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感冒之成因及治疗
西昌力平医院中医科 程革利
感冒是人类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人类研究最多的疾病之一。对“感冒”的成因,中国传统医学则认为感冒是由风、热、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所致,将感冒分为:风热、风寒、暑湿等证型;现代医学认为感冒系病毒感染引起,将其分为:伤风和流行性感冒两类,总之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俱认为:外感是感冒的主要成因。
而我以为:感冒的主要原因,从中国传统医药理论看当为脾胃因人体饮食失节、劳倦等等原因而致脾胃虚损内伤,致湿蕴中焦,气机不畅,使人体胃气不足,阴阳不和,清浊倒置,腠理虚开,内外邪合所致。中医之脾胃功能几乎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道功能及部分免疫系统功能,所以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感冒当为人自身免疫能力下降致人体自身调节能力降低,不能充分适应环境变化而致。所以感冒是以人体自身病理变化为主要原因,外感则是感冒的诱因而已。
百病以胃气为本,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虚劳寒热候》中说:“劳伤则血气虚,使阴阳不和,互有胜弱故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相乘,故发寒热。”。[1]脾胃虚损之人,腑脏、血气不得元气滋养而俱衰,腑脏、血气损衰,则内生寒热,则腠理虚开,腠理虚开则外邪易入,故李东垣在《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中指出:“若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在《脾胃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中又说:“无虚邪则风雨寒不能独伤人,必先中虚邪,然后贼邪得入矣。”,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还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 [2]。
在感冒的治疗上,现代医学则多针对其症状采用口服抗病毒、抗组胺、解热消炎类药物与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由于感冒的致病病毒不单是流感病毒一种,尚有鼻病毒等多种病毒,而且流感病毒变形极快,故抗病毒药物与抗生素对造成感冒的致病病毒感染几乎无能为力,而且口服化学药物均有程度不同的嗜睡副作用,所以不管口服制剂也好,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抗生素类药物也好,从目前的临床疗效来看,对感冒的治疗作用的确不甚明显,感冒使用抗生素,除徒增加细菌的耐药性和治疗费用外,实在没有什么临床意义,尤其是普通感冒。中国传统医学则多用解表和里或清热解毒、辛凉解表、辛温解表之剂,如霍香正气散、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九味羌活丸等进行治疗,此类药物临床疗效
虽好,但针对性太强,需要较深的中医药理论知识,方能正确使用,这就导致了此类药物临床疗效欠佳的印象,而失去了普遍的临床治疗意义。
应用中医药理论治疗感冒,我认为:当以养胃气为本,从理脾胃,畅脾机,分清浊入手,而调理脾胃,畅脾机则以祛湿为主,湿祛则脾健,脾健则人体元气充足,元气充足,则百邪不侵,“腠理闭拒,诸邪不能伤也”[2],再辅以祛风散寒、清热之药,感冒当可随手而愈。本人常用芦根、麦冬、车前草、鱼鳅串、蛇泡草等中草药,再辅以玉屏风散来预防、治疗感冒,尤其在感冒初起时,在1~2天内,无不奏效。在已经感冒时使用,也可明显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西医治疗“感冒”时,如果能在针对病毒和症状进行治疗的同时,辅以提高免疫能力的药物,或可大大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
注:鱼鳅串{菊科马兰属植物马兰,Kalimeris indica(L.)Sch.-Bip.[Aster indicus L.;Boltonia indica Benth.;Asteromaea indica(L.)Blume] [3]
蛇泡草{蔷薇科蛇莓属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3] 参考文献:
1.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7 2.丁光迪.东垣医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3.全国中草药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二00二年一月二十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