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 教材分析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 思路说明
以生活中的一杯污水引入,通过讨论分析的形式选择相对应的净化方法,进而联系自来水厂的处理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净水的方法,以及软硬水的相关内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第1页/共8页
1.知道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并学会用肥皂水检验硬水与软水。初步了解硬水的危害及硬水的软化方法;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一杯浑浊天然水进行净化的实验探究,认识净化水的各种方法与净化程度;
2.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等方法从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一杯净水来之不易,树立珍惜水、爱护水的思想;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第2页/共8页
过滤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收集的水样:自来水、纯净水、河水(受污染的水,带气味、颜色),请大家观察它们的区别。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的水变得较为纯净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推进新课
水的净化
【提问】浑浊的河水在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变化?
【分析】底部有沉淀,上面的水变得相对澄清,但仍有一些悬浮物存在。
【实验】净化桌上的一杯泥水(由于加了红墨水而显红色),加入明矾。
现象:悬浮物沉到底部,水变得更加澄清。
【分析】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从而使其沉降到底部,我们把它叫做絮凝剂,在一些农村饮用的井水就是通过加明矾净化的。
【提问】我们如何把这些沉淀和水分开?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把固体和液体
第3页/共8页
分开的实例。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联系生活,走出课堂,才是学习的升华。
【回答】用沙漏勺子将煮熟的饺子和汤分开,用地漏盖子将固体垃圾和水分开,用滤布把豆腐浆和豆腐渣分离;用沙层滤水等。
【提问】这些分开固体和液体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回答】都是用一种液体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的物品,把固体和液体分开。
【分析】实验室通常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水分开。
【提问】比较过滤前和过滤后有什么变化?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澄清?
【回答】过滤后的水较澄清。当山泉水通过山上的小石块、沙层时,小石块、沙层起到了过滤的作用。
【过渡】过滤后的水仍为红色,如何把颜色去掉呢?
【展示】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课件投影),简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除去色素和异味。
学生动手将活性炭加入过滤后的水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的能力。
第4页/共8页
【设问】自来水厂是如何把浑浊的江水、河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呢?
【播放】自来水的净水过程。
【提问】经过上述处理过的水,澄清透明,比较洁净,是不是纯净物?为什么?
【回答】不是,水中还有细菌和一些可溶性杂质。
【分析】通过沉淀、过滤的方法只除去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许多可溶性的杂质。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用来烧水的水壶或装水的开水瓶结有一层黄色物质——水垢。这是因为水中溶有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加热或放久了,这些化合物便会生成沉淀——水垢,像这样含有较多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的除杂,最后涉及到可溶性杂质,从而在这个环节引出。
【提问】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
【回答】加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总结】硬水的危害:1.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服。2.锅炉里结水垢有爆炸的危险。
【分析】其实硬水的危害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长期饮用硬度很高的水,人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它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另外,很多工业部门像纺织、印染、造纸、化工等部门,都要求用软水。
第5页/共8页
【过渡】如果我们除去硬水中钙和镁的化合物,就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同时也能达到杀菌目的。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来得到软水,实验室中通常用蒸馏的方法以降低它的硬度。下面请同学观看“蒸馏水的制作”的过程(实验演示蒸馏水的制取)。
【分析】蒸馏的原理就是将液态的水加热变为气态水,再冷却为液态的水,这样水中溶解的物质就被除去了,使硬水能变为软水。
【提问】不同地方的水质是不一样的,水的软硬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长期饮用硬水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那么长期饮用蒸馏水对身体健康是否有益呢?
【回答】对身体健康不利,虽然蒸馏水是安全卫生的,但缺少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自然界的水中含有不少微量元素。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一定是纯净物
B.活性炭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C.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
D.使用硬水对生活和生产有益
第6页/共8页
2.活性炭净水器可除去水中的臭味,是因为它具有( )
A.导电性 B.传热性 C.吸附性 D.氧化性
3.对于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①上述操作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②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_______________;③综合运用上述4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其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C 3.①蒸馏、吸附、过滤、静置 ②蒸馏 ③静置、过滤、吸附、蒸馏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2.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硬水通过多种方法可以软化为软水。3.过滤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习题1、2、3
2.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是( )
A.过滤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物 B.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第7页/共8页
C.锅炉用水硬度太高十分危险 D.活性炭可以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3.下列不属于净化水的措施是( )
A.吸附 B.过滤 C.电解 D.蒸馏
答案:2.D 3.C
◆ 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第8页/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