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颈癌;高迁移率族蛋白B1;增殖细胞核抗原
[中图分类号] R71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2(b)-0050-03
Expression of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in cervical cancer tissues and and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DING Wen-qing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Longgang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7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HMGB1)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in cervical cancer tissue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60 cases of cervical canc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08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nd 60 cases of cervical cancer tissues(cervical cancer group),60 cases of adjacent tissue samples (adjacent group) and 60 cases of normal tissue samples (normal group) were collected by surgery.The expression of HMGB1and PCNA among three group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dexes and clinical pathological featur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HMGB1 in cervical cancer group,adjacent group and normal group was respectively 96.7%,23.3% and 6.7%,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rvical cancer;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宫颈癌是一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全球每年约有28万死亡病例产生[2],是女性常见的死因之一。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低分子非组蛋白,其基因具有参与神经生长、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炎症反应等功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存在HMGB1的过表达现象,影响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一种细胞白,在一定程度上可判断细胞增殖活性,反映细胞的增殖状态[4]。本研究探讨HMGB1及PCNA在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研究,旨在为宫颈癌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留取宫颈癌组织标本60份(宫颈癌组)及癌旁组织标本60份(癌旁组),另取正常宫颈组织标本60份作为正常组。患者年龄21~75岁,平均(43.2±12.7)岁,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化疗等针对肿瘤的治疗;TNM分期Ⅰ期11例,Ⅱ期12例,Ⅲ期20例,Ⅳ期17例;浸润型31例,局限型29例;浸润深度T1 4例,T2 6例,T3 35例,T4 15例;淋巴结转移39例,无淋巴结转移21例;中高分化28例,低分化32例。
1.2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HMGB1和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试剂:鼠抗人HMGB1单克隆抗体,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试剂盒及DAB显色剂。所有试剂均购自北京中杉桥生物公司。方法:将选取的石蜡标本切成厚4 μm的连续切片,常规脱蜡、水化后采用高压热修复法修复抗原,滴加经1∶20浓度稀释的一抗鼠抗人HMGB1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4℃孵育过夜,滴加EnVision二抗反应,DAB控制显色。冲洗、苏木精复染、脱水、封片。阳性对照采用已知的阳性片,阴性对照采用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
1.3 观察指标
读片方法采用双盲法,HMGB1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HMGB1染色成棕色细小颗粒,PCNA呈棕褐色或棕黄色颗粒。每个切片选10个400倍视野,统计阳性细胞数,阳性细胞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三组HMGB1和PCNA阳性表达率的比较
宫颈癌组的HMGB1阳性表达率为96.7%,癌旁组为23.3%,正常组为6.7%,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三组HMGB1和PCNA阳性表达率的比较[n(%)]
与癌旁组和正常组比较,*P
2.2 HMGB1和PCNA阳性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HMGB1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CNA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HMGB1和PCNA阳性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n(%)]
3 讨论
宫颈癌在女性癌症中仅次于乳腺癌,具有易复发、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及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宫颈癌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浸润癌为45~55岁,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人群呈明显年轻化趋势[5],
HMGB1在各种细胞中广泛存在,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单链多肽白,含215个氨基酸残基,能够与DNA结合[7]。HMGB1在细胞内外具有不同的功能,在细胞内能够与染色体结合,参与调控基因转录及DNA的复制、重组、修复[8];在细胞外具有组织修复、免疫防御以及促炎症作用[9]。研究发现,前列腺癌、直肠癌、乳腺癌、胃肠间质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都存在HMGB1的过表达现象,HMGB1的过表达使转移调控基因上调,从而参与多种癌症的生长、转移及扩散[10-11],HMGB1的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某种抑癌因子表达,使细胞对DNA的修复能力减弱甚至丧失,导致Ras/ERIC信号转导通路活化过度,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及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浸润[12]。研究表明,HMGB1可通过C-IAP2的表达及抑制Caspase-3、Caspase-9的活性,从而抑制癌细胞凋亡的发生,使肿瘤得以发生、发展[13]。本研究结果发现,宫颈癌组的HMGB1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和正常组(P
PCNA是一种核内酸性蛋白质,含26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5 kD左右[14]。研究指出,PCNA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15-17]。PCNA存在于增殖细胞中,大量表达于S期细胞核内,在DNA的合成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8]。在整个细胞增殖过程中,PCNA的表达先上升后下降,G1后期开始增加,S期达到高峰,然后从G2到M期呈下降趋势,其变化水平与细胞增殖及DNA合成过程一致[19],可作为评估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及恶性程度的有效指标[20]。本研究中,宫颈癌组的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和正常组(P
综上所述,在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织中,HMGB1及PCNA的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两指标对宫颈癌的早期检测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车艳红,卢爱妮,廖予妹.miR-143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5):510-512.
[2] 程海燕,张彦娜,吴秋良,等.宫颈癌组织LC3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16):1247-1251.
[3] 赵灵,蔡红兵,江大琼.高迁移率族蛋自B1和基质金属蛋自酶-9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3):343-346.
[4] 陆晓峰,陈刚.胃癌组织中PCNA、COX-2、p53及EGFR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2,52(41):39-41.
[5] 丁凤云,马桂芳,宋曙,等.宫颈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5):1532-1534.
[6] 应倩,夏庆民,郑荣寿,等.中国2009年宫颈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3,22(8):612-616.
[7] 庞晓募,张瑶,魏恒,等.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12):1075-1083.
[8] 陈苗苗,周青峰,朱雪琼.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2):24-27.
[9] 庞晓S,张瑶,张淑兰.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宫颈癌的相关性[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41(4):386-389.
[10] 苏卫民,毕明宏.IMGB1/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8):1463-1465.
[11] 杜晓琴,付欣,郝权,等.HMGB-1基因及其受体RAGE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8,14(1):30-33.
[12] Evans A,Lennard TW,Davies BR.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 1(Y):metastasis associated or metastasis inducing[J].Surg Oncol,2004,88(2):86-99.
[13] Vōlp K,Brezniceanu ML,Bōsser S,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 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 is associated with an elevated level of the antiapoptotic c-IAP2 protein in human colon carcinomas[J].Gut,2006,55(2):234-242.
[14] 张建军,戴丹.抗肝衰复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9,19(1):38-41.
[15] 辛海,耿明,陈诵芬,等.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p16INK4a和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14(20):1563-1567.
[16] 王晖,罗春芳,芦玉兰,等.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MMP-9和PC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0,19(5):457-462.
[17] 赵巍.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中PCNA和CD34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2):1906-1907.
[18] 周静.病灶组织HPV、PCNA和nm23检测在宫颈癌分型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545-1546.
[19] Murakami S,Ohno T,Bernardo JF.Vasodilation and sodiun retention in prehepatic portalhypertension[J].Gastroenlerology,1992,102(3):931-935.
兜里MP4里传来的那些动人音符陪伴我走过那段寂寞的课余时间,在每次放学后带起耳机将音亮调到最高一个人独自享受音乐给人的震撼的年代里,生记硬背着那些歌词,期待着有一天能和朋友一起去KTV大胆地一展歌喉。虽不至获得满堂彩,但也能廖以慰藉。。当一切尘世的喧嚣都已被那优美旋律抛却脑后时,心里顿时有一种理性的宽容正在悄然而生。
我对自己说,如果出道五年的周杰伦还跟当年一样稚嫩,你难道不会去怀疑这种清纯的真实性吗。是啊,我说,人都会长大,即使他是周杰伦。可是有时还是忍不住回想起,02年那个宁静的冬日午后,电视上周杰伦头发卷卷的样子。
周杰伦一个让歌坛为之震撼的神话,似乎是不可逾越的。他站在高处,不论你是否喜欢,亦或是无意识地抵触,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一段时间里你听过他的歌,而在这漫长的时光洗礼和考验中他所具有的才华和荣誉已不再容许谁在去否定和质疑。周杰伦已经代表了我们这一个时代,如果后人要追溯我们这个年代的音乐,周杰伦,已被牢牢久久刻在岁月的印记里。不过回头看,我更喜欢的还是他音乐里那种浓郁中国风带来的亲切感。因为,我同样是华人。
去年的广州玩家见面会上,官方请来了和杰伦面容酷似的玩家现场K歌表演,给现场带来的狂热气氛,很快,第2天就占据了各大游戏论坛主页,可谓轰动一时。话说到这里,我不禁想问,假杰伦是不是一种投石问路的方式?在回头看《梦幻西游》推出“点亮最爱那颗‘星’开启梦幻明星路——明星&美女玩家代言大评选”活动中周杰伦又以高票登顶,回到今天周杰伦本人真正成为《梦幻西游》代言人的时候,我不由想到这是不是水到渠成。
在不久前周杰伦接受了娱乐采访时,在主持人问到关于外界传言要代言《梦幻西游》时,周杰伦直言“这已经不是秘密了,我本身也是很喜欢玩游戏的,虽然有点年纪了,内心还是像小朋友那样。代言的这个游戏当然可以理所当然玩,不怕妈妈骂,当然妈妈也不会管我了。希望小朋友玩归玩,还是要注意课业。现在,广告拍摄已经结束,很顺利,相信不久大家就会看到。”
梦幻西游一款运营非常成功且拥有超高人气的游戏,且一直保持网游市场霸主的地位。周杰伦,亚洲流行乐坛最具革命性与指标性的创作歌手,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前者在网游市场连续六年保持着第一的位置,后者连续六年获得了最高销量国语唱片。。最主要的特点是双方都一直蕴涵和保持着那份浓浓的民族气息。
关键词:花;企业LOGO;企业文化;耦合链
一、引言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催化,十年企业靠造化,百年企业靠文化。事实表明,优秀的企业首先得有优秀的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其核心能力的构造。据国际设计师协会统计,企业文化与形象塑造方面每投入1元将有227元的产出。一个企业要想被市场迅速接受,关键在于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形象。而作为视觉识别载体的LOGO标志,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LOGO形式将企业文化“显性化”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企业LOGO利用视觉符号的象征功能,以其简单、易懂、易识别的图形符号为直观语言,来传达企业或产品的信息,通过视觉符号体现企业个性、传播企业文化,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使企业带上鲜明的文化烙印。在众多的LOGO设计素材中,花――这一大自然孕育的精华,成了企业LOGO这一速记符号的首选,成了众多优秀企业打造核心文化的形象载体。借花明志,以花传情,将花引入到企业LOGO设计中来,并使之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视觉载体和企业精神的化身,对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独到作用。
二、花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基础
1、花:一种美的文化
花是大自然最具有活力姿态的缩影,花卉之美是人类共同的自然观。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花是自然界最美丽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花是对美的一种召唤,是万物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信息与能量的沟通方式之一。“如花似玉”,即“植物之花、土石之玉”刻画了大自然的美,说明花与玉历来被视为人间至美。多姿多彩的花,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美: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紫虢和睦,红豆相思,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桂花天香清远,茉莉隽秀高雅,山茶灿若云霞。
2、花:一种历史文化
考古遗迹证实,早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就在土器上留下了花纹;公元前1500年克利特岛上出土的壶上留有番红花纹样:公元前1300年古埃及的坟墓中就发现睡莲花瓣及壁画。中国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荷花花粉化石。《周礼》中有“诸侯执薰,大夫执兰”的记载;唐宋时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周师厚《洛阳花木记》、范成大《范村梅谱》、王贵学《兰谱》、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陈子《花镜》等书中记载了丰富的花卉艺术等。可见,悠久灿烂的花文化,它根植于历史的沃土里,生长于大众的生活中,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3、花:一种哲理文化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始终是人类文化追求的最高主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对世界的审美观点和对生命的感悟方式。在我国,花文化具有明显的泛人文主义特征,由于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人们的潜意识深处,从来不把花木当作自然之物,而是将其看成生命之物。宇宙间共有三种生命之物:人、禽兽、花术。皆为天地所出。花和人一样有智有能,因此,花之命名也就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君子兰、美人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花中十二师、花王花相”等说法,不仅表现了以“花人一体”的观念,而且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往往把自身的价值取向也比拟在花的身上,赋予了人格化的内涵,表达了一种意境深远的哲理。
4、花:一种精神文化
人们视花为有灵有情之物,常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憧憬美好幸福的情感附之于花,以讴歌社会和人生中的真、善、美,并从花的兴谢枯荣中得到启示、激励以及情操的陶冶。人们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在文学作品中,就有“屈原佩兰示节、陶潜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杜甫对花溅泪、白居易咏莲吟柳,林逋梅妻鹤子,周敦颐爱莲作说……”的经典佳话,便是借花来透露一种精神信仰的无穷力量。高士其也曾说;“花凝聚了人类的许多感情: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崇高的敬仰……;花体现了人类的许多精神:坚忍不拔、傲然不屈、神圣贞洁……;花表达了人类的许多愿望:幸福和平、自由独立、健康欢乐……”。
5、花:一种象征文化
传统文化的发生、存在和壮大,都与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图腾柱上,凝聚着对花的倾心爱戴、由衷赞美和无比尊崇。花,成了幸福、吉祥、长寿的化身。在大自然里,花木是有生命力的,人们总是把花卉看成美好、友谊的象征。如迎春花,面对寒冷,顽强不屈:杏花,个性诚恳、直爽;兰花,温文而雅,不失君子风度:牡丹,雍容华贵,象征吉样繁茂;,号称“花中隐士”,有克己耐劳的美德:月季,则不挑肥瘦、不图回报,自古以来便是美好幸福的象征。
三、花与企业LOGO的文化耦合机理
花的诸多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基础,为企业利用花的这一优良属性来设计LOGO以传播企业文化理念,进而建设企业文化,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设计平台。花与企业LOGO标志的文化耦合,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美学艺术规律的耦合
1.符号美
以花为载体的LOGO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图形符号式的简约性、聚集性和抽象性,是一种以图形形式体现的具有鲜明形象性、艺术性和共识性的符号视觉表达方式。
2.特征美
以花为载体的LOGO标志所体现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同类事物整体的类别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艺术强化与夸张,可以获得文化共鸣的艺术效果。
3.凝练美
以花为载体的LOGO标志构图紧凑、线条简练,具有凝练美,在任何视觉传播物中都能显现出自身独立的完整的造型美。
(二)、文化传播功能的耦合
花与企业LOGO标志不仅在美学上可以耦合,而且在企业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的功能上也能很好地耦合起来;
1、良好的视觉冲击
加强LOGO标志的视觉特征,增强视觉冲击力以便强化大众的记忆,是LOGO标志的首要功能。从视觉识别的角度来讲,造成视觉冲击后在受众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是LOGO设计的主要目标。由于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乐于接受,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其视神经受到抑制而产生排斥。人眼对于外界信息的这种自然选择,是出于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这种视觉生理现象叫视觉的有益信息选择。因此,既要追求视觉冲击,又要实现“色、香、形、韵”的审美要求,因此,代表了人间至美的“花”自然成了满足上述设计要求的最佳素材。
2、意境的升华
LOGO标志的最高境界是以造型为媒介,进而超越形体升华至抽象领域,并纳入多元化的思想、事件、理念,然后产生一股图腾信仰般的精神力量。抽象美是花的各种自然属性美的凝聚和升华,它精炼了花的风格、神态和气质。自古以来,在千姿百态的花卉上,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精神意义,使花的美学意义具有许多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因此,花已不再是没有任何意念的自然之物,而是隐喻着某些品格、精神、情感、愿望在内的大自然中最美丽的生命之花,是花与人、物与心的嵌合。这一特点与LOGO设计的功能要求十分吻合。
3、丰富的联想
好的LOGO设计必须具备联想功能,其目的就是实现标志记忆的深化、宽化与泛化,从而以最少的构图达到对企业文化进行视觉传播的最大化要求。借“花”传“神”,由花的自然美上升到内在美,并使人心驰神往浮想连翩是花文化的精髓。人们欣赏花的色、香、姿,只是花的自然美,是由外部条件生成的美感,而花的内在美和精神美,是人们对其色、香、姿的综合感受后引发的各种遐想。自古就有“香重于色,神重于形”的审美传统,强调了美的深度与美的意境。譬如,由兰花联想到高雅、脱俗,由荷花联想到“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从实现LOGO联想功能的角度来看,花同样具备很好的天然优势。
这样一来,“花――LOGO――企业文化”就构成了一条耦合链,如下图。
在耦合路径上。由“形而下”和“形而上”两条道路并行而成。所谓“形而下”,指有形有体,能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的具体存在,也就是“物”:“形而上”,是指无形无体,只能借助理性思维去认识和把握的抽象东西,也就是“理”。一方面,由实实在在的花,到具体可见的LOGO标志图形,再到可直接感触的企业表层文化,皆可谓“形而下”的具体存在;另一方面,由抽象世界的花,到精神世界的LOGO图腾信仰,再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企业核心文化,是超越“形而下”并实现“形而上”的精神建构。两条耦合路径密不可分,互为依托,通过LOGO的桥梁作用,用大自然最美的花来传达企业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可以收到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四、实例分析
1、华为LOGO:红色花瓣演绎进取文化
2006年5月8日,华为公司全球同步新的企业标志。在保持原有标志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基础上,华为新标志状如五月盛开的花瓣,以象征热情、进取、积极向上的红色为主色调,充分体现了华为人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创新精神;七叶花瓣聚焦于底部花核,体现出华为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核心理念:华为新标志饱满大方,加上光影透视效果,整体上显得更为和谐,寓示华为将坚持开放台作,在国际化、职业化之路上更加稳健地发展,通过创造和谐的商业氛围而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以“聚集、创新、稳健、和谐”为核心的花瓣型LOGO,充分体现了华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求新求变、把握全局的进取文化。
2、南航LOGO:空中术棉盛开“心约文化”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航徽标志由衬托在宝蓝色飞机垂直尾翼上的一朵抽象化的大红色木棉花图案组成。木棉象征英雄的气概和高尚的人格,人们赞美它、热爱它,广州市民甚至把它推举为市花,视为精神图腾。在缸木棉的LOGO中:“南航人”是花核,其它核心价值观是花瓣。南方航空坚持“安全第一的核心价值观,禀承“客户至上”的承诺,通过提供“可靠、准点、便捷”以及“规范化与个性化有机融合”的优质服务,致力满足并超越客户的期望。南方航空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中国南方航空,您的空中之家”和“心飞白云深处,爱在天上人间”为行动指南,以“南航人、客户至上、安全、诚信、行动、和谐”为核心价值观,倡导“对员工关心,对客户热心,对同事诚心,对公司忠心,对业务专心”的“南航心约”文化。
3、汾酒LOGO:千年杏花酝酿清香文化
山西汾酒集团公司LOGO由杏花花瓣变形而来,宛如一朵昂扬向上的白云,加上杏花、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美仑美奂的田园风光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汾酒在“用心酿造、诚信天下”的企业核心理念指引下,借杏花之香,逐步塑造了以“清香久远”为核心的“清香”文化。
作为汾酒企业文化概念的“清香”,富有多重涵义。一是指汾酒的清香型特质。即以“清香至尊”著称于世,具有清香型白酒典型代表的行业地位和不可替代的旗帜性:二是指汾酒悠久的历史传承。汾酒最早有“汾清”的雅称,并以清香特色延绵上千年;三是指汾酒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体现在汾酒清香、纯正、甜美、爽净、绵长的口感特点;四是指汾酒人美好的内在品格。这种品格体现为汾酒人“做事清正诚信,为人善良热情”的美德。
清香是一种不懈追求的境界。“清香文化”构筑了汾酒的品牌核心,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独特的市场优势。
4、春兰LOGO:幽幽兰花绽放“使命文化”
兰花,素有“天下第一香”之称,以其无与伦比的醇香,清新秀丽的姿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花卉之最。爱国诗人屈原曾“滋兰九畹,树蕙百亩”,且经常身佩兰花,因此兰花又被视为“花中君子”和“国香”,作为高尚气节和崇高使命的象征。春兰集团公司的LOGO为椭圆形的春兰花,红色花冠宛如冉冉升起的旭日,象征着春兰的事业朝气蓬勃,两叶蓝色的花瓣,蕴含着“春兰的生存空间在于整个世界”的企业理念。春兰公司“心怀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竭诚为社会提供优良服务”,精心实践着自己“造福世界”的崇高使命。近年来,春兰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春兰品牌在海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国际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春兰,因春天而孕育,因使命而怒放。春兰公司的使命文化,使春兰走向了世界。
5、瑞士梅花表厂LOGO:傲雪寒梅谱就精益文化
梅花,被誉为“花魁”,具有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质。梅花在冰中孕蕾,雪里开花,被人们用来象征迎难而上、坚强不屈的意志。瑞士梅花手表厂的LOGO由雪地背景上开放的一朵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的梅花构成。瑞士梅花手表厂用梅花作LOGO图案,一方面象征着梅花表精密、耐用、可靠的不朽品质,另一方面向世人传递着梅花表厂坚忍执著、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瑞士梅花表厂于1919年由史洛普家族在格林肯成立,是现今极少有的独立家族制表企业。一直以来,梅花手表坚持“品质第一”的态度,专注生产精致、可靠、耐用的机械表,代表了瑞士最佳的制表传统。梅花表在创立后的25年间,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劫难――上世纪20年代的经济衰退,30年代的经济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许多表厂被迫关闭,或因迁移国外失去瑞士表的魅力,只有梅花手袭仍然坚持传统,成为维持正宗瑞士表风格的最佳典范,并以高水准的制造技术,至今仍拥有并经营着这家享誉世界的表厂。“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十年坚忍和执著。一举奠定了梅花表在世界表业中的崇高地位。
6、深圳商业银行LOGO=殷殷杜鹃打造信任文化
杜鹃,被人们赞誉为“花中西施”,同时具有火样的赤热情怀,为热忱信赖的象征。深圳市商业银行的LOGO取自杜鹃花的造型,杜鹃为深圳市花,隐喻“深圳”;五个花瓣组成一个伸开双臂欢腾跳跃的人形,隐喻“市民爱戴”;花蕊以钱币造型构成,寓示“银行”。欢腾跳跃的牡鹃渗透出深圳商业银行这个新生银行的企业活力和亲和力,体现了银行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实力,也体现出银行内部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尽全力服务于市民的经营理念。深圳市商业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路子,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定位――“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伙伴,广大市民和政府的理财帮手”。“深圳市商业银行,您自己的银行”已成为社会各界所认同和信赖的一个品牌符号。
五、结论
企业LOGO标志是一种象征符号,把企业文化转换成图形语言。用“形和色”来表达抽象的企业思想与理念。花,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优良属性,与企业LOGO设计乃至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完美地进行匹配耦合。人们爱花,视花为美的化身,福的象征,已成为世界的共同语言。借花明志,以花传情,将花寓以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使花人格化甚至神化,将花引入到企业LOG0设计中来,并使之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视觉载体和企业精神的化身。对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独到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文,论标志设计的重点与难点[J],中国轻工教育,2005年第2期
[2]段蝾,论标志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张淑云,花的畅想[J],汽车与安全,2006年第5期
萨洛尼卡是希腊的第二大城,它古老而又年青。我沿着市中心的埃葛娜蒂亚大街自西向东观赏市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商店,繁花似锦的街心公园,宽阔的林荫道,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现代的公寓,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却又那么和谐。但是,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萨洛尼卡的吸引之处还是在于它那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旖旎的自然风光。
漫步萨洛尼卡寻胜,宛如叩访历史的大门。这里有许多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兵燹之灾后幸存下来的古迹:气象森严的古罗马建筑,金莎辉煌的拜占庭式教堂,巍然屹立的中世纪城墙,都在记录着萨洛尼卡的古老文明。
位于城区中心的加莱利斯凯旋门堪称希腊古代建筑的杰作。拱门高约15米,巨大的大理石壁上饰有象征胜利的花冠和歌颂古罗马帝国首领的人像浮雕。这是三世纪末统治希腊的罗马帝国皇帝加莱利斯在击败波斯人后修建的。如今,拱门的南半侧已经不复存在,顶上野草萋萋,扶壁四周的雕像也显得黯然失色。但是,每次路经这里,我仿佛总会看到身着紫色皇袍的加莱利斯昂首挺立在凯旋门的拱顶上,向着胜利归来的将士挥手致意。这座凝结着古代希腊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的凯旋门正是萨城当年曾经盛极一时的见证。
谈起萨洛尼卡这个城的名字,也有一段历史传说。相传,它在古代是一个荒凉的小镇,人称塞马。公元前315年,马其顿国王卡桑德洛斯为了加强统治,把塞马周围的25个小村镇全部并在一起,并以他的爱妻、亚历山大帝的妹妹的名字命名,改称它为“萨洛尼卡”。
在其后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萨洛尼卡曾经多次出现过繁荣,成为马其顿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的圣保罗从亚洲第一次去欧洲传教时,最先访问了这座城市,并在这里创建了欧洲的第一批基督教堂。也许正是它的繁荣兴旺引起外族侵略者的垂涎,使它屡遭兵燹,饱受蹂躏与欺凌。萨洛尼卡曾经先后成为罗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在近代,它又先后遭到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的占领。
白塔是外国侵略者在这里互相争夺留下的铁证。萨洛尼卡人常常悲愤地讲起它那充满血泪的历史。1430年,入侵萨洛尼卡的威尼斯人为了永久霸占它,建造了这座海上堡垒。但是堡垒尚未竣工,野心勃勃的威尼斯人就被新崛起的土耳其人赶了出去。从十五世纪后期起,这座海上堡垒成为土耳其人监禁罪犯的囚牢。当时,白塔四面环水,囚犯欲逃不得,几乎无一人得以生还。1826年,希腊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土耳其苏丹二世预感自己的末日来临,慌忙下令将塔内的所有犯人斩尽杀绝。顿时,塔内塔外鲜血横流,连周围也被染得一片殷红,情景惨不忍睹,人们恐怖地称它为“血塔”。后来人们用石灰水反复粉刷,“血塔”才变为“白塔”。白塔由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1944,希腊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赶走了侵略者,在白塔上升起希腊的第一面国旗,白塔从此成为独立自由的萨洛尼卡的象征。
白塔赫然矗立在海滨广场的西南角,高达33米。塔的下半部掩映在苍翠的松林中,高高的塔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壮丽。塔内凉气逼人,黑森森地只从四壁的几个窗眼透进一点光亮,犹如巴士底狱一般,阴森可怕。我沿着紧贴四壁的环形楼梯攀登上去,就直接抵达了塔顶的水泥平台。凭栏伫立,一阵阵海风拂面,心旷神怡;环顾四周,景色迷人:萨洛尼卡湾水阔天长,茫无涯际;城郊层楼耸立,气象万千。
战后,勤劳智慧的萨洛尼卡市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使城市的面貌发生惊人的变化。在城市建设方面,萨洛尼卡和很多欧洲城市一样也崇尚以旧为贵,市区里大多数建筑都只有六层。街道上的古建筑随处可见,更令我惊讶的是,很多现代建筑在设计和建设前也充分考虑到了古建筑的风格,整个城市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相映成趣,显得古朴有加、现代气息不足。今天,萨洛尼卡已经是一个有百万人口的城市,主要发展的地方就是它的港口,它是巴尔干地区和东南部国家前往该地区的一个天然海路口岸。作为巴尔干地区的门户,萨洛尼卡已成为巴尔干半岛的经济贸易中心。成为北部希腊的中心,许多国际和地区组织都在这里设立了外交机构,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人们称它为希腊“陪都”。
萨洛尼卡有一些著名文化设施,位于赫蒂斯山麓亚里士多德大学,共有30000多名学生,它的哲学、神学和考古专业在世界上颇负盛名。萨洛尼卡考古博物馆中的亚历山大大帝展览厅共展出的珍贵文物,就充分反映了这位古代希腊著名君主在建立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的庞大帝国的复杂经历,以及他对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深远影响。在这里,我都是学到了很多自己喜爱的这段历史。置身萨洛尼卡,今天希腊人尊崇文化、努力保护古迹以及继承灿烂文化宠辱不惊、淡定从容、悠闲自足的乐观态度,都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关键词】关雎;给所爱;审美风貌;对比
作为文学语言中最玄妙的情感表达方式,诗歌在情感赋形化的文学写作中,已然成为了反映特定时代情感和地域精神取向的艺术结晶;而作为诗歌永恒主题的情感表达,爱情更是中西方诗歌追寻探秘的历久弥新的主旨。在中国,最早的爱情诗被收集在《诗经》中。该作本称《诗三百》,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首。汉代以后,国人誉其为“五经”之首,遂名之《诗经》,对中国诗歌文化的发展影响甚远。《诗经》文本书写所采用比兴手法,在艺术表现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爱情诗写作的范本。其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写作的比兴手法,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营构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世诗歌的发展的滥觞。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地表现出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这使得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而爱情诗《关雎》作为《诗经》之首,采用简洁的四言体的语言,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现实生活,以妥帖的修辞和高尚的语词,显示出作品庄重的思想和诚挚的情感。因此,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哀而不伤”的杰作。在西方,最早的经典爱情诗作当属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给所爱》。该作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希腊古风时代的个性抒情艺术氛围。。其《给所爱》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诗作的第一人称,描写人类深挚的爱与美的情感。描写爱情的痛苦、妒忌、失恋,感情真挚、风格朴实。作为独唱诗人,萨福用七弦琴伴奏诗歌吟唱这首诗。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听到萨福吟唱的作品时感叹道,“只要我能学会这一首,那么死也无憾了”。虽然萨福留诗九卷,然而因其诗歌抒发个人情感,中世纪的基督教会认为这有悖于伦理观,故被当作禁书烧掉,因而只有极少数诗歌留存后世,且多为残篇。但是,《给所爱》作为其中较为完整的一首,以形式上三长一短的表达方式,显现出“萨福体”的艺术魅力,也使欧洲诗歌文学形成了一种以自我建构来进行主体情感表达的书写传统。因此,分别代表中西方最早爱情诗的《关雎》与《给所爱》,在中西诗歌发端处,便蕴藏了丰富的精神价值与思想内涵,在相同的爱情主旨下,于爱情观的表现、情爱表达方式上,于音韵手法和抒情方式上,却又显现出文本写作之迥然有别的艺术态势。
一、审美观念的诗性表征:爱意取题相同而情恋对象有别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关雎》是周南地区的民间歌谣,属于“风”这一类反映风土民情的诗歌。其描写的是民众普遍的爱情取向,即异性之恋的情感生活。作品描写了一位男性的“君子”爱上一位采摘荇菜的年轻“淑女”并努力追求的情感经历。这一爱情故事首先描写君子对爱情的渴望,然后展示其焦虑和沮丧的情感动向,接着再现种种求爱的努力尝试,最后借景生情,烘托君子收获爱情时的喜悦场景。诗歌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即鱼鹰求鱼,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在这一美好恋景中,“雎鸠”把“君子”的目光吸引到了“淑女”般的好姑娘身上,凝视着远处劳作的姑娘倩影,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流”、“采”和“d”三个展现女性优雅体态的类似动作,表明姑娘的优美身姿早已深深印在君子心里。意指君子已被姑娘深深吸引,因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形象地描绘了该男子对爱的渴望和“求之不得”后的焦虑和沮丧。于是用尽心思取悦该姑娘――“琴瑟友之”。之后的“钟鼓乐之”则描写在梦中君子把心上人高兴地娶回家的喜庆场景,抒发出爱情圆满的喜悦和幸福。《关雎》感情热烈真挚,形象地道出了劳动人民内心朴素的异性相恋的情感愿望,吟唱出一曲人间夫妇纯洁而合乎儒道的情诗恋歌。
然而,此时,处于异域文化中的《给所爱》,描写的却是同性之间的爱恋,即一个女诗人对另一个女子的真挚爱恋。该诗是一首献给新郎新娘的新婚颂诗,是萨福唱给一位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学生的爱情诗,坦率地流露出一位女诗人对一名女学生的同性之爱。希腊古风时代,萨福为年轻女子开办一所学校,专门教授她们诗歌、艺术和化妆等,在她们结婚离开时送给她们满满的都是爱慕的诗歌。而这样的同性之爱,尤其是师生间的同性之爱在当时的希腊文化中非常普遍。《给所爱》的同性之爱的表达,使得这样的主题在古希腊文学和其后世艺术传统中留存很多,如若柏拉图式的爱恋一样贞洁,却无关乎性道德的规范。因而这些大胆描写爱情的诗歌不但未遭禁止反而广为传颂。
与《关雎》中“君子”与“淑女”结合组成家庭这一美满结局体现周人尚德、理性的婚恋爱情观相比照,《给所爱》中的爱情却着实令人伤感。诗人一开始就赞美新郎,把他比作天神,然后描写诗人的嫉妒和悲痛。“他就像天神一样快乐逍遥,/他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他能够坐着听你絮语叨叨,/好比音乐。”当诗人凝视着她心爱的女孩与她的未婚夫聊天,诗人身上对爱的渴望完全展现出来:“听见你笑声,我心儿就会跳,/跳动得就像恐怖在心里滋扰;/只要看你一眼,我立刻失掉/言语的能力;”、“舌头变得不灵;噬人的感情/象火焰一样烧遍了我的全身,/我周围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鸣;/头脑轰轰。”(周煦良译),显然她的嫉妒令她失去了视觉、听觉、思考和说话的能力。这种极具戏剧效果的第一人称兼第二人称式地直白而情感真挚的抒情白描出诗人看到心爱之人与其未婚夫在一起时的身心剧烈反应。而这一表征内心极度的痛苦的身体语言最终让她发疯和陷入象征性的死亡。诗的末句“我周身淌着冷汗;一阵阵微颤/透过我的四肢;我的容颜/比冬天草儿还白;眼睛里只看见/死和发疯。”这里描写的死亡意象给读者留下无尽感伤:那种让人痛苦的同性之爱,毋宁死的悲壮情景总让人联想到萨福因失去“法翁”的爱而跳海自尽的传说。因此,可以说,从荷马史诗中出生高贵、英勇善战的“英雄”到萨福的直率大胆、热烈奔放的“自我”,表明《给所爱》塑造的栩栩如生和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体现着以个人为中心,追求个性发展和现世享受的西方文化的渊源。
二、审美表现的形式创造:情感基调相同而抒情方式迥然
中西方诗歌语言皆生动形象,爱情诗丰富的情感内涵表达都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但是对于表情的修辞方式的选择而言,中西诗歌的修辞书写却截然不同。现代诗人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诚如毛先生所言,就中国诗歌而言,《诗经・关雎》中爱的表达采用中式的委婉含蓄、托物寓情的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词的意思,也就是作家对事物直接描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在事物的形象关联中,体会寓意精微的相似之处。“兴”,就是联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物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该诗开篇就用“比兴”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雌雄水鸟相向合鸣的自然景象联想到君子向淑女求爱的美好愿望。而“雎鸠鸟”在水中嬉戏,一唱一和比喻和谐快乐的男女爱情和婚姻。从艺术写作的角度看,显然是要读者从象征男女结合的“鸟鱼”意象,自然过渡到对男女爱情的接受和向往。接着用女子采摘荇菜这一社会生活现象的三组连贯动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d之”兴起男子对该女子的爱慕追思之情,以及求婚心切男子由于“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赞美女子的勤劳和男子对情感克制的美德。最后男子在梦中“琴瑟友之”,即与姑娘琴瑟相吟,描绘出一幅和谐相爱的美好情景;“钟鼓乐之”敲锣打鼓把美丽姑娘娶过来,梦中实现美好愿望的喜悦心情和快乐情景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与《关雎》所代表的中国诗歌含蓄委婉地表达爱恋不同,萨福在《给所爱》中对于爱的倾诉直接而又深情,毫无粉饰。诗人用富于戏剧效果的对话方式、简单直接的风格直抒胸臆,诸如“恐怖”、“噬人”、“雷鸣”、“死”和“发疯”等刺激性词语描绘诗人的被情爱所控而导致的近乎疯狂的状态。虽然一些地方,对于极致化的情感体验,也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内心浓烈的情感,却激情澎湃而不含蓄蕴藉。该诗一开始就妒忌性地把“他”比作快乐的天神;而目的是为了倾诉:与新郎之快乐相对的是“我”的嫉妒和悲痛的心情。作为这种修辞化的情感表达,诸如,听到“你”的声音,“我”心跳得像是“恐怖在心里滋扰”,看你一眼就无法言语、头脑一片空白且面如死灰;“噬人的感情,象火焰一样烧遍了我的全身,我眼前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鸣,头脑轰轰”等。诗人对于身体反应的夸张表达和热情似火烧遍全身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情感彭发的疯狂爱恋,凸显“出我”此刻内心的绝望和疯狂。在对“我”对“他”和“你”这样单向度的三角关系处理上,诗人在诗的末尾毫无掩饰地直白,心上人“你”嫁作他人妇,“我”心无他恋,只剩下“死和发疯”。《给所爱》的这种形式创造,最大限度地呈现了西方文化崇尚身体美与身心感受的直白表达,展示了自然状态的人性之美,唯美率真而情感热烈。
三、审美体验的音韵谱写:音画意味相同而韵律节奏相异
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的音韵选择和形象画面的意义承载两方面,通过音画同感的方式,让音韵和画面相结合,从而赋予诗歌巨大的艺术张力,来提升诗歌的音韵美并展示诗歌的爱情主题,给读者带来多重审美感受。然而两首诗歌中差异性的音韵手法的选择,使两部作品的音韵旋律风格相去甚远。
《关雎》符合周礼的节数,其音韵整齐而温婉,可以说音韵如君子,斯文与品质彬彬。从音韵之美的艺术角度来看,《关雎》是一首紧凑而精致的、具有民歌特色的四言诗;每四字一行,吟诵起来都富于悠扬婉转的音乐感。尤其是文中大量使用重叠拟声词,使声音韵律的描写生动逼真,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诗歌起始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关关”这一拟声词的发音,既是鱼鹰叫声的模仿,又是重言的使用,如同民间乐队打击乐发出的器乐之音,这极大地增强了该诗语言的节奏感。同时,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也有效地增强了诗歌音乐的绵延韵味。如“雎鸠”、“参差”是双声,“窈窕”叠韵,“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语词的发音使本无拘束的爱情,获得了音韵规整的礼节,从而实现了情意、节制、音乐三者的完美契合与动态平衡。“窈窕淑女”在诗中重复了四次,“参差荇菜”重复了三次,这让诗歌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悠长,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拟声传情的生动性,表达了主人公深切的爱慕之情,给读者留下余音绕梁的审美共鸣。由此,《关雎》的这种诗歌形式的音韵谱写,对魏晋时期的骈体文和唐代的律诗形式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给所爱》是一首典型的萨福体四行诗,每四行一节诗,且前三行每行十一个音节每行五个音步,第四行半行五个音节。如“他就像//天神//一样//快乐//逍遥,他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他能够//坐着//听你//絮语//叨叨,好比//音乐。”这样有韵律的诗歌听起来欢快明亮。这种富含元音的诗行被冠之于“萨福体”。萨福这种诗性地表达爱情的方式被欧洲著名诗人贺拉斯、庞德等学习运用。《给所爱》运用了首字母押韵、谐音和短句重复,尤其是希腊语连词的重复使用,让连词发音本身悠长的声音,形成一种类似吟唱仪式咒语的韵律感,音调高亢昂扬而美妙;随之诗歌爱情的倾吐也激情似火而肆意喷发。
概而言之,上述中西两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古代诗歌追求爱情的自由体验和诗歌创作的朴素的审美风貌。《诗经・关雎》展示了华夏先民对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勇敢追求,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萨福的《给所爱》真实热烈地描摹人类纯洁自然的爱恋情感,为西方诗歌文化开创了个体化抒情的审美历程。因此,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维度,合力展示了人类情感文明和诗歌文化的多样化的审美风貌。
参考文献:
[1]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2004,41(2):71
[2]Sappho Is Burning [M].Chicago:U of Chicago P,1997
[3]经本植.中国古典诗歌写作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74175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