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81734U*
(10)授权公告号(10)授权公告号 CN 203081734 U(45)授权公告日 2013.07.24
(12)实用新型专利
(21)申请号 201220647530.1(22)申请日 2012.11.30
(73)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
号中国石油大厦(72)发明人赵天录 黄梓皓 胡中英 唐琴
王献涛 张奇文(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代理人金杰(51)Int.Cl.
F04B 53/16(2006.01)F04B 53/10(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防气锁液力反馈抽油泵(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气锁液力反馈抽油泵,是为解决抽油泵的气锁问题和提高抽油效率而设计的。在泵体内上、下部分别设有连接大、小柱塞筒的出油阀组和进油阀组,柱塞筒与泵体之间形成气液置换腔和泵腔。本抽油泵柱塞筒通过上、下冲程,将气体带入气液置换腔内与油进行置换,然后,气体被排入油管腔,每冲程一次都排出部分气体,使抽油泵就不会被“气锁”。本抽油泵为进入泵内的气体提供了上升和排出的通道,从而可降低泵内的气液比,防止抽油泵气锁,提高抽油泵效,减轻工人频繁“碰泵”的劳动强度,减少因“碰泵”而损坏抽油泵。CN 203081734 UCN 203081734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防气锁液力反馈抽油泵,其特征在于: 泵筒接箍Ⅰ(1)内上部为油管腔(A),下部连接上泵筒(5);上泵筒(5)下端连接中空管(7)上端面中心孔,中空管(7)下端面中心孔连接下泵筒(8);下泵筒(8)外壁底部连接泵筒接箍Ⅱ(13),下泵筒接箍(13)内壁底部连接泵筒(14),泵筒(14)外壁底部连接泵筒接箍Ⅲ(15);
内设出油阀球(3)和出油阀座(4)的出油阀罩(2)设在上泵筒(5)内,阀罩侧壁上设有径向通孔,阀罩底孔连接贯穿中空管(7)中心孔和下泵筒(8)内的大柱塞筒(6),中空管(7)内壁与大柱塞筒(6)之间形成气液置换腔(B);大柱塞筒(6)外壁底端连接内设进油阀球(10)和进油阀座(11)的进油阀罩(9),阀罩侧壁上设有径向通孔,阀罩底孔连接贯穿泵筒(14)筒内的小柱塞筒(12),下泵筒(8)内壁与进油阀罩(9)和小柱塞筒(12)之间形成泵腔(C)。
2
CN 203081734 U
说 明 书防气锁液力反馈抽油泵
1/2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气锁液力反馈抽油泵,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用于稠油生产的注、抽两用泵中,液力反馈抽油泵因具有下行反馈力且能克服
抽油杆柱下行阻力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液力反馈抽油泵自身不具备排气功能,常因“气锁”而导致工作失效,影响油井正常的连续生产。“气锁”发生后,只能靠人工地面操作“碰泵”解锁,延长抽油时间,增加人工劳动强度,还会因频繁“碰泵”而损坏抽油泵。
[0002]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气锁液力反馈抽油泵,其能解决常规反馈抽油泵的“气锁”问题,提高抽油效率。
[0004]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 泵筒接箍Ⅰ内上部为油管腔,下部连接上泵筒;上泵筒下端连接中空管上端面中心孔,中空管下端面中心孔连接下泵筒;下泵筒外壁底部连接泵筒接箍Ⅱ,下泵筒接箍内壁底部连接泵筒,泵筒外壁底部连接泵筒接箍Ⅲ。
[0006] 内设出油阀球和出油阀座的出油阀罩设在上泵筒内,阀罩侧壁上设有径向通孔,阀罩底孔连接贯穿中空管中心孔和下泵筒内的大 柱塞筒,中空管内壁与大柱塞筒之间形成气液置换腔;大柱塞筒外壁底端连接内设进油阀球和进油阀座的进油阀罩,阀罩侧壁上设有径向通孔,阀罩底孔连接贯穿泵筒筒内的小柱塞筒,下泵筒内壁与进油阀罩和小柱塞筒之间形成泵腔。
[0007] 本抽油泵为进入泵内的气体提供了上升和排出的通道,从而可降低泵内的气液比,防止抽油泵气锁,提高抽油泵效,减轻工人频繁“碰泵”的劳动强度,减少因“碰泵”而损坏抽油泵。
[0003]
附图说明
[0008] 图1为防气锁液力反馈抽油泵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0010] 实施例:
[0011] 本抽油泵由泵筒接箍Ⅰ1、出油阀罩2、出油阀球3、出油阀座4、上泵筒5、大柱塞筒6、中空管7、下泵筒8、进油阀罩9、进油阀球10、进油阀座11、小柱塞筒12、泵筒接箍Ⅱ13、泵筒14和泵筒接箍Ⅲ15组成: 泵筒接箍Ⅰ1内上部为油管腔A,下部螺纹连接上泵筒5;上泵筒5下端螺纹连接中空管7上端面中心孔,中空管7下端面中心孔螺纹连接下泵筒8;下泵筒8外壁底部螺纹
[0012]
3
CN 203081734 U
说 明 书
2/2页
连接泵筒接箍Ⅱ13,下泵筒接箍13内壁底部螺纹连接泵筒14,泵筒14外壁底部螺纹连接泵筒接箍Ⅲ15。
[0013] 内设出油阀球3和出油阀座4的出油阀罩2设在上泵筒5内,阀罩侧壁上设有径向通孔,阀罩底孔螺纹连接贯穿中空管7中心孔和下泵筒8内的大柱塞筒6,中空管7内壁与大柱塞筒6之间形成气 液置换腔B;大柱塞筒6外壁底端螺纹连接内设进油阀球10和进油阀座11的进油阀罩9,阀罩侧壁上设有径向通孔,阀罩底孔螺纹连接贯穿泵筒14筒内的小柱塞筒12,下泵筒8内壁与进油阀罩9和小柱塞筒12之间形成泵腔C。 [0014] 防气锁液力反馈抽油泵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5] 抽油原理:上冲程时,大柱塞筒6上行,泵腔C体积变大,压力减小,井内油液顶开进油阀球10,经进油阀罩9径向通孔进入泵腔C;下冲程时,大柱塞筒6下行,泵腔C体积变小,压力增大,泵腔C内的油液经进油阀罩9径向通孔进入大柱塞筒6内,顶开出油阀球3,再经出油阀罩2径向通孔进入油管腔A。 [0016] 防气锁原理:在上冲程接近上死点时,泵腔C与气液置换腔B相通,泵腔C内的气体进入气液置换腔B;下冲程接近下死点时,气液置换腔B与油管腔A相通,油管内油液进入气液置换腔B,同时气液置换腔B内的气体排入油管腔A,每冲程一次都排出部分气体,使抽油泵就不会被“气锁”。
4
CN 203081734 U
说 明 书 附 图
1/1页
图1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