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狮子滚绣球”的起源故事是这样的: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将叫宗悫,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与南方林邑国发生一场战争。宗悫为先锋,接连受挫后想出了一条妙计,命部下雕刻木块,制成狮子头套和面具戴上,复披黄衣,敌方以为是狮子冲过来了,均败阵而逃,宗悫获得全胜。这种作战方法,逐渐流传民间,并慢慢增加舐毛、搔痒、打滚等动作,变凶猛为可爱的形象,逐渐演绎为狮子送祥瑞的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玉石文化中,象征喜庆的“狮子滚绣球”是一个常见的雕刻题材。狮子有威严的外貌,在我国古代被视为法的拥护者。在佛教中它又是寺院等这些建筑的守护者,是释迦左臂侍文殊菩萨乘坐的神兽。
狮子的形象在民间应用也很广,有右前足踏鞠(俗称绣球)的雄狮子,左前足踏小狮子的雌狮子,还有雌雄狮子相戏绣球,叫“双狮滚绣球”。大户人家常雕巨型狮子镇宅辟邪,如果玉石毛料较小,常雕成狮钮印章,颇受玉石藏家们的喜爱。
雄狮子滚绣球“财源滚滚”,母狮子戏小狮子“子孙延绵”,一说:脚踩绣球的是雄狮子,象征统一环宇的无限权利 ;怀抱小狮子的是母狮子,象征母爱,子孙延绵的意思。
双狮滚绣球民间称之为“狮子滚绣球”,表示喜庆吉祥欢乐之意。俗传,雌雄二狮相戏时,它们的毛纠缠在一起,滚而成球小狮子便从中产出。此处绣球乃吉祥之物,它的变形图称“绣球绵”、“绣球纹”,广泛用于玉石雕刻、衣料、建筑、 家具、什器等方面。
民间有狮子舞,是逢年夺冠节的重要节目之一。一般为缀结或彩饰狮外套,人居其中,仿狮子各种姿势,行走起坐,俯仰跳跃。又有人执绣球引逗、戏弄。这种民间舞技,后被搬上舞台传以至今。
狮滚绣球
古代中国是否出产狮子,学术界向有争论。但在民间俗信中,它早已稳稳树立起了瑞兽的形象。流传甚广的狮子滚绣球纹图,就是一个典型事象。据说这一事象的发源,还得从南北朝时的名将宗悫(que)追溯起。
据《宋书·宗悫传》记载,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南朝宋与南方林邑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宋军统帅刘义恭以宗悫有勇有谋,派为先锋。及开仗后,果然所向披靡,锐不可当,连获两城。但此后林邑国派出了以大象为坐骑的军队,驰骋沙场,来往无碍,宋军根本抵挡不住。
宗悫接连受挫后,想出一条妙计。他召集将士道:“我听说狮子之威,足以镇服百兽。”旋命大家雕刻木块,制成狮子头套和面具戴上,复披黄衣,然后再与“象军”对阵。群象眼看众多“狮子”冲来,当真惊怖奔溃。宗悫趁机指挥大军掩杀,卒获全胜。往后,狮子在人们心目中,就有了压邪镇凶的作用,最终化为看宅守门的石刻。
与此同时,为了再现“狮军”勇破“象军”的情景,军队创制了一种头戴狮套的狮子舞,慢慢流向民间,并逐渐增加了舔毛、搔痒、打滚等动作,变凶猛为可爱的形象。于是再演绎为舞狮子送祥瑞的习俗。为表示对狮子的回报(实际上是对舞狮者的犒赏),人们又发明了把赏钱裹在一个状如球形的封包里高高挂起,逗引“狮子”来咬的办法,这就是舞狮中盘咬和翻滚绣球表演程式的来历。
俗信认为“狮子”顺利咬住封包是将有喜事上门的吉兆,所以又有了这么一句: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
另外,因“狮”与“事”、“嗣”谐音,常见的狮形瑞图尚有象征“事事如意”的双狮并行,表示“好事不断”的狮佩绶带,以及祝欲“子嗣昌盛”的雌雄狮子伴幼狮等。
鸾凤和鸣
公元前672年,中国正处于列国割据的春秋时代。
杨柳抽梢的时候,妫(gui)氏陈国发生了政变,太子御寇被其父陈宣公杀害,与御寇交情深厚的另一位公子陈完惟恐连累遭殃,一溜烟逃往姜氏齐国避祸。
齐桓公热情地款待这位落难公子,要封他做贵族。陈完推辞道:“我能蒙贵国收容就引为万幸了,还敢当如此高位吗?”齐桓公便给他一个“工匠”官职,负责宫庙陵寝等土木营建。
齐国有位大夫懿仲,眼看陈完倍受国君重视,且长得一表人才,便想把女儿嫁给他。当时的贵族在婚配前都要先行占卜,懿仲的妻子即悄悄地为这门尚在酝酿中的姻缘卜了一卦,结果是“吉”。卦辞曰:“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大意是:凤与凰捉对儿飞翔,一唱一答和睦相亲。妫氏的苗裔,要在姜氏的田园里开花落英。一连五世繁荣兴盛,爵禄高登位比正卿。到了第八代以后,就要谋划取代国君。
听说这等好事,懿仲马上把女儿嫁给了陈完。此后的事态发展,果真如卦辞所预言:陈完的后人在齐国世世荣华,并最终取代姜氏成了齐国国君。
往后,像“凤凰于飞”、“ 和鸣锵锵”、“ 五世其昌”这些句子,俱成为新婚祝吉的贺辞,其中“凤凰于飞”因易于形象表示,便化作吉祥图案,别称《鸾凤和鸣》,特指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子孙繁盛、家业兴旺。
麒麟送子
中国人把麒麟、龙、凤凰和龟并称“四灵”,麒麟是“四灵”之首。这种鹿身马足、牛尾圆蹄、通体鳞甲、头有独角的“瑞兽”除了在太平盛世出现外,还会给那些积德而无子嗣的人家送个儿子来。相传号称“素王”的一代圣人孔子的诞生,就是麒麟送子的结果。
在孔子的故乡曲阜,有一条阙里街,孔子的故居就在这条街上。在孔子来到这个人世以前,他的父亲孔纥与母亲颜徵在已生了十个孩子,其中只有孔孟皮一个是男孩,但患有足疾,不能担当祀事。夫妇俩觉得太遗憾,就一起在尼山祈祷,盼望再有个儿子。
奇迹出现了:一天夜里,忽有一头麒麟踱进阙里。这可是吉祥之兆啊,会应在谁家呢?街坊们奔走相告,全挤过来围观。麒麟举止优雅,不慌不忙地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上面还写着文字:“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
这是什么意思?众人都困惑不截。一位博闻广见的老人揣摩道:“大概是它给哪户人家送儿子来了,还是水精之子哪。”接着又高兴地说,“不管生在谁家,总是俺阙里人的福分啊!”街坊们呼应说对,还把彩绣系在麒麟角上,表示感谢。
第二天,麒麟不见了,孔纥家传出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周敬王末年,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时,竟挖出了那条当初系在麒麟角上的彩绣,原来瑞兽把这块表记留在了孔子的故乡。
通行的《麒麟送子》图,实际上是民间祈麟送子风俗的写照,方式是由不育妇女扶着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圈。亦有学阙里人样,系彩于麟角的。
此外,还有据此传说绘成的《麒麟吐书》图,多用于文庙、学宫装饰,意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
鸡王镇宅
一只大红公鸡立于大石上作昂首挺胸状,是中国吉祥图案中历史最悠久的作品之一。关于它的来历,晋人王嘉所撰《拾遗记》内有文字记载:
尧帝在位时,政通人和,风俗淳厚。但常有恶虎下山,妖魅出林,肆虐为害,百姓视为莫大祸患。后来舐之国献来一种“重明鸟”,别称“双睛”。形状和普通的公鸡一样,但啼叫时声如凤鸣,并以琼膏为食。最奇特处在于它疾恶如仇,能奋翮翻飞,激喙扬爪,专门搏逐猛兽妖魅,使它们不敢造孽。于是国人莫不洒扫门户,期望重明鸟飞到自家来镇邪辟恶。
然而重明鸟并不经常出现,或者是一年中光临数次,或者是几年不至。有人说这种鸟就是鸡中之王,便仿其形状,刻制木鸡,置于门户或屋顶上,居然也能起到吓退魑魅丑类的作用。于是众人纷起效仿,后因画画比木刻金铸更加省事,便有了张贴画鸡的习俗。
鸡能辟邪,也能致吉,旧时民间婚俗迎娶时,男女双方都分别备大公鸡和肥母鸡一只,称作“吉人”,意为祝福新郎新娘吉祥如意,语源上有以“鸡”谐“吉”的构思;作为镇宅之用的公鸡所以要立在一块石头上,也是循此方式,以“石”谐“室”,即为宅室迎祥的意思。
因此,在民俗语言中,《鸡王镇宅》的图案,又别称《室上大吉》。 鲤跳龙门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泛滥,洪水滔天,淹死人畜无数。尧君命令一个叫鲧(gun)的酋长专门治水。鲧领这大家堆石堵水,一连九年,不见成效。尧让位给舜,舜起用鲧的儿子大禹继承父业,治理洪水。
禹的治水办法是疏浚,根据黄河流向和山川地势,凿石开渠,排泄洪水。一干就是十三年,连娶媳妇也顾不上。这种为民除患的精神感动了玉帝。玉帝命自己的小女儿下凡,化作涂山女,嫁给大禹为妻,帮他一起治水,涂山女还从天上带来两件法宝当嫁妆:一把神犁和一柄鬼斧。
大禹和涂山女紧追黄河洪峰,来到黄土高原上。涂山女用神犁扫了几下,高原上便出现了壁峭坡陡的晋陕大峡谷,洪水顺着狭窄的峡谷急速奔流而去。没想到前面还有一座大山,横跨峡谷,正好把黄河当头挡住,激起冲天波涛。大禹忙举起手中鬼斧,左砍右劈,斩山四十余丈,这才给洪峰凿开了一条通道。于是黄河不顾悬崖绝壁,猛然跌落下去。轰隆隆的怒涛声,如同雷鸣,声震山野。
这个形状如同门阙、鬼斧镌迹尚存的山崖豁口,就是迄今雄踞山西省河津西北、陕西省韩城东北,分跨黄河两岸的天下奇胜——禹门。禹门之称,寄托了后人对大禹的治水功德的怀念。
百姓摆脱了水患,可是一向居住在黄河中的鲤鱼却叫苦了:奔腾的洪流把它们卷起,从上游滚滚而来,冲出禹门,骤然跌入十多丈深的凹槽,形成了“禹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的大瀑布。浪花倒卷,势不可当,鲤鱼们再也无法溯流而上,返回故乡了。
鲤鱼向大禹夫妇发出警告:快把大豁口堵上,再把我们送回上游去。否则,就联合天下鳞介,一起吸露吐水,兴风作浪!
“闹水患,同老百姓作对,这算啥本事?”大禹冷笑道,“有能耐的,跃过豁口去!”
鲤鱼们苦着脸说:“试过啦。水势湍急,豁口又那么高,不是跌破了额头,就是摔坏了鳃。”
涂山女笑了:“我去奏准玉帝,能跃上豁口者,马上化为飞龙,腾云上天;跌坏额鳃的,那只能怨自己生来就是凡品了,也别捣乱了„„”
鲤鱼们听说一跃可以化龙,无不欢呼雀跃。
从此,每逢暮春季节,就有无数金色的鲤鱼循着黄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门下,顶着激浪,奋力跳跃。偶有一跃而过者,立刻便有云雨相随,火焰从后面烧去它的尾巴。霎时化为苍龙,腾飞九天之上,引得众多在瀑布下跌泻的同类无限羡慕。时间一久,大家又把这登之便可化龙飞升的禹门叫作“龙门”。“一登龙门,声价十倍”的古话,就是据此而来。
大禹凿门和鲤鱼登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水经注》、《三秦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大诗人李白诗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也是用这个典故。人们还用“登龙门”来比喻因得到有力者的援引而致显耀。在科举时代,参加会试获得进士功名的,也被称作“登龙门”。
作为吉祥图饰的鲤鱼跳龙门,既是这个优美传说的形象表述,更寄托着祈盼飞跃高升、一朝交运的美好愿望。尤其是那些指望子弟靠读书应试博取功名前程的人家,都把它当作幸运来临的象征。
太平有象
相传虞舜垂治天下六十一年,老来排驾南巡,走到苍梧之野后,忽然染病不起,遂召群臣说:“我的儿子商均不肖,不能继承王位。我死后,你们可共举禹为天下之主。”言罢而逝,就葬在湖南九嶷山下。
但是禹不肯遵照舜的遗命继位,等办完舜的葬礼后,便率领妻儿跑到阳城躲了起来。群臣追到阳城叩首而拜。禹说:“我德疏才薄,哪敢担当治理天下的大任?再说先帝有子商均,应该让他继承大位。”为舜掌理刑政的老臣皋陶批评禹说:“不遵先帝遗命,是一罪;把万民托付给不肖儿,是二罪;躲在阳城,致使天下无主,是三罪。望你三思!”
禹不便再辞,遂登王位,改国号为夏,定都安邑。分天下为九州,悬钟鼓求直言,立德教谕万民,四方皆归王化。不久,有人来报告,九嶷山下舜帝葬所有灵异出现:白象在冢前刨土,彩雀又衔土堆坟。未知是何征兆。
禹也不明白,便请教老臣。老臣说,此雀名叫凭霄,能反形变色,衔土积阜,风化为珠,服之可得长生。白象耕土,则是天下太平的瑞应,为可喜可贺之兆。
夏禹大悦,即命在当地为象立祠,奉为鼻神。自此以后,历代帝王均以白象作歌颂升平沿袭成俗。其实白象是稀有动物,难得一见,因此大多由产象的藩国献来。象力大魁威、性灵柔顺。古传佛从天下降是乘象而来的。因它与圣人下降联系着,又谐“祥”之音,因此在我国传统习俗中象代表了吉祥。如北魏时,乾罗国献白象祝颂,背上还装有五彩屏风、七宝坐床,备极华丽。唐朝时,文丹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贡献黄帔饰冠、白铛贯耳的白象一头,士人则借此为题,大写贺文。
当作祝词的“太平有象”,“象”有兼指景象的含义,落实到瑞图上,通常是画一白象驮着一只宝瓶,宝瓶专装圣水,圣水洒向人间能带来祥瑞,它象征天下太平。因此太平有象即表示和平、美好和幸福。
又,象与如意组成图案,则是福禄康宁、美满如愿的象征,它是喜庆时人们喜爱的相互祝颂之词,称做“吉祥如意”。另外,还有画一白象驮一盆万年青,或披佛家“万”字文样,则称“万象更新”。
龙凤呈祥
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合成两者形象的《龙凤呈祥》,则是最受崇尚的吉祥图饰。它的出现,同有关虞舜的传说联系在一起。
相传唐尧垂治天下七十年后,要群臣推荐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来接替自己。一部分人说唐尧的儿子丹朱贤明,足可担负重任。唐尧说:“知子莫若父,我怎么会为了自家的权利,使天下受害?”于是更多的人一致推荐在历山耕耘的姚舜,说他事父纯孝,闻名天下,而且贤明忠正,唐尧高兴地说:“我也久闻此人的名声。”即命四位老臣为特使,前往历山,把姚舜请到朝中。
经过一番考察,唐尧对姚舜的品德和才具都很满意,就把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嫁与他为妻。又过了五年,唐尧把天下禅让给舜,国号改为有虞氏,这就是姚舜又称虞舜的由来。
虞舜即位后,广开视听,求贤辅政,教民稼穑,推广教育,倡导礼仪,改善风化。又命夔(kui)为乐官,谱曲制乐。
三年后,天下大治,夔也谱成了《九招》之曲呈献。虞舜大喜,会集百官,亲自演奏。一招未毕,群星灿烂;二招方起,云霞迭兴;三招而百鸟齐鸣,四招而百兽率舞„„弹至九招时,只见金龙彩凤腾云驾雾而来,翻飞彩翼,回环逶迤,竟使从没有见识过这两种瑞兽灵禽的舜看呆了。忙向当初曾辅佐唐尧的老臣苍舒请教。苍舒兴奋地说:“这是龙凤呈祥啊!龙至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凤来则国家安宁,万民有福。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龙飞凤舞,代有所闻。但是万象明德,龙凤双呈,还是头一回哩。”众人狂喜,一起向虞舜唱起了颂歌:日月光华,灿烂星辰,龙凤呈祥,弘于一人„„
从那以后,龙凤呈祥便成了祝颂国泰民安的同义语。 福禄寿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福”的最高境界是子福。也就是种的延续观念甚强。这种观念具体体现在祖宗观念和后代观念上。
祖宗观念的体现即为祖先崇拜。祖先的首要功绩就是繁衍后代子孙。殷周时代,祖先被奉为神明。祭祖的传统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对于每个家庭或家族来说,死去的祖先将会保佑家庭或家族人口的繁衍、生存、安宁和兴盛。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可以说重祖宗不认上帝。辱及祖宗被看作最大的侮辱。与祖宗观念相辅相成的即为后代观念。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观念最突出的表现。在中国骂人最狠的莫过于“断子绝孙”了。事实上,中国的尊祖观念,其目的还是为了在祖先的佑护下接续香火。
在民间信仰中,至今还有悬挂、供奉象征福禄寿神像的习俗。神像一为寿星(寿),一为文官(禄),一为平民怀中抱子(福)。此外,为了祈福还要祭祀许多神灵,如门神、灶神、行神等。家家户户逢年过节“福”字更是随处可见。
春节期间,百姓都会在家门口倒贴上“福”字。要是有人告诉主人:“你家的‘福’倒了”,主人定会十分欢喜。原来倒贴的“福”字正是象征“福到了”之意,这是一句大吉大利的“口彩”。在民间生活中,趋福避祸是人民的普遍心愿。甲骨文中的“福”字,形状就像一双手将酒捧向祭坛,表示向神灵祈求幸福。
民间形成贴福字的习俗说法不一。不过有个故事却很有意思。说是贴福字起源于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传说姜太公的老婆是个八败命,到一家穷一家。在姜太公封神时,老婆说:“别人都封了神,为啥不封我?”姜太公说:“你到一家败一家,封你什么神呢?也罢,要封就封你为穷神吧。”老婆不高兴,说:“封我穷神,叫我蹲在啥地方呢?”姜太公说:“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这件事传了出去,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写“福”字贴在门上。这样穷神就不敢进门,家业就不会败了。
民间信仰中的福禄寿三星,其中福星指的是木星,即岁星,古人认为岁星能带来幸福,故有“福星高照”的成语。道教神仙谱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其中的天官也是福神。在民间美术中,“天官赐福”是一个十分流行的母题。
在民俗中,人们最理想的幸福生活包括五个方面: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即五福。民间艺术中有许多以“五福”为母题的吉祥图案。其中“五福”常以五只蝙蝠的形象来表示:五只蝙蝠抬一个“寿”字,叫做“五福捧寿”;五只蝙蝠和一只竹盒,叫做“五福和合”;两个儿童将五只蝙蝠往坛子里装,叫做“纳福迎祥”;一只鲜桃与五只蝙蝠在一起,叫做“多福多寿”。以“福”为母题的吉祥图案更是不可胜数:佛手与桃子在一起叫“福寿双全”;蝙蝠与铜钱在一起叫“福到眼前”;儿童仰看天上翻飞的蝙蝠是“翘盼福音”;老人怀抱敲磬的儿童是“福缘善庆”„„
出于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人们往往将心目中视为美好的东西加上一个“福”字。有福之人被称作“福人”,有福之地被称作“福地”。道教的仙境,就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说法。佛教认为多积善行可得回报,如同播种可得收获一样,所以将做好事叫做“种福田”,僧侣的袈裟又叫“福田衣”。过去的妇女行礼叫做“万福”。
禄,原意为仕之意,常以官禄、俸禄的词出现。事实上人们对于禄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食,即食欲。中国是个农业国,“民以食为天”,成为中国农业文化的一个特征。由于战乱、天灾、生产技术的落后,常常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人们把更大的精力投之于土地,投之于仕途。以满足食的欲望。因此,吃在日常生活方式中,确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以至到现在还会常听到见人打招呼时问一句“吃过饭了没有?”问候吃也在无形中成为人们的一种幸福。
在民间,寿与福禄同样被受到重视。民间装饰艺术中,多有表现“寿”字的作品,常见的故事有“八仙祝寿”、“麻姑献寿”、“松鹤长寿”、“ 五福捧寿”等,像麻姑已被作为民间的神来信仰了。而道教文化再民间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其核心是避恶趋善的求福心理与对仙寿长生的追求。
民间表现寿时,爱用同音谐意的方法来表现。寿与“兽”同音,兽多用麒麟来代表,在古代麒麟被视为长寿的神兽。在商周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石、唐代的石刻等文物上有大量的麒麟纹饰,在民间风俗中也有更丰富的表现。比如在江南地区,每逢春节,人们抬着竹骨纸扎的麒麟,依次到各家门前演唱,俗叫“麒麟唱”,内容多祝贺之词。对龟的信仰也反映了这一特征。龟为长寿之
物,传说能活千万年,直到今天在乡村特别是南方的老人,还爱用龟支床足,也有用龟床和“龟龙寿”来作祝寿之词。
前面提到人们最理想的幸福生活包括的五个方面,也就是“五福”,就是以寿为先。人们对于寿的追求,事实上不仅要求现在生存,本身生存,而且要使寿命延长,下及子孙万代,无限延绵。“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至今仍然是民间常用的对联。在华北农村的墓碑上也常见刻有“福寿双归”的字样,民俗认为,人死后的最高境界就是福寿。
寿的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命观,由此引申出孝行。在人们看来维持和谐温暖的亲子人伦关系是达到寿的手段之一。可见,民俗中的福禄寿反映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生存欲望,同时也是民间文化的典型体现。
鸳鸯是民间婚嫁喜事活动中应用广泛的瑞鸟纹图。除了挂图外,还用作被衾、枕套、门帘、肚兜、手巾等织品的绣饰,用作镜台、箱笼、衣柜等器物的描花。据说,这种鸟“雄鸣曰鸳,雌鸣曰鸯”,一旦交尾相配后,便终生偶居,飞止相匹,所以被看作是男女生死相思相恋的象征。
《搜神记》里记载有一则叙述鸳鸯相思的民间传说:
古代时,宋国有个叫韩凭的人,娶何氏为妻,夫妇恩爱,生活美满。没想到,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了他们的身上,制造祸难的人,就是他们的国君宋康王。
宋康王好色而残暴,到处物色美女。听说韩凭的妻子何氏长得美丽,不由得垂涎三尺。他先给韩凭捏造个罪名,将他抓起来关进监狱,然后以查抄家产抵罪的名义,把何氏强抢进宫。
韩凭无辜被抓,又得知妻子被国君霸占,愤怒异常。但是他知道自己无法抗衡国君的淫威,只得用自杀的方式申诉冤屈,何氏在宫内听说丈夫的死讯后,悲伤不已,也萌发了死志。不过,宋康王派人日夜监视她,使她找不到死的时机。
不久,宋康王派宫女来传话,要何氏陪他一起上王宫露台赏月消遣,何氏心里有了主意。她先把衣群边角上的纹织暗暗扯散,然后装作很顺从的模样,
在卫士和宫女的簇拥下,随宋康王一起登上了高高的露台。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何氏刚到台上,立刻向台沿疾奔。卫士眼明手快,也迅即去抓住她的衣群。可是只攥住两块布片——何氏已从露台上纵身一跃,跳下身亡了。
何氏死前留下遗言,请求将她与韩凭合葬一穴。宋康王恼羞成怒,偏下令让他们分葬两个坟墓。孰料一夜之间,两座坟墓边各长出一棵梓树,才十多天时间,树杆就粗至合抱,对向拱屈,下面是根茎相连,上面是枝叶交错,构成一片浓荫。看见这个景象的人,莫不啧啧称奇。
更令人惊奇的事,还在后面。再过了一些日子,两座坟墓里,各飞出一只雄鸳雌鸯,合成一对,双双栖息在梓树的树枝上,朝夕比肩,交颈而鸣,音声哀凄,如泣如诉。宋国的百姓都被感动了,从此便称梓树为“相思树”。
韩凭夫妇生死相依的故事,具有悲剧色彩。但是根据这个传说绘成的《鸳鸯双栖》则表达了人们对夫妻恩爱、致死不渝的歌颂与赞美。类似题材的吉祥图案,尚有鸳鸯并游在荷花前的《荷花鸳鸯》,以“荷”谐“和”,祝福夫妇和睦;鸳鸯卧于莲叶上的《鸳鸯同心》,以藕心通连比喻夫妇同心,相守偕老。
想死鸳鸯
鸳鸯是民间婚嫁喜事活动中应用广泛的瑞鸟纹图。除了挂图外,还用作被衾、枕套、门帘、肚兜、手巾等织品的绣饰,用作镜台、箱笼、衣柜等器物的描花。据说,这种鸟“雄鸣曰鸳,雌鸣曰鸯”,一旦交尾相配后,便终生偶居,飞止相匹,所以被看作是男女生死相思相恋的象征。
《搜神记》里记载有一则叙述鸳鸯相思的民间传说:
古代时,宋国有个叫韩凭的人,娶何氏为妻,夫妇恩爱,生活美满。没想到,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了他们的身上,制造祸难的人,就是他们的国君宋康王。
宋康王好色而残暴,到处物色美女。听说韩凭的妻子何氏长得美丽,不由得垂涎三尺。他先给韩凭捏造个罪名,将他抓起来关进监狱,然后以查抄家产
抵罪的名义,把何氏强抢进宫。原文出自安防博客:http://maxiaojia8.blog.163.com/blog/
韩凭无辜被抓,又得知妻子被国君霸占,愤怒异常。但是他知道自己无法抗衡国君的淫威,只得用自杀的方式申诉冤屈,何氏在宫内听说丈夫的死讯后,悲伤不已,也萌发了死志。不过,宋康王派人日夜监视她,使她找不到死的时机。
不久,宋康王派宫女来传话,要何氏陪他一起上王宫露台赏月消遣,何氏心里有了主意。她先把衣群边角上的纹织暗暗扯散,然后装作很顺从的模样,在卫士和宫女的簇拥下,随宋康王一起登上了高高的露台。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何氏刚到台上,立刻向台沿疾奔。卫士眼明手快,也迅即去抓住她的衣群。可是只攥住两块布片——何氏已从露台上纵身一跃,跳下身亡了。
何氏死前留下遗言,请求将她与韩凭合葬一穴。宋康王恼羞成怒,偏下令让他们分葬两个坟墓。孰料一夜之间,两座坟墓边各长出一棵梓树,才十多天时间,树杆就粗至合抱,对向拱屈,下面是根茎相连,上面是枝叶交错,构成一片浓荫。看见这个景象的人,莫不啧啧称奇。
更令人惊奇的事,还在后面。再过了一些日子,两座坟墓里,各飞出一只雄鸳雌鸯,合成一对,双双栖息在梓树的树枝上,朝夕比肩,交颈而鸣,音声哀凄,如泣如诉。宋国的百姓都被感动了,从此便称梓树为“相思树”。
韩凭夫妇生死相依的故事,具有悲剧色彩。但是根据这个传说绘成的《鸳鸯双栖》则表达了人们对夫妻恩爱、致死不渝的歌颂与赞美。类似题材的吉祥图案,尚有鸳鸯并游在荷花前的《荷花鸳鸯》,以“荷”谐“和”,祝福夫妇和睦;鸳鸯卧于莲叶上的《鸳鸯同心》,以藕心通连比喻夫妇同心,相守偕老。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