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州拳列2012.05 L N ZHoU XUE KAN 基于多目标委托代理理论的 多元化战略设计与执行激励框架 陈 扬 许晓明 (1.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海201306;2.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 文章首先将多元化定义为同一组织中存在对有限的同质化投入品有替代性竞争的业务单元;在此基础上,文章 将多元化战略过程分为战略设计阶段和战略执行阶段,并提炼出多元化战略的基础(同质化投入品)和经营人的人性假设作 为两个分析的维度;最后,文章从多目标委托代理的角度对多元化战略过程的两阶段分别用提炼出来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讨 论,进而总结出一套基于多目标委托代理理论的多元化战略设计与执行激励框架。 [关键词] 多目标委托代理;多元化战略;同质化投入品;激励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2)05~0130—04 [收稿日期]2012—03—04 [作者简介]陈扬,男,复旦大学博士生,上海海事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理论创新、战略管理;许晓明,男,复旦大 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组织“合法性距离”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一基于437家上市公司社 会责任报告的分析”(项目批准号:12YJC630018)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0601)的资助。 所谓的多目标委托代理理论是由Holmstrom在 何谓多元化?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企业偏 总结了原有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最先提出的 离原有的产品和(或)市场(Ansoff 1957,1965);2) (Holmstrom&Milgrom 1991),他认为经典的委托代 企业在基本保留老产品生产线的情况下,扩张其生 理模型(包括詹姆斯・莫里斯的委托一代理模型、 产活动,开展若干新产品(含中间产品)的生产 莫里斯一霍姆斯特姆模型和公共委托一代理模型) (Penrose 1959);3)单个企业所活动的异质市场数 以及线性委托代理模型(Holmstrom和Milgrom, 目的增加(Gort 1962);4)企业最终产品线的增加 1987)对实际情况的解释力不是很强,其主要的问 (Chandler 1977)等,但至今学术界对多元化的定义 题是过于简单地将委托代理问题局限在单一目标的 尚无统一的结论。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 范畴内进行讨论,从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委托代理 面,关键性的问题是对于“多元化”的标准尚未统 的目标多重性,同时指出:委托人可以通过工作设计 一,所以对应不同的区分标准,产生了对多元化的不 引导代理人将有限的“努力”(从代理人角度定义的 同定义,而大多数的定义又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 代理同质性的成本),按照委托人的偏好分配在不 的(如Chandler对于多元化的定义,最终是为了论 同的目标(任务)上,实现给定条件下的委托人的利 证组织结构匹配性在组织战略中的重要性就是一个 益最大化。文章以下将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分析组 很好的例子),结果导致了对多元化的认识更为“多 织多元化战略的设计、执行及相关的问题,并总结出 元化”。 一套以多目标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的组织多元化战 在本文的研究视角一多目标委托代理一下,笔 略的设计和执行激励框架。 者认为多元化战略区别于一般战略的特点是不同业 一、基于多目标委托代理理论的组织多元化战 务单位之间对企业有限的投入品的替代性竞争问 略再认识 题。在一般战略中,由于没有替代性的选择,组织可 l3O 业 元h r…多}I_~…制 定…~一…]1 I) 更船麓霉筝 } : 嘲一 f决 业 磐 j● J 1入 争 同 JJJ /41 ̄.m:D. ̄ ij- l_ … r ! i: L…~ 一●I 实施与控制 一.1¨n h 1L—— 1 4一—, r一耳n 一VL1I ~一 一 资源是生产过程的输人品和分析的基本单位,可以 分为六类:财务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 源、名誉和组织资源等。本文对“资源”的定义偏向 于Grant的观点,即除能力和知识以外,可以用于组 织成长的投入品。这些投入品和下文中所讨论的能 力、知识相比更易于度量。 “资源基础观”一词是由Wemerfelt首次明确提 出的(Wemerfelt 1984),他认为企业是资源的独特组 合而非产品市场活动,并建议以“资源”视角代替 “产品”视角设计企业战略决策。按照这一逻辑,在 承认任何产品或行业的规模有限的条件下,当企业 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将存在一个均衡点,即边际产 出和边际投入相等,如果继续进行生产,企业将会产 生冗余的资源,而这些冗余的资源将成为一种同质 化的投入品,成为多元化的基础,但在具体多元化业 务相关性上有所不同:具有高度通用性的资源,如资 金,推动组织非相关多元化发展;当资源本身的专用 性增加时,如专用的技术或生产设备,组织倾向于相 关多元化发展。 (二)能力(知识)基础论下的组织多元化战略 Penrose在其成名之作《企业成长理论》(Pen. rose 1959)中就为今后企业的能力基础论奠定了基 础,她认为由于能力的默会性,不可分割性等特点, 使组织永远处于从一个向另一个不均衡发展的过程 中,并且内生性的推动着企业的成长,同时,Penrose 也指出组织如需发展多样化经济,其前提是组织的 能力有冗余。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企业成长理 论》也为组织多元化战略的能力基础论开创了先 河。 知识基础论是在能力基础论之后发展起来的另 一个理论学派,讨论的是支撑能力的知识,尤其是企 业独特的生产性知识、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等, 并认为知识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本质来源。本文之所 以将知识和能力作为一类同质化投人品来讨论,是 因为这两者可测度性较差,因而在执行和监督的过 程中的绩效较之“资源”不容易测量。 (三)小结 组织多元化战略的基础(或同质化的投人品)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力(知识),另一类是除能力 和知识以外,可以用于组织成长的其他资源。在本 文讨论的范围内,这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作为业务 单元的同质性投人品时,前者较之后者更难于测量。 1 31 当然,从委托代理的角度而言也就更不容易监督了。 三、“经营人”的人性假设及相应的激励措施 从图1所表述的内容来看,多元化战略的关键 在于“经营人”,“他”是多元化战略设计和实施的衔 接点,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而言,“他”掌握着关于组 织内部运作的更多信息,而这些信息对多元化战略 整体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另一方面,由于“经 营人”在一般情况下和所有人的利益有着天生的冲 突,如何通过战略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制度安排进 行适当的激励,使“经营人”能够服务于股东的利益 最大化也是本节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 我们必须明确:1)“经营人”的人性假设;2)针对不 同人性假设的不同激励措施。 (一)“经营人”的人性假设 关于人性的假设的讨论一直是管理学和经济学 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 题。亚当斯密的两本著作一《国富论》和《道德情操 论》中对人性截然不同的表述,也被后人称为“斯密 之谜”。 在一般的委托代理理论都是从“经济人”的假 设出发,认为由于股东和经营人由于在组织中的位 置不同,所以两者在各自的利益目标下利益追求方 式也不同:股东追求每股收益最大化和每股市场价 值最大化,而经营人追求薪酬、奖金最大化,非经济 性收入最大化以及自身人力资本的价值提升。同 时,由于两者对风险的责任不同,导致了他们对风险 的态度也不同,所以两者在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就像“斯密之谜”中所描述的那样:人不但具 有利己的一面,同时也有利他的一面。这一事实导 致了纯粹意义上的“经济人”假设不足以解决现实 中的一些问题,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必须人性的两面 对出通盘的考虑。所以有的学者提出所谓的管家理 论(Davis 1991),指出经营人有着对成就的需要,希 望通过成功的完成工作而得到内在的满足,希望得 到同事或他人的认同,因而他们的行为可以受到非 金钱因素的激励,最终将导致经营人的利益和所有 者的利益紧密相连,出现所谓的“管家”。较之经济 人理论下的经营人,管家理论更强调的是无法量化 的个体内在动机。此时,经营者的行为主要表现为: 经营者通过使组织的目标最大化实现个人效用 最大化; 经营人是利他主义者,完全可以信赖; l 32 最求自我实现。 (二)不同人性假设下的激励措施 原则上讲有三种基本的激励方式可以促使经营 人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 受到胁迫,胁迫者以对他们使用暴力(命令)想 威胁; 按照自己的自由意义而行动,但是出于明智的 利己动机,预期获得充分的回报而行动。 出于爱、团结或其他各种利他主义而努力有益 于他人。 其中前两者是在经济人假设下的激励措施,强 调的是通过外部力量迫使经营者行为或者诱使其行 为。而第三种措施主要适用于管家理论下的经营 人,这种方法强调通过激发经营人内在的驱动力,使 之在获取自我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股东利益最大 化。当然,在本节笔者只是给出了一组对应于不同 人性假设的制度设计原则,在第四节中笔者将讨论 进一步的操作细节。 四、多元化战略的设计与执行激励 委托代理的基本问题是代理人和委托人的信息 不对称,本节以下的讨论将以此为切入点对多元化 战略的设计和执行激励环节的制度安排分别进行讨 论。 (一)多元化战略的设计 在多元化战略设计环节,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 人直接参与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对企业内部 活动的信息掌握相对充分。相反,股东在企业委托 代理中的位置决定了其掌握的信息相对缺乏。但在 “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下,出于对经营人的机会主 义,利己主义行为的考虑,股东从自身利益出发,必 须主导企业多元化战略的设计,所以在图2的第一、 二象限中,经营人在设计环节的作用只是在股东需 要时提供相应的企业活动信息。另一方面,多元化 战略基础角度来看,基于资源的多元化战略由于其 投入品相对容易测量,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也容易监 督,故用Holmstrom多目标委托代理中有关工作设 计的观点(Holmstrom&Milgrom 1991)的理论来看, 这种情况下应尽量明确而具体的战略目标,由此推 出图2中第一象限所表示的内容;而基于能力(知 识)的多元化战略由于其投人品难以i贝0度,用同样 的理论依据可以得出:在设计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时, 应明确约束条件,降低其他业务单元对同质化投人 品的替代性竞争,由此推出图2中第二象限所表示 的内容。 代性竞争,即图3中第二象限所示。从本质上而言, 者两种激励的方式都可以归结为上文中柯武刚所提 出三种激励方式的第二种。 当经营人目标和股东目标一致时,也就是承认 经营人的利他性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前提下,无论 是基于哪种基础的多元化战略的考虑,股东们唯一 要做的就是基于经营人充分的信任,帮助其实现自 我的价值,即图3中第三、四象限所示的内容。 圈3 多元化战略的执行激励 同样在信息不对称的假设下,改变对“经营人” 的人性假设,将其认为是具有利他精神的“管家” (这种情形,严格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委托代理理论 的讨论范围,因为信息不对称只有在经济人的假设 下才能发挥在委托代理理论中应有的作用,但并不 妨碍我们以下所做的做谨慎的逻辑推导),由于经 营人是通过帮助股东完成利益最大化而实现其自身 价值的,因此是完全值得股东们信任的代理人,所以 不同于经济人假设下经营人只是在必要时提供决策 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经营人完全了解股东的偏 好,可以在多元化战略设计环节其主导作用。从另 一个维度来看,基于资源的多元化战略可以设计明 确的战略目标,以进一步保证股东和经营人的利益, 即图2中第三象限所表示的内容;基于能力(知识) 的多元化战略,出于制度成本和信任的考虑,经营人 在和股东进行充分沟通,明确股东偏好的基础上,完 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设计战略以达到“双 赢”的目的。 图2多元化战略的设计 ①被动参加, ②被动参加, 明确具体战略目标 明确约束条件 ⑧主动参加, ④与股东充分沟通基 明确具体战略目标 础上的双赢 资源 能力(知识) 多元化的基础 (二)多元化战略的执行激励 成功的多元化战略还包括另外一个层面的问 题,即如何执行激励经营人在既定的战略下,不偏离 股东的利益执行战略,从股东的角度来看,这也就是 一个多目标委托代理中对代理人的激励问题。 当经营人目标和股东的目标不一致时,根据 Holmstrom多目标委托代理中有关激励的内容 (Holmstrom&Milgrom 1991),在投人产出绩效容易 测量的情况下,采用绩效报酬(高能激励)的制度安 排能够达到最优的效果,即图3中第一象限所示内 容;但在投入产出绩效难以测度的情况下,应采用固 定工资(低能激励)的制度安排,同时加强对经营人 的外部控制以防止其他业务的对同质化投入品的替 ①绩效报酬 ②固定工资 并加强外部控制 ③给予充分的信 ④给予充分的信 任和尊重,帮助 任和尊重,帮助 其实现自我价值 其实现自我价值 资源 能力(知识)多元化的基础 最后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在战略设计抑或是激 励的环节,纯粹的经济人或“管家”假设是不符合管 理的实际情况的,现实中的经营人是介于经济人和 “管家”之间的一个中间体,只是在具体案例中的各 自比重不同。同理,现实中的多元化战略的基础也 是介于资源和能力(知识)之间的中间体。这样就 导致了在现实的多元化战略的设计和执行激励环节 中的实际所采用的策略是以上策略的混合体,具体 情况仍要视个案情况进行斟酌。 参考文献 [1]Holmstrom&Milgrom,Multitask Principle—Agent analyses:Incen・ tive Contracts,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J],Journal of Law,E- 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91:24—52. 『2]Williamson Oliver.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75. [3]Penrose,Edith 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0x_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4]芮明杰.企业经营者的角色:代理人或管家[J].上海国资,2003 (3):6—10. [5]柯武刚.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刘旭挺]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