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乌哈旅游
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汪澍萌,王 睿,李 斌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9期

作者简介: 汪澍萌(1978—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现代教育技术。

王睿(1979—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现代教育技术。

李斌(1978—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现代教育技术。

汪澍萌,王睿,李斌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高职类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针对这门课程涉及面宽、知识点多、专业性强、学生层次差异等问题,在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方法改革、教学平台搭建等多方面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082—02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高职类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也逐步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这样,高职类院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都有了一定基础。在这样的形势下,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怎样正确定位,如何优化课程的内容,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如何来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异,都是作为教学工作者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使得该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优化教学内容,精讲多练

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涉及到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处理系统、数据库技术等领域众多的知识点,整个课程信息量大,教学课时较少,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因此,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目前,选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教材是由南京大学张福炎教授主编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该教材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编排系统全面,非常适合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使用。但任何优秀的教材都需要教师的优化和提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接受。因此,需要我们根据国际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材上已经淘汰或相对过时的知识点进行修改和补充,内容上不断充实和调整,使得教学内容稳中有变,使教学理念从对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提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的高度。在扩展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并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授对象是高职类院校刚入学的新生,而新生都是来自祖国各地,他们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意识观念的差异,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种差异在计算机的实践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有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计算机教育开展规范,学生入学时能较熟练地掌握各种常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甚至没有用过计算机,这种差异导致整个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笔者所在高职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班级很多,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需要通过江苏省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这就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非计算机专业中,艺术类、体育类班级属于学习能力较差的班级,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要善于区分其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最佳的教学方法。

对于艺术类、体育类班级,采取精心辅导、考前强化的办法。所谓精心辅导就是在正常授课之外安排专业教师对这类班级的学生进行长期辅导,保证每次上课的内容能达到完全理解、印象深刻。考前强化就是在整个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授课结束之后,在下一学期该课程考试开始之前,对这类学生进行为期16个课时的考前强化培训。这个培训的主要任务,一是回顾课程内容,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回忆;二是重点难点分类汇总,从而将不同的知识单元有机地集合在一起;三是进行模拟考试练习,让学生熟悉考试步骤和题型,接着通过大量的题目练习使得学生在考试中稳操胜券。

三、实行分段式实验方法

笔者所在院校专门组织专人编写适合高职类院校特点的《信息技术实验和学习指导》一书,该书由实验指导和学习指导两部分构成。实验指导部分由Windows 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网页制作等17个实验构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内容,灵活运用操作技巧,我们对传统的实验进行了改革,实行分段式实验方法。

分段式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内容,对于实验中的难点能够记忆深刻。传统的实验方法是由老师先讲实验方法,然后学生再去做这个实验,结果往往是讲的时候学生没有专注,做的时候回忆老师所讲的内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如遇到较难的实验步骤,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实验结束以后,学生很快就忘记了所做实验,无法在头脑中形成长久的记忆,如此一来,整个信息技术实验部分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采用分段式实验方法,教学效果明显会得到改善。具体方法是:

首先,简单介绍该实验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独自去完成实验,但允许学生遇到不会的步骤先跳过,尽自己的能力把会做的步骤做完。其次,由教师开始详细讲解整个实验内容和步骤,并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自己做实验过程中不会的那些步骤,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养成了集中注意听老师讲实验的习惯,因为学生也迫切想知道自己不会的实验步骤到底应该如何操作,这样就间接地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重新去做实验,和上次实验相比,这次实验经过了老师的讲解,因此明显比上次实验操作要熟练很多。最后,教师将实验中的难点和重点步骤,再次给全体学生加以讲解,让学生对整个实验印象深刻。分段式实验方法最关键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乐趣。

四、打造综合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一体化

计算机信息技术分为理论和实验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信息量大、知识点多、专业性强;实验部分涉及面宽、操作步骤繁琐、技巧性强。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总觉得困难重重,从而导致信心缺失、自我放弃。因此,除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外,还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综合教学平台,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其中,变被动学习为

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利用这个综合教学平台,可以实现与同学和教师深层次、多方面的互动交流,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学习的目的,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一体化。

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改革中,专门成立了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教研组,建立了一个以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理论习题数据库、实验素材、实验操作动画、模拟考试系统等为一体的综合教学平台。在校园网内部可以方便及时地查找到这门课所需要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给学生布置电子作业,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从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访问到该课程的相关信息,并能够及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教和学的完美结合。

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高职类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仅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组织和优化、教学对象的不同特性、实验课程建设、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提出自己的一些改革方法和经验。计算机信息技术是所有信息技术类相关课程的基础,更是计算机类后续课程的支撑。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攀登信息时代高峰的道路上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福炎,孙志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孙庆英.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4).

[3]陆宇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5).

[4]陶建平,刘书一.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

[5]鲁菁,马继军,包佃清.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