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学生已在上学期学习了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本节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多采用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艾青及其相关资料。
(2)了解现代诗歌的阅读、理解、鉴赏、写作等知识。 (3)理解诗的含义,领会诗的主题。
(4)背诵这首诗,学会运用结尾两句诗表情达意。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美读、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2)听读、演读、品析诗中意象,体验朗读技巧。 3.情感与价值观
(1)吟诵、欣赏诗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2)培养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诗歌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教学中注重“美读”,在读中领会意旨。 2.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评说“鸟”的形象。 3.让学生概括《乡愁》中人生四阶段乡愁的对应物,理解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 【教法学法】
1.教师教读,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读”给学生听。 2.学生美读,体味诗中蕴涵的情感。 3.小组讨论,评说诗歌中的意象。 4.拓展延伸,在阅读中达到情感共鸣。
5.同步资源提供课件及相关音像资料,变抽象为形象,加深对诗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导入
1.艾青图片资料(同步资源) 2.艾青文字资料(同步资源) 二、写作背景介绍 三、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次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第二次朗读,体会诗歌感情基调。 3.第三次朗读,体味诗歌意境。 四、品读,探究诗中意象
⒈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土地”—— 象征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河流”——象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 “风” ——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的愤怒
“黎明”——象征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⒉ 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课文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⒊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鸟”是一个饱经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鸟” 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对祖国致死不渝的爱的倾诉。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听读,欣赏名家朗读
(同步资源)播放音频资料,聆听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学习节奏、重音的处理,注意情感的融入。
六、演读,张显学生个性 方法:学生演读
教师点拨
七、学生自读、小组分读,揣摩、品味
1.我读——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2.我赏——品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八、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
在《我爱这土地》这堂课中,我注重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入手,让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得出结论。老师重在引导和激励,这种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目的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呢?
1、在发现问题之前,学生对于文本应有一个较为深刻的整体感知。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熟悉和思考的基础。因此,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处理及理由,学生分别从感情基调、语速、重音等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并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在这个基础上再将达成共识的朗读处理落实在第二个层次的朗读中。
2、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可以是海阔天空地提问,也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提问。诗歌教学中,最应该关注的是其精炼的语言和语言背后含蓄的情感。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扭住这个重点,我引导学生去寻找能解读诗人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质疑。
3、在教学中,老师要准确地把握好自已的角色。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在设计好符合教材特点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后,要组织全体同学积极地参与其中进行有效地学习。其次,做好一个引导者,能在学生的认识基础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处作一些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最后,做好一个帮助者,在学生迷茫时,知识不是十分清晰时,教师及时地帮学生,如课堂上背景的及时插入,象征手法的点破等。另外,课堂上对学习能力不够强的学生的关注和帮助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及时地鼓励他们,并为他们的成功铺路,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附:板书设计
赋予人性 “鸟”在歌唱 书写现实 我死了,羽毛腐烂在土里
表达意愿
我爱这土地 眼里常含泪水——直抒胸臆 —— 热爱土地、热爱祖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