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元明清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1234~1368年共约134年。最兴盛的是散曲。
1. 特点:名族压迫和融合;文化的沟通;都市的繁荣;思想活跃(三教九流,莫不崇奉。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程朱理学。道教全真教);儒生不幸文坛幸。
2. 叙事文学的兴盛: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话本小说的兴盛;喜剧的繁荣;北方戏剧圈和南方戏剧圈。
(1)原因:唐代以来叙事性的文体包括传奇小说和变本俗讲本以呈现活跃的趋势;宋代的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专门的勾栏瓦肆;元代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诗词等不符合市民的需要。
(2)说话:宋代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元代的说话(即话本)以讲史居多。
(3)戏剧:元代走向成熟,包括南戏和杂剧。
(4)杂剧和南戏的区别:都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三个部分;都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流行地区不同
体制不同(杂剧四折,角色分为旦末净三类;南戏的宫调不作规定,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歌唱形式不定);唱腔不同(杂剧的曲调是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歌曲和中
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是东南
(5)两个戏剧圈: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南戏和杂剧共同发展的局面。
3. 元代的抒情文学:散曲
(1) 定义:与元杂剧相对而言的,剧本中使用的曲,粘连着宾白、情节,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则与科白情节毫无联系,这就是散,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2) 特点: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
(3) 分类:南曲(衬不过三,口语化和俚语化);北曲(衬字可多可少,但只能用于句头或句中)
(4) 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论》中巴散曲分为三品,即清深、豪旷和婉丽。
(5) 元代诗词:宗唐得古。
4.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自然与显畅;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大异于温柔敦厚。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一:说话艺术:“说话”就是口传故事。
1. 上古神话传说——唐代出现话本——宋代的说话:“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2. 宋元话本的分类: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文人根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改编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
二:宋元小说话本
1. 话本的体制:文本大体由入话、正话、结尾构成。
2. 题材内容:爱情故事和公案故事。
3. 特点:描写细致,生动逼真,字里行间留存说书人的风致,表现出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
三:讲史话本:又称平话(指以平常口语讲述二不加弹唱,做配件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1. 现存宋元的讲史话本:宋(《梁公九谏》、《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元(《全相平话五种》即《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
2. 特点:传统的史传文学和民间口传故事结合的产物,亦文亦野,别成一家。
四:说经话本(说经原意指演说佛书)
现仅存无名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诗”是一种辅助手段,便于听众或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的故事。
五:诸宫调(又称话本,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的说唱文学,流行于宋金时期。)
六: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的诸宫调作品,是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第二章:关汉卿
一:分类
1. 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反映元代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2. 爱情剧:
3. 历史剧
二:《感天动地窦娥冤》
1. 元代悲剧的典范:对悲剧社会的揭示(通过窦娥和恶势力的悲剧性冲突中,痛斥吏治腐败,社会黑暗);对善良弱小者遭毁灭的悲悯(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同普通人的审美品格);对自觉服膺伦理的品格的推崇,体现中国悲剧的悲壮美;对刚烈反抗精神的歌颂。
2. 雪飞白练、六月降雪、抗旱三年
3. 创作特色: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善于设置悬念;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对语言有敏锐和精细的辨析能力。
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
1.两对矛盾:老妇人和张生、莺莺、红娘的矛盾;张生、莺莺、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
2.思想: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
3.艺术特色:符合戏剧特色;个性化特点;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
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
一:白朴和《梧桐雨》
1. 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2. 主题:美好东西失去之后无法复得的寂寞和哀伤;从极盛到零落的失落感;盛衰无法预料和掌握的幻灭感。
3. 戏剧冲突跌宕起伏,笔墨酣畅优美,意境含蓄深沉,浓重的抒情性和醇厚的诗味。
4. 《墙头马上》:李千金和裴少俊在裴府后花园生活七年的故事。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反抗封建道德伦理,坚毅倔强的个性。
二:马致远《汉宫秋》
1. 曲状元:《汉宫秋》《陈抟高卧》《黄粱梦》《青衫泪》等
2. 以昭君出塞故事为原型。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拨弄的悲哀。
3. 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受全真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影响,宣扬人生在世,该与世俗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化解生活中的苦难。
第六章:郑光祖《倩女离魂》
1. 张倩女离魂陪王文举上京赶考,后成婚的喜剧故事。
2. 倩女的离魂:代表了女性对婚姻的追求和向往;现实中倩女的躯体:代表了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煎熬的无奈;灵肉分离: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不了女性追求爱情婚姻的强烈愿望,包含作者对其的歌颂。
第七章:高明《琵琶记》
1.全忠全孝蔡伯喈,有贞有烈赵五娘。(蔡伯喈辞试、辞官、辞婚)
2.主题:宣扬忠孝节义等儒家的伦理美德,来达到维系风化的目的;为蔡伯喈翻恶名(忠孝不能两全)。
3.艺术特色:人物塑造和人物心理刻画很突出(蔡伯喈等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赵五娘和礼教制度下的女性);双线结构(蔡伯喈离家后的遭遇,赵五娘在家的种种苦难)。
4.元代“四大南戏”:《金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第八章:散曲
1.体制:小令(只一个曲调);套数(即套曲和大令,有若干曲调构成的)。
2.代表作: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第七编:明代文学 明代四大奇书:西游记,水浒,金瓶梅,三国志演义。
第一节:小说
一:《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步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历史演义”即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1.《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1)三国时期陈寿《三国志》——隋代——唐宋——金元时期
(2)作者:罗贯中
(3)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1522年的240回《三国志通俗演义》,至万历年间吴观明120回的《李卓吴先生批评三国志》,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形成毛本《三国》。
2.主题: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推崇忠义。
3.“七实三虚”的虚构艺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善于铺叙。
4.主旨: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咋揉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 渴慕。
5.创作艺术:虚与实的结合;独具神采和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塑造?(突出和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舍弃性格中次要方面,创造了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手法:出场定型;反复晙染;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善用对比烘托);非凡的叙事才能(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五条线索包括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全景式的战争描写;历史演义体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6.影响:以75万字的规模,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
二:《水浒传》施耐庵英雄传奇体小说
1.《水浒传》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1)成书:北宋史实—南宋流传宋江的故事—宋末元初—元代出现大批“水浒戏”—明代施耐庵。
(2)作者: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罗贯中作;施耐庵作;施作罗续说。
(3)版本:繁本(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简本(103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120回本和不分卷本)。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要站位70回本,删去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一梦作结,名为《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2.主题思想:(1)孔子孟子中(全忠全义和不忠不义的矛盾):梁山水浒——周人根据地周原水浒;宋江起义军——周人正义之师;宋江反抗官府的举动——革命的行动。(2)官逼民反,乱自上作。(3)是农民起义的史诗,也是为市井细民写心。
2.“忠义”的主题:是时代指导思想的使然(儒家思想忠孝节义);是应对主流社会的舆论。
3.水浒是一部“快书”和“愤书”:“快书”指个人报仇雪恨之快,行侠仗义和勇于助人之快,打破一切束缚、开创一片新天地之快。“愤书”指个人与大家国家的愤怨。
4.思想局限:“三国水浒气”指一种无是无非、麻木不仁、男尊女卑、不讲秩序、漠视公权、蔑视生命的陈腐落后的不良习气。
6.创作艺术: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结构。
三:《西游记》
1. 成书、演化和版本
(1) 成书:唐贞观玄奘天竺取经,归国后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其弟子惠立、彦悰编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
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元末明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首次出现猪八戒,深沙神改称为沙和尚——明代吴承恩
(2) 版本:现存最早的是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100回本。
2. 主题:宣扬心学,明心见性即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三教合流(用心猿来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来作为孙悟空的别称,“求放心,致良知”的心学。孙悟空大闹天宫—放心,被压于五指山下—定心,西天取经成正果—修心的过程);整体性寓意和局部性象征;有限度而不自觉的赞颂了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
3. 创作艺术:极幻与极真;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戏言寓诸幻笔。
四:《金瓶梅》 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1.创作时代和作者
(1)万历年间,兰陵笑笑生作(有王世贞,李开先,贾三近,屠龙,汤显祖,王稚登等说法,但缺乏确凿的证据)
(2)最早的刊本是万历《新刻金瓶梅词话》即“词话本”或“万历本”——崇祯年间《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的“崇祯本”——清康熙年间张竹坡《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的“第一奇书本”或“张评本”——1926年的“洁本”
2.主题:宣淫说;讽喻说;戒淫说;揭露说;暴露说;自然主义说;新兴商人悲剧说。
3.书名由潘金莲、李瓶儿和庞春梅的名字合成。
4.张竹坡评论说是在普遍的联系中把矛头集中到封建的统治集团和新兴的商人势力,触及到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因而具有相当的深度。
5.创作手法:寄意于时俗;从歌颂到暴露;人物性格的立体化;网状结构;妙用家常口头语;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增多,很细致。
五:汤显祖
1. 思想:早年(正统儒家思想,神仙佛老思想)——中期(尊情抑理)——晚期(反对陈朱理学,张扬个性)
2. 《牡丹亭》杜丽娘,小丫头春香和柳梦梅的喜剧故事。人物性格的冲突和浪漫主义风格;以情反理,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等文化含义。
3. “临川四梦”:《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
第二节:诗文
一:前期:台阁体和茶陵派
1. 台阁体:从永乐到天顺年间,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垄断了文坛。他们的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所用文体以诗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由于他们均为台阁重臣,地位特殊,故使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以致沿为流派,称台阁体。
2. 茶陵派: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讲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了一个以李东阳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诗风仍属台阁体余波,但李不满于台阁体的无病呻吟、千篇一律的纤弱文风,主张以杜甫的诗风来加以匡正,并且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具有脱离台阁体公式形式的意义,成为从台阁体向前七子之间的过渡人物。
二:中期:文学复古
1.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羣体。李梦阳和前七子,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体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拟古主义的道路。时政题材中危机感与批判意识。庶民生活的体现。
2. 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以王世贞为核心,还包括李攀龙、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又称“嘉靖七子”。继承了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强调以汉魏和盛唐为楷模,提倡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3. 归有光与唐宋派:明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由王慎中、唐顺之(理论)、茅坤和归有光(创作)。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三:晚期:公安派和竟陵派
1. 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 竟陵派:匡救由于仿效公安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俚”的弊病,竟陵派因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不来自诗人的胸臆,而来自古人的篇什,所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第八编:清代文学 “清初三大家”即纳兰性德、陈维崧和朱彝尊
第一章:诗词
一:遗民诗人: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二:吴伟业和“梅村体”
1. 梅村体: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在继承元、白的基础上,自称一种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吸取歌行体的写法,重在叙事,以怆怀故国和感概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
写人,多了情节的变化。《圆圆曲》
2. 纳兰性德:“国初第一词人”
三、王士祯和“神韵说”:清初,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从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和明代严羽的“妙悟”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中寻找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神韵说”。“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更多地关注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意境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
四、性灵派:清代中叶,真正与宗唐、宗宋的道统文学观相对、继承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的,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袁枚接过公案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从强调个人性情出发,在文学史观上他主张文学进化论,认为每个时代都应当有自已的文学。他对清代以来的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等予以全面的批判和排斥,表现了反传统、破偶像、反摹拟、求创新的特点。代表人物还郑燮、赵翼和黄景仁等。
五、义法说“义法”是方苞的文学见解。他认为作文要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是说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方苞主张要写好文章,必须学习古文的法则,必须向古代学习。这既是道统又是文统,是道统和文统相结合的完整的体系。
六、肌理说:翁方纲既不满于王士祯“神韵说”之空泛,又不满于沈德潜“格调说”的食古不化,提出“肌理说”对二者加以匡正。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实际上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来充实诗歌内
容,达到义理与文理的统一。这是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再版,是以学术代替诗歌创作的一条歧路。
七、桐城派:是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国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八、浙西派: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号为“浙西六家” ,他们标榜醇雅、清空,以婉约为正宗,贬低豪放词派,认为词“宜用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因此在创作中忽视词的内容,注重词的格律精巧,辞句工丽,及孤僻典故,艺术上追求“幽新”风格。由此形象有些破碎,内含晦涩。但也有一些清清新之作。
九、常州词派: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及周济等崛起于词坛。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比兴寄托。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和浙西派的轻弱,他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要求词要通过比兴手法达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要求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由于张惠言的重大影响,这种理论在当时相当流行,张琦、周济、董士锡、周之琦等积极追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
十、竟陵派:由于仿效公安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竟陵派因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他们继承了公安
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不来自诗人的胸臆,而来自古人的篇什,所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十一、格调说:清中叶的沈德潜不满于王士祯“神韵说”内容上的空疏和所握上的虚无缥缈,提出了“格调说”对其加以匡正。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观念。他力主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提出“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感神明”的口号,使诗歌为封建统治服务。
第二章:小说
一:《聊斋志异》
1.主题:揭露社会黑暗,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的爱情;有教育意义和哲学意义的寓言故事。
2.艺术手法:“用法传奇,而已志怪。”——鲁迅
3.手绘本—铸雪斋抄本—青柯亭本—三会本
二:《儒林外史》
1.科举制下的文人图谱:
儒生形象:热衷功名,可怜可叹的腐儒:周进、范进
迷信八股,独守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马纯上、王玉辉
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匡超人、牛浦郎
官绅形象:贪官污吏:王惠
土豪劣绅:严监生、
道学儒生的虚伪:王仁、王德
形形色色的假名士:娄三、娄四、杜慎卿
真儒明贤:任绍光、詹博士、
市井奇人:杜少卿
3. 叙事艺术:人物多,空间广,历时长,篇幅短;虽似短制,任是长篇;讽刺艺术:来源生活的真实;悲哀交加的美学风格; “婉而多词”的讽刺手法。
4. 主题:礼乐兵农的改造的失败;讽刺社会。
三:《红楼梦》
1. 主题:反封建主义;对青春爱情新生和理想的赞美;描写妇女命运,表达对女性的崇仰,批判男尊女卑;
2. 研究派别:考证派、索隐派、评点派。
3. 叙事艺术:写实和诗化的融合;(多条线索)浑然一体的网状结构;叙事视角的转变;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4. 结构意义:彻底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
第三章:戏曲
一:《长生殿》 洪昇
1. 主题:展现帝妃情缘;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情缘总归虚幻,点出文章主旨;对忠臣义士的赞美和权贵奸臣的揭露。
2. 创作手法:诗意的描写;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以钗钿为线索。
3. 同以往同题材的作品的突出点:以情为中心,并将情从故事中抽离;将李扬爱情故事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
二:《桃花扇》 孔尚任
1. 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弘光小朝廷兴亡的历史面目。借离合之情,表兴亡之感,国家至上的理念。
2. 李香君:坚贞的节操,爱国,反抗精神。
3. 展示国家和君臣民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