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代号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1.(2分)(2015•南昌)下列物质常温下呈液态的是( ) A. 牛 奶 B. 氮气 C. 玻璃 D. 氧气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根据常温下常见化学物质的状态,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常温下牛奶呈液态,故选项正确.
B、常温下氮气呈气态,故选项错误. C、常温下玻璃呈固态,故选项错误. D、常温下氧气呈气态,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温下常见化学物质的状态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2分)(2015•江西)下列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 A. 银 B. 铜 C. 镁 D. 钠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
就越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
Ag、Pt、A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银、铜、镁、钠四种金属中钠的位置最靠前,故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钠.
A、题目给出的金属中,活动性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钠,不是银,故选项错误. B、题目给出的金属中,活动性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钠,不是铜,故选项错误. C、题目给出的金属中,活动性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钠,不是镁,故选项错误. D、题目给出的金属中,活动性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强弱,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
答本题.
3.(2分)(2015•南昌)在化肥中磷矿粉[Ca3(PO4)2]属于( ) A. 钾 肥 B. 氮肥 C. 磷肥 D. 复合肥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
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1
解答: :A、磷矿粉[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不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解
B、磷矿粉[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不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C、磷矿粉[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正确.
D、磷矿粉[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不属于复合肥,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确定化肥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化肥的分类方法
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2分)(2015•江西)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可直接采用的发生装置是( ) A. B. C. D.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A、根据A属于固液常温型解答;
B、根据B可以用于金属矿物的冶炼解答;
C、根据从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需要加热;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高锰酸钾粉末会随着氧气流顺着导管进入水槽,使水槽内的水变成紫红色(由于高锰酸钾溶于水显紫红色),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通常要在试管口放一棉花团去分析;
D、根据D属于液体的蒸馏解答. 解答:解:
A、A属于固液常温型;
B、B可以用于金属矿物的冶炼;
C、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在生成氧气的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由于反应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应选C;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高锰酸钾粉末会随着氧气流顺着导管进入水槽,使水槽内的水变成紫红色(由于高锰酸钾溶于水显紫红色),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通常要在试管口放一棉花团; D、D属于液体的蒸馏装置. 答案:C 点评: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
择取决于水溶性和气体的密度;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注意事项,是考试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 5.(2分)(2015•南昌)下列与水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 B. 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净物 C. 水资源丰富不用节约用水 D. 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考点:常见的溶剂;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保护水资源和节
约用水.
2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进行分析判断.
B、自然界中的水可能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水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判断.
D、过滤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B、自然界中的水可能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等,如河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地球上的水总储备虽然很大,但大部分是海水,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且分布不均,要节约用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过滤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 了解常见的溶剂、水资源状况、过滤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2分)(2015•南昌)下列四种物质的俗名均得名于它们的产地,其主要成分有一种与其他三种物质类别不同的是( ) 选项 俗名 产地 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A 大理石 云南大理 CaCO3 B 信石 古信州(今江西上饶信州As2O3
区)
C 口碱 张家口、古北口 Na2CO3 D 智利硝石 智利 NaNO3 A. A B. B C. C D. D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
成且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是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属于盐.
B、信石的主要成分是As2O3,是由砷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C、口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D、智利硝石的主要成分是NaNO3,硝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故B信石的主要成分与其他三种物质类别不同.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 考查物质类别的判别,抓住盐、氧化物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2分)(2015•南昌)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 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
3
C. 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D. 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A、当前使用的燃料主要是化石燃料;
B、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 C、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 解答:解:A、雾霾一定要治理,但是不能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实现了变废为宝,该选项说法正确; C、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环境的物质, 但是当前情况下禁止使用化石
燃料是不现实的. 8.(2分)(2015•南昌)如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B. 生成物有三种 C. 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 D. 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观察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反应的方程式,
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的说法. 解答:解:由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该反应是氧化汞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汞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是:
4
2HgO2Hg+O2↑.
A、由方程式可知,分子的个数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 B、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物有2种,故B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故C正确; D、汞是一种金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
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9.(2分)(2015•江西)某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仅有NH4+、Ca2+和X离子,则X可能是( )
﹣﹣﹣
A. O H B.C l C. D.N a+ CO32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
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
解答: :A、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解
B、Cl和NH4+、Ca2+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
C、Ca2+、CO3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某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仅有NH4+、Ca2+和X离子,NH4+、Ca2+均带正电荷;溶液中应含有阳离子和阴离子,Na+也带正电荷,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
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0.(2分)(2015•南昌)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
﹣
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 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 区分硬水和软水 配制氯化钠溶液
作用
A. A B. B C. C D. D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硬水
与软水.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
方法;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5
解答:解:A、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量是两瓶气体中二氧化碳含
量不同,然后分别向两集气瓶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对比变浑浊的程度,由实验可知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几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对比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B、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是利用过氧化氢分解能否迅速生成氧气大量氧气,并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量;两试管中放入的是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变量是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另一支试管中未加入二氧化锰;未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过现象的对比说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所以属于对比实验,不符合题意;
C、区分硬水和软水,试管中水的量、加入的肥皂水等量,变量是试管中的水不同;由实验可知:浮渣较多,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D、配制氯化钠溶液是向两烧杯中加入不同质量的氯化钠,且溶剂的质量不同,是配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不存在对比实验,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能够分析出变量和不变量,了解通过对
比实验能验证出什么结论.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先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然后在D处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的选择2分,填充1分) 11.(3分)(2015•江西)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A.石蜡熔化 B.酒精挥发 C.食物腐败 D. 菜刀生锈等 .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
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石蜡熔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酒精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食物腐败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菜刀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合理即可). 故选:C;菜刀生锈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
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2.(3分)(2015•江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失火的原理是 C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图书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生活.
6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液体二氧化碳气化能隔绝氧气且能降低温度到着火点
以下,据此解答. 解答:解:液体二氧化碳气化能隔绝氧气且能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填:C,降低温度
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灭火的原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3.(3分)(2015•江西)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失误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B
A.装瓶时,有溶液洒出 B.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 C.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 D. 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 .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
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溶液具有均一性,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溶液溅出,溶质质量
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B、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会造成实际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正确;
C、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会影响溶解的速率,而不会影响溶质的质量分数,故选项错误;
D、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故答案为:B;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 点评:本题是对数据误差的分析,明确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变大的因素(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
或溶剂质量偏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3分)(2015•江西)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A.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则性质不同,所以氧气和臭氧(O3)的性质不同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C.氧、硫、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多于四个,所以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多于四个
D.单质碳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具有还原性, 一氧化碳 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所以也具有还原性.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来分析;
B.根据构成纯净物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来分析;
C.根据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只有一个来分析; D.根据一氧化碳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具有还原性来分析. 解答:解:A、臭氧和氧气的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和结构不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
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构成纯净物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错误;
7
C、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只有一个,故错误; D、一氧化碳也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所以也具有还原性; 故选A;一氧化碳;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是难度不大. 15.(3分)(2015•江西)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t2℃时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 乙 (填“甲”或“乙”)相似.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
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 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
大小以及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没有提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
的大小,错误;
B、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正确;
C、t2℃时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与t2℃时相同,而甲由于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是t1℃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是甲的大于乙,错误; D、氧气是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与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故填:B,乙.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16.(3分)(2015•江西)根据图中某牙膏商标上的部分文字,用化学用语填空 (1)图中一种金属元素的符号 K(或Na) (2)二氧化硅的化学式 SiO2
﹣
(3)n个硝酸根离子的符号 nNO3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8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图中牙膏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磷酸钠,含有钾、钠等金属元素.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解: (1)图中牙膏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磷酸钠,含有钾、钠等金属元素,其元素符
号分别为K、Na.
(2)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SiO2.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n个硝酸根离子可表示为:nNO3.
﹣
故答案为:(1)K(或Na);(2)SiO2;(3)nNO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
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5分)(2015•江西)《奔跑吧兄弟》是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其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节目最刺激的游戏是“撕名牌”,“名牌”是贴在队员衣服后面,标有自己姓名的标牌,制作材料有棉布、塑料等.塑料属于 有机化合物 (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鉴别棉布和涤纶布的方法是 灼烧观察灰烬
(2)其中一期节目,队员用水枪将酚酞溶液喷射到对方的“名牌”上,立即变红色.事先浸泡“名牌”的溶液可能是 D
A.白酒 B.柠檬酸 C.食盐溶液 D.纯碱溶液
(3)另一期节目,蓝色的“污水”中注入“神秘水”后立即变的澄清透明.“污水”是单宁酸和硫酸亚铁溶液混合后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的,加入无色的“神秘水”草酸后,污水变澄清.其中的一个反应为2C76H49O46Fe+H2C2O4═2C76H50O46Fe+2X,则X的化学式为 CO2 ;草酸(H2C2O4)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3 .
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
律及其应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类别以及物质的成分进行分析解答,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变红,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化合价规则确定元素的化合价,据此解答. 解答:解: (1)塑料属于有机化合物,棉布灼烧的灰烬无硬结,而涤纶灼烧的灰烬中含有硬
结,故可以使用灼烧观察有无灰烬的方法鉴别棉布和涤纶,故填:有机化合物,灼烧观察灰烬;
(2)酚酞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而白醋、柠檬酸呈酸性,食盐水呈中性,纯碱溶液呈碱性,故填:D;
(3)2C76H49O49Fe+H2C2O4═2C76H50O46Fe+2X,反应前含有152个C原子,100个H原子,98个O原子,2个C原子,2个Fe原子,反应后含有反应前含有152个C原子,100个H原子,92个O原子,2个Fe原子,2X,故2X中含有2个C原子和
﹣
4个O原子,X中含有1个C原子和2个氧原子,是二氧化碳,草酸(H2C2O4)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1)
9
×2+2x+(﹣2)×4=0,x=+3,故填:CO2,+3.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类别以及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
知识进行. 18.(7分)(2015•江西)江西不仅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特色美食更是遍布各地令各路“吃货”流连忘返.
(1)南昌“藜蒿炒腊肉”风味独特,清香扑鼻.从分子角度解释“清香扑鼻”的原因是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赣州“斋婆柚”汁多味美,齿颊生津.柚子皮还可以吸附室内异味,写出一种具有同样性质的化学物质名称 活性炭 (3)吉安“安福火腿”营养丰富,历史悠久.“火腿”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一种营养素是 蛋白质
(4)宜春“丰城冻米糖”松脆香甜,誉满江南.“冻米糖”中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其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8
(5)九江“茶饼”酥香可口,茶食精点.“茶饼”中所含锌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填序号) A.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8g B.锌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为8 C.锌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锌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0.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
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元素质量比的计算;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已有的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柚子皮还可以吸附室内异味,说明具有的
是吸附性,火腿中含有的是肉,富含蛋白质,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即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个小格的意义解答即可. 解答:解: (1)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填: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柚子皮还可以吸附室内异味,说明具有的是吸附性,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填:活性炭;
(3)火腿中含有的是肉,富含蛋白质,故填:蛋白质; (4)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错误;
B.锌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30﹣2﹣8﹣2=18,不是8,错误; C.锌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错误; D.锌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0,正确; 故填: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以及元素周期表中一个小格的意义,完成此题,可以
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10
19.(5分)(2015•江西)炼铁产生的废渣中含有大量CuS极及少量铁和铁的化合物.工业上以该废渣为原料生产CuCl2的流程图如图.
(1)操作1:粉碎.粉碎的目的是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2)操作2:熔烧.高温条件下,通入空气,CuS和NaCl反应生成了CuCl2和Na2SO4,化学方程式为 CuS+2NaCl+2O2
CuCl2+Na2SO4
(3)操作3: 过滤 (填操作名称)
(4)流程图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氯化钠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1)反应物接触越充分,反应进行的越快;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过滤可以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
(4)根据流程图可以判断那些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解答:解: (1)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2)高温条件下,通入空气,CuS和NaCl反应生成了CuCl2和Na2SO4,化学方程
式为:CuS+2NaCl+2O2CuCl2+Na2SO4;
(3)操作3是过滤,通过过滤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溶液分离; (4)流程图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氯化钠. 故填: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CuS+2NaCl+2O2
CuCl2+Na2SO4;过滤;氯化
钠.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
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0.(10分)(2015•江西)如图所示,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F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E组成元素相同,B、C、G常温下为气体,在实验室中常用A制取G.
(1)F的化学式是 Ca(OH)2 物质A的一种用途是 除铁锈 (2)D→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3)F﹣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2H2O
(4)图中涉及B物质的反应中,未出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复分解反应 .
11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信息F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因此F是氢氧化钙;E和F﹣氢氧化钙可以相互
转化,D能够转化为E,且D、E组成元素相同,D能够反应产生气体C,因此E是水,D是双氧水,则C是氧气;E﹣水能够和B相互转化,且B能够和氧气反应,B还是气体,因此B是氢气;G常温下为气体,在实验室中常用A制取G,且G能够和F﹣氢氧化钙反应,因此G是二氧化碳,A能够和转化为氢气和水,因此A是盐酸,带入验证完成相关的问题. 解答:解:F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因此F是氢氧化钙;E和F﹣氢氧化钙可以相互转化,
D能够转化为E,且D、E组成元素相同,D能够反应产生气体C,因此E是水,D是双氧水,则C是氧气;E﹣水能够和B相互转化,且B能够和氧气反应,B还是气体,因此B是氢气;G常温下为气体,在实验室中常用A制取G,且G能够和F﹣氢氧化钙反应,因此G是二氧化碳,A能够和转化为氢气和水,因此A是盐酸,带入验证符合转化关系,因此:
(1)F是氢氧化钙,A是盐酸,可以用于除锈等;故填:Ca(OH)2;除铁锈等; (2)D→C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合氧气,故反应的方程
式为2H2O2
2H2O+O2↑;
(3)F﹣G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2H2O;
(4)涉及氢气的反应有:盐酸和金属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氢气和氧气点燃产生水,属于化合反应;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由于氢气是单质,一定不会涉及复分解反应;故填:复分解反应. 点评:此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结论,
然后利用顺向或逆向或两边向中间推,逐一导出其他结论.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5分) 21.(7分)(2015•江西)某校同学开展了如图所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的实验活动: (1)把自制的紫薯汁按图1所示分别滴加到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溶液 白醋 盐酸 蔗糖水 草木灰水 石灰水 加入紫薯汁之后的红色 红色 紫色 绿色 绿色 颜色
①图1中存放紫薯汁的仪器名称是 滴瓶 ②据上表推测,紫薯汁遇到稀硫酸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 红色 ,该汁液 能 (填“能”或“不能”)作酸碱指示剂.
12
(2)用pH试纸测定图1中部分溶液的酸碱度:草木灰水pH>7,属于 碱性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白醋pH < (填“>”、“<”或“=”)7.
(3)图2是三位同学分别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B (填“A”、“B”或“C”,下同),可能导致被测溶液的pH数值发生改变的错误操作是 C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在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可以作为酸
碱指示剂;据此解答;
(2)根据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解答; (3)根据测定溶液pH值的方法解答. 解答:解:
(1)①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存放紫薯汁的仪器名称是滴瓶;
②上表推测,紫薯汁遇到稀硫酸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红色,紫薯汁在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2)用pH试纸测定图1中部分溶液的酸碱度:草木灰水pH>7,属于碱性溶液;白醋pH<7;
(3)正确的pH试纸的使用方法是取待测液少许涂与其上进行检验,故答案为:C把pH试纸润湿会使溶液被稀释导致数值不准确,A直接放入待测液中会使溶液被污染. 答案:
(1)①滴瓶;②红色 能 (2)碱性< (3)B C 点评:掌握酸碱指示剂好的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9分)(2015•江西)实验中,小红误将氢氧化钠溶液当酸滴加到金属铝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小红猜想是氧气;小敏猜想是氢气;小雨猜想是二氧化碳.其他同学认为小雨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无碳元素,反应后也无碳元素
【进行实验】利用图Ⅰ所示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1)小红: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观察到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则她的猜想是错误的.
(2)小敏:①用图Ⅱ所示装置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将管口a与 c (填“b”或“c”)端管口连接②反应一段时间后,点燃干燥后的气体,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他的猜想正确
13
【得出结论】铝、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NaAl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2NaOH+2H2O=2NaAlO2+3H2↑
【交流讨论】有同学认为,小敏的实验方案有欠缺步骤②存在安全隐患.理由是 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时易发生爆炸
【反思提升】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自对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大胆质疑,深入研究.下列科学成果中,有两项是通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出的.它们是 AC (填序号) A.波义耳不慎将浓盐酸见到花瓣上从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B.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C.拉瓦锡深入研究前人忽视的异常现象发现了氧气 D.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
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提出猜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解答;
【进行实验】①根据氧气能够支持燃烧解答; ②根据浓硫酸干燥气体是从长管进解答;
【得出结论】根据铝、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NaAlO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交流讨论】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时易发生爆炸解答; 【反思提升】根据研究成果分析解答. 解答:解:
【提出猜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无碳元素,反应后也无碳元素,故小雨猜想是错误的;
【进行实验】①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则她的猜想是错误的.
②浓硫酸干燥气体是从长管进,用图Ⅱ所示装置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将管口a与c端管口连接;
【得出结论】铝、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NaAl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交流讨论】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时易发生爆炸;
【反思提升】根据研究成果可知:有两项是通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出的.它们是波义耳不慎将浓盐酸见到花瓣上从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拉瓦锡深入研究前人忽视的异常现象发现了氧气; 答案:
【提出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无碳元素,反应后也无碳元素 【进行实验】①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②c
【得出结论】2Al+2NaOH+2H2O=2NaAlO2+3H2↑;
14
【交流讨论】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时易发生爆炸 【反思提升】A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加了学生分
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23.(9分)(2015•江西)央企报道“全国多地相继出现了假干粉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中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而假干粉灭火器是用面粉做灭火剂.兴趣小组同学想了解学校干粉灭火器的灭火剂是否为报道中的“假干粉”.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一:甲、乙同学分别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设计方案,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 取少量灭火剂于试管中,加入一粉末逐渐溶解 该灭火剂不属于报道中
定量的 水 的“假干粉”
乙 取少量灭火剂于试管中,加入一 有气泡产生
定量的稀盐酸
乙同学设计方案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探究二:小组同学利用灭火器进行实验后,发现可燃物表面有白色粉末残留.为了解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继续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2、碳酸氢钠溶解吸收热量;碳酸钠溶解放出热量.
【提出猜想】猜想1:残留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猜想2:残留主要成分是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设计方案】小组同学设计的下列实验方案中,错误的是 B (填序号)
A、加热残留物质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2正确.
B、将残留物溶于水,若有放热现象,则猜想1正确
C、将残留物溶于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设计实验方案要思维缜密,考虑周全.用化学知识解释上述错误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论残留物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都可能升高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探究一:面粉不溶于水,也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碳酸氢钠能溶于水,且与稀盐酸反应
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提出猜想】根据碳酸氢钠是否完全分解来分析;
【设计方案】根据实验设计中的现象以及题干信息来分析; 【反思评价】根据碳酸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来分析. 解答:解:探究一:面粉不溶于水,也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碳酸氢钠能溶于水,且与稀盐酸
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由实验现象可知,粉末逐渐溶解,说明该物质是碳酸氢钠;若为碳酸氢钠,加入稀盐酸后会有气泡产生;故填:水;有气泡产生;NaHCO3+HCl═NaCl+H2O+CO2↑.
【提出猜想】若碳酸氢钠完全分解,则白色固体为碳酸钠;若部分分解,则白色固体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故填: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15
【设计方案】A.加热时,碳酸钠不分解,而碳酸氢钠分解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将加热后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氢钠,若不变浑浊,则固体中只有碳酸钠;
B.无论残余物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残余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溶于水就会放出热量;
C.将残留物溶于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其中含有碳酸钠;静置,取上层清液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证明其中含有碳酸氢钠. 故填:B.
【反思评价】若残留物只有碳酸钠,溶于水后会放出热量;若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虽然碳酸氢钠溶于水,吸收热量,但是如果吸收的热量较少,还是表现出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无法确定残留物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故填:无论残留物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都可能升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热稳定性方面的知识, 解答时要理解通过实验及其
实验现象可以正确地判断物质的性质.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4.(10分)(2015•江西)为测定某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即质量分数)是否与如图标签相符,小林取一定量该氨肥样品与烧杯中配成溶液与足量氯化钡溶液反应,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烧杯和样品溶液总质量 氯化钡溶液质量 过滤
后烧杯和溶液总质量(滤液的损失忽略不计)
45g 55g 76.7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BaCl2═BaSO4↓+2NH4Cl4,其他成分能溶于水但不参加反应】
(1)反应共生成BaSO4的质量为 23.3 g
(2)若所取氨肥样品的质量为15g,试通过计算确定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是否与标签相符.(请写出计算过程)
(3)反应前后,溶液中硫元素的质量 减小 (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16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 分析: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即可求出生成的硫酸钡沉淀的质量; 根据称帝的质量
可以求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铵的质量,硫酸根转化成沉淀,故溶液中硫元素的质量减小,据此解答. 解答:解: (1)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45g+55g﹣76.7g=23.3g,故填:23.3;
(2)设硫酸铵的质量为x
(NH4)2SO4+BaCl2═BaSO4↓+2NH4Cl4 132 233 x 23.3g
x=13.2g
氨肥中硫酸铵的纯度:
=88%<96%,故不符合标准;
(3)反应后,硫酸根转化到硫酸钡中沉淀下来,故溶液中硫元素的质量减小,故填:减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计算出生成的硫酸钡的质
量,然后根据方程式计算即可.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