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激素调节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激素调节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来源:乌哈旅游
激素调节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考纲要求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1.动物激素的调节 B 2.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B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B 联系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测试内容 4.水盐调节 5.血糖调节 测试要求 A B

(1)血糖来源中,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是血糖最主要的来源,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是最有意义的去向。

(2)上述血糖氧化分解的具体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3)由血糖转化的某些氨基酸为非必需氨基酸。 (4)可直接分解产生葡萄糖的是肝糖原。 2.血糖平衡的调节

(1)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2)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①血糖浓度——高浓度,即a途径;

②神经调节——下丘脑传出神经,即b途径; ③胰高血糖素,即c途径。 (3)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

①血糖浓度——低浓度,即f途径;

②神经调节——下丘脑传出神经,即e途径; ③胰岛素,即d途径。

(4)从调节方式来看,血糖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从调节过程来看,血糖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反思①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 1 -

a.血糖浓度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低。

b.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②糖尿病的病因

3.激素的分泌调节——反馈调节(以甲状腺激素为例)

(1)分级调节

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此为分级调节。 (2)反馈调节

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特别提醒 并非所有激素的分泌调节都符合上面的分级反馈模型。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符合上述模型,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不符合上述模型,而是受下丘脑发出的有关神经的控制。 4.激素调节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2)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 ②通过体液运输。

③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5.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联系

①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②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6.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 2 -

(1)人体热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2)人体的散热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7.体温调节的结构 名称 位置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 温度感受器 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 8.体温的调节过程(略) (1)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2)寒冷条件下参与产热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前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的传出神经调节的,后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和垂体分级调节的,两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9.水盐平衡的调节 (1)抗利尿激素

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储藏于垂体中,在适宜刺激的作用下,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2)调节过程(略)

反思 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 总结 下丘脑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升降,维持水分代谢平衡。 (2)传导: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感。

(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分泌活动,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渗透压。 (4)中枢: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等。

-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