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日本唐宋文学研究动态考察(2017)

日本唐宋文学研究动态考察(2017)

来源:乌哈旅游
•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曰本唐宋文学研究动态考察(2017)

尚永亮蒋旅佳*

摘要

:日本学界2017年度唐宋文学研究最令人瞩目的,仍数白居易研究。在作品解

读、文学批评与观念研究、作家生平考辨、影响接受与日中文学比较研究、版本文献与书籍 史、学术史研究、地方书写与诗迹考察、元典译注与读书交流活动、学术论著双向译介等方

面,日本学者均产出丰赡的研究成果,研究视角和方式多样,并形成若干特点:其唐宋文学 研究多基于日本本位,学术视野由中国、日本扩大到整个东亚;注重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与 考辨,特别留意新材料和新方法的使用,于文本细读中见微知著;学者之间合作交流密切,形成集团协作化、主题探讨式、持续高效型的研究模式。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部分曰 本学研究选题琐碎重复,偏于技术化而缺少深广的文化情怀等现象,也值得反思。

关键词

:日本唐宋文学研究(2017);研究述评;启示与反思

尽管日本学人普遍认为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正日趋边缘化[1](P3°6),然而这丝毫

没有影响其在世界汉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本文以2017年为时间节点,考察日本学界 的唐宋文学研究概况,并借助异域研究和他者视野,结合相关领域日本学人的研究传统, 向国内学者介绍日本学界的研究动向。在介绍相关研究成果时,力求横向关注日本学界 区别于中国学界的新动向,同时纵向辨析这种新动向赖以形成的学术传统,以期为相关 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白居易及其创作

日本白居易研究历史悠久,充满活力。[2](P9)据统计,其每年产出的白居易研究成果 已远超中国。[2] (™3)而2017年度最令人瞩目的,仍数白居易研究。

本年度,《白居易研究年报》(以下简称《年报》)继续以“特集”方式揭载白居易 研究最新成果,同时放眼世界,关注其他国家研究动态。第17号的主题是“书迹与绘 画”。陈聊通过考释书写底本和逸诗,揭示了尊圆亲王书白氏诗卷的文献价值(《尊圆亲

•■作者简介:尚永亮(1956 -),男,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为汉唐文学。蒋旅佳(1987-),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唐宋 诗文与诗文批评。

• 44 •

曰本唐宋文学研究动态考察(2017)

王书白氏诗卷的文献价值——围绕书写底本诸问题及逸诗〈看棋赠人〉的相关考释》);

小林宏光以鸟窠禅师为关注对象,将白居易问答图在日本的接受情形予以考察和梳理 (《鸟窠白乐天问答图与白乐天像的去向》);泉纪子从诗、画关联角度探讨平安时代白诗 对《伊势物语》的影响,由此介人和歌的交流与创造研究(《白居易诗与〈伊势物语〉 (绘画)——

诗、画与和歌的交流和创造》);池泽一郎透过田能村竹,展示白居易的影

近世日本文人之诗书画三绝》)。日本学人还翻译了三

响因子(《田能村竹与白居易——士——

篇外国学者的论文,以突出“书迹与绘画”主题:查屏球《从西域之佛到东土之隐

宋代维摩诘图题诗之变迁》(渡部雄之译)、衣若芬《无学祖元赞〈白乐天像〉之

文图学的研究》(森冈缘译)与文艳蓉《白乐天诗文书迹拓本之古记录》(钱心怡译), 虽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基于诗、书、画这一主线,剖析细密,各具胜解。

第18号的主题是“饮酒与喝茶”。下定雅弘以《关于〈白氏文集〉中的“茶”和 “酒”的研究》为题,将陶醉与觉醒、非日常性的饮酒与日常性的喝茶,构成对比关系, 启人思维。与此相关,本集所收其他论文也都饶有趣味,如埋田重夫的《关于白居易的 饮茶诗》、石塚修的《白乐天与茶掛》、高桥忠彦的《“一瓯茶”与“七碗茶”——

中国

茶文化中白居易的重要性》、北山圆正的《白居易与平安时代的茶诗》诸文,或立足文 本分析,或联系特定时代,或借助文化史视野,从不同角度详论了白居易与茶的关联及 其特点。此外,山田和大在白居易茶诗之外,进一步将研究视野延伸到韦应物身上,探 究韦诗之茶主题表现与吏隐意识的关联(《关于韦应物诗中的茶——

茶的表现与吏隐意

识的关联》);太田亨则注目中世禅林文学,对其中与茶相关的重要典故一一梳理,展示 出茶文化在日本的面相(《日本中世禅林文学中与茶相关的典故表现》)。关于“饮酒” 主题,该集收录了诸田龙美《重读〈醉吟先生传〉——《浅谈〈源氏物语〉须磨卷中白诗与道真诗的接受——例》、下定雅弘《浦上玉堂对白居易的敬慕——

尝试从对话考察》、新间一美 以“琴诗酒”与“雪月花”为

围绕琴和酒》、本间洋一《白居易的饮酒

诗与平安朝汉诗》诸文,分别对白文名篇《醉吟先生传》、“琴诗酒”与“雪月花”两组 勾连白诗和菅原道真诗的物象、江户时期浦上玉堂以“琴”与“酒”为纽带建立的与白 居易的关联、平安朝汉诗对白居易饮酒诗的接受诸端,展开考察,多具新意和情趣。而 金文京的《白居易的酒与茶诗——

从山人文学角度出发》一文,则打通酒与茶的关联,

将白居易相关诗作置于山人文学的视野中加以审视,探究其价值与影响,也是一篇可以 一读的佳作。“书迹与绘画”“饮酒与喝茶”专题论文之外,《年报》还刊载了两篇另一 主题的论文:张砚君《白乐天文殊化身说的生成与发展》(第17号)与李现《菅原道真 齐物观的形成——

从〈北溟章〉观察白居易诗的影响》(第18号)。这种选题,因为有

新的角度,所以较能启迪读者的思维。

本年度其他学术刊物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高桥良行《白居易饮酒诗对“一 杯”的偏爱》(《中国诗文论丛》第36集)一文,从诗语角度,发现白居易从“一杯” 中找到饮酒的愉悦和身心的幸福,给读者带来一种幸福感的认同。土谷彰男《白居易青 年时期的精英意识——

就“惭愧的表述”与韦应物进行比较》(《中国文学研究》第43

期)对比韦应物文学作品中惭愧之情,白居易则表露出对任命者所怀的愧疚感,并将这

■ 45 ■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soig年秋之卷

种自发的、具有实质性的个人意识内化其中,由此促成《新乐府》五十首的诞生。此 外,东北大学中国文学谈话会第二回至第三回,工藤龙太朗分别发表《白居易与科举》 (5月23日)、《白居易诗文中的科举》(10月31日)二文,对白居易诗文与科举的关系 加以梳理和论述。富嘉吟《论〈白氏文公年谱〉所收“旧谱”》(中国艺文研究会10月 15日会)则立足文献考辨,就白氏“旧谱”情形予以论说。

白居易作品的译注方面,有泽崎久和《晁迥〈法藏碎金录〉所收白居易相关资料译 注稿》(一)(二)(《年报》第17号、第18号)两文。这是一个持续的工程,相关成 果会持续更新。此外,《年报》第18号还载有金泽典子《〈白氏长庆集卷第二十二〉翻 刻•附诸本校异》一文。

2017年度的白居易研究,还注重以书评方式追踪介绍相关新著。工藤龙太朗重点推荐 了下定雅弘的新著《白居易与柳宗元——(《浅谈下定雅弘氏〈白居易与柳宗元——

乱世中的人生赞歌》(岩波书店,2015),对著者 乱世中的人生赞歌〉》,东北大学中国文学谈话

将白、柳二人所作对比考察及由此揭示的人生遭际、生命结局等不同情形,予以中肯评述 会)。大渕贵之则追踪中国学界白居易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新材料与新方法的角度,肯定了 文艳蓉《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一书的学术成就(《文艳蓉著〈白居易生平与创作 实证研究>:日中两国的新资料与研究手法的活用》,《年报》第18号)。

伴随着相关资料的译注推广,研究视野的逐渐拓展和新方法的引进,白居易研究呈 现出不断推进深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日本学人也时时回过头来,对相关研究进行反思 总结,综述评论。《年报》第17号、第18号分别所收下定雅弘、中木爱合著、分著的 《战后日本的白居易研究》(2015、2016)、《关于日本文学所受白居易影响的研究》 (2015、2016)诸文,即是这类回顾、总结、反思的文章。高松寿夫曾指出,白居易研究 “是一个可以从时空两方面纵横无尽展开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4](P9)。就当下日本学 界的白居易研究而言,此语反映了白居易在异域所受重视程度,展示了白居易思想意识、 文学创作所具有的深广内涵。

二名篇、名句、关键字词与主题内容

围绕名篇、名句、关键字词,深人解读文本,是从事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基本出发点, 日本学者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日本中国学会2017年度《研究集录》收录远藤星希 的《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之意味》与甲斐雄一的《连作诗之精 度——

陆游〈庵中晨起书触目〉四首分析》,采用精读的方式对李贺、陆游诗歌文本进

行译注并对诗歌主题内容加以详细解析;大桥贤一《“浮”字——杜甫〈登岳阳楼〉“乾 坤日夜浮”之解释》(中唐文学会平成29年度大会)从“浮”字入手,阐释“乾坤日夜 浮”句的内涵,后藤秋正《论杜甫诗中的“凫”》(《中国文化:研究与教育:汉文学会 会报》第75号)将笔触延伸至杜甫全部诗歌,以探究“凫”的呈现表达。同类研究还 有铃木政光《温庭箱〈商山早行〉的景物表现——以“鸡”“凫雁”为中心》(东北中 国学会第66回大会)、大山岩根《司空图诗作中的“狂”——以〈狂题十八首〉为中

■ 46 ■

曰本唐宋文学研究动态考察(2017)

心》(东北中国学会第66回大会)、东圣悟《论韩愈〈短灯檠歌〉》(东山之会6月17 日)等。此外,种村由季子《郭震〈宝剑篇〉与武则天的嵩山封禅》(九州大学中国文

学会第296回中国文艺座谈会)与《宋之问〈明河篇〉与初唐的公主们》(中唐文学会 平成29年度大会)两文,以文史互证的方式探讨《宝剑篇》与武则天嵩山封禅、《明河 篇》与初唐公主的关系,均能由小及大,见微知著。

单篇文本之外,围绕某一作家作品主题类别展开分析的论文亦有不少。保莉佳昭 《苏轼词中农村风景描写考论》(《综合文化研究》第22卷第3号)以内容呈现与修辞艺 术为中心,阐明苏词农村风景的描写特点。此类研究,中国学界已有学者关注,但日本 之前却尚未有见。田中京重点关注盛唐边塞诗歌中望乡主题的表达(《论盛唐边塞诗中 的望乡诗》,中国艺文研究会1月29日);黄夕子专意于元稹伤悼诗研究(《元稹伤悼诗 的研究》,中国中世文学会6月15日);黑田真美子则利用韦应物和妻子墓志这一新资 料,探讨韦应物悼亡诗的特质和意义(《韦应物诗论——号)与《士人描写诗论的可能性——

以悼亡诗为中心》,汲古书院

2〇口年版)。川口喜治的《浅谈李颀的士人描写诗》(《山口县立大学学术情报》第十

以李颀的士人描写诗为中心》(东山之会7月29

日),通过细读李颀诗歌中的士人描写,探究士人形象诗论的可能性。

大井幸本年度发表《论庆历后期的梅尧臣诗》与《论梅尧臣的联句》(《中国中世文 学研究》第69、第70号)二文,前者发现梅尧臣庆历后期有意改变诗歌的吟咏对象和 吟咏方式,导致诗歌风格的转变;后文通过考辨联句的创作系年,将诗人之间的吟咏互 动、人际关系变化与诗歌风格变迁联系起来,并将其文本与韩愈、孟郊联句对比分析, 揭示了梅诗注重日常生活细微之物的创作特点。同氏另一会议论文《梅尧臣的日常 咏——以梅尧臣与谢景初诗作为中心》(中国中世文学会5月11日会),沿着谢景初曾搜 集梅尧臣诗并编次成集这一线索,考察了谢、梅等人的唱和之作及其日常吟咏情形。这 三篇文章选题相近,都关注到梅尧臣诗歌日常吟咏对象的变化。同样的倾向在其他学者 那里也有呈现,如蒙显鹏于九州中国学会第65回大会发表《黄庭坚与竹》一文后,将研 究范围进一步拓展,将《北宋诗中的墨竹》(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第293回中国文艺座 谈会)纳入视野,形成前后相关、层层推进的研究态势。

三文学观念与创作批评

渡部雄之关注的是宋初文风,他的两篇文章通过对《重刊绛守居园池记序》的解 读,展示了北宋初期古文家反对“怪奇”表达,推崇“平易”文风的审美倾向(《宋初 古文家的“平易”志向》,中国中世文学会2月9日例会;《宋初平易派古文家与“怪 奇”古文》,中国中世文学会5月11日例会)。他的《无理念的“怪奇”——

论排斥太

学体的理由》(《中国中世文学研究》第70号)一文,则侧重考察中唐至北宋初期的怪 异潮流,认为太学体之“怪异”没有任何理念依据,也不具备任何积极意义,甚至连作 者自身都不认同;欧阳修对太学体的排斥,恰好可以表明,只有作者抱着强烈的问题意 识和坚定的理念进行创作,其作品才能闪闪发光。松原朗《杜甫的贵族意识》(《中国诗

■ 47 ■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soig年秋之卷

文论丛》第36集),认为受继祖母门阀观念影响,杜甫对襄阳杜氏的族系发展尤其关注, 显示出强烈的门阀意识。叶山恭江《论唐代传奇〈莺鸾传〉中的反复表达方式》(中唐 文学会平成29年度大会)一文,重点考察元稹《莺莺传》中反复这一表现手法,并由 此论述了此一手法与人物思想表达之间的关联。

声韵格律是诗词研究的要项,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日本不少学者在这方面术有专 攻。丸井宪本年度发表《杜诗“双声叠韵对”新考——应用〈文选〉的理由》(《中国 诗文论丛》第36集)、《论清代周春对杜诗叠韵词的判断标准——参考慧琳音》(《中国 文学研究》第43期)二文,对杜诗双声叠韵对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丸井宪依据初唐 《王仁昀刊谬补缺切韵》完本及中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对此类韵母不一致的例子重作 验证,结果显示王氏体系下“叠韵正格”比重仅有五成,慧琳体系则上升了三成,由此 见出周春《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的判断标准近八成较为妥当。村越贵代美《论黄庭坚 诗词的用韵》(《风絮》第14号)、橘千早《对苏轼词的形式初步的考察——以慢词〈哨 偏〉〈水调歌头〉〈满庭芳〉为线索》(《风絮》第14号)二文,或从用韵角度,或以慢 词为中心,分别考察了黄庭坚、苏轼的相关作品,有新意,有深度。

宇佐美文理《杜甫诗歌中的视觉问题》(《日本中国学会报》第69集)聚焦于杜甫 诗的风景呈现方式,认为创作主体捕捉风景将其呈现在诗歌中,与自然原生的风景产生 差异,在艺术性的表达中获得了新的意义。三好桃子《论李贺诗中的“寒冷”表现》 (《东北大学中国语学文学论集》第21/22合并号)发现李贺诗借助“冷”“寒”等字词, 引起人们的触觉联想,将复杂的内容转变为读者可以亲身体验的内容。铃木政光《唐诗 中情景表现的变迁——同的姿态。

小田健太《李贺诗中的“花作骨”的批评效果及其渊源》(《筑波中国文化论丛》第 36号)指出:“花作骨”其实是“华•实”和“风•骨”两种评论用语的交织组合,产 生兼具诗歌评论和人格赞美的批评效果。伊崎孝幸《试论韩愈〈送孟东野序〉——以 “不平”概念的分析为中心》(《中国文学报》第89册)通过研读原文的创作语境,从后 世多样化“不平”概念阐释中寻求其最初内涵;他的另一篇文章《论司空图文学论的历 史定位:从滋味论到“格”论、“体”论》(《名古屋大学中国语学文学论集》第30 辑),则从传统的司空图滋味论中发掘隐藏其中的“格”论、“体”论等文学批评内涵, 以此确立司空图文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中的历史定位。

此外,剑持翔伍《论唐代论书诗中的书体观》(中国文化学会6月24日大会)、西 山猛《敦煌变文中的“东西”诸相》(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第292回中国文艺座谈会)、 高井龙《〈伍子胥变文〉(拟)写本研究》(《学林》第65号)、许培俊《从史传中摆 脱——

柳宗元“传”的研究》(中国中世文学会12月14日会)等文,分别围绕唐代的

论书诗、变文、传记文等文体样式展开讨论,一方面考察其文体特点,一方面探究其中 流露的文学观念。钟东《论道教文化与唐明皇游月宫故事》(九州大学《文学研究》百 十四辑)将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纳入道教文化视野来审视,指出其步虚、游月奠定了帝

■ 48 ■

从盛唐到晚唐》(《东北大学中国语学文学论集》第21/22合并

号)指出盛唐诗中已趋成熟的情景描写,在中晚唐诗人诗作中差异明显,创作呈现出不

曰本唐宋文学研究动态考察(2017)

妃故事的类型,荒诞中隐藏着为人遗忘的文化意识,贯注着富于象征性、包蕴性的母题。

四作家生平与创作活动

作家生平及基础文献考证方面,本年度也涌现出一批文章。泽田优子的《唐代女流

诗人鱼玄机的人物形象》(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第293回中国文艺座谈会)、熊海英的 《宋自逊的家世、生平与交游、创作考论》(日本宋代文学学会第四回大会)、陈燕的 《宋代的女性诗人与佛教——

以朱淑真为例》(《亚细亚游学》第207号)、陈狲的《萧该

事迹及其〈文选音〉小考》(《中国中世文学研究》第69号)等,分别就鱼玄机、宋自 逊、朱淑真、萧该等人之家世、事迹、交游、创作等进行考察,并在前人基础上有所 推进。

将作家生平、身世遭际与创作活动挂钩,附以广阔的社会背景,以深化对人和文的 多元认知,是古代文学研究中常见的方法。荒川悠《论刘禹锡左迁至连州前创作态度的 变化》(筑波中国学会5月1S日例会)与《论晚年刘禹锡的自我意识》(筑波中国学会7 月13日例会)二文,分别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对刘禹锡贬谪连州时的创作态度、刘禹锡 晚年的自我意识进行探讨,有一定新意。浅见洋二《言论统治下的文学艺术家:立足于 苏轼的创作活动》(《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第57卷),从知识分子言论与国 家权力对立冲突时文人该如何“避言”着眼,结合苏轼的创作活动,对北宋中后期以诗 为中心的文学题材的制作、接受、流通及解释方式展开考察。在他看来,苏轼有意识地 在公众场合抑制以诗歌为首的言论发表,但私下里反复与友人互赠书简诗歌,形成了私 密的文本圈域。为避免文本接受过程被有意曲解附会,苏轼不得不利用“廋词”来避 镑,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独特的私密性特点。该文论述详密,多具胜解,值得重视。 此类研究,还有孙亚秋《李白诗中的长安——以天宝初年为中心》(九州大学中国文学 会第291回中国文艺座谈会)、樋口泰裕《论夔州期的杜甫诗作》(中国文化学会6月24 日)、田中京《论高适蓟北地区边塞诗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中国艺文研究会10月15 日)等,既论诗,也论人,其中多有相关事迹的考述。

五影响、接受与曰中文学比较

影响与接受,是日本学者历来重视的研究角度。本年度此类研究数量不少。尾崎勤 《南朝及唐陶渊明接受评价》(《名古屋大学中国语学文学论集》第30辑)、上乃原怜那 《李白诗中的鲍照》(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第295回中国文艺座谈会)二文,分别梳理了 南朝至唐期间对陶渊明的接受评价,以及李白之于鲍照诗歌的接受。加固理一郎《李商 隐诗歌所受杜甫诗的影响——以〈曲江〉诗中的“伤春”为中心》(《中国文化:研究与 教育:汉文学会会报》第75号),通过“伤春”这一主题,将李商隐诗受杜甫诗歌影响 的脉络做了清理。曹明升《宋词是如何成为经典的——以梅溪词在雍正乾隆词坛的接受 为例》(中国艺文研究会11月25日),将眼光扩展到由宋到清这一长时段,以清代词坛

■ 49 ■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soig年秋之卷

对史达祖词的接受为例探究宋词经典化之路。铃木敏雄《论清彭孙贻的拟作诗〈和摩诘 辋川庄诗〉——

以〈竹里馆〉〈鹿柴〉为例》(《中国中世文学研究》第70号)与小田

以李贺的接受为中心》(《日本中国学会报》第69集)两文,

健太《黄景仁与唐诗——歌的接受方式。

上述论文着眼于中国境内作家作品的影响接受,下列数稿则以日本文学为本位,探 究其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吕天雯《大江匡衡〈早夏观瀑布泉〉考——以李白诗歌接受为 中心》(《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纪要•别册》25号一 1),以大江匡衡瀑布诗 的解读,比较中国和日本文学中“瀑布”表现方法的异同,并由此联及大江匡衡《述怀 古调诗一百韵》与李白《长干行》的关系、李白诗文在平安时期以后其他文人作品中被 接受和翻案的现象。赵蕊蕊《论柏木如亭和中国诗学——勇《古代日本对魏徵〈时务策〉的受容与变容—

以〈诗本草〉为中心》(《中国

研究集刊》果号)选择经典文本,探讨江户后期柏木如亭对中国诗学的接受情况。葛继

以〈魏征时务策〉木简为线索》

(《日本汉文学研究》第I2号)指出,古代日本对魏徵《时务策》的接受,经历了一个 从“政治参考书”到“教科书”,再到文章创作典范的“工具书”的发展过程。黄小珠 《论幕府末期、明治时期的唐宋古文——

以藤森弘庵〈东坡策〉为中心》(日本宋代文学

学会第四回大会)以藤森弘庵《东坡策》为考察对象,探寻幕府末期、明治时期日本文 坛对唐宋古文的接受,由此展示了古文在近世日本的发展态势。

分别通过审视彭孙贻、黄景仁的诗歌主题意境与表达方式,来探讨二人对王维、李贺诗

六文献、版本与书籍史、学术史

在文献注释与辑佚方面,王连旺《苏诗赵次公佚注》(筑波中国学会6月8日)围 绕专书展开考察,肯定了日本学者仓田淳之助和小川环树所辑《苏诗佚注》保存赵次公 注的学术价值。甲斐雄一《宋代诗注的特征》(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第296回中国文艺 座谈会)就宋代诗注主要特征展开探讨。佘筠捃《静嘉堂文库本〈新编通用启劄截江 纲〉中所见宋词》(《风絮》第14号)从静嘉堂文库本《新编通用启劄截江纲》中辑录 一百四十首词作,以补《全宋词》之阙。松尾肇子继续介绍《本事词》中北宋部分的词 作本事,同时发掘《本事词》类似小说的叙事特征(《诗余物语北宋篇(6)—清叶申 芗〈本事词〉》,东海学园《言语•文学•文化》第16号)。

版本研究方面,户崎哲彦以郑定刊《重校添注音辨唐柳先生文集》为对象,详考柳 集刊行及其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各个藏本的形态状貌,指出魏本在蜀中辑注 本上添加闽中诸注以谋求充实,而郑本在以魏本为底本的《音辨唐柳先生文集》中重新 校对添注,使得校、注合一(《南宋郑定刊〈重校添注音辨唐柳先生集〉考(上)》, 《岛大言语文化》第42号)。村越贵代美继续爬梳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藏《豫章先生文 集》之版本形态,考辨黄庭坚作品的编纂成集与版本流传,并按历史朝代顺序为之绘制 详细图谱,厘清黄诗创作时间与场所,并以地图的方式加以呈现(《阅读〈山谷诗集注〉 (2)》,《庆应义塾大学日吉纪要:言语•文化•通讯》第49号)。此外,西尾和子《〈太

■ 50 ■

曰本唐宋文学研究动态考察(2017)

平广记〉研究》(汲古书院,2017)第四章“南宋两浙地区《太平广记》”甚见文献考 证功力。陈聊《宋人所见〈夷坚志〉引文考——以前四志为中心》(《中国中世文学研

究》第70号)、潘超《〈夷坚志〉后十志的传承——论上海图书馆黄丕烈校抄本〈夷坚 志〉》(日本宋代文学学会第四回大会)二文,专注于《夷坚志》引文文献与版本流传, 用力亦勤。施金晓《〈夷坚志〉中关于科举理想的故事》(广岛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研究 会第200回)搜集《夷坚志》中有关科举之梦的文献材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文献承传、书籍生成研究方面,植木久行在考辨《庐山记》生成过程与内容构成 (《北宋陈舜俞撰〈庐山记〉的诞生与构成》,《中国诗文论丛》第36集)之后,又发表 《北宋陈舜俞撰〈庐山记〉五卷独创性及其价值——包括香炉峰瀑布和醉石诗迹之研究》 (东北中国学会第66回大会)一文,就书籍文献价值予以阐发。孟夏《〈新编醉翁谈录〉 的成立背景》(中国中世文学会7月13日例会)与《论〈新编醉翁谈录〉的描写特征》 (《中国中世文学研究》第69号)二文,分别就《新编醉翁谈录》之生成及其特点展开 考察,由内而外,由背景而描写,较为全面系统。

东英寿近年来持续关注欧阳修文集的成书过程,由此产生一系列研究成果。《欧阳修 〈近体乐府〉之成立及其传承——

又一种〈近体乐府〉》(《风絮》第M号)关注《近体

乐府》的成书、传承以及版本问题;《周必大和朱熹关于范仲淹神道碑铭的争论——以 欧阳修新发现书简为焦点》(《日本中国学会报》第69集)以新见欧阳修书简为中心, 围绕范仲淹神道碑铭,对周必大与朱熹的论争展开考察。关于宋人文集的编写与传承问 题,日本宋代文学学会本年度举办了 “编撰与传承——

以宋人文集为中心”的学术论

坛,东英寿《论南宋本〈欧阳文忠公集〉中所见“续添”》一文,以“续添”为线索, 考述《欧阳文忠公集》的成书过程;浅见洋二《苏轼文集的编纂与尺牍》,在考察苏轼 文集编纂过程的基础上,探讨苏轼尺牍中表现出来的隐秘心理和情感空间。此外,任雅 芳《李白古乐府的创作与文集编纂考述》(中国中世文学会平成29年度研究大会)、陆 颖瑶《论中晚唐时期李贺诗之读者和编者》(国学院大学中国学会第60回大会)、任雅 芳《唐代书籍研究史序说——唐人正集•小集•卷子概念考》(《中国中世文学研究》第 69号)诸文,分别考辨李白、李贺文集生成编纂情况,针对文集、抄物复杂斑驳的面 貌,考察正集、小集、卷子的编纂特点、流传方式,以此作为唐代书籍史研究的出发点。

七地方书写与诗迹考察

“诗迹”作为重要的文学空间术语,很早就被学界提及。[5]与单纯的“名胜”和“古 迹”不同,“诗迹”是以诗歌为主体的概念,且被历代诗人反复吟咏,广泛流传,其本 身具有丰富的诗情印象,且在不断积累之中呈现新的变奏。m

追溯历史,松尾幸忠是日本学界较早关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迹”问题的学者之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他就陆续考察黄州赤壁、馆娃宫香径、严子陵钓台的

“诗迹化”过程。与此同时,又撰写《试论中国诗迹的形成》一文,系统总结中国诗迹 的动态发展,借助与日本“歌枕”的比较,确立了其本身的自足性。与之相关,植木久

■ 51 ■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soig年秋之卷

行早期虽未明确使用“诗迹”概念,但已关注到诗歌文学空间问题,分别就诗歌中香炉 峰和青龙寺的题咏展开考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嗣后,他相继申请了“通过诗迹 (歌枕)研究之中国文学史论再构筑——

关于诗迹的概念、功能、形成研究”“中国文学

研究中新的可能性——诗迹渊源、江南研究之构筑”两个项目,研究视野已从名家名作 的分析考察,进入地方志等文献史料的爬梳整理。2013年度,他又将目光聚焦于江南福 建地区,以文献考证梳理武夷山诗迹化的过程,在诗迹渊源、江南研究之构筑等方面打 开一条中国文学研究的新的通道。2015年,植木久行编著《中国诗迹事典——汉诗的歌 枕》(研文出版)发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选择了 365个代表性诗迹,于文本赏析的同 时加以解说,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2〇n年度,松尾幸忠发表《作为诗迹的汴河》(《中国诗文论丛》第36集),通过 文本细读,发掘诗歌中汴河主题的多个面向。中晚唐时期,围绕隋堤柳一杨柳一隋王朝 怀古与隋炀帝行迹,汴河怀古诗批判意味日趋增强。许浑《汴河亭》、罗隐《汴河》、罗 邺《汴河》、许棠《汴河十二韵》等晚唐诗作都在汴河书写的冷静思考中显得意味深长。 植木久行本年度所撰《北宋陈舜俞撰〈庐山记〉五卷独创性及其价值——包括香炉峰瀑 布和醉石诗迹之研究》一文特别提及庐山香炉峰瀑布和醉石诗迹研究,也可见出此类研 究的最新动态。中唐文学会平成29年度大会上石硕提交发言的《敬亭山的印象一谢眺 与李白》,以谢跳与李白诗中的敬亭山表达,探究敬亭山的“诗迹”演变。

八元典译注与读书交流活动

在唐宋段经典文本译注中,本年度最受学界关注的要数冈村繁《白氏文集》(明治 书院)与川合康三、绿川英树、好川聪编《韩愈诗译注》第2册(研文出版)以及斋藤 茂、田渕欣也、福田知可志、安田真穂、山口博子译《〈夷坚志〉译注乙志上》(汲古书 院)的发行。其他译注成果,有赤井益久等合作《〈河东记〉译注稿(四)》、佐野诚子 《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译注稿(二)》(二文均载《名古屋大学中国语学文学论集》 第30辑)、冯芒《白行简〈望夫化为石赋〉注解》(《外国语学研究》第18号)、高西 成介《〈太平广记〉译注(稿)——卷四百“宝”部金上(下)》(《高知县立大学纪 要》第66卷)、岩本真利绘等人合作的《〈朱子语类〉卷一四~一八译注(九)》(《京 都府立大学学术报告•人文》第69号)、本间次彦《〈朱子语类〉卷六十三〈中庸•二〉 译注》(一)(二)(《明治大学教养论集》通卷第529号、531号)等,由此可见此期译 注活动之繁盛。日本学界的唐宋典籍译注工作,一方面为日本读者接受中国文化提供了 一个便利的通道,另一方面,也便于我们了解日本学者的最新关注动向。

唐宋文学经典文本的研读,是日本学界长期以来前后相传、坚持不懈的活动。国学 院大学中国学会赤井益久、川合康三组织“唐代文学研究会”每周二进行唐诗品读赏 析;石本道明组织“宋代文学研究会”每周四研读《苏轼全集校注》收录的尺牍作品; 早稻田大学内山精也每月组织“江湖派研究会”成员开展“戴复古五律读书会”,已成 常规。由爱甲弘志组织、设于京都女子大学的“东山之会”,自本年度2月18日至12月

■ 52 ■

曰本唐宋文学研究动态考察(2017)

16日完成《长江集》卷三若干诗篇的译注工作。本年度,“日本词曲学会”围绕《唐宋 名家词选》的译注,组织成员开展8次译注成果交流会,并于日本大学商学部和爱知大 学名古屋校区分别举行了6次和2次译注检讨会。《风絮》别册所载《龙榆生编选〈唐 宋名家词选〉北宋编(一)》,即是《唐宋名家词选》译注工作的初步成果。

针对当下唐宋文学研究中新材料的发现与运用,日本学界也常邀中国学者造访交流。

中国中世文学会平成29年度研究大会特邀西北大学李浩做了《新见唐代碑志的价值与意 义:以两方回纥志、李百药志等为重点的讨论》的主题报告。“中国柳宗元研究会”翟 满桂、蔡自新、吕国康一行受邀前往日本查访柳宗元集版本情况,并在东山之会(3月 25日)与日本学者展开学术交流。

九学术论著双向译介

日本学界特别关注海外研究动态,经常翻译介绍其他国家学者相关成果,以推动本 土研究的进展。本年度,由爱甲弘志、中木爱、谷口高志翻译的尚永亮专著《贬谪文化 和贬谪文学——

以中唐元和期五大诗人贬谪及其创作为中心》,由勉诚出版发行。译者希

望通过此书,进一步深入讨论“贬谪文学”概念的有效性及相关问题。

同时,日本学界的相关成果也通过译介进人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度出版 “日本汉学家‘近世’中国研究丛书”,收录了内山精也《庙堂与江湖——间》与浅见洋二《文本的密码——

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两部著作。

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

宋代诗学的空

内山精也从硕士开始即研究苏轼诗文,并以苏轼为中心,观照北宋中后期士大夫诗 学,多有创新。他十多年前在大陆出版的《传媒与真相——

学》一书,已对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人的文学创作、文学活动及其与政治、传媒间 的微妙关系,做了深人考察;此部新著则将视野扩展至南宋,所关注对象的身份阶层, 也从士大夫转向布衣之士。该书第二部分“诗人与江湖”、第三部分“诗人自觉的演变” 和第四部分“何为诗之‘近世’”涵括八章,主要收录江湖诗人研究的最新成果。在 “诗人与江湖”中,作者通过考察从《诗经》到北宋与南宋期间歌咏淮河诗歌主题的变 化,见出南北宋相关诗作因历史剧变而产生的意识形态差异。“诗人自觉的演变”将切 人点聚焦在诗集编纂层面,发现初唐至北宋末,尚未出现诗人生前刊行别集的例子;南 宋中期,部分诗人自编诗集开始于生前刊行;至南宋后期,不仅士大夫与出版商关系密 切,非士大夫阶层的布衣诗人也积极刊梓自撰集,诗人、编者与书肆的密切合作,以职 业编辑陈起刊刻《江湖小集》为典型个案,向着现代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第四部分明 确“近世”的本质为“世俗化(通俗化)”,并以此考察古今体诗歌领域的“近世”现 象。古今体诗通俗化导致“近世”萌芽得以清晰地存在。作者通过他的思考,呈现出宋 代诗歌史是由多种身份阶层诗人群体构成的复杂面貌。

浅见洋二兼治唐宋,著述亦夥。其早年出版的《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 型》一书,即以多元视角,论述了唐宋诗学的不同特点及其与绘画、媒体的关联。这本 《文本的密码——

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宋代文学赖以

■ 53 ■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soig年秋之卷

产生的复杂关系,认为文学文本不能独立于社会关系网络而孤立存在,相反,文本的生 产、传播、接受等须依托于各种各样的社会语境。基于此,作者以三编十四章的结构, 试图从宋代文学赖以依存的社会语境中,解开“文本的密码”。第一编“权力控制下的 文学创作”,从“避言”的策略探讨当文人与国家统治权力发生冲突时,他们采取怎样 的形式来发表言论、进行创作;第二编“从‘公’文学到‘私’文学”,以“陆游、杨 万里诗中儿童与童年书写”“陆游诗中歌咏的农村” “刘克庄与故乡田园”“杨万里与 ‘诗债’” “苏轼与杨万里诗中山水的拟人化”为关注点,在与第一编的对比分析中,见 出“私”文学的特点;第三编“文本生成论”,指出同一文体在传播范围中也有“公” “私”差别,结合具体文集的编纂情性,具体分析了文学文本在从“私”转向“公”的 生成过程中的各种样态,由此探讨宋代的文本生成论。

内山精也和浅见洋二都是中年学者,也渐次成为日本宋代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二 书集合了两位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从中既可看出其研究思路的异同,也一定程度地昭 示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结语与反思

综上所述,日本学界2017年度唐宋文学研究成果内容丰赡,研究视角和方式多样, 整体上呈现以下特点:

从研究人员构成看,中国籍学者占一定比重。

方面,日本知名高校成为众多中国

学生在海外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首选,留学生参与中国学研究专业读书会与学术例会, 发表研究论文,这从《日本中国学会通讯》平成29年“国内学会消息” 一览表即可看 出。如广岛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研究会”本年度共举办七次大会,六次都是学位论文 的构想与发表会,主要参与人都是中国籍学生。研究会以讨论交流方式,促成留学生将 既有的学术背景与日本的研究传统融通在一起,因“留学”而导致知识的流通、变生与 衍化,形成新的关注视角。另一方面,日本研究机构积极引进中国学者担当外国教师, 并在日本学术刊物发表成果。如中山大学钟东教授,本年度以九州大学招聘的外国人教 师身份发表论文。再一种情况,日本学术刊物刊发或译发中国学者文章,以供学界了解 研究动态,学习借鉴。《中国研究集刊》第63号收录舒大刚、尹波、王小红三人文章译 稿。《白居易研究年报》第17号刊发查屏球与文艳蓉两篇文章的译稿。若同时将中国学 者与日本学者的文章成果做比较阅读,既可见出同类主题中国学者的研究动向、研究视 角与观点内容,也便于双方交流对话,共同推进相关研究的深化。

从立足点看,日本古代文学研究多基于日本本位,将日本作家作品、创作方式、文 学观念等与中国相比较,探讨日本文学的变化。此从上文中日文学比较研究成果的介绍 中,即可见出。不过,虽然日本学者所持立场是自我本位的,但其研究却反映了中国文 学跨境传播产生的后续影响。[7]这种情形,从《亚细亚游学》系列专号《人•物•知识 的往来——丝绸之路的文化学》(第208号)所收文章篇名即可看出,如后藤昭雄《论 小野篁的〈轮台咏〉》、河野贵美子《敦煌出土〈新集文词九经抄〉与古代日本的金言成

■ 54 ■

曰本唐宋文学研究动态考察(2017)

句集》、藤冈穰《曹仲达样式的继承——镰仓时代佛像所见宋风源流》、高阳《〈大唐西

日本中世佛

域记〉和金泽文库保管的〈西域传堪文〉》、近本谦介《玄奘三藏的记忆——

教东渐的构想》等文,都是在与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对比中探究日本本土文学文化特质的。近些年,基于“汉文” “汉诗”“汉籍”“训读”等概念、现象的积累,日本唐宋文

学研究更将学术视野由中国、日本扩大到整个东亚。如《亚细亚游学》第207号《东亚 的女性与佛教、文学》刊载陈燕《宋代的女性诗人和佛教——

以朱淑真为例》、金钟德

《朝鲜宫廷女流文学的宗教思想》、金英顺《朝鲜時代的女性与佛教——以比丘尼礼顺的 佛法修行为中心》、川口健一《越南的女性与佛教》诸文;同刊第210号《历史中的异 装》刊发矢田尚子《唐代宫女〈男装〉再考》、中山文《异性装扮的女主人公——

花木

兰和祝英台》、浮叶正亲《韩国男巫的异性装扮及其历史背景》三篇文章。《亚细亚游 学》是普及型的学术杂志,近期专号刊录的系列文章,已然将中国、韩国、日本、越南 等文学与文化研究,置于“东亚汉文学”格局中予以整体考察。这种倾向也影响到日本 的唐宋文学研究。

从研究文献看,日本学者依托本国丰富的古籍珍藏展开研究,注重文献资料的发掘 整理与古籍版本形态差异的考辨工作;同时,关注新材料和新方法,以绵密的材料考证 和文本细读见长。本年度,户崎哲彦、村越贵代美、西尾和子、陈卿等学者围绕《唐柳 先生文集》《豫章先生文集》《太平广记》《夷坚志》等古籍的版本形态与传播接受,展 开细致考究。前述东英寿《周必大和朱熹关于范仲淹神道碑铭的争论——

以欧阳修新发

现书简为焦点》、大渕贵之《文艳蓉著〈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日中两国的新资 料与研究手法的活用》、王连旺《苏诗赵次公佚注》,均对新材料与新方法使用的学术价 值给予高度重视。

日本学者建立在“训读”基础上的古籍元典的阅读阐释以及译注研究,给古代文学 研究带来不一样的关注视角。经典文本的训读和译注工作,基本上以读书会的形式展开, 最终结集出版。整个研究过裎中,仔细、精密地解读文本至关重要。“日本中国学会” 2017年度《研究集录》所载远藤星希、甲斐雄一两篇文章,即通过“精读”唐宋诗作, 回应了浅见洋二于导论中提出的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精读”方式和目标的思考。作品阅 读的本意在于靠近文本,“精读”的过程需要读者抱着敬畏姿态与各种版本和相关注释 展开对话,吸收前人的考证成果,追求语法句意层面的“正确性”。这其中暗含着把作 品注释、文本阐释和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加以观照的一种新方向。[8](#W)

从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模式看,日本学界更强调学者之间的持续 合作和交流,团队合作意识强。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跨类、跨学科研究。研究成员们围 绕具体工作,分工明确,密切合作,数年时间沉潜其中,“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阶段性地陆续向学界汇报最新成果。本年度各刊物载录的典籍译注文稿,大多数都是该 项工作阶段性成果的部分展示。《白居易研究年报》本年度组织学者围绕“书迹与绘画” 和“饮酒与喝茶”两个主题展开研究,学者从不同视角切入,提交的论文从多个侧面丰 富主题论述。事实上,一定时期内集合学界优势力量,围绕某一主题多角度、全方位地 展开研究,进行对话讨论,再以“特集”或“专号”形式集中向学界展示成果,在日本

■ 55 ■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soig年秋之卷

学界已形成一种集团协作化、主题探讨式、持续高效型的研究模式;它一方面保证了研 究成果的质量,一方面也因研究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可操作化特点,便于在日本古代文 学研究领域推广运用。这种团队化协作的科研模式同样见于松尾幸忠、植木久行等人的 “诗迹”研究。两位学者以项目为中心,相互合作,综合运用文学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从地方志中查找文献资料,将文本解读与实地勘探、文学赏析与文化考察相结合,展开 跨学科研究,已取得成功。当然,这类研究模式并非日本学人的专利,中国学界一些高 校或研究机构此前、当下也有实施,倘若适当借鉴异域经验,在责任心、持久性、合作 密切度等方面再予提升,可能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以上是我们对2017年度日本古代文学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的匆匆巡礼和一点浅见。 日本学者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具有文化同源、视野异样的优势,借助丰富的馆藏文献与 自成体系的研究传统,日本学人向学界贡献了不少新观点,有助于拓展中国古代文学的 研究畛域;日本学者对于没有最后完成的或者尚未成熟的领域研究兴趣颇高[9],研究关 注点多从细密的微观角度切入,一部分研究虽有以小见大之长,这一点与台湾地区学者 以及韩国学者具有共同之处,但此类研究中琐碎、狭小、偏于技术化而缺少深广文化情 怀等现象[1°],值得注意和反思。

参考文献:

[1] 〔日〕内山精也•庙堂与江湖——

宋代诗学的空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2] 隽雪艳、〔日〕高松寿夫编.白居易与日本古代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日〕静永健著,刘维治译.白居易写讽喻诗的前前后后[M].北京:中华书局,20〇7.[4] 〔日〕高松寿夫、隽雪艳编.日本古代文学与白居易——东京:勉诚出版,2010.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 (4).[6] 〔日〕植木久行编.中国诗迹事典一

汉诗的歌枕[M]•东京:研文出版,2015.

以2015年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中心

[7] 汪超、尚永亮.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他者视野一

王朝文学的生成与东亚文化交流[M].

[5] 〔日〕松尾幸忠、李寅生•从“诗迹”看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中的“香径”一词[J].钦州师

的考察[J].新疆大学学报,2017 (4).

[8] 〔日]浅见洋二.中国古典诗精读的探求•序言[M].日本中国学会2〇r7年度•研究集录.[9] 〔日〕兴膳宏、川合康三、金文京.历史与现状一

1999 (1).

[10] 尚永亮、汪超.唐宋文学研究的异域景观——

学研究(辑刊),2017 (2).

日本2015年度相关成果与动向之考察[J].中国文 漫谈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J].文学遗产,

• 5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