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 Proceeding of Clinical Medicine,Jun.2012,Vol 21 No.6 电图检查后初次发现。由于房颤的相关病因较难解 除,故复率成功后也极易复发。 捷、准确的一种检查方法,心电图是早期发现老年患 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3 E2] 老年人心律失常发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6]:第 一,多有原发病基础。由于身体各项功能的老化衰 谢晓华.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及其处理[J].解放军保 健医学杂志,2006,8(4);200—203. 退,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如冠心 病、高血压、肺心病等,这时哪怕是一点看似微不足 任香顺,尹珍.150例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18—19. 道的生活诱因刺激,都可能会诱发老年心律失常。第 二,症状轻微易被忽视。一般心律失常患者会有心 [3] E4] [5] 雷伟.老年人心电图3 200例分析EJ].基层医学论 坛,2010,14(1):63. 慌、气短、胸闷等症状,如果症状轻微的话,很容易被 误认为是年老生理功能减退或原发病所致,忽视心 律失常的存在。第三,症状严重危及生命。老年人发 柯道正,唐海沁,朱怀玺.老年房颤85例临床分析 [J].实用老年医学,2000,14(2):89—90. 张翠英.老年人心律失常108例临床分析口].实用 医技杂志,2009,16(8):633—634. 生急性心律失常可引发头晕、晕厥,甚至抽搐、口眼 歪斜,肢体活动不灵等脑血管病症状,如果心率急剧 加快或减慢,还有可能会诱发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本组中有部分老年人在心电图检查后才发现自己患 有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这与文献报道一致¨7]。 本实验结果显示,老年心血管疾病随着年龄增 加发病率亦增高,由于部分患者存在发病时症状不 [6] [7] 何国厚,周建华.动态心电图对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的 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1997,4(2):79. Shanas E.Self—assessment of physical function: white and blackelderly in the united states[M]∥ Haynes S G,Feinleib M.Epidemiology of giflg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USA: NIH Pubication,1 980:80—96. 收稿日期:2011-12-19 (本文编辑:李伟亮) 典型,有的甚至完全没有症状,因此,作为无创、便 作者简介:杨 鹏(1979一),男,山西省长治市人,医师,主要从事心电图诊疗工作。 文章编号:1671—8631(2012)06—0436—03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5例分析 刘永军,史宝明,郑 平,侯效正,杨 博 (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山西阳泉045000) 摘要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一 2009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并获得1~2年随访的5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 Dodgt s疗效评价标准评定其疗效。采用c型臂X线机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方法。操作时应注意 Baumann角测定以预测提携角,调整固定。结果:55例中,疗效优4O例,良14例,差1例,优良率为98 。结论:闭合 复位经皮穿针是近年来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新兴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骨折复位准确、无切口瘢痕等优 点。患儿及家属易接受,且不受条件限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儿童;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683.4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病率仅次于前臂骨折, 移位,侧位片后侧骨皮质仍与近端相接为Ⅱ型;Ⅲ型 骨折完全移位,多由较大暴力引起,骨折不稳定且复 位固定困难,易发生Volkmann缺血挛缩、肘内翻畸 形等并发症r】]。对于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 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肘部损伤的6O ~ 7O%,在儿童上肢骨折中居第2位,由于肱骨髁上骨 折的复位和维持复位均较困难,容易出现并发症,前 臂Volkmann挛缩是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肘内翻 是晚期最常见的后遗症。根据Gartland分型,肱骨 髁上骨折被分为三型,分别是无移位为I型;有部分 折,手术和非手术都被广泛的应用,交叉克氏针内固 定效果较为理想 ],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用。我院 1999年1月一2009年1月对收治的闭合性儿童肱 临床医药实践2012年6月第21卷第6期 ・437・ 骨髁上骨折,采用C型臂X线机下闭合复位,经皮 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裂、感染及骨折延期愈合等并发症。 采用Dodgt S疗效评价标准_3],优秀:携物角同 健侧比较<5。,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10。;良好携 1.1 一般资料 物角同健侧比较<15。,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20。; 差:携物角同健侧比较>l5。,肘关节屈伸限范围> 本组5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GartlandⅡ型19 例,男16例,女3例,其中伸直型15例,屈曲型4 2O。。本组优40例,良14例,差1例,优良率98 。 3讨 论 例;GartlandⅢ型36例,男19例,女17例,其中伸 直型3O例,屈曲型6例,年龄2.5~13岁。右侧4O 肱骨髁上骨折儿童发病率高,仅次于前臂骨折, 例,左侧15例。术前有桡神经损伤症状3例,正中神 经损伤1例,无血管损伤病例。 1。2手术方法 采用基础麻醉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于年龄 小的儿童采用全麻,仰卧位,患肢外展。在C型臂X 线机透视下观察骨折移位情况。首先骨折闭合复位: 助手握住前臂伸直患侧肘关节并牵引,助手站在头 侧予以对抗牵拉,先以屈肘30。左右牵拉,缓慢至伸 肘位,同时注意观察肘部外观和提携角变化,且在保 持持续牵引下屈肘至120。,若远端骨折块为尺偏型 则前臂旋前位,若骨折块桡偏型则前臂为旋后位,注 意矫正骨折端的重叠畸形和远折端向内或向外侧的 横向移位,将双手拇指放在尺骨鹰嘴上方,并向前推 压远折端,为了更好地锁定远折端位置,应将肘关节 保持在过度屈曲位和前臂旋前位。屈肘要缓慢,并且 助手要持续纵向对抗牵引,C型臂X线透视下行骨 折闭合。复位满意后分别自内、外上髁钻人1.5 mm 克氏针,注意针的方向与肱骨干纵轴约成角约45。 ~55。,从一侧进针,过骨折线交叉到对侧骨皮质。克 氏针交叉点应避开骨折线,并且注意保护尺神经,固 定后应再次透视检查,如果骨折复位好、活动肘关节 固定稳定后可将克氏针尾皮外折弯、剪断。可放置敷 料在皮肤与针尾钩之间,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皮肤和 针尾相对运动引起的渗出,而且还可以减少继发性 感染的发生。 2 结 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诊,约1~2年。几乎全部达到 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骨折均愈合,均未发生延 迟愈合。肘内翻畸形未见发生,通过术前体格检查发 现有桡神经损伤及正中神经损伤患者均在3个月内 得到恢复。全部病例肘关节均能伸直,屈曲均大于 120。。无Volkmann挛缩发生,发生针道感染1例, 治愈,未发现尺神经损伤。1例术后出现手指麻木等 症状,2周后自行恢复。未发现固定松动、克氏针断 神经血管损伤及Volkmann挛缩畸形多由于早期处 理不当所致,肘部畸形和功能障碍多发生在晚期,常 需再次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特性决定其 复位困难且不易固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 法多种多样:手法复位石膏托或夹板行外固定,这一 传统治疗方法对于Gartland I型肱骨髁上骨折,能 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GartlandⅡ,Ⅲ 型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由于复位后骨折端不稳定,虽 然复位后x线片显示尺偏移位已纠正,但是仅仅石 膏托外固定维持良好的复位是很困难的,待肿胀消 退后通常比较容易向尺侧发生再移位,因此肘内翻 畸形在骨折愈合后还会出现。通过从肱骨内外髁交 叉穿针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够达到稳定的固定。交 叉克氏针固定在内外翻应力及旋转应力测试中能够 显示出最佳的稳定性,这一点Lee等[4]通过生物力 学试验,在肱骨髁上骨折的模型上已经证明。术后肘 关节粘连的发生率高、关节功能恢复差是手术切开 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最常见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后侧 切口中更明显。而且增加感染率,对于年龄小、位置 低的患儿撬拨复位还容易造成骺板损伤,切开复位 会增加儿童的心理创伤及恐惧感,同时不易于被家 长接受,故需严格掌握指证。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 通常是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闭合复位不能达到经皮 穿针固定要求的骨折以及整复特别困难的骨折近端 向前刺过肱肌、肱二头肌腱膜,从而使骨折端位于肘 前的皮下组织内的骨折,手法复位可能导致血管的 损伤,建议行切开复位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办法。另外 开放骨折及需切开减压及血管神经探查时必须行切 开复位。闭合复位后经皮穿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 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术后骨折愈合 快、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 的治疗方法。对于克氏针直径的选择,国外常用1.6 mm的克氏针[5],我们习惯应用1.5 mm的克氏针, 且在治疗中未发现固定不稳定、克氏针断裂及肱骨 ・438・ Proceeding of Clinical Medicine,Jun.2012,Vol 21 No.6 骨折端发育异常的情况。远端尺偏及尺侧骨皮质压 穿针时应避免反复穿刺而对骺板造成损伤。第六,为 缩、嵌插、塌陷、缺损和旋转移位所致畸形愈合是造 成肘内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满意复位的基础上再 行闭合交叉穿针的方法弥补了在固定过程中骨折再 了确保内固定牢靠,内外侧的克氏针不能在骨折线 上交叉,而且针尖端必须把对侧骨皮质穿透。第六, 由于前臂应力不能完全被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所抵 抗,患儿也不会很好地配合治疗。因此,克氏针固定 术后必须要结合石膏固定。为了避免Volkmann挛 移位的缺点,把肘内翻发生的概率大大减少了。55 例无肘内翻及Volkmann挛缩可以说明在骨折复位 经皮克氏针固定后稳定性好,骨折远端再移位的概 率明显减少,即使肘关节屈曲5o。克氏针也能维持 骨折的稳定。与闭合复位经皮穿交叉克氏针相比,手 法复位后屈肘不足而稳定性差,骨折端易发生再移 缩的发生,外固定时屈肘70~90。即可,不必过屈 位。第八,最佳手术时机为伤后24 h内,血肿形成之 前,因为局部肿胀严重时手术,骨折端不易被清楚触 摸,这样会增大手术难度及增加感染率。第九,经穿 针固定后骨折稳定性强,可早期练习活动,利于关节 功能恢复。第十,术后双侧肘关节X片Baumann角 与正常侧对照如果大于5。,应该拔去克氏针,重新 复位。 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 折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新兴微创手术,具有 创伤小、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 恢复好、无切口瘢痕等优点,因此,患儿及家属易接 受,且不受条件限制,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大 多数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 得到治疗,是一种很好的而且非常实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Gartland J J.Manage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 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hren[J].Surg Gynecl Obstet,1959,109(2):145. 位的概率高,因而导致了肘内翻的发生率相对也高, 通常手法复位后屈肘120。以上骨折方可达到稳定, 但是在患儿伤后肘部肿胀明显,如果屈肘过度可能 会引起前臂血液循环障碍,进而Volkmann挛缩畸 形的发生率大大增加。通过克氏针内固定后,一般屈 肘7O~90。即可,石膏固定不必过屈位,有效降低了 Volkmann挛缩畸形的发生率。我们认为在治疗中 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手法复位要尽可能轻柔,粗 暴操作可jJ口 损伤,反复多次的整复可能会导致骨 化性肌炎发生率增加,尽可能一次成功。第二,行闭 合复位时牵引必须要充分,如果牵引不够复位很难 成功。矫正骨折侧方移位后应通过前后位X透视证 实复位。矫正骨折端后方移位时要向前按压远折利 用肱三头肌的张力来帮助和维持骨折复位。此时应 通过侧位x线透视检查复位情况。第三,若为伸直 型髁上骨折,可先屈肘3O~50。位,然后逐渐牵引, Ez3 Flynn J C,Matthews J G,Benoit R L.Blind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Sixteen years experience with long—term 使骨折近端退出软组织,解除束缚,向后移动从而更 有利于骨折复位。若术前尺偏型骨折对复位固定的 follow—up EJ].J Bone Joint Surg Am,1974,56(2): 263—272. 要求相当高,尽可能轻度的矫枉过正,尤其是肱骨髁 上骨折合并有内侧嵌插或粉碎骨块的,若能使尺侧 分离桡侧嵌插复位效果会更好;对于术前桡偏者应 [33 韩镜朗,李达泉,沈先涛,等.悬吊式尺骨克氏针牵引 治疗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小儿外科杂 志,1996(17):166—168. E4]Lee S S,Mahar A T,Miesen D,et a1.Displaced pe— diatric supracondy larhumems fractures:biomee— hanieal analysis of percutaneous pinning techniques 该尽可能达到解剖对位。第四,进行克氏针固定时, 如果由于骨折周围肿胀明显而导致肘关节内侧骨性 标志触摸不清时,应先钻入外侧克氏针后将肘关节 EJ].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edics,2002,22(4): 440—443. 伸直,这样很容易摸到尺神经沟,再钻人内侧克氏针 时就不容易损伤神经。当然在外侧钻人2根克氏针 [5] Kasser J R.Location of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Clin Or— thop Relat Res,2005(434):110-113. 对于大部分患者也可达到满意的固定效果,如果是 nl型肱骨髁上骨2根外侧克氏针固定较交叉克氏针 收稿日期:2012—03—04 固定的效果差,所以建议用交叉固定。第五,在闭合 作者简介:刘永军(1977 ),男,山西省保德县人,学士学位,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骨科临床工作。 (本文编辑: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