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曹操形象浅析》
总论 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是东汉末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又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加强集权等积极政策,主张“唯才是举”,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指挥的官渡之战,创造了我国古代军事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他有很高的艺术才华,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风格苍劲雄厚,四言诗在他手里出现了中兴景象。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背景,加之罗贯中站在“汉为正宗”的立场,以“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而创作的三国演义,便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具有二重性格的典型艺术形象。
本论1。著名的政治家
1.1 行事果断 1.2 豁达能容 1.3 任人为贤 1.3.1 唯才是举 1.3.2 求贤若渴 1.3.3 知人善任 2.杰出的军事家 3. 优秀的文学家 4. 典型的艺术形象
结论: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杰出的军事家、出色的文学家。
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1
曹 操 形 象 浅 析
内容提要 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是
东汉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又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因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灭袁术、袁绍,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加强集权等积极政策,用人主张“唯才是举”,打破世俗门弟观念,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其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一生指挥战役战斗三十多次,胜者占绝大多数,他亲自指挥的官渡之战,创造了我国古代军事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他有很高的艺术才华,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最早把大自然作为描写的对象,风格苍劲雄厚,四言诗在他手里出现了中兴景象,同时出现了四言向五言转变的痕迹。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背景,加之罗贯中站在“汉为正宗”的立场,以“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而创作的三国演义,便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具有二重性格的典型艺术形象。
关键词 曹操 形象浅析
1.著名的政治家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曹操生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主张“唯才是举”,打破世俗门弟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其领袖才能在三国演义中多有描写: “ 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
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超人的领导才能。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的领袖才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能容、任人为贤。
2
1.1行事果断
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的素质。曹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风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举兵讨伐董卓的事件中,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宏图大志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想整治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苦,这是他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而宦官家世对曹操来说,不仅没有丝毫可以炫耀的地方,而且可以说在他略懂人事的童年心灵中,便遭到受辱的痛创,幼小的曹操心灵深处已经萌发了立志冲破不足恃的地主贵族家庭,以及受辱家世的缠绕,立志创建自己的事业,这种思想极大影响着曹操日后成长的道路,成了他始终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这也是他性格形成的家庭因素。《三国演义》中,曹操为谋董卓献刀失败后,逃至吕伯奢家中,因闻庄后有磨刀之声,而误杀了其一家八口.此事虽过残忍,却足以反应曹操性格中行事果断的特征。
1.2豁达能容
从《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周瑜对待刘备不同的态度中,可以发现曹操豁达自信的领袖气质。周瑜发现刘备“非池中物”时,就要把刘备杀了。而曹操说自己与刘备是并世英雄,说的刘备听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其时刘备正是曹操的瓮中之鳖。既然同是英雄,就当惺惺惜惺惺,让其存在,相与驰骋沙场,决胜千里,一显雌雄,若以阴谋诡计或一时机缘毁坏英雄,这事本身就不是英雄之所为。
还有,曹操曾覆荫过刘备,关羽。虽地位使然,然识英雄于未遇时,或成人之美,亦非易事;他不杀陈琳,说陈琳的檄文可愈头风。曹操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选择了统一大业,就必须具备豁达能容,自信自强的领袖气质。
1. 3任人为贤
1.3.1唯才是举
这是曹操领导才能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是才大于德的。
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去截取《三国演义》中的某些章节来说明问
3
题,而是看曹操所颁布的用人政策,他的政策能最大程度的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
曹操最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在建安六年,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这三方面是有可能一举颠覆中华传统儒教信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张贯彻到无条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唐突圣贤、藐视礼法的雄心魄力,则在曹操不厌其烦举出的大量例子中,得到裸露性显示。曹操明白告诉世人:无论你是否有过“汙辱之名”、“见笑之耻”,或即使你有过如“贪将吴起”那种“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你确有能力,仍会得到我的重用。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曹操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的。陈寅恪先生在《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中写道:“孟德三令„„则是明白宣示士大夫自来所遵奉之金科玉律,已完全破产也。由此推之,则东汉士大夫儒家体用一致及周孔道德之堡垒无从坚守,而其所以安身立命者,亦全失其根据矣。故孟德三令,非仅一时求才之旨意,实标明其政策之所在,而为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之大变革„„”。
我们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 曹操任将,的确是坚持了上述方针。被他重用的将帅,出身颇杂,亲疏都有:(1)曹操自己的族人、亲属甚至儿子,如夏侯惇、曹仁、曹彰等。(2)出身细微,与己非亲非故者,如许褚、典韦、胡质等。(3)拔于行伍战阵之间者,如于禁、乐进、李典等。(4)取于败军亡虏之内者,如张辽、徐景、张郃等。这些,都是当时被列为名将写入史传者,至于那些中才以下不为史传所录者,当不知凡几。从镇压黄巾起义“发家”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一统北方,成一世霸业,他所凭借的便是不看出身门第,唯才是举的人本思想。
1.3.2 求贤若渴
《三国演义》中反映曹操渴望人才、珍惜人才、大胆使用人才的事迹很多。关羽挂印封金,过关斩将,千里寻兄而去,曹操苦留不住,不但不怪,反而更为钦敬,为其忠义所感,赠之锦袍、盘缠,又派遣张辽持公文赶去,为之解围。而最能反映曹操渴求贤才,以建功立业心情的,莫过于他的四言诗歌《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月明星稀,乌
4
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中写渴求贤才的忧思,写求贤不得的忧虑,写既得贤才的欢乐,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表明自己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都来归附自己。
赤壁战败后,退守到南郡,忽然他仰天大哭。众人问道:“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曹操答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长坂坡前,赵子龙单骑救主,于万马军中来往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操惊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遂下令不可暗箭伤之,只可生擒;兵败渔阳,折长子曹昂并大将典韦,为典韦设祭,哭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郭嘉病逝,操哭曰:“奉孝死,乃天丧吾也!诸君年齿,皆孤等辈,唯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我心肠崩裂矣!”
刘表病卒,刘琮授首,张绣纳降,曹操不记前仇,仍然重用张绣。官渡之战中,许攸因袁绍不用其谋,来投曹操,操闻攸至,赤脚迎之,求制胜之策,攸为所感,遂献计烧乌巢之粮,乃破袁绍。袁绍昔日谋臣,操皆重用,就连骂他为“赘阉遗丑”的陈琳也不例外。
曹操敬贤如斯,爱士若此,天下之士岂有不鞠躬尽瘁,舍死效命之理?正如张永年所说:“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操之几死者数矣。然而,每逢危机之时,总有人舍命相随,护其脱险”。正因为其敬贤礼士的至诚,才有郭嘉遗计定辽东,才有典韦死战守寨门,才有关云长华容道上的网开一面。
士为知己者死,曹操一生敬贤礼士,只因轻慢了一次,把西蜀使者张松乱棒打出,便将巴蜀“天府之国”拱手让给了刘备。操若有知,当追悔莫及。若非曹操的一时轻慢,孔明先生隆中定三分的宏论当成幻影。
1.3.3 知人善任
曹操用人能够作到知人善任,能够根据将领们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所长。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志节任侠,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就割青、徐二州托付于霸,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文聘本刘表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就任文聘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等等。
5
建安二十年,曹操亲征张鲁,而以张辽、乐进、李典守合肥,留给护军薛悌一函,署曰“贼至乃发”。不久,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张、乐、李、薛乃共同启函,见内有一教,曰“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而张辽、李典知其意。原来,一者张辽、李典、乐进素不和睦,操恐其不相统属,故预为处分;二者强敌远来,守军无救为恃,必须乘其兵势未合之际逆击之,以安众心,然后可守。
当然,曹操任将也有其失误之时,如任夏侯渊而夏侯渊覆亡,任于禁而于禁败降,但这不过是百密中之一疏,尚不足以掩其总体上的成功。
2.杰出的军事家
曹操其人在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是相当有造诣的,著《孙子略解》、《兵法
接要》等书。在历史上,他的军事思想中确实有一些辩证思想,他曾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 ,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也就是说力量的强弱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了解敌情,掌握时机,就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由于时运不济,正如周瑜之叹一样,“既生瑜而何生亮”,若没有熟读兵书、通天文、懂地利、善于权变的诸葛亮,曹操一定会很快取得霸业。
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也是十分重视曹操的军事才能的。文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也。 ”并指出“不可与之争锋”,可见曹操的军事才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他取吕布、败袁绍,平张鲁,征鸟桓一系列的成功就足以说明他的指挥才能、军事战略思想和善于使用谋士的智囊进行决策。每当军机大事便会召集文武百官议事,听取不同意见,善于纳谏,并且十分重视谋士、智囊人物的作用。如官渡之战,就是重用了原袁绍部下荀或、郭嘉等谋士的建议,创造了我国古代军事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曹操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战斗大约有三十多次,其中胜利者占绝大多数,而败者十中不足一二,且失败多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例如,讨董卓时败给徐荣,一是兵力太少,二是曹操系初次从事军事指挥,缺乏经验;建安二年败于张绣,实际上是由于麻痹,与指挥能力高低无关。相反,那些获胜的战例,
6
不仅所占比例极高,而且不少赢得十分漂亮。如建安三年大败张绣的追兵,建安五年利诱.,击败袁绍,建安十一年之不战而取袁氏兄弟的首级,等等。
3.优秀的文学家
在建安时代,虽然三国鼎立,而中国的文化中心却集中在以曹氏父子为
中心的文人集团之中,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诗坛,打破了四百多年汉代诗歌的沉寂和辞赋独盛的局面,不仅在五言诗方面,而且在四言诗,七言诗方面亦有重大突破。 从曹操现存的二十多首诗歌来看,大多乐府歌辞,风格苍劲雄厚。其四言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度关心》、《土不同》和五言诗《蒿里行》、《对酒》、《苦寒行》与汉代许多文人作品相比较,显然比汉代那些内容猥琐、词藻浮艳、追求骈偶的恶劣文风有较大突破,他的诗歌既吸收了汉乐府民歌的浑厚刚健和朴素的特色,又具有激昂慷慨的悲壮情调。由于他的历史政治地位,其作品对当时建安文学的发展是有其重大影响的。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如:《蒿里行》始创“以古题写事实”的作风,对后世诗人有深远影响。叙述了汉末关东诸郡首领讨伐董卓,因各怀异志互相攻灭,造成丧乱的历史事实,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观沧海》是我国诗史上最早一首描写山水的佳作,诗人开始把大自然作为观照的对象,以较细致的笔墨,描写大海的壮美,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表现出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成为写景的名句。《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之作,诗作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反映了曹操深沉博大的思想感情和形象地抒情达意的娴熟技巧。
从诗体形式而言,一方面,四言诗在曹操手里出现了中兴景象,另一方面,曹操现存的二十多首诗歌,虽然以四言为主,但也出现了四言向五言转型的痕迹,所以鲁迅先生曾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可见,他是中国诗歌文体革新的倡导者,可以说没有魏晋曹氏父子对文风的改造和革新,我国唐代灿烂的文化发展是没有可能的。
7
4.典型的艺术形象
纵观历史风云人物,很少有象曹操的形象那么复杂,那么失真而具有争议。在很长一个时期,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脱口说出对他的评价:“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其实人们说的曹操只是文学作品中和戏剧台上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而历史上曹操其人的真实面目如何呢?这就值得认真研究才能作答了。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七年七月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曹操在历史政治上具有二重性。东汉未年,军阀混战,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到处是一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惨状,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因而暴发了黄巾起义。出于阶级本性,曹操必然害怕和仇视农民起义,他曾多次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并且战功卓越,仅初平三年(即192年)在兖州就“破黄巾三十万众”,致使其在当时人民心目中,留下了农民起义军镇压者的恶劣形象。然而,又由于曹操代表的不是大地主、大贵族、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而是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能够实行“摧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的开明措施,无疑从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在这一点上,他必然要受到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仇视。当然,由于曹操毕竟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者,当他的统治地位巩固之后,又日益向大地主、大官僚、地主集团妥协,并逐步向其转化。很显然曹操在政治上是具有二重性的人物。
从人民方面看,镇压黄巾起义,受到人民的唾骂,而实行催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方面又得到人民的支持;从大贵族、大官僚、大夺主集团方面看,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以及“屯田”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从维护封建政治统治方面又合符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需要。
8
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他的社会对立面不仅来自被他镇压的、与黄巾起义军有联系的广大农民,而且还来自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损害者。因而奠定了对曹操褒、贬不一的强大原社会基础。据文学史等有关资料显示,早在元代以前就有尊汉贬曹的社会基础。
艺术形象掩盖了历史形象。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背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使得曹操的形象从历史人物变为艺术典型,由于艺术典型塑造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和倾向,因而造成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不统一。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冤报德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然而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所谓风流人物,哪一个没有说过狠毒的话,哪一个没有做过残暴凶恶的事呢?他们镣人何止千万,而世人为何独骂曹操呢?很显然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曹操 这一艺术形象的巨大成功所致,加之在历代戏剧发展中,“阴险奸黠”的白面奸臣的曹操形象在国人心中扎下了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清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中指出:“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所以人们从文学作品中得出的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有片面性的。这就有意无意影响了人们对历史上曹操其人的正确评价。当然罗贯中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也是与曹操的政治上的二重性等因素分不开的。
历史资料表明。三国故事在元代之前便有流传,拥刘反曹以成定势,特别是由于诸葛亮其人超人的智慧和军事才干,亦不允许人们和作者反对拥刘反曹的倾向,而曹操的许多思想和作为,有违儒家思想和以汉为正宗的文化思想倾向,更由于《三国演义》是以“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而创作的,所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与艺术形象有相吻合的地方,也有不相吻合的地方。由于罗贯中把握了历史人物本质性的特征,所以很容易使人把艺术形象与历史形象混淆起来。
9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不仅他的言语、行为已经偏离历史的事实,而且浸透了作家的审美感情。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的奸雄的典型形象,他既有奸诈、自私、残忍、多疑的性格侧面,又有眼光远大、谋略出众、善于用人的雄才大略的一面。对曹操人格的贬斥,实际上是和他的优点一起表现的,正所谓的泥沙俱下。他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才;从另一方面看,这又是曹操使的诈术,因为他大哭的结果,“使众谋士黯然自惭”,这才是他哭的真正目的。
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使然。但是, 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以奸雄作为性格的主导方面。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才使的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有特征,使我们不禁被曹操这复杂的、模糊的人性特征所吸引。
总之,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杰出的军事家、出色的文学家,同时又是典型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 陈寿著《三国志》 [2]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 [3] 周泽雄著《青梅煮酒》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 [5] 徐公持《建安七子论》(《文学评论》1981年第4期)
[6] 顾依农《曹操生平中的三个问题》(《扬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
10
[7] 赵庆元《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三期) [8] 杨敏龙《谈〈三国演义〉主题思想》(《江西师院学报》1970年第三期) [9] 曹学伟《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四川省社科出版社1983.12) [10] 程毅中《略谈曹操的评价问题》(《光明日报》1957年8月25日) [11] 杨树达《曹操诗研究》(《协大艺文》第5期,1937年) [12] 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 [13] 曹操著《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