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中每年清明前后或重大节日都要去刘王庙里烧香,很少会去观音庙、佛寺。刘王庙在莲泗荡边上每次去烧香都能看到来自各地的人前来拜刘王。我一直都很纳闷刘王庙又不像观音庙、国清寺什么的那么有名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从各地赶来拜祭,况且佛教中好像也没有刘王这么尊佛。
村里一直都有关于刘王庙的各种传说。一是关于刘王庙的由来,传说刘王庙里供奉的刘王名叫刘承忠,元末明初的时候嘉兴这边发生了蝗灾王江泾这边特别严重,当地官员和百姓都束手无策只能张贴告示寻找能人来治理蝗灾,这时在江淮任指挥的刘承忠看到招贤榜,便揭榜奔赴嘉兴,领兵和当地民众一起扑灭蝗虫。蝗虫扑灭了,但是地白田荒,百姓没有东西可吃。刘承忠长期待在村里与当地百姓捉蝗虫与村民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不忍看到淳朴善良的村民没有食物充饥,于是他又带领老百姓下湖捕鱼捉蟹,但因其不识水性溺死在莲泗荡中。当地百姓被他的品德感动,称他为“刘王爷”又按其形象铸造塑像祭祀,沿为习俗。据说刘程忠死后还牵挂当地百姓并没有投胎,魂魄一直游荡在村里看到有困难的百姓就暗中相助,由于有了刘承忠的庇佑嘉兴尤其是王江泾附近一直风调雨顺再没有各种灾害了,百姓丰衣足食。刘王的美名渐渐传开,越来越多来自嘉兴附近的百姓不远千里乘船来到刘王庙烧香祈福,连当时的皇帝也知道了刘承忠这个抗蝗英雄,封他为“普佑上天王”刘王庙这个名字便叫开来了。
由于嘉兴是水乡河流四通八达当时前来烧香祈福的人都是乘船来的,而每当刘王的诞辰又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渐渐便形成嘉兴网船会。网船会时至今日仍然是民间自发的一种初级宗教活动,但远不如以前规模大了。据说民初至上世纪50年代,以地域为主,形成了不少社团前来拜刘王。有成千上万的船聚集在一片湖面上,密密麻麻向蚂蚁一样,有文字记载的民国三十六年刘王庙庙会,据说有“十八万三千之多的猪头献上神座”, “高高竖着桅杆的大船约有八百余艘,轮船二十四艘,其他汉口船三艘,青岛和香港来的船各一艘,其余小网船和民船更不知凡几”。民国三十七年八月二十八日的庙会,记载有“五十万人虔诚顶礼”,敬献给刘王的纱帽“价值黄金六两”。可见刘王庙的香火丝毫不逊于各大佛寺。关于与网船会有关的事,我也只知道这么一点了。
与刘王有关的流传最广传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据说嘉兴新塍一带的富豪大户为躲避太平天国起义混乱,路经刘王庙其中有许、李姓等八户人家进庙许愿:如果这次他们躲过战乱,一家大小平安回到家中,一定会回来此酬谢老爷。果然,刘王老爷显灵,战乱结束后,八户人家安然回归故里。于是这八户人家便用纯白的银子铸造了一顶帽子奉送刘王爷。从此以后此后,刘
王有灵的消息不胫而走,以至越传越远,前来刘王庙朝拜的民众也越聚越多。而百姓所求,大多实现了刘王的美名也愈盛。
另一个传说是王江泾一带的一支船队夜间突然遇到风浪,黑暗中找不到通往上海的航道,随时有沉没的危险,当时船民心急如焚万分,纷纷跪下求菩萨保佑。这时,不知是谁连声高喊:“赤脚刘王救命”,接连喊了三遍,忽然前方出现一盏红灯,渐渐向前移动,船老大撑舵使船跟着红灯走,终于进入航道化险为夷。从此,这些船民笃信刘王能够保护船民平安,刘王庙的影响越来越大。每遇到重要节日,附近乡民都会来此祭奠、祈福,甚至苏北等地的人们也不顾舟车之苦从数百公里外赶到这里祭拜心目中的保护神。现在虽然基本上没有打渔的人了,但是经常行走于水上的运输船主仍旧会不时来到莲泗荡祈求平安。而人们对出门在外、一切平安的美好愿望更是从水上扩大到了陆地,每有乡民购置新车,都会前来焚香祈祷,希望驾车出行一切安好。
刘王庙在抗战时期有所损坏香火也渐渐凋零下去。等到建国后,王江泾政府重建了刘王庙后,香火才慢慢恢复。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关于刘王庙的传说,也许还有许多我不曾听过的传说流传于民间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