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来源:乌哈旅游


找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路径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正由粗放型的依靠高投入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依靠技术进步驱动的增长方式转换,正由量的扩张阶段进入质的提升阶段。在此背景下,抓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但能助力我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也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一些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

第一,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根据联合国国际比较计划公布的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数据,以美国TFP为基准,我国的TFP水平自1978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长轨道,但在2008年后增速开始放缓。

第二,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总量,更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产业结构是其具体表现。从国际经验看,一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才会逐渐转型,且在较长时间内,工业增加值都将维持在超过30%的较高水平上。在完成工业化之前,其服务业增加值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在完成工业化之后,服务业增加值份额才开始加速增长。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一国的农业增加值份额就越低。从我国已有数据来看,工业增加值份额在2006年就达到了一个局部峰值为47.56%,在2012年后工业增加值比重开始迅速下降,但相较于其他发达经济体,我国的农业增加值份额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总体上看,我国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

第三,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要素市场化是促进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制约了要素

配置效率的有效提升。

第四,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当前,环境污染问题仍旧突出、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能源生产消费缺口还在扩大,对此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收入分配方面仍不平衡,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差距有待缩小。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发力:

一是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国家创新体系;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专业素养深厚的各类创新型人才,不断拓展人才红利空间;处理好引进、吸收再创新与自主研发之间的关系,提高创新成果的经济转化效率,增强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

二是切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在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上,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协同,同时加强城市群建设,提高城市群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更多发展中国家进行产能合作,促进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更大区域内的经济协作,实现互利共赢与共同繁荣。

三是努力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

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机遇,降低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和破坏;坚持全局视野和统筹兼顾的思路,强调系统治理,共建协同机制;完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绩效导向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此外,还要以坚持和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强化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高水平的资本市场,优化资本供给形式、提高资本供给质量、降低资本供给成本,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深化技术市场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服务市场,增强创新供给质量,丰富创新成果转移实现形式,强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增效赋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是什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那么,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应该具体把握哪些关键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

记者: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它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黄群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持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工业化史的奇迹。但是,在看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实

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巨大的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情,表明我国经济社会主要问题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转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是创新驱动的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和高质量经济发展。

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新的经济体系支撑,需要改造现有的经济体系,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具有现代性的经济系统,具体可体现在经济体系的增长动力、要素结构、运行机制、系统环境、发展目标五个方面,即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依靠创新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高端要素集聚和现代产业主导的特征,而且其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各个生产要素以及各个产业、区域、城乡子系统呈现结构协调性;具有高效配置资源的、成熟的市场化体制机制,体系内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具有活力,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科学有度;具有动态开放特征,对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追求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目标,保证国家经济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包容性的发展。

记者:如何建立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与方向是什么?

黄群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六大战略任务,其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

如果说我国经济现在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攻关期”,那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最主要、最关键的“攻关利器”。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

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另一方面,改革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了整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战略任务,是从动力、机制、目标、要素、结构、环境全方位改造现有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战略举措。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第一,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具有创新力的体系,通过创新适应科技发展趋势,确保现代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二,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协调平衡的经济体系,既包括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也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第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一方面,建设的主体是人民,建设要依靠人民;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的是增加人民福祉,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如何看待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黄群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现代化与市场化紧密相关,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没有高度的市场化水平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经济现代化。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和有效的生产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是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我国已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还存在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一方面表现在产权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表现在有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尚未形成。因此,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就完善产权制度而言,就是要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其产权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并接受监督管理的基本产权管理格局。这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权契约关系和信用关系要更加完善。就完

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而言,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形成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拥有完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商品和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总体而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为着力点。我国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虽然具有庞大的实体经济供给数量,但供给质量不高,无法满足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实体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包括制造业的供需结构失衡,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结构失衡,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房地产业发展的结构失衡等,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体系现代化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当务之急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形成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