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的:探讨在不同矿物与不同微生物相互作用下,微生物EPS生成种类与产生量的差异。 二、实验材料:
1、微生物: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胶质芽胞杆菌、酵母菌、黑曲霉 2、培养基:
培养基1: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氯化钠 0.5g;琼脂 2g;蒸馏水 100mL ;pH 7.0~7.2 ;灭菌 1.05kg/cm2,30 min。(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适用)
培养基2:葡萄糖10g;KH2PO4 0.2g;MgSO4·7H2O 0.2g;NaCl 0.2g;CaSO4·2H2O 5g;CaCO3 0.1g;蒸馏水1000ml,pH7.0~7.2,105℃灭菌30min。(胶质芽胞杆菌适用)
培养基3:葡萄糖20g;蛋白胨5g;酵母膏5g;pH7.0~7.2,105℃灭菌30min。(酵母菌适用)
培养基4:马铃薯200g;蔗糖(或葡萄糖)20g;水1000ml,pH自然。马铃薯去皮,切成块煮沸30min,然后用纱布过滤,再加糖及琼脂,溶化后补足水至1000ml。105℃灭菌30min。
矿物:方解石、蒙脱石、长石(钠、钾)、石英;PM2.5大气颗粒物 矿物前处理:超细粉碎到2.5um以下颗粒(分级处理?)。 三、实验方案: 1、液相培养体系
250mL三角瓶中100mL液体培养基加入小于2.5um的矿物颗粒物,在30℃培养箱中静止培养。按加入颗粒物的量探讨在不同矿物浓度条件下诱导和刺激EPS生成情况。
不接矿物为对照 2、固相培养体系
加入15mL 相对应的固体培养基在培养皿中,矿物颗粒物加到固体培养基中(以灭菌后的矿物颗粒物均匀的涂布在培养基表层),然后接种细菌,30℃培养箱中培养,按不同的作用时间提取菌苔与矿物进行分析。
不接矿物为对照 四、样品分析
对作用后产物固体或液体进行分析。 1、EPS提取:
首先经过3000rpm离心15min, 然后再用100mmol/L NaCI溶液洗涤两次,之后将菌苔重新悬浮至一定体积,并转移至提取容器中,放入玻璃珠若干,在超声仪中超声 2min,随之置于摇床上150rpm水平振荡 10min,再重新超声 2min,随后溶液经过12000rpm离心15min,得到的上清液经过0.45um醋酸纤维素膜过滤,就为提取EPS溶液,然后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2、扫描电镜生物样品的制备方法:
1)取矿物与细菌经相应培养基培养至对数期后用微孔滤膜(0.25um)过滤或经离心机离心获取。
2)表面清洁:用蒸馏水、生理盐水、缓冲液漂洗或冲洗,清除样品表面杂物。
3)固定:一般采用戊二醛、锇酸、高锰酸钾等固定液固定。通常进行双重固定,即2%戊二醛(pH6.5)固定2h-4h后,清洗10次,用1%锇酸再固定2h,再用缓冲液洗10次。
4)不同浓度的丙酮依次脱水,过程如下:40%,5min,50%,5min,60%,5min,70%, 5 min,80%,5min,90%,10min,100%,10min,100%,5min,100%,5 min。
5)置换:先用1:1的丙酮和醋酸异戊酯置换,再用100%醋酸异戊酯置换。
6)临界点干燥:经临界点干燥仪进行干燥。 7)离子溅射。
8)扫描电镜观察并拍照记录。
3、透射电镜(TEM)生物样品的制备(超薄切片法)
1)取材:离心获取细菌。
2)固定:一般采用双重固定,即戊二醛固定1h-3h后,经相应缓冲液清洗,再用1%锇酸后固定1h-2h。
3)脱水:一般过程为30%乙醇或丙酮,5min-10min,50%乙醇或丙酮,5min-10min,70%乙醇或丙酮,5min-10min,90%乙醇或丙酮,10min-15min,100%乙醇或丙酮(三次,每次各10min-15min)。
4)渗透:包括两步,(1)将样品置于100%脱水剂及等量包埋剂的混合液中(室温、5-8h或过夜);(2)将样品置于纯包埋剂中(室温、5h-8h
或过夜)。
5)包埋:经过上述的渗透之后,即可进行包埋,常规的包埋是把经渗透后的样品挑入已装有少量包埋剂的胶囊内,或特制的锥形塑料囊,或多孔橡胶模板中,将胶囊灌满包埋剂,放入标签,然后根据包埋剂聚合时所需的温度及时放入温箱聚合,制成包埋块。
6)超薄切片:在超薄切片机上将材料切成600Å-900Å的厚度。 7)染色:普遍采用双重染色,即先用醋酸铀染色,再用硝酸铅染色。
8)透射电镜观察并拍照记录。 4、EPS成分分析
测定EPS为液体和固体中的含量
取培养良好的菌液(总挥发性固体含量VSS 约为6 g /L), 加入少许NaCl 后轻轻搅拌清洗三次, 随后60 ℃水浴加热1 h,18000 rpm离心20 min 剥离EPS, 经0.22um 滤膜过滤后,将滤液置于截留分子量3500 Da 的透析袋中,密闭后置于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4 ℃透析12 h,得到实验所用EPS,于- 18 ℃冰箱保存备用。EPS 的蛋白质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比色法,多糖用蒽酮比色法。
40mL细菌培养液首先在4℃下 12000 rpm离心 10min,0.9%NaCI溶液水洗两次。然后将收集到的菌体重悬于0.9%NaCI溶液中,在4℃下,加入浓度为2%的EDTA提取剂10mL,提取时间为3h。提取结束后,溶液在12000rpm离心15min去除残留的细胞。提取和离心的温度保持4℃是为了避免细胞溶解和破坏EPS的结构。由于EDTA会干
扰蛋白的测定,还需将用EDTA提取的EPS溶液透析24h。最后将得到的EPS溶液通过0.45um醋酸纤维素膜过滤待用。多糖浓度采用蒽酮法测定,以葡萄糖为标准物质。蛋白浓度用Lowry法来测定,以卵清蛋白为标准物。核酸的浓度采用紫外吸收法测定。
接触角测定:接触角测定所使用的测试液体为水、1-溴萘和甲酰胺。首先将一定量的微生物菌体抽滤到0.45um醋酸纤维素膜上,用双蒸水洗涤两次,然后放在1%琼脂板上保持菌体水分。测定污泥的接触角前,将膜剪一小条下来放在载玻片上,干燥 10min。然后采用静滴技术,将1uL水、1-溴萘和甲酰胺滴到膜片上,采用CCD将液滴的形状拍摄下来,最后用软件分析计算污泥的接触角。对每一个样品,每一种液体都至少测定10-15次,取平均值。
Zeta电势测定:Zeta电势使用Zeta电势测量仪测定,菌体温度保持25℃。测定前,菌体首先被重新分散在不同电解质强度的NaCI溶液中,稀释后的细菌浓度大约为干重的0.002%-0.005%,溶液pH仍旧保持在约7.0。通过Smoluchowski方程计算得到的体系电泳迁移率,可得到菌液所对应的zeta电势。实验中对每一个样品都分别测量6次,结果取平均值。
细胞干重(DCW)测定:细菌培养液首先在4℃下6500rpm离心10min,0.9%NaCI溶液水洗两次。最后将细胞冷冻干燥24h。冷冻干燥后的细胞重量除以相应发酵液体积即为细胞干重。
PHAs含量测定:将冷冻干燥所得细胞用氯仿(10mL氯仿/0.2g干细胞)破壁,60℃保温24h,过滤,滤液自然晾干,即为PHAs。提取
出的PHAs重量与相应细胞干重的比值即为PHAS在细胞中的含量,DCW减去相应PHAS重量即为残留细胞重量。
PHAs组分的测定:气相色谱法,氢火焰检测器。毛细管柱(30mx0.320mmx0.25um,HP-5,美国),以含22%(摩尔百分比)HV(hydroxyvalerate)组分的PHAs为标准品(403113,Milwaukee,美国)。将 50mgPHAs置于 5mL V型Wheaton样品瓶中,加入2mL氯仿,2mL含15%硫酸以及2g/L苯甲酸的甲醇溶液,80℃水浴4h,取出后在试管中加入1mL去离子水并剧烈振荡,待溶液分层后取下层(有机相)检测。色谱条件:氮气为载气,氢气为燃气,空气为助燃气。进样室220℃,检测室250℃;初温80℃,保持4min,后以10℃/min升至200℃,保持 1min。 5、固相成分分析
矿物物相及成分分析,用XRD分析作用前后物相变化与新物质的生成。XPS分析,AFM分析。 6、液体中离子含量测定
用ICP-AES分析测定溶液中主要金属离子含量,离子色谱分析主要阴离子的含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