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 王张娜
在我这简短的两年的时间里,对于语文教学我认为要让你的课堂具有吸引力,就应该让学生40分钟里比较轻松。不要讲太多、不要讲难的试题、也不必给学生满堂灌。我一般课堂讲解的时间大概在20分钟左右。本节课我最感自豪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学习能够自主的进行课文的翻译,并且能够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简短的概括和总结,而且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进入教学领域的我只有两年的工作经验,经历了课程改革的最为辉煌的时期,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对于语文教学研讨会的学习,,我对学校施行的语文课堂上的“少教多学”也有了逐步的认识和想法。
以下我就从本人的一节公开课上来阐述一下自己浅显的认识。
1、走上讲台和走下讲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和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舞台,核心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灵魂是平等。在新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对于师生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教学的平等性。所以老师不再是讲台的主宰,让学生走下座位走向讲台是我对新时期下教学方式的理解。在《晋灵公不君》这篇文言教学中,它是选自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的春秋笔法,选自《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著作,刚进高中的时候就接触了《左传》,所以并不陌生,在高二下学期学生自身拥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所以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走向讲台,是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不光是让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继承者更是发扬者。这时,我才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远离了工作对象就是远离工作本身,我开始走下讲台,体察他们的情感,融入他们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感
到老师贴心的温暖,学生们亲其师,自然爱其道,课堂上充满了诗意和欢声笑语。我开始他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解他们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讲台不再是教师的专属领地,它成为了学生和老师的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以平等的姿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的氛围,大胆想敞开说,课堂变成了交流的平台。
2、讲什么和怎样讲。
作为一名步入教育领域很懵懂的教师,我总是过多地注重讲什么,讲的都是很完美的、系统的语文知识,在私下的时间里也是花费大把的时间努力的备课上课,认真的去完成这一神圣的任务,每天自己都有不同的收获,觉得自己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可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的全心全意的付出并没有换来应用的回报,而是学生的成绩把我打的是落花流水。这时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每天的尽心尽力,却为何这般的让我难以理解,也是这一次重重的打击,让我知道了自己缺陷,知识并认为讲得越多越深越好,以至于讲解的知识含量很大,但最后发现学生真正掌握得很少。是打击让我的思想得以改变,在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讲什么和怎么讲?如何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取最大的知识量?成为我的教学第一要务,所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和摸索,我的教学模式由老师主讲变成学生主讲,老师只是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并非操控者,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交流和沟通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不讲;在课堂上抛出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领悟的,我不讲;在课堂上我讲了好几遍,学生依然听不懂的,我不讲;在课堂上的“三不讲”,不仅没有让学生学习上增加难度,反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我在讲《晋灵公不君》的过程中,《左传》的一个最主要的语言特色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所以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以语言特点,我没有直接问“为什么人物会如此的生动”?而是问的“在课文中作者着重笔描绘了三个武士,这三个武士你更欣赏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更精彩”?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包含了对于课文文言知识的理
解的基础之上,对人物形象进行整理概括的知识系统,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得出的答案是我意想不到的,他的思路拓宽了我的认识,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学生分析提弥明,他认为他的出场最精彩,68个字,聊聊数笔就把一个英勇善战、讲究策略的一个武士刻画出来了,不仅写出了提弥明的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的正面形象同时反衬出晋灵公作为君主不君的表现。他的回答赢得班级同学的掌声,同时我也增加了我的教学信心。本节课我在课文讲解和抛出问题的时间大概只占有了15分钟,剩余的时间学由生自己主宰,使得我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我的天下,而是变成了我和学生游乐的一个圣地。
想要学生好的表现更要求教师细至的备课、巧妙的设计问题,怎样讲才能最大限度的增添课堂的知识含量呢?就是做到以上我所说的“三不讲”。把时间归还给学生,你只要做到难点重点讲解,重点当难点分析,学生就会从你的课堂自由发挥,自由飞翔。
3、“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重在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的“少教”就是让老师“闭嘴”让学生“张嘴”就在这一张一闭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在老师的引导下抒发的淋漓尽致,并且能从他们的表达中获取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会加深你对他们的理解,会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狂欢,成长的幸福,变“苦学”为“乐学”、肯学、会学、学会,实现真正的终身学习;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传达给学生,更多的在于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师教授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