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种植业增长与贡献因素分析

中国种植业增长与贡献因素分析

来源:乌哈旅游
 2008.1

中国种植业增长与贡献因素分析

*

周 宏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运用结构贡献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八五”到“十五”时期中国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持续不断但作用有所减弱,价格贡献则呈震荡趋势且对总产值变动幅度产生较大影响,而播种面积、种植业内部结构和种植业区域结构的贡献仍持续不断。在粮食作物中,各因素的贡献与它们对种植业总体的贡献基本上一致,但在经济作物中,各因素的贡献与它们对种植业总体的贡献有差异。 关键词:种植业 贡献因素 因素分解模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实现农民增收,提升农民收入。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来源已日趋多元化,但种植业对于降低农民从事其他行业的风险和稳定农民收入水平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如何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进而促进种植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例如,河南省农调队课题组(2000)以河南为例探讨了农业结构与农业增长的关系,获得了1979~1998年结构贡献率平均为20%的结论。其中,“八五”期间结构贡献率最高,达40%;而1996~1998年期间仅为18.3%,低于平均水平。钟甫宁等(2000)运用宏观数据讨论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增长的作用,认为结构调整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总贡献大约为60%,其中,33%来自农林牧渔各业间的结构调整,27%来自各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吴方卫等(2000)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1980~1996年,中国农村经济总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57%来自要素配置结构的变化。本文旨在从农产品这一微观角度,通过对中国种植业“八五”、“九五”和“十五”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分解种植业增长的贡献因素,分析各因素的变动及其对种植业增长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业的持续增长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

一、模型的选取与说明

本文采用因素分解方法分析种植业增长的贡献因素,通过设计种植业总产出增长的指数体系,将能够反映种植业内部结构的指标(例如播种面积)纳入该指数体系,分析种植业产值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而分解出各因素的变动对种植业增长的贡献。

如果用总产值(value of outputs,用VO表示)代表总产出,则总产出可以写成单位面积产值与播种面积的乘积。种植业总产值可以表示为种植业内部每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与播种面积的乘积之和:

*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动态监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70173026)和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资源配置与农民增收”(项目编号:06SJB790015)资助的部分研究成果。

- 4 -

中国种植业增长与贡献因素分析

n

VO=∑VYj×Fj (1)

j=1

(1)式中,VO表示种植业总产值,单位为万元;VYj表示j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单位为万元/千公顷;Fj表示j作物的播种面积,单位为千公顷。

种植业总产值的增长量(∆VO)表示为:

DVO=∑VY×F-∑VYjt-1×Fjt-1

tj

tj

j=1n

nn

j=1

=(

∑VY

j=1

tj

×F−∑VY

tj

j=1

n

t−1j

×F)+(∑VY

tj

j=1

n

t−1j

×F−∑VYjt−1×Fjt−1)

tj

j=1

n

= ∆VO1+∆VO2 (2)

(2)式中,VYj,VYj

t

t−1

分别表示t年和t-1年j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Fj,Fj

tt−1

分别表示

t年和t-1年j作物的播种面积。

(2)式中,第一部分(∆VO1)为各种作物单位面积产值变动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即单位面积产值贡献;第二部分(∆VO2)为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变动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即播种面积贡献。这说明,种植业总产值的增长是由农作物单位面积产值和播种面积两个变量决定的。

设,qij表示i地区j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单位为吨/千公顷;pij表示i地区j作物的价格,单位为万元/吨;fij表示i地区j作物的播种面积,单位为千公顷;yij=qijpij,表示i地区j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单位为万元/千公顷。则,(2)式的第一部分(∆VO1)中j作物单位面积产值的变化又可表示为:

VYjt−VYjt−1=

∑y

i=1

m

m

t

ij

×f

tij

tij

∑y

i=1

m

t−1ij×fijt−1

t−1ij

∑f

i=1

∑f

i=1

m

- 5 -

中国种植业增长与贡献因素分析

m

m

m

m

=(i=1

∑y

m

tij

×f

tij

tij

∑y

i=1

t−1ij

×f

tij

tij

∑f

i=1

∑f

i=1

tij

tij

m

)+(i=1

∑y

t−1ij

×f

tij

tij

∑f

i=1

tij

m

∑y

i=1

t−1ij×fijt−1

)

t−1ij

∑f

i=1

m

=

∑(q

i=1

m

tij

×p−q×p)×f

t−1ij

∑f

i=1

m

+

tij

∑(q

i=1

m

tijt−1t−1t−1×pij−qij×pij)×fijt

∑f

i=1

t−1

ij

m

tij

+(i=1

∑y

m

t−1ij

×f

tij

tij

∑f

i=1

m−

∑y

i=1

m

×fijt−1

) (3)

t−1ij

∑f

i=1

m(3)式中,第一部分为j作物价格的变动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影响,第二部分为j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动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影响,第三部分反映了j作物在不同地区的面积布局效应。则,(2)式中第一部分(∆VO1)可分解为:

∆VO1=∑

j=1

n

∑(q

i=1

m

t

ij

×p−q×p)×f

tijtijt−1ijtij

∑f

i=1`

m

tij

×Fjt+∑

j=1

n

∑(q

i=1

m

tijt−1t−1t−1×pij−qij×pij)×fijt

∑f

i=1`

m

t

ij

×Fjt

m

⎡mt−1tt−1t−1⎤××yfyf∑ijijijn⎢∑ij⎥

tvpdi=1i=1

⎥F=∆V+∆V+∆V +∑⎢−×j111mm

j=1⎢fijtfijt−1⎥∑∑⎢⎥i=1⎣i=1⎦

令λ=

∑F∑F

j=1j=1nn

tj

t−1j

,(2)式中第二部分(∆VO2)可分解为:

∆VO2=∑F

j=1

n

t−1

j

×VY

t−1j

×(λ−1)+∑(Fjt−Fjt−1×λ)×VYjt−1=∆V2F+∆V2S

j

n

最终,种植业总产值增长可分解为下面五个方面的贡献:

- 6 -

中国种植业增长与贡献因素分析

∆VO=∆VO1+∆VO2=(∆V1v+∆V1p+∆V1d)+(∆V2F+∆V2S) (4)

(即各个农作物价格的变化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V1(4)式中,∆V1表示价格贡献

d

vp

表示单位面积产量贡献(即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化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V1表示区域结构贡献(即某一种农作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布局变动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V2表示总播种面积贡献(即总播种面积的变化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V2表示种植结构贡献(即各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

S

F

二、数据说明与计算结果

本文数据资料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2~2006年,历年)①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2~2006年,历年)②。其中,粮食作物为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经济作物为棉花、

花生、油菜籽、甘蔗、甜菜和烤烟,共10种农作物;主要指标包括各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产值。由于涉及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各年种植业产值调整为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值。根据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本文考察在过去15年中中国28个省级地区种植业产值增长中主要影响因素的贡献③。

按照国民经济计划时期分三个阶段对种植业总产值增长分别进行因素分解分析,本文分别计算了“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种植业总产值变化及各种因素变化对种植业总产值变化的影响程度,计算结果详见表1、表2、表3。

表1 1991~1995年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因素分析 品种 稻谷 小麦 玉米 大豆 棉花 花生

增长量 单位面积产

单位面积产值贡献分解

面积贡献

面积贡献分解

(万元) 值贡献(%) 价格贡献单位面积产量贡献区域结构贡献(%)总播种面积贡献 种植结构贡献3874847 194.92 111.53 1702915 208.90 88.31 2452072 140.45 99.14 1120138 123.94 15.60 -719553 -63.60 -26.48 498040 116.45 -10.90

88.51 137.20 50.16 107.08 -104.21 136.74 -83.33 -100.03 -112.68

-5.12 -94.92-16.61 -108.90-8.85 -40.451.26

-23.94

-79.37 -89.32 -42.37 -32.22 113.53 -43.23 191.96 77.72 96.44

-15.55 -19.58 1.92 8.28 50.07 26.78 -37.80 10.20 30.41

67.09 163.60-9.39 -16.4515.84 154.1692.14 87.92 87.15 126.85

油菜籽 -180375 -54.16 13.33 甘蔗 甜菜

-204548 12.08 19.97 -41315.4 -26.85 -1.3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编:《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2~2003年,历年),中国物价出版社;《全

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4~2006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6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③

考虑到前后数据的一致性和便于比较,本文将资料不全或无法获得资料的地区不纳入研究的范围,前者例如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后者例如台湾省;能够合并的地区则合并计算,例如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计算。

- 7 -

中国种植业增长与贡献因素分析

(续表1) 烤烟 合计

-234180 -10.33 -8.40 8268040 206.68 103.08

-57.48 122.91

55.55 110.33-19.31 -106.68

77.55 -93.80

32.78 -12.88

表2 1996~2000年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因素分析 品种

增长量 单位面积产

单位面积产值贡献分解

面积贡献

面积贡献分解

(万元) 值贡献(%) 价格贡献 单位面积产量贡献区域结构贡献

-62.62 -111.45 -66.48 -98.32 -38.65 14.81 19.37 -68.91 -12.87 -93.78 -97.08

24.39 11.29 60.54 -4.30 20.72 19.66 14.00 11.26 55.58 46.71 37.97

(%) 总播种面积贡献 种植结构贡献28.44 70.59 69.47 185.50 73.26 59.89 33.31 0.53 45.79 89.82 12.68

0.46 0.52 0.87 -0.20 0.37 -0.13 -0.22 0.75 0.07 0.27 0.90

27.98 70.07 68.60 185.70 72.89 60.02 33.53 -0.22 45.72 89.55 11.78

稻谷 -2211533 71.56 109.79 小麦 玉米

-910552 29.41 129.57 -435827 30.53 36.47

大豆 695691.6 -85.50 17.12 棉花

-445666 26.74 44.67

花生 711331.3 40.11 5.64 油菜籽 295164.4 66.69 33.32 甘蔗 -43057.3 99.47 157.12 甜菜 烤烟

-102173 54.21 11.50 -229893 10.18 57.25

合计 -2676514 87.32 146.43

表3 2001~2005年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因素分析 品种 稻谷 小麦 玉米 大豆 棉花 花生

增长量 单位面积产

单位面积产值贡献分解

面积贡献(%)

面积贡献分解

总播种面积贡献 种植结构贡献

18.50 25.04 25.14 15.81 4.36 16.31 19.18 4.47 -6.31 6.56 14.82

-17.87 -78.40 35.83 145.47 2.11 -46.76 -3.82 -0.89 76.88 3.54 1.05

(万元) 值贡献(%) 价格贡献 单位面积产量贡献区域结构贡献2308421 99.37 91.02 665916 153.36 60.97 947814 39.03 -65.58 571282 -61.28 33.73 1287933 93.53 85.12 342375 130.45 102.90

6.71 92.06 99.05 -87.60 3.53 44.44 68.07 75.39 -82.30 -48.85 27.55

1.64 0.33 5.56

0.63 -53.36 60.97

-7.41 161.28 4.88

6.47

-16.89 -30.45 13.24 15.36 10.07

3.58

油菜籽 183932 84.64 3.33 甘蔗 甜菜 烤烟 合计

1030792 96.42 10.96 -26074.5 29.43 9.32 409887 89.90 35.34 7722277 84.13 49.06

102.41 70.57 103.41 10.10 7.52

15.87

三、结果分解分析

(一)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总量分析

表4给出了包含10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业总产值在三个时期的增长情况,表5是对应于这三个阶段的因素分解结果。

- 8 -

中国种植业增长与贡献因素分析

表4 1991~2005年各时期种植业总产值增长情况

时期 1991~1995年 1996~2000年 2001~2005年

增长量(万元)

占全时期增长量的比例(%)

年均增长率(%)

8268040 62.10 5.05 -2676514 -20.10 -1.43 7722277 58.00 4.05

表5 1991~2005年各时期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因素分析 时期

单位面积产

单位面积产值贡献分解

面积贡

面积贡献分解

值贡献(%) 价格贡献 单位面积产量贡献区域结构贡献献(%)总播种面积贡献 种植结构贡献206.68 103.08 -87.32 -146.44 84.13 49.06

122.91 97.08 27.55

-19.31 -106.68-37.96 -12.687.52 15.87

-93.80 -0.90 14.82

-12.88 -11.78 1.05

1991~1995年 1996~2000年 2001~2005年

注:1996~2000年种植业总产值比上一阶段减少,因此,各因素的贡献份额是对下降的贡献,其中,负数表明该因素导致种植业总产值下降,正数表明该因素导致种植业总产值增长。

“八五”时期(1991~1995年),种植业总产值增加了8268040万元,占整个研究阶段总增长量的62.10%,年均增长率为5.05%。在这一阶段的种植业增长中,单位面积产值贡献为206.68%,

这主要归结为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贡献为122.91%),其次是价格的升高(价格贡献为103.08%),而区域结构的调整却产生了负面影响,贡献为-19.31%;播种面积的贡献为-106.68%,其中,总播种面积的减少影响了总产值的增长(贡献为-93.80%),且此时期种植结构的变动(贡献为-12.88%)同样对种植业总产值的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九五”时期(1996~2000年),种植业总产值下降了2676514万元,占整个研究阶段总增长量的-20.10%,年均下降率为1.43%。在这一阶段的种植业增长中,价格变动(贡献为-146.44%)和区域结构调整(贡献为-37.96%)都迫使种植业产值下降,而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上升(贡献为97.08%)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种植业总产值下降的趋势。面积贡献加速了种植业总产值的下滑,其中,种植结构的变化(贡献为-11.78%)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播种面积的影响很小(贡献为-0.90%)。 “十五”时期(2001~2005年),种植业总产值增加了7722277万元,占整个研究阶段总增长量的58.00%,年均增长率为4.05%。在这一阶段的种植业增长中,单位面积产值的增加起到了主要作用,体现在价格上涨(贡献为49.06%)、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贡献为27.55%)以及区域结构的调整(贡献为7.52%)上。播种面积的增加(贡献为15.87%)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种植业总产值的增加,其中,总播种面积的明显增加(贡献为14.82%)是主要原因,而种植结构调整(贡献为1.05%)对种植业增长的影响非常微弱。

(二)不同类别农作物增长的因素分析

1.粮食作物增长的因素分析。表6是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四种主要粮食作物总产值在三个时期的增长情况,表7是对应于这三个时期的因素分解结果。

- 9 -

中国种植业增长与贡献因素分析

表6 1991~2005年各时期粮食作物总产值增长情况 时期 1991~1995年 1996~2000年 2001~2005年

增长量(万元) 占全时期增长量的比例(%)

占同时期种植业增长量的

比例(%)

年均增长率(%)

7.38 -1.98 3.03

9149971 68.73 -2862220 -21.50 4493433 33.75

110.67 106.94 58.19

表7 1991~2005年各时期粮食作物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因素分析 时期 1991~1995年 1996~2000年 2001~2005年

单位面积产

单位面积产值贡献分解

面积贡献(%)

面积贡献分解

总播种面积贡献 种植结构贡献

-8.70 -9.22 5.25

值贡献(%) 价格贡献 单位面积产量贡献区域结构贡献174.23 92.14 -90.08 -127.44 74.22 46.26

89.57 70.06 26.84

-7.48 -74.23 -65.53 -32.70 -9.92

-0.70

1.12 25.78 20.53

注:1996~2000年粮食作物总产值比上一阶段减少,因此,各因素的贡献份额是对下降的贡献,其中,负数表明该因素导致种植业总产值下降,正数表明该因素导致种植业总产值增长。

由表6可见,粮食作物在农作物中一直以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八五”和“十五”时

期,粮食作物总产值增长量分别为9149971万元和4493433万元,分别占到种植业总产值增长量的110.67%和58.19%;“九五”时期,粮食作物总产值减少2862220万元,占种植业总产值减少量的21.50%。

由表7可见,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影响种植业总产值增长中价格因素的贡献上升了173.70个百分点,呈现明显的震荡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价格因素受到市场规律的作用,对粮食作物增长的影响力虽然逐渐下降,但仍较大。同时,单位面积产量的贡献在“八五”期间贡献最大,达到89.57%,成为支撑粮食作物总产值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九五”期间其贡献略有下降,“十五”期间只有26.84%。上述变化值得关注,因为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单产水平的提高对保持粮食产量的增长十分重要,所以,有必要加强对粮食作物的科研投资来提高单产。此外,区域结构调整的贡献在“八五”、“九五”期间为负,但在“十五”期间为正,有增加的趋势,说明区域结构经过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艰难调整,开始产生了积极效应;而种植结构的贡献同样是明显的,这表明,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正在得到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从计算结果所反映的基本趋势来看,进一步调整粮食作物在不同区域的布局,以及粮食作物与其他作物的种植结构,仍有一定空间。

2.经济作物增长的因素分析。表8是六种主要经济作物总产值在三个时期的增长情况,表9是对应于这三个时期的因素分解结果。

表8 1991~2005年各时期经济作物总产值增长情况 时期 1991~1995年 1996~2000年 2001~2005年

增长量(万元) 占全时期增长量的比例(%)

占同时期种植业增长量的比

例(%)

年均增长率(%)

-881932 -6.62 185706 1.39 3228844 24.25

-10.67 -2.24 -6.94 0.439 41.81

7.67

- 10 -

中国种植业增长与贡献因素分析

表9 1991~2005年各时期经济作物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因素分析 时期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单位面积产

单位面积产值贡献分解

面积贡献

面积贡献分解

值贡献(%) 价格贡献 单位面积产量贡献区域结构贡献(%)总播种面积贡献 种植结构贡献-129.93 -10.38 129.97 -146.27 97.92 52.97

-223.03 319.41 28.53

103.48 229.93-43.17 -29.9716.42 2.08

199.44 -2.29 6.87

30.49 -27.68 -4.79

从表8和表9可以看出,经济作物总产值增长量在三个时期分别占种植业总产值增长量的-6.62%、1.39%和24.25%,分别占同时期种植业总产值增长量的-10.67%、-6.94%和41.81%。

价格对经济作物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呈现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十五”期间,价格因素是经济作物总产值增长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经济作物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由此拉动经济作物价格水平走高。值得注意的是,单位面积产量的贡献由负转正,基本呈增加的趋势。这一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科研投资政策正在逐步改进,研究资源越来越多地分配到经济作物方面。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今后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科研投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在种植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结构贡献方面,区域种植结构调整对经济作物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在“八五”期间最为显著,达到103.48%,而在“九五”和“十五”期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可能意味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种植业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布局正越来越合理,非市场因素的作用不断下降。此外,总播种面积的贡献在“八五”到“九五”时期由正转负,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表明,随着耕地的扩展空间逐渐缩小,过多地依赖扩大播种面积来提高种植业发展水平的可行性已经非常小,应更多地借助科技进步来适应新的形势。

四、结论

本文利用基于微观层次的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运用结构贡献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八五”到“十五”时期中国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因素,结果发现:从种植业总体上看,种植业总产值在增长,其中,单位面积产量的贡献是持续不断的,但作用有减弱的趋势;而价格的贡献则震荡起伏,对种植业总产值的变动有较大影响;播种面积、种植业内部结构和种植业区域结构的贡献都是从负到正,在逐步推动总产值的增长。具体来说,对于粮食作物,各因素的贡献基本上与对种植业总体的贡献一致;但对于经济作物,在不同时期,各因素的贡献与对种植业总体的贡献有区别。经济作物总产值在不断增长,且有加速的趋势,其中,单位面积产量的贡献比较明显,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较大;价格的贡献由负到正,而且影响在加大;播种面积和区域结构的贡献在震荡中趋稳;而种植结构的贡献则由正转为负,但影响也在趋稳。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农调队课题组:《河南农业增长的结构贡献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7期。 2.钟甫宁、朱晶:《结构调整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的作用》,《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7期。

3.吴方卫、应瑞瑶:《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第4期。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 (责任编辑:黄慧芬)

- 1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