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佳良
来源:《福建畜牧兽医》 2017年第5期
一例雏番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许佳良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龙岩 364100
摘 要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的病毒性传染病,在临床上做
出诊断后,用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结合板蓝根“三黄”合剂进行中西医治疗,取得明显疗效。
关键词 番鸭 病毒性肝炎 治疗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4331(2017)05-0071-01
鸭病毒性肝炎(DH)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的病毒性传染病。特征是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新发生的鸭群病死率可达到90%以上,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将一例雏番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永定区某肉鸭养殖场于2015年3月17日从外地购进一批1日龄雏番鸭1 600羽,7日龄开始发病死亡,死亡数量逐日增多,至10日龄共死亡
448羽,死亡率高达28%。发病期间畜主曾投喂多种抗生素,均治疗无效。
2 临床症状
鸭群最初没有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有的表现为精神颓废,缩颈拱背,减食或不吃,两羽下垂,行动呆滞,常蹲卧,不随群走动,眼半闭打盹,以头触地,有的出现腹泻。稍后患鸭表现不安,运动失调、转圈、头向后弯、两脚向后抽搐,全身痉挛。死前体重减轻,两腿痉挛后踢,头向后仰,角弓反张,呈观星状,最后因呼吸困难而很快死亡。
3 病理变化
剖检15羽濒死鸭,见脱水明显,喙端和爪尖瘀血呈暗紫色。主要病变在肝脏,可见肝脏肿大、质脆易碎,呈黄红色或斑驳状,表面有出血点(斑);胆囊胀大、呈长卵圆形,胆汁充盈;脾肿大、有斑驳状花纹;肾肿大、充血;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4 实验室检查
4.1 细菌培养 无菌挑取患鸭的肝脏、脾脏分别接种于肉汤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置37 ℃温箱中培养72 h,均未见到细菌生长。
4.2 病毒分离 无菌采集剖检濒死鸭的肝脏、脾脏等,用Hank′S液制成20%悬液,每毫升加青、链霉素各1 000 U进行抑菌处理后,接种于10枚9日龄鸡胚尿囊腔,每枚0.2 mL,置恒温箱中37 ℃孵育,观察5 d,结果鸡胚全部死亡。剖检可见胚体小,腿和腹部水肿,卵黄
囊缩小,内容物变黏稠,尿囊液增多,呈淡绿色,肝脏肿大、呈淡绿色,表面有淡黄白色坏死斑点。
5 诊 断
根据发病情况、特征性症状和病变,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该批鸭感染鸭病毒性肝炎。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舍内通风、保持干燥,保持育雏室良好的温湿度,注意饲喂,不让雏鸭过食太饱。
6.2 注射卵黄抗体 用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按每羽雏鸭颈背皮下注射2 mL,对重症患鸭除皮下注射外,每羽口服上述卵黄抗体2 mL。
6.3 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发病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消毒,使用消毒威(主要成分为二氯异氰脲酸钠),按1∶300配制,带鸭消毒。
6.4 板蓝根“三黄”合剂疗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