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博 dang'anbolan 口辽东学院包大明任天飞 摘要关键词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中国茶文化 茶法的最大不同是煎水不煎茶,茶不再投入锅里煮,而是用沸水在 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其 盏里冲点。按蔡襄《茶录》中所述,宋时点茶法的具体操作是炙茶、碾 中制茶文化和饮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罗茶、候汤、熠盏、点茶。宋代点茶,是用沸水来冲点末茶,水温的 中国茶文化制茶文化饮茶文化 恰到好处至关重要。蔡襄说:“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由于宋代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世界各国无论是 煮水与唐代不同,不再用鳆而是用瓶,故蔡襄说:“沉瓶中不可辨,故 茶物质文化还是茶精神文化都直接或间接源自中国。中国的茶文化 日候汤最难。”对此,宋代茶人在茶事操练中发明了“声辨法”,如刘 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2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唐代茶圣陆羽 禹锡的“骤雨松风人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苏东坡的“蟹眼已过鱼 的《茶经》中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说法。中国茶 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都是对“声辨法”的形象说明。 文化虽古已有之,但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形成则是在唐代。本文主要 从唐、宋、明、清几个时期来谈谈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随着宋代饮茶风气的日渐高涨,特别是宫廷贵族、文人雅士的 尚茶、崇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不过宋人的饮茶仍然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是饼茶,所以从制茶到饮茶所用器具与唐代并无太大变化。其中南 中国茶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文化积淀,到了唐代中期得以正式 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他以传统的白描 形成。唐代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是茶圣陆羽《茶经》的问世。陆羽 画法画了12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 在《茶经》中不仅总结了唐以前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而且阐述了 称,赐以名号,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 茶产地、茶功效、茶栽培、茶采制、茶煎煮、茶饮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 饮茶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 行茶宴招待群臣,以示恩宠。宋徽宗赵估还对茶进行深入研究,写成 宋代饮茶风气的兴盛还体现于都市的茶馆文化。宋代吴自牧 术,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著作,对中国茶叶生产和 会嗜茶成风。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常在得到贡茶之后举 唐代承袭了前人的制茶传统,仍以饼茶为主,并且将饼茶丁艺 茶叶专著《大观茶论》,直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 发展得更加完善。陆羽在《茶经》中对当时饼茶制作的工序作了具体 的描述,即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梦粱录・茶肆》记述当时首都杭州的茶肆:“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 唐代饮茶的主流是煎茶法,并规范了煎茶法的具体步骤,即炙 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 茶、碾末、煮水、煎茶、酌茶。并对煎茶用水、煎茶用火等有严格的规 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大 定。陆羽认为煎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须缓火 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 炙,活火煎。”烹茶煮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 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过此“三沸”,则“水老,不可食也”。 ……又有茶肆专是五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老…… 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 唐代,随着饮茶之风在全国兴起,并讲究饮茶情趣,茶具已成为 茶使用的各种器具后,列出了28种专用茶具,并描绘其式样,阐述 其结构,指出其用途。这也是我国茶具发展史上,对茶具最明确、最 系统、最完整的记录。 宋代的文人们还将琴棋书画融进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宋代茶 三、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专用茶具便应运而生。陆羽在总结前人饮 事的文化品位。 明清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奠定了现代茶文化的基础。 明朝制茶史上的革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团饼茶到散 进”。从此,龙凤团茶彻底寿终正寝。二是,从蒸青茶到炒青茶。明朝 以前,不论是团饼茶还是散形茶,都是按蒸青工艺加工而成。就是在 唐代茶文化的兴起,不仅体现在制茶、饮茶、专用茶具的使用 形茶。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 上,而且还渗透至宗教、诗、书、画等领域,丰富了茶文化内容。 二、中国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兴盛期,所以有中国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 明朝前期,仍保持着以蒸青茶为主的格局。至明万历时,情况有了改 宋之说法。宋代的制茶分为团饼茶和散茶,但以团饼茶为主。宋代将 变,这时撰写的茶书,在谈到制茶时主要介绍炒青茶,而且对炒青茶 团饼茶的制作发展至极致。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采茶 制法描述得详细而具体。如张源《茶录》中记述,“俟锅极热,始下茶急 北苑,初造研膏,继造腊面……太平兴国初,特制龙凤模,遣使北苑造 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彻入筛中轻团挪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 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龙凤茶的制茶技术十分讲究,工 火,焙干为度。”许次纾《茶疏》中记述,“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 艺十分复杂。据宋代赵汝砺 E苑别录》记载,龙凤茶的制作有蒸茶、 力,以发其香……行用文火焙软,次加武火催之,手中木指,急急炒 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工序。当时有种较小型的龙凤茶,称为 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候矣。”上述记述的制茶工艺与现代 小龙团,特别珍贵。 炒青绿茶制法十分相似,说明当时炒青茶丁艺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 唐代饮茶的主流是煎茶法,而宋代则流行点茶法。点茶法与煎 程度。三是,从单一茶类到多类茶。历史上的团饼茶和散茶都属于绿 兰台世界2013・10月上旬115 菜博览 clang。antx ̄an 口新乡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时溪蔓 摘要关键词本文结合我国商周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就 型特征也在随着时代风尚和审美标准的变化而变化,商周前期的青 商周青铜器的特征、发展与演变的脉络进行重点分析,以期 铜器大多具有肃穆、狞厉和威严的特征。首先,商周青铜器具有器型 为我国商周青铜器的相关研究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丰富,形制规范的特点,以商代鼎为例,器型包括四足方鼎、圆形鼎、 商周青铜器特征发展 方形扁足鼎、圆形扁足鼎、分鼎等。在青铜器的型制结构上,一般都 随着中国社会南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逐渐过渡,石器时代 采取左、中、右或上、中、下的方式,腹部位于青铜容器的中间位置, 也逐渐被青铜器时代所取代,而青铜器作为奴隶制社会经济、文化、 通常为整个器物的中心,如商鼎一般都由上耳、中腹、下足三部分组 艺术的杰出反映和代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 成。其次,商周青铜器具有肃穆庄严、厚实雄伟的特征,这在商代的 社会的进步。在整个商周这段动乱的历史时期,私有制的发展导致 青铜器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我国现存的青铜器——司母戊 了战乱与纷争,人类远离了和谐,此时对自然和某种力量的崇拜与 鼎,通过合范法铸造而成,结构比较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 恐惧对青铜器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 铸成一个整体,鼎四周有饕餮纹和盘龙纹,重达875公斤,这也在一 发展,商周后期的青铜器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凸显了特 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当时的青铜器生产与制作T艺水平。再次,,f=EF 殊历史时期的审美特征和时代精神,人本主义思想开始得到发展。 商周后期,青铜器更加趋向“人本化”和“日常化”,反映了当时社会 因此,商周青铜器的发展与设计艺术历来都是后世研究的重点,能 政治与经济的巨大进步l”。 够启示我们创造更加辉煌的现代艺术。 一2.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纹饰特征。在商周时期,虽然我国已经逐渐 进入阶级社会,但在商周前期,人们并没有完全摆脱以神秘特征为主 、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特征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特征。在商周前期,是我国由原始社 的原始思维的影响,因此尊神重巫的思想比较严重,而青铜器是祭祀 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青铜器的造 祖先和天神的重要法器,因此其纹饰特征与动物和祭祀有着密不可 茶类,自从明代炒青替代蒸青而成为主流茶类以后,各地茶人对制茶 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 一、工艺不断革新,不仅使炒青lT艺日臻完善,名品频出,还促进了其他 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袁枚虽然是在描述 茶类的产生和发展。到清代中期前后,我国保持到现代的绿、黄、黑、 品饮武夷茶的滋味,但所记载的茶具和冲泡方式正是T夫茶艺的特 白、青、红六大茶类已基本形成。四是,从素茶到花茶。北宋蔡襄《茶 色。而将上述冲泡方式称为工夫茶者是稍后的俞蛟。他在《梦厂杂 录》在谈到茶香时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茶 著・潮嘉风月・丁夫茶》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 香。”由于这种龙脑香料十分昂贵,故仅限于贡茶中使用,民间鲜为人 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 知。又由于这种香料的香味过于浓烈,茶入香后影响了茶的真味,最 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炉及 后这种加香茶未能得以发展。后来人们在茶中加入香花来增加茶香, 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 产生l叶J了花茶。最早记载花茶制造方法的是明朱权的《茶谱》,“薰香 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 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 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 层置花,宜密封同,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 者得领其风味。”总之,明清的茶人已经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境 明时不仅将饼茶改为散茶,并且将点茶法改为撮泡法。明代周 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期。 高起《阳羡茗壶系》云,“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 明代茶具是对唐、宋茶具的一次大变革,基本完成了现代茶具的 声香味之蕴。”这“旋瀹旋啜”就是随冲泡随饮用之意。明代泡茶法, 定型化,其中“景瓷宜陶”最为出色。紫砂茶具在明代异军突起,深得 虽比唐人煎茶、宋人点茶简化便捷不少,但要泡出好茶仍有许多技 茶家珍爱。明代人崇尚紫砂壶几近狂热的程度,“一壶重不数两,价值 艺。如许次纾《茶疏》记述撮泡法的要领有火候、选具、荡涤、烹点、饮 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可见明人对紫砂壶的喜爱之深。 啜。明朝开创的撮泡法,不仅简便,而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受到 讲究品茶情趣文人们的欢迎,保留至今。 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功夫茶艺”的完善。工 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代,中同的茶馆作为一种平民式的饮茶场 所,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 总之,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核心内容的制茶文 夫茶大约在明代形成于江浙一带,扩展到闽粤等地。最早记述工夫 化和饮茶文化,也有将茶的精神深入至诗词、绘画、书法、宗教等领 茶艺者要算清初文人袁枚的《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乾隆五十 域的茶精神文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中华茶文化。 一年,“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 参考文献 fl1史东梅.茶经fM1.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张忠良_中国世界茶文化【Mj.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2j徐晓村.中国茶支化[MI.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 【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 116兰台世界2013・1O月上旬 徐传宏冲国茶馆 州.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Jgot,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