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的综合防治
黄芳洁
(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渔政管理站,广西蒙山546700)
摘要结合一例斑点叉尾鮰的发病及诊断过程,探讨了小瓜虫病、溃疡病的流行时间及水温、治疗措施,并总结其综合防治方法,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965.1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0)12-0311-01
斑点叉尾鮰属底栖杂食性鱼类,体表无鳞,肉质较厚,无肌间刺,适应性广,适合池塘和网箱养殖,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市场前景较好。但随着斑点叉尾鮰产业化不断发展及养殖环境的恶化,各种养殖病害也在不断发生,有些养殖户因此损失惨重。笔者结合2008年5月一例斑点叉尾鮰的发病和治疗过程,探讨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的防治措施,以供养殖户参考。
1基本情况
该养殖户池塘面积0.27hm2,平均水深1.2m,池塘中间
长年有汶水(地下水)溢出,出水量比较大,水质清瘦,透明度40cm以上,pH值8。该养殖户于2007年10月底从邻县购进1万尾、规格为3cm左右的斑点叉尾鮰苗种,并从购苗场购买鳗鱼饲料作为投喂饲料。到2008年4月底前从未发现有患病死鱼现象,但5月6日在该池塘发现6尾死鱼,死鱼规格为8~10cm,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至5月
10日,该池塘的死鱼数量增加到200尾左右。2
发病症状及诊断
2008年5月11日上午,笔者接到养殖户的报告,带上
鱼病检验仪器(显微镜、解剖仪器等)到养殖户的发病池塘,首先观察发病池塘内鱼群的状况,只见池塘四周杂草丛生,塘内漂浮有不少病死的斑点叉尾鮰,有些病鱼离群独游,有些浮于水面,游动缓慢,鱼体消瘦,病鱼体色发黑,身上还有许多小白点,有些病鱼尾柄两侧出现多处溃烂,有些溃烂处还长有白毛。然后捞取池塘中患病的几尾斑点叉尾鮰,放置于解剖盘中,发现这几尾斑点叉尾鮰的体表、鳃、鳍、口腔等处有许多白点,病鱼体侧特别是尾柄两侧出现斑块状白化,表皮糜烂、脱落,蛀鳍,有些在溃烂处生有大量的白毛,呈绒毛状。取解剖盘内的斑点叉尾鮰的黏液、鳃丝、鳍条等分别放到载玻片上,滴入一滴纯净水,盖上盖玻片,用40~100倍的显微镜进行仔细观察,可清楚看见似椭圆形或近圆形虫体,除胞口外,体披等长而分布均匀的纤毛,胞口在体前端,具有大小核各一个,有伸缩泡。解剖病鱼的内脏进行观察,胃肠内有少许食物或空肠,有的肠道内充满透明液体或黄色黏液。根据发病症状、显微镜检查及解剖诊断结果可以基本确定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所患的是小瓜虫病及溃疡病等并发症。
3疾病的流行时间及水温
该病流行时间主要在春秋季节,流行水温一般在15~20
℃,主要危害100g以下的苗种,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的体
收稿日期
2010-04-29
表、鳃部、鳍条等处[1]。鱼体寄生大量小瓜虫时会引起鱼类的极度不安,鱼体易擦伤而继发引起皮肤溃烂。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全塘鱼死亡。
4治疗措施
根据该池塘长年有汶水(地下水)溢出及鱼体较弱的特
点,在饲料投喂及用药时要求撑握技巧,投喂的饲料颗粒必须适口,蛋白质含量要高,必须达到30%左右。由于该池塘有汶水溢出,因此在用药时应注意第1天首先将原池塘水排出1/4,再用福尔马林30mL/m3加水全塘泼洒;第2~4天用0.4mg/kg二溴海因进行全塘泼洒,并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和VC;待鱼病等控制后再用生物制剂全塘泼洒,并加施
2250kg/hm2有机肥,以改善水体环境。经过1周的用药治
疗后,已经没有死鱼,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治疗与巩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5综合防治措施5.1
清塘消毒
池塘凹凸不平,杂草丛生,容易隐藏敌害,所以在投放
苗种前应进行生石灰清塘消毒,清除池塘四周的杂草,杀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有害鱼类、青苔等。
5.2鱼体消毒
苗种下塘前,应用药物进行鱼体消毒,以便杀死附着在
鱼体皮肤和鳃部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在苗种投放时应谨慎操作。
5.3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苗种下塘后应及时投喂,以让苗种早摄食、早生长,尽
快恢复体质[3]。开春后必须及早提早开食,选择适口的鱼料进行投喂,以增加鱼类越冬时所消耗的营养物质,使鱼类快速进入生长期,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投喂的饲料最好是高蛋白饲料。每天都要观察池塘鱼类的活动摄食情况,并做好日常养殖记录,以便及早发现问题,查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5.4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在发病季节,定期用杀虫、杀菌药物进行预防,以做到
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准确诊断,对症下药,用药应宜早不宜迟,否则就会延误治疗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5正确诊断,并有针对性用药
正确的诊断是成功治疗的首要条件,根据症状和病原
确定养殖户池塘内的斑点叉尾鮰所发生的病害是由于寄生有小瓜虫而引起的皮肤溃疡综合症,用药时必须要坚持“先
(下转第313页)
311
韦道权: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与防治
起死亡,且HVT疫苗不能阻止马立克氏病强毒株的感染。为此须改善卫生措施,以避免早期感染,但难以预防多种日龄混群的鸡群感染。
(3)母源抗体的干扰血清1、2、3型疫苗病毒易受同源的母源抗体干扰,细胞游离苗比细胞结合苗更易受影响,而对异源疫苗的干扰作用不明显。为此,免疫接种时可进行下列调整:①增加HVT免疫剂量或使用其他疫苗病毒,被动抗体消失时于3周龄再次免疫接种;②对鸡不同代次选用不同血清型的疫苗,如父母代鸡用减弱血清1型疫苗,子代可用血清3型(HVT)疫苗;③多使用细胞结合HVT苗。
(4)超强毒株的存在使传统的疫苗不能有效抵抗马立克氏病超强毒株的攻击,从而引起免疫失败,对可能存在超强毒株的高发鸡群使用814+SB-1二价苗,或814+SB-1+
(5)品种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品种鸡对马立克氏病具有高度的遗传易感性,难以进行有效免疫,甚至免疫接种后仍然易感,为此须选育有遗传抵抗力的种鸡[4]。
(6)免疫抑制和应激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性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等均可导致鸡对马立克氏病的免疫保护力下降,以及环境应激导致免疫抑制,可能是引起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
6参考文献
FC126三价苗,具有满意的防治效果。
(上接第309页)
!!!!!!!!!!!!!!!!!!!!!!!!!!!!!!!!!!!!!!!!!!!!!!!囊炎,有的还出现卵黄性腹膜炎的病理变化。
防治措施
由于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诱因,因此预防显得十分重要。在预防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对各种病毒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其次是加强饲养管理,精心管好鸡群,夏天做好防暑降温,冬天做好防寒保暖。一年四季都要做好鸡舍的通风工作。该病一旦发生,应尽最大努力去除发病诱因,改善环境,以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择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
[1]尹忠文.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和预防[J].养殖与饲料,2010(2):21-22.周靓靓,王佳秋.蛋鸡马立克氏病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畜牧兽医,[2]
2010(4):88.
[3]金春富,赵福奎,吴常义,等.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制[J].畜
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1):79.
[4]王春生.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Z2):
17-19,245-246.
4.2
4慢性呼吸道疾病
该病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病[4]。临床上见到的
发病应激因素主要有:春、秋季,昼夜温差较大;鸡舍通风不良,舍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饲养密度过大;多种疾病发生,可继发慢性呼吸道疾病;当鸡龄过小时即便是正常的气雾免疫也容易激发该病发生。
4.1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没有其他疾病发生时,在鸡群中可以看到有些鸡眼睛
5参考文献
流泪,甩鼻,颜面肿胀;眼睛流泪多为一侧性,也有双眼流泪的。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转为慢性,鸡食欲时好时坏,眼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有的如豆子大小,严重时可造成眼睛失明。少数鸡由于喉头阻塞窒息而死。该病发生后常继发大肠杆菌病,尤其是肉鸡更加明显,解剖后可见心包炎、肝周炎、气(上接第310页)
!!!!!!!!!!!!!!!!!!!!!!!!!!!!!!!!!!!!!!!!!!!!!!!采食逐渐恢复,同时在饲料中加入痢菌净粉100g/t饲料、强力霉素200g/t饲料,连用7d。治愈565头,死亡20头,淘汰4头。
参考文献
发绀;尿液深黄或咖啡色,排酱油色或深黄色稀便。随病程发展,猪群食欲废绝,病重者全身发紫,开始死亡。到笔者处就诊时已死亡38头,剖检病死猪可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及肺门淋巴结重度出血。心脏似水煮,心包积液,胃出血、溃疡或穿孔。盲肠、结肠呈出血性、纤维素性或坏死性病变。肠内容物混有血液,肝脏肿大,胆囊多数充盈,胆汁呈米汤样、酱油色。膀胱黏膜呈弥漫性出血。经用强力附红消配合痢菌净针、VK、澳克林(森澳达生产)肌注,3d后猪群
3
[1]闫永平,吴景红.鸡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J].当代畜牧,
2009(11):11-12.
[2]王娜,段小卫.浅谈鸡呼吸道疾病综合征[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1):159-160.
[3]邢兰君.鸡呼吸道疾病的原因及防制措施[J].农村养殖技术,2010(1):
26-27.
[4]邢兰君.当前北方地区鸡呼吸道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方法[J].中国畜禽
种业,2010(1):124-126.
7
[1]孙凌志,陈庆勋,张元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
合感染[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8(1):48-49.
[2]丁所祥.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感的诊治体会[J].畜牧兽医科技信
息,2009(1):75.
[3]张术森,赵炳云,王淑一,等.浅谈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病例
诊治[J].中国畜禽种业,2009(9):87-88.
[4]梁杰,李颖.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病例诊治体会[J].畜牧
兽医科技信息,2007(8):61.
!!!!!!!!!!!!!!!!!!!!!!!!!!!!!!!!!!!!!!!!!!!!!!!(上接第311页)
吸、排泄、生长等一切生命活动都在水中进行,水环境的好坏对鱼类的生存和生长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水质调节是科学养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保持养殖水体的“肥、活、绿、爽”,以确保鱼类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治虫、后治病”的原则[4]。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用药,做到标本兼治,尽快控制病情,增强治疗效果。及时捞出病死鱼,作深埋处理,不能随处乱扔,以免病害传播蔓延。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感染小瓜虫的池塘中,不能盲目滥用药物,特别是不能用硫酸铜或者硫酸铜及硫酸亚铁合剂进行治疗,因为硫酸铜对小瓜虫治疗不但无效,反而促使小瓜虫形成胞囊进行大量繁殖,使病情恶化,加速鱼类死亡。
6参考文献
5.6强化养殖环境水质的调节控制
鱼类是终身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鱼类的摄食、呼
[1]吴建军.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流行病学与综合防治[J].当代水
产,2010(2):53-55.
[2]雷海.斑点叉尾鮰的病害及防治[J].农村百事通,2010(6):83-84.
[3]田海军,李峥,斑点叉尾鮰溃疡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J].中国水产,
2010(2):57-58.
[4]周兴华,向枭,陈建.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J].北京水
产,2001(1):30-31.
3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