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赤壁赋》第三课时

《赤壁赋》第三课时

来源:乌哈旅游
《赤壁赋》第三课时

浙师大人文学院 倪高华

一、复习式导入 3'

(一)学生背诵第二三两段。 (二)老师引课

师:苏轼泛舟,夜游赤壁,面对那里优美的景色,苏轼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箫声和歌声引发了他心中的悲意。那悲什么呢?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有英雄不在之悲,人生苦短之悲,有壮志难酬之悲。事实上,这里的“客”就是作者自己,只不过是他消极的一面而已。在这里面,我们看,如果他一直这样意志消沉下去,这样悲伤郁闷下去,那还是不是苏轼?(不是)苏轼的长人之处就是他总是旷达的。那么他怎么样来排遣掉心中的这份郁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四段。

二、听主客问答,悟理趣

(一)齐声朗读第四段

(二)学生参照课文注解,利用工具书等自己尝试翻译句子,尽可能直译,当直译不通时,可适当意译。必要时动笔写下来。

(三)用接龙的方式让学生起来翻译句子,老师做更正,补充或强调。

夫水与月乎,夫:指示代词,那;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往:流逝。彼:那个,指代月亮。卒:副词,终究。盖:假若。将,语气助词,不译。自:从。者:……的方面。则:那么。曾:简直。何羡,即羡何,羡慕什么。且:况且。夫:发语词。苟:如果。吾之所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虽:即使。惟:只有。是,这。

(四)师:这一段文字我们已经把它疏通了一遍字词,对它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当客因为种种原因感到忧伤时,他是怎么来解说的,苏轼要来排遣掉这份郁闷,他选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哪一种?(议论)讲道理,通过讲道理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讲的是什么样的道理呢?接下去你们自由朗读或者阅读,思考:1.这一段中写了哪些事物?2.苏轼说了什么道理?试着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

(自己如果解决不了,也可以和同桌或身边的人交流。) 明确:这一段中写到的事物、阐述的道理如下: 变 不变 水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月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也 人(我) 时刻在变 无尽 结论:水、月、人都是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的。 问题3:这个“变与不变”的道理是针对第三段的哪一点来说的? 明确:提示从“而又何羡乎”一词入手,针对上文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阐发论述的。 问题4: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长江(长江)的无穷? 明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亮有圆有缺。而且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你以为你踏进的是同一条河,事实上,河里的水已经不是你第一次踏进去时的水了,也就是说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从不变的角度来看,虽然月有阴晴圆缺,但是千百年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世界上只有一个月亮。虽然作为个体的人,生命史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物与我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史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问题5:作者用什么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 明确:用打比方的论证方法,用水与月的做比,借眼前景来说理。 问题6:除了这个“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外,还有没有别的道理? 明确:“取与不取”的道理。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苏轼虽然也十分渴望高官厚禄,渴望为朝廷效力,可是既没有机会实现,那就不要再强求,不要再因为得不到而郁郁寡欢了。所以他这个时候也想通了,这样“侣鱼虾而友麋鹿”不也能够生活得很快乐嘛。显示出豁达乐观的心态。

说到这里,三处悲伤解决了没有,我们刚才说过,既然世界万物都有不变的一面,物与我都是无尽的,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去羡长江之无穷了;因为事物也都是在一刻不停变化的,那么英雄不在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也没有必要悲伤了。高官厚禄也许不是“我”应该追求的东西,那就不要强求了吧,还是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悠闲地生活吧,所以也无所谓“壮志未酬”之悲了。所以三个方面的悲都化解了。

问题7: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表现了作者平静超然的心态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是积极的。

三、讲解第五段

师:苏轼讲完了道理,“客”听了以后相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喜而笑,客人开心地笑了,洗盏更酌,洗干净酒杯重新斟上酒。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狼籍,杯子、盘子十分凌乱,在船中交错地躺着,不知道东方天色已经发亮。

四、理清整篇文章的情感变化

师: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整个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我们先来理清他的情感变化。作者先写月夜泛舟游赤壁,饮酒赋诗,作者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而忘却世俗这样一种快乐的心情。再感怀历史人物的兴亡,从而跌入了现实的苦闷,最后通过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这样表达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里我不禁有一个疑问,这里感情的曲线是乐——悲——乐,那么前面的乐与后面的这一个乐是相同的吗?(生答,前一个是山水之乐,后一个是达观之乐。)俗话说文喜看山不喜平,所以作者在描写的时候也是有起有浮的。小小的一次游赤壁,能写得这样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真的是匠心独运。那么这样一来,他把景、情、理三者融合为一体,写景在水月流光,写情在哀乐相声,写理在物我无尽。

五、写法鉴赏

师: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那么它在写法上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可以结合“赋”这种问题的特点去考虑。 (一) 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二)“月”的内涵

1、你认为当时真有一场主客问答吗?

教学预设:

据说苏轼泛舟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陪,但有可能主客问答是虚拟的,是苏轼被贬后思想的两个方面。主客问答是赋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客的苦闷就是苏轼的苦闷,文中的“客”和“我”的对话是从前的苏轼和现在的苏轼进行的一场超时空的链接。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苏子解决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终升华到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2、金圣叹评价《赤壁赋》“此赋通篇只说风月”,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称《赤壁赋》是“以江山风月作骨”。的确《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风”“月”是主景,“山”“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和议论。尤其是“月”更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赋中哪些地方提到了月?如何理解“月”的内涵与作用?

教学预设:

《赤壁赋》中有现实的“月”,皎洁柔和;有历史中“月”,古意苍凉;有哲理般的“月”,盈亏而永恒。眼前之月,引发情思;歌中之月,触发联想;变化之月,阐释哲理。月升月落,暗示时间的推移,更伴随着胸怀气度的提升。

小结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 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阅读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拓展阅读

链读1: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一

……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

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二 略 三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

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参见李端叔书)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

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

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链读2: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链读3: 黄玉峰《说苏轼》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 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 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 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 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与程朱比,苏轼多了一分童心,少了几分刻板。 苏轼是中国文人完美个性和品格的化身。

《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

课后反思

六、课堂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B.扣舷而歌之 歌曰

C.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驾一叶之扁舟 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3.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 )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

A.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惟兄嫂是依 D.渺渺兮予怀 5.下列各句加粗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侣渔虾而友糜鹿 B.寄蜉蝣于天地

C.羡长江之无穷 D.托遗响于悲风 (二)词语解释

1.一词多义

如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 乎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B、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末之 A、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B、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动词,的。) C、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C、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D、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 2.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可译为“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可译为“向东进军”)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攻下;下:名词做动词,攻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