噬残余体;分泌功能:ABP、睾丸液、抑制素
初级精母细胞 46,XY 4n ↓减数分裂I 次级精母细胞 23,X/23,Y 2n ↓减数分裂Ⅱ 子形成(spermiogenesis)过程
核高度浓集
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
(inhibin);参与构成血睾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 :血管内皮(内皮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主要结构)
㈢间质
▽睾丸间质细胞(testicular interstitial cell)
嗜酸性
具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分泌雄激素(androgen)
㈣直精小管和睾丸网:单立上皮 ㈤睾丸功能的内分泌调节 三、附睾 ⒈ 结构
头→ 输出小管:管腔不规则
体 附睾管:管腔规则,假复层柱状上皮
尾 ⒉ 功能:促进精子成熟(肉 毒 碱、甘 油 磷 酸 胆 碱、唾 液 酸 ) 四、输精管
黏膜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固有层
肌层:内纵、中环、外纵平滑肌 外膜
五、前列腺
⒈ 腺实质分三个带
尿道周带(黏膜腺);内带(粘膜下腺);外带(主腺) ⑴ 组织结构 ⑴ 腔不规则、上皮呈多态性 ⑵间质富含平滑肌纤维(3)内有凝固体
女性生殖系统
一、概述
㈠ 组成:卵巢(产生卵子、分泌性激素);输卵管(受精场所);子宫(孕育胎儿)阴道;外生殖器;乳腺
㈡ 年龄性变化: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绝经期 二、卵巢
㈠ 一般结构
被膜 单扁或单立上皮 白膜
皮质:含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ovarian follicle) 髓质:结缔组织
卵巢门:有门细胞(分泌雄激素) ㈡ 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FSH FSH LH 排卵
原始卵泡 生长卵泡 成熟卵泡 黄体 白体
闭锁卵泡 LH ⒈ 原始卵泡(primordial follicle)
初级卵母细胞(primary oocyte)(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
卵泡细胞(follicular cell):单扁
⒉ 生长卵泡(growth follicle) ⑴ 初级卵泡(primary follicle) 初级卵母细胞
卵泡细胞:单立或单柱 复层 透明带(zona pellucida) 卵泡膜
⑵ 次级卵泡(secondary follicle)
卵泡腔(follicular antrum):含卵泡液
卵丘(cumulus oophorus):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corona radiata) 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卵泡膜 内层:细胞多、毛细血管丰富 外层:纤维多,有平滑肌细胞
⒊ 成熟卵泡(mature follicle) ⑴体积显著增大
⑵次级卵母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
⒋ 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 ㈢ 排卵(ovulation)
⒈ 时间:月经周期第14天 ⒉ 激素: LH高峰
⒊ 机理 卵泡液剧增、 卵泡小斑(follicular stigma)形成 小斑处的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活性增加 前列腺素使卵泡膜外层平滑肌收缩
⒋ 排出内容:随卵泡液一同排出的包括次级卵母细胞、放射冠、透明带 ㈣ 黄体(corpus luteum)
⒈ 形成:排卵后, 卵泡壁塌陷、血管和结缔组织侵入,在 LH的作用下, 卵泡壁细胞体积增大,
分化成内分泌细胞团,即黄体
⒉ 结构: LM EM 功能 ⒉ 退化
月经黄体:体积小、维持时间短(约两周)
妊娠黄体;体积大、维持的间长(约6月) 白体 ㈤ 闭锁卵泡(atresic follicle)
⒈ 早期生长卵泡 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退化消失
透明带呈波浪状
⒉ 晚期生长卵泡:除上述变化外,内膜细胞肥大、变成黄体样细胞(间质腺)
㈥ 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激素 雌激素 孕激素 雄激素 松弛素 分泌部位 卵泡的粒层细胞和内膜细胞、 黄体的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 粒黄体细胞 门细胞、间质腺 妊娠黄体的粒黄体细胞 粒黄体细胞(granular lutein cell) 大、浅、多 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 分泌孕激素 膜黄体细胞(theca lutein cell) 小、深、少 同左 与粒黄体细胞协同产生雌激素 三、输卵管
⒈ 粘膜:壶腹部皱襞发达
单柱上皮:由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排卵前上皮为高柱状,排卵后上皮变矮) 固有层
⒉ 肌层 :内环外纵平滑肌 ⒊ 浆膜 四、子宫
㈠ 一般结构
⒈ ⒉ ⒊ 外膜:底部和体部为浆膜,其余为纤维膜
肌层:较厚,平滑肌分三层:粘膜下肌层、中间肌层、浆膜下肌层 内膜 单柱上皮:由分泌细胞和少量纤毛细胞组成 固有层:含大量子宫腺、基质细胞 功能层:受卵巢激素影晌,发生周期性剥脱;
孕育胎儿的场所
基底层:无周期性剥脱现象,有增生和修复功能层的功能 ㈡ 血液供应
子宫动脉→放射状小动脉→螺旋动脉→毛细血管网→小静脉→子宫静脉 基底动脉 ㈢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⒈ 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在卵巢激素影晌下,子宫内膜功能层每隔28 天发生一次剥脱、出血、修复、增生的现象
⒉ 周期性变化 时间 激素 内膜厚度 增生期 (卵泡期) 第5—14天 雌激素 修复; 增厚至2—3mm 分泌期(黄体期) 第15—28天 雌激素、尤其孕激素 增厚至5—7mm 月经期(黄体退化) 第1—4天 雌激素和孕激素下降 螺旋动脉收缩, 内膜表层缺血坏死 螺旋动脉短暂扩张, 毛细血管破裂、坏死内膜组织连同血液流出阴道,即月经 子宫腺 螺旋动脉 基质 早期短而直; 晚期略弯曲 增长、弯曲 基质细胞增生 高度弯曲、腺腔大 充满含糖原的分泌物 更长、更弯曲 基质细胞分化为前蜕膜细胞和内膜颗粒细胞; 血管充血、基质水肿 ㈣ 卵巢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受下丘脑—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详见 P184) 五、乳腺
⒈ 一般结构:为复管泡状腺 腺泡 单立或单柱
腺上皮细胞和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
导管:小叶内导管(单立或单柱)→小叶间导管(复柱)→总导管(复扁) ⒉ 静止期乳腺 腺体不发达,导管和腺泡少 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丰富 ⒊ 活动期乳腺 腺体发达,导管和腺泡多 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相应减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