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碳汇交易制度浅析

碳汇交易制度浅析

来源:乌哈旅游
LegaJ System And Society {l;lJ.}I缸金 201 0年8月(上) 碳汇交易制度浅析 周 晴 摘要碳汇交易制度是环境保护领域一项较新的制度,拥有之前排污权交易的经验和国际经济领域提供的便利条件。当 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来临之时,碳汇交易制度作为解决气候问题的对策之一应运而生,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 善的交易体系。本文试探讨碳汇交易制度的构成、其理论基础及其正、负面效应,从中探索该制度的前景。 关键词碳汇交易生态补偿中图分类号:D922.1 核证减排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1l3.02 当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逐渐凸显,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问 题。温室气体排放过量被大多数人认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罪魁 祸首。于是,作为主要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的减排成为了国际上 关注的焦点。随着环境政策的发展,减排手段突破了传统的行政 强制减排而走向更具灵活性的碳汇交易制度。 一、碳汇交易制度 所谓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关于碳汇的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排放许可为交易对象的碳汇 交易制度;二是以跨国投资为基础的碳汇项目。目前,碳汇交易 制度是否包含以上两种制度还存在争议。笔者认为碳汇交易制 度从广义上包括排放许可交易和碳汇项目,而狭义的碳汇交易制 度仅指前者。本文将主要分析狭义上的碳汇交易制度。 碳汇交易制度的具体设计与排污权交易有一些相似之处。 制度中包括总量控制、配额的初始分配、信息交流平台、交易之后 的执行监督等。 在碳汇交易中,实际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少于配额的企业,可 以在碳汇市场中出售多余的配额,而那些实际排放量超过配额的 企业则需到碳汇市场上购买配额,否则将受到处罚。这里的配额 在《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中被称为“核证减排量”(Certiif. edEmissionReductions,CERs),在欧盟的碳汇交易中被称为欧盟 排放许可(EuropeanUnionAIIowances.EUAs)。为了统一简便,本 文将用“碳信用”一词来表达以上配额的含义。 碳汇交易的前提是计算出某一地区允许排放的二氧化碳的 总量,即进行所谓总量控制。不同的地区应根据该地的具体情况 进行勘测、汁箅。在此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 还应将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考虑进去。为了达到最终减少大气中 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在总量确定之后将以一定时间为单位逐渐 减少被允许的排放量。之后,按}{{i标准划分出单位排放量,即碳 信用,并对碳信用进行初始分配。交易过程中需要一个信息交流 的平台,以促进信息的流通、降低交易成本。交易完成后有相应 的制度监督交易成果的执行。 碳汇交易往往是跨国交易,需要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支持及 国际条约的指引。2009年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华丽地 起航却草草地收场,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前途似乎有些渺茫。哥 本哈根闭会后,欧洲交易市场的碳汇价格应声下落——从l4.6欧 元下降到l2.7欧元。。国际法应尽快为碳汇交易确定方向、提供 法律 障。 二、碳汇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 州k化的进 ̄II)L乎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仍l斫影响,甚至导致 作者简介:周晴,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 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生态补偿制度即成为 环境保护必不 可少的措施之一。生态补偿从补偿资金来源的角度暂可分为政 府财政支出、受益者支出;从补偿领域的角度包括对水域受污染 的补偿、对流域受污染的补偿、对大气影响的补偿等。笔者认为, 碳汇交易制度是为了补偿对大气的影响而由受益者支出补偿资 金的一种形式。 碳汇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其包含了经济 学、法学、生态学上的理论。 , (一)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碳汇交易制度之所以成为当今环境保护的热点,其中一个重 要原因就在于这项制度将经济学理论纳入了法律的范畴。根据 经济学理论,市场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市场并 不是万能的,传统理论认为当市场机制遇到外部不经济问题时, 市场机制也将无能为力,即所谓市场失灵。外部性是市场失灵主 要原因之一,“当一个人的消费或者企业的生产活动对另一个人 的效用或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函数产生一种原非本意的影响时,就 会出现一种外部性” 0与外部性相关的问题是公共产品,由于公 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从而容易导致“搭便车”现象,市场机制在 配置公共产品时失去了效率。在治理环境污染时这一问题尤为 明显,比如企业往往单纯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因生产 行为造成的环境问题,从而将解决环境问题的成本转嫁给了社 会。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继续,依照传统理论,一般是侧重政府 干预,通过征收环境资源税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差距,这 一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早提出的,又称为“庇古税”。之 后,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科斯定理,该理论主要内涵在于:当 交易费用为零以及对产权充分界定的条件下,当事人会受到市场 的驱使而进行互惠互利的谈判,将外部因素内部化。科斯定理为 人们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碳汇交易制度就是以科 斯定理为经济框架建立起来的。 (二)法学的理论基础 碳汇交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法的公平价值,使得行为 人的权利与义务得到统一。在无生态补偿或生态补偿明 不足 的情;兄F,排污者享有生态环境带来的利益而未承担其相应的义 务:环境保护者履行了环保义务,甚至牺牲了自己可能的发展机 会却未得到应有的补偿。在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平衡的情况下,导 致 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通过碳汇交易制度,补偿的额度较有 可能得到保证。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才能推进环境保护的良性发 展 矧时,碳汇交易制度也是环境法中污染者f1f费原则的具体应 _【}j . 113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0l0年8月(上) jlI{I}I占缸金 从法律规制交易的具体制度上看,碳汇交易制度将与国际经 的企业也开始主动减排并参与到碳汇交易之中 一些碳汇交易 济法中的一些制度相衔接。国际法需为碳汇交易制度提供统一 中介机构生意兴荣,许多企业专门聘请碳汇交易代理人为他们消 的数据计算标准、支付制度、国际监督制度等等。 (三)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只要排放的数量在其自净能 除碳足迹。0 (二)碳汇交易的缺陷 目前,在一些国家、地区,碳汇交易制度已相对成熟,主要的 力所及之内,良好的环境是可以持久的 问题在于工业发展之 碳汇市场有:欧盟碳市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碳市场、芝加哥气 后,过快增加的排放量已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于是污染 候交易所、英国碳市场等。同时,碳汇交易制度的一些问题也逐 不可避免地降临。人类已经进行了减排、造林、滤污等各种努力, 试图使生态逐渐恢复到之前其自得的状态。具体到碳汇交易制 渐暴露。 首先,碳汇交易过程中可能会有~些企业囤积碳信用,导致 度,就是依据自然规律、通过控SU-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来实现环 碳信用的流通不畅,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一些企业 保的目的。 (四)理论上的模糊之处 首先,关于法律允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属性仍存在争议。 有学者提出了环境使用权的概念,并强调环境容量的物权属性, 认为环境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环境利用人可以依法对环境 容量资源进行占有、使用、收益。0但也有人对这个“权”字的使用 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取得了“排放权”是否就意味着有权排放、污 染合法?0有学者认为环境是公共资源,所有权人的界定十分困 难,“环境使用权人或者说用益物权人的权利来源必然存在问题, 即谁有权给予污染者排污的权利”。0探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 科斯理论是建立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之上的,若“排放许可”的权属 性质无法得到确定、产权无法界定,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操作过程 中出现问题。只有建立了产权,才能避免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 而造成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如果这项交易制度的交易对象的法 律地位无法明确,那么对于这项制度的保护也将遇到困难。目前 看来,尽管将法律允许企业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视为一种用益 物权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为了便于操作,“用益物权说”无疑 是较优的选择。 其次,科斯定理的关键部分与碳汇交易制度的实践并不完全 吻合。科斯定理中的模式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的,这 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非现实的状态。事实上,在当今经济交往 过程中几乎不可能存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因此,碳汇交易是 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仍是个疑问。 三、碳汇交易制度的正负面效应 (一)碳汇交易的优势 第一,碳汇交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的配置,能够 降低减排总体上的成本。通过碳汇交易,企业的减排有了弹性空 间,较之行政强制减排,此举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从而更有利于 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碳汇交易制度在其运转健康的状态下, 能够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二,碳汇交易制度能够促进公众的参与。碳汇交易是一项 相对开放的制度,一些环境保护组织,甚至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之前,环境保护组织往往只能大力呼吁而无法采取实质行动。但 现在环保组织可以根据其经济实力参与交易。虽然现在在世界 范围内主要的碳汇交易还是企业之间进行的,但个人的碳信用也 己悄然兴起。2010年1月,兴业银行和北京环境交易所合作,推 出了中国低碳信用卡。虽然环保组织或个人的碳汇交易行为必 然是形式大于内容,但公众的积极参与无疑有助于环保的发展。 第三,碳汇交易己成为一些企业打造绿色企业形象的工具, 间接地也是为减排而努力。在欧盟,减排的义务主要加之于发 电、纸浆和纸、炼油、建十才和有色金属行业,而一些没有减排义务 l14 将碳信用视为投资的工具。企业有这样的期待并非无根据,例如 “二氧化碳价格在2008年中曾飙升到峰值,接近3O万欧元”⑦。 在中国的排污权交易中也出现了类似情况,2002年200元每吨 的排污权三年后竞升至600元左右0。第二,由于碳信用实行初 始分配制度,资历较深的大型企业获得的配额较多,因此他们可 能利用囤积碳信用造成垄断局面。0第三,由于担心之后对环境 总量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获得碳信用越来越困难,一些企业考虑 到自身未来的发展,可能选择储存碳信用。 第二,初始碳信用应如何分配。1990年美国颁布了《清洁空 气法修正案》,其中提出了三种分配方案:公开拍卖、固定价格和 免费分配,最后美国采取了免费分配的方式。欧盟也同样采取了 同样的方式 但免费分配方式对于排放量少的企业或新企业并 不公平。排放量大的企业凭借其“高污染”反而获得了较多的配 额。免费分配也使得企业的一部分排放是在未支付对价的情况 下取得的,仍是将这部分的生产成本外化。 第三,碳信用可能提高了相关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今后企 业是否具有一定的碳信用可能成为其能否进入该行业的一个指 标。新企业若既无法得到初始分配,又无法购得法定指标,那么 该企业很可能无法进入该行业。长远地看,这将不利于相应市场 竞争和发展。 四、结语 碳汇交易制度被许多人寄予厚望,希望这一新兴制度能为环 境保护带来活力与动力。碳汇交易制度的范围大有扩张之势, 2009年6月北京环境交易所与纽约-泛欧证券交易集团BlueNext 交易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的碳汇交易时代很可能即将到 来。在看到希望的同时,我们也应理智地再次分析这一制度。在 全球气候变暖己刺痛大多数人神经的时候,碳汇交易制度的诞生 不知是否有些仓促。碳汇交易能否交付我们一个理想的未来也 许仍值得我们在探索中期待。 注释 TheEeonomlst.Febmafy,4th.2010 ②秦夫宝,汪吲.捧污权交易中的政府干预初探.西部法学评论.2009(2). ③吕忠梅・论环境使用杈交易制度.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0(4). ④JeffreyM Hi rsch,Emi ssion sAllowanceTradingunderTheclearAirAct AM— odelForFuCureEnvironmentalRegu|ations?,7,N Y U ENVIRONMENTALLAWJOURNAL, 352.383(1999). ⑤钱水僻,周婵嫣.试沦捧污权交易的谨慎实施.法学评沦.2008(6). ⑧Europe’sCarbonTradingMarketSeesBriskBusiness,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 storyphp?s10ryId=】07l6772,Jule,Sth,2007. ⑦‘欧盟排放大P受惠r碳交易计划.人民州环保频道.http:Henvpeople COrn cn, GB/1I122329 htm1.20l0 q-:3妇l1 H. ⑧钱水lfl『,腑蝉嫣,试论排 权交易的谨慎实施.法学计沦.2008(6). ⑨JeffreyM Hi rsch,Emi ssjonsAI10wanceTradingunderTheClearAirAct AM. odelForFutureEnvironmentalgegulations?,7,N Y U ENVIRONMENTALLAWJOURNAL, 352.378(1999) ⑩DennyEnerman,theEU’sEmissionsTradingScheme:APrototypeGIobalSystem,MIT- ProgramontheScienceandPIolicyogfGIobalChangeReportNO 170.February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