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乌哈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乌哈旅游
第10卷第4期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v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 V01.10 No.4 Dec.201l 2011年12月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赵彩红,姜小军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产业集聚区建设对促进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及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实现各 地区区域经济增长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为今后发展提出了 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产业集聚 DOI:10.3969/j.issn.1672—0342.2011.04.015 中图分类号:F1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42(2011)04—0052—05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 广东的家具产业集聚、江苏的纺织品产业集聚以 及重庆的摩托车产业集聚等的发展,都对当地经 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可以看出产业 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一兴工业大省,如何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 境为代价发展河南经济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 任务,如何保持河南经济持续发展,成为全省人民 面临的重大课题。200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做 出决策,将加快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重要抓 手,推动全省经济在后危机阶段保持又好又快发 展。到2020年,要把产业集聚区建成省内各区域 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现代 产业集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题区域,成为带 动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和中原崛起的主导力量。 理论和实践证明,积极有序地推进产业集聚区发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分布 目前,河南在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冶金、工艺 陶瓷、纺织服装、煤炭、化工医药、汽车配件等许多 行业形成了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河南对全省 312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规范整合,初步确认了 180个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从数量分布看,这180 展,有利于促进企业聚集,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同样在我国,随着 个产业集聚区在河南省内各个城市分布较为均 匀,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河南省各市产业集聚区数量 收稿日期:2011—11—23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433)。 作者简介:赵彩红(1974一),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 行政管理。 52 赵彩红,姜小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市中,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额除济源市外,均 超过了100亿元,其中超过400亿元的有郑州市、 商丘市、洛阳市和南阳市,分别为545.63亿元、 490.68亿元、474.35亿元和469.52亿元,如表2 所示。 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5330.83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增速远高于全省 投资增速。产业集聚区投资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 投资的38.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071.22亿 元,占全省基础设施总投资的33.4%。18个省辖 表2 2010年各省辖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三)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经济规模状况 年提高2个百分点。18个省辖市中,产业集聚区 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 主营业务收人12368.75亿元,比上年增长 37.2%,增长速度高于全省7.9个百分点,占全省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4.3%.比上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的有 11个市,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在35%以上的有10 个市,如表3所示。 墨3 2010年各省辖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区间分布集聚区个数 省辖市 (亿元) 比专 长(%)  1及及以下 … 。4以L下 ̄ lo-5。亿元5~  oo 4L ̄100—一 2oo 4L ̄ 2及0及以0 k  全省合i f 郑州T 开封T 洛阳T 平顶山T 阿 安阳f 鹤壁T 新乡T i 焦作f i 濮阳T i 许昌T i 漯河T i 三门峡T i 南阳f i 12368.75 1301.04 425.72 2039.38 607.92 696.66 223.78 938.54 929.89 351.84 669.14 752.22 626.13 704.09 37.2 34.6 34.8 35.4 29.6 34.6 57.4 31.5 36.4 40.5 38.8 27.1 46.9 48.3 23 2 3 3 2 l 1 1 1 1 1 2 2 2 74 2 4 3 3 2 1 4 2 6 1 2 1 8 49 8 3 5 2 3 1 4 3 1 4 2 2 3 2l 1 1 2 2 1 4 1 1 I 3 1 I 2 13 2 4 2 2 1 1 1 商丘 i 信阳 i 周口 i 驻马店 i 318.71 443.60 534.21 493.22 62.8 46.8 60.9 22.7 1 8 11 5 10 1 1 4 2 济源 i 3l2.66 27.7 1 53 第10卷第4期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0I_l0 No.4 2011年12月 综上所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河南省各产业 集聚区以项目带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体 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建设成效显著,呈现良好快速 发展态势,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 且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成效明显,促进了农村 人I:3向城镇转移¨J。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聚区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产业集聚效 应日益显现,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承接 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成为我省推进工业化、城镇 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但是,当前发展仍然存在发 展定位和特色主导产业不尽合理,宏观经济效益 不明显,忽视资源和市场条件约束以及体制机制 不顺畅等问题。 (一)发展定位和特色主导产业不尽合理 由于起步晚,有的产业集聚区在主导产业选 择上分析不科学、不深人,甚至不符合国家和我省 的产业政策及当前产业发展潮流。有些特色产业 规模小,行业不集中,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善,上 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 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没有形成产 业集群发展,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差,特色主导产业 不够突出 。 (二)企业结构不合理,分工协作的网络尚未 形成 河南省是个以农业、粮食为主的大省,新兴工 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这种结构在发育之初,就形 成了以倾斜于中央计划直接调控的大中型骨干企 业为主的企业规模结构,产品以外销为主,生产协 作链也部分甩在区外。而地方性小企业则规模不 足,生产要素短缺且质量差,其产品主要在本地寻 找出路,很少得到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辐射效应。 企业间无法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也无法通 过企业间的共生互补效应来形成高效的专业化分 工与协作的地方合作网络,这对于产业集聚十分 不利。 (三)忽视资源和市场条件约束 一些产业集聚区只在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和原 则上强调科学发展,并没有落实到实际建设中去, 忽视资源环境约束和市场条件变化,发展方式粗 放,建设规模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如:有几 个以高耗水的化工、纺织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在 总体规划初评时并没有考虑水资源供给和水源地 54 建设问题;有些产业集聚区现有电解铅规模已经 足够,但却忽视国务院出台的抑制电解铅等六大 行业产能过剩的政策,依然扩大规模,丝毫不考虑 政策调控的影响。 (四)产业集聚区发展规模不足 我省产业集聚区营业额在200亿元以上规模 的仅有26个,营业额在100亿元—2o0亿元之间 的仅有44个,10亿元以下的仍有28个之多,与 目标有一定差距。并且很多集聚区产业关联性不 强,集中度不高,缺少像广东家具集聚区、江苏纺 织集聚区等较大规模的专题集聚区,不利于产业 集群式发展和促进竞争,集约程度低,不能很好地 节约利用资源,循环经济规模不够,带动作用弱。 (五)创新能力不强 我省很多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还属于传统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所占比例偏低,产业 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素质不高,多数处于产业链的 末端,绝大部分行业是低技术行业。随着竞争的 日趋激烈,行业的整体利润下降,特别是研发、人 才、品牌等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还很不够,创新 能力滞后于生产能力的发展。 (六)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制约特色产业的发 展 我省的新兴产业大部分集中在郑州、洛阳等 地区,虽然区位上有了一定优势,但由于产业集聚 区建设时间短,特色产业发展时间短,引进人才的 软环境建设滞后,导致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依然非 常短缺,严重影响了新兴特色产业的发展。随着 光电产品、生物医药、多晶硅、单晶硅、半导体等产 品进人产业化生产阶段,也需要大批高技术及管 理人才和技术工人提供支撑。而企业对研发资金 的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导致企 业的融资渠道不畅,发展资金缺乏,也制约了特色 产业的发展 。 (七)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由于集聚区建设起步较晚,没有比较成熟的 经验,且产业集聚区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协调 繁杂。目前,多数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编制不统一、 人员不到位、机构不健全、职能不清晰、权限不明 确,需要协调的事务多,工作效率低。这种现状与 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壮大不相适应。部分产业 集聚区,尤其是县域级的产业集聚区虽然具备一 定的管理权限,但与相关部门职能交叉,在行政区 划和责任权限上,与所在乡镇之间存在多头管理、 赵彩红,姜小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产业集聚区对区域 范围内隶属于其他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村庄大 都只有协调权,没有决策权,导致工作效率较低, 影响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三、促进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对策 目前各省区都在积极整合资源,扩大优势,谋 求在区域博弈中赢得主动,尤其在2011年1O月, 国务院下达《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 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后,给河南省 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一)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 汇集更多政策资源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发 展战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 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省上下对中原经 济区建设认识统一,干劲十足。产业集聚区发展 正逢其时,把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部崛起的政 策进行整合,研究出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 促进产业集聚区大发展的政策,充分借鉴其他地 区发展产业集聚区的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总 之,要推动产业集聚区尽快做大做强,成为中原经 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产业支撑 . 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单位平方公里建成 面积产出11.17亿元,产出最高的济源市每单位 平方公里建成面积产出29.50亿元,产出最低商 丘市和开封市,每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产出不足 5亿元,相差近6倍。这反映出一些产业集聚区 的集约发展水平不高,产出强度偏低。今后要明 确每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选准选好主导产 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合理配置产业发 展层次,强化企业专业化分工和密切协作,加快完 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 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加快打造融入全球产业 链价值链、具有突出比较优势和带动能力的产业 新高地。 (三)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 相结合 以产业集聚区发展实现工业化,以产业集聚 区发展带动城镇化。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要 与城市建设相呼应,产业集聚区拉动就业,城市强 化宜居功能,形成经营者和产业工人在产业集聚 区创业,在附近城镇安家相得益彰的协调发展格 局。要坚持产业集聚区与新农村建设相呼应,促 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土地资源整合,保障农民 安居,实现耕地稳定,走发展工业与保障粮食生产 相协同、既促进就业又保障安居相得益彰的发展 路子 。 (四)建立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 着眼于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提 高,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和 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两个技术创新平台。要以 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形成企业 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 有效机制。省科技专项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 金要优先支持集聚区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项目; 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要优先支持集聚区 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围绕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选择技术攻关课题,组织行业关键技术、工艺研究 开发,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引导群内 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 力度,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基地,发展创新型集聚 区。完善集聚区集聚机制,强化服务,优化集聚区 内创新体系,实现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跨越式发 展 。 (五)促进人才资源的集聚 倡导“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观念,充分尊重 人的价值。从区域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做好以 下工作。一是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人力资源的 聚集。通过重大投资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 对人才聚集进行牵引和规划。二是充分认识并发 挥地方优势,通过经济发展重心的差异化和产业 组合的结构化来实现人才需求的差异化和结构 化。三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集聚区企业发展结 合起来,加大集聚区企业用工需求的培训支出力 度,使培训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更容易就业,同时, 要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来吸引 人才。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根据发展战略来确定 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 置。 (六)完善管理模式,构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 政策支持体系 本着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尽快完善管理 体制,提高运行效能。建议省编办出台规范产业 集聚区机构编制管理的相关政策。根据产业集聚 区的行政区域、人口数量、基础设施投入规模、财 政总收入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编制配备领 55 第10卷第4期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V01.10 No.4 2011年12月 Dec.201l 导职数、机构、人员数量和管理权限做出规定,进 一贡献。 步推动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明确 些产业集聚区发展成功的实践证明,地方政府 政府的职能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定位是关键。 一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集聚效 通过产业政策导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营造区 域创新环境,推动区域内外的金融、技术、信息服 应不断增强[EB/OL].(2009—04—20)[2011—08— 2O].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1 10419— 402720072.htm. 务等组织机构与本地产业合作,激励企业创新等 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能够促进产业 集聚区更好发展。 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既是齐心保增长的现 [2]郭新芳.探析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 [3]杨贞,李建立.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 对策[J].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2009,(6). [4]沈振剑.河南区域经济优势分析与中原崛起的若干思 考[J].平原大学学报,2005,(5). [5]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 指导意见[z].豫政[2010134号. 实需要,更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长 远之策。要通过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不懈努力, 真正使产业集聚区成为河南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 要载体,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为 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 [责任编辑赵冬玲]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ZHA0 Cai-hong,JIANG Xiao-jun f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yuan 459000,Henan)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 promotion of Central China and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Especially in the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all regions,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ic growth;industry cluster 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uhaninfo.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