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乌哈旅游
经济视角渊双月刊冤2019年第2期总第275期No.2袁2019TotalNo.275

产业经济

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的经济学分析野河北省产能过剩的测度尧成因与化解院理论与实证研究冶项目组

河北秦皇岛066004)(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

摘要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袁社群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当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遥近年来社群经济的相

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袁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尧整体性分析导致对我国社群经济发展的借鉴十分有限遥基于此袁本文通过构建经济学相关理论框架袁对社群经济发展的背景尧动因和发展优势进行系统性分析袁以期揭示社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袁为正确引导我国社群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遥

关键词院社群经济曰互联网时代曰经济学分析中图分类号院F49

文章编号院1672-3309渊2019冤02-24-11

文献标识码院A

doi院10.3969/j.issn.1672-3309渊s冤.2019.02.04

一尧引言

社群是指个体行动者在某一特定边界内因人际交往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可以指具体的实际地域边成员之间通过频繁且固界,也可以指网络社会的虚拟边界或精神层面的思想边界。社群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最初是以地域、血缘进行划分,其后随着现代传媒和定的互动反馈,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社群自古便有,社会关系日益紧密,出现了以思想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地域、语言甚至意识形态上的隔阂被打破,和情感为纽带的社群形态。

新型社群经济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互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建立网络强国。我国现已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社群经济有利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的机进入“新经济”时代,是新产业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时代,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遇,打造“新经济”时代下的竞争优势,适应新常态,

伴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兴起,传统生产者开始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企业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空间距离的缩短、新型生产模式的产生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互联网时代下社群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基于互联网的

淫基金项目院本文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互联网时代下社群经济的经济学分析”支持。该项目受陈俊龙副

牟鲜勇、易鹏宇、刘育宏。教授指导,项目组成员:郝阳、张晓庆、

24

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传播—服务—消费”于一体的“虚拟社群”。在现代社群经济使拥有相同价值偏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集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也应看此基础上,生产者利用个体在社群中的互动反馈对产品进行个性化定制,交易不公、监管体制不完善以及创新到,由于社群经济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信息不对称、对社群经济发展的背景、动因和发展优势进行系统动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性分析,为有效应对我国社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提供理论借鉴。

二尧文献综述

一词由Rheingold“虚拟社群”(1993)首次提出,指由互联网连接起来且不受地域限制的用于个体行动者交(2016)流沟通、共享信息、形成相同价值偏好和情感共鸣的特殊关系网络。金韶和倪宁等学者指出互联网真正出现。程明和周亚齐(2018)由于使社群发展,并催生“社群经济”认为社群经济是与社群形态相伴而生的事物。如国外的Facebook、互联网的出现和兴起使虚拟社区、社群成为个体行动者交流的重要方式,Twitter、ins以及让拥有共同兴趣、认知和国内的贴吧、微博、微信等,这些移动社群平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受地域限制,以此推动社群经济的不断发展。价值观的个体在网络社群中集聚,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信息反馈和价值反哺,

人际关系社关于网络社群的分类,Hegal和Armstrong(1998)从用户需求角度,将网络社群分为兴趣社群、人口结构型社群和主题型社群。Stanoevs原群、幻想社群和交易社群;从消费者市场角度,将其分为地域型社群、品牌社群的核心是品牌而不四类。Muniz和Guinn(2001)通过对以某一品牌为中心的社群关系进行研究指出,是区域,非地理性是品牌社群与传统社群之间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是互联网社群与传统社群的本质区别。而消费者需要的是McAlexander(2002)等通过对品牌社群定义的进一步拓展,指出品牌社群的核心是消费者,与产品有关的附加值。

关于社群经济的商业模式,学者们主要从社群经济与传统商品经济的区别出发进行阐述。程明和周亚齐而社群经济依托情感(2018)认为社群成员之间的情感是社群经济相较传统商业经济的优势。商业需要信任,同时提出“社群经济的一因素使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传统商业中建立信任所需的交易成本;般商业模式”,认为与传统商品经济模式不同,社群经济强调用户的广泛参与,在此基础上,消费者、传播者和生产者将不再有界限。Toffle等(2006)提出“产消者”概念,认为社群经济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融合将推动“产消合一经济”的到来。李璐(2016)将社群经济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平台型社群经济、产品型社群经济和网红社群经济,并提出利用优质内容连接特定人群的发展思路。吴思锐(2016)也构建了自己的一般商业模式理论:第一步,利用现代大数据技术搜寻潜在顾客,扩大用户规模;第二步,通过一系列活动增强社群成员凝聚力,完成社群的初步构建,根据社群的特性,社群成员基本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并且喜爱这一社群特色;第三步,销售具有“社群文化”的特色商品和服务,将“社群文化”变现。

情感等内在性视角进行阐述。Bogozzi和Dholakia关于社群经济中消费者的参与动机,学者们主要从心理、薛海波和王新(2006)首次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计划行为理论对社群经济中的个体行为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个体需新(2008)对消费者参与品牌社群的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在影响消费者参与社群经济的动机中,(2015)社群经济求是首要因素,兴趣和情感同样具有较大影响力。胡泳认为,作为一种经济思维和经济模式,的产生源于初步形成的社群,而社群的建立则是依托于社群成员心理上的融入感和情感共振。通过社群内部的横向交流,我们可以发现社群及其成员的需求。这种内在生态满意度使得社群自身能够通过优化社群环境、

25

任务与目标导向型、想象世界型与混合型社群ka-Slaveva(2002)从组建目的角度出发,将网络社群分为讨论型、

经济视角2019年第2期

(2005)增加社群认同来获得更大的外部资本。关于社群经济产生的影响,Algesheimer等发现,社群会激发社群并对上述意愿产生消极作用。Rosen原成员的认同感,并自发对社群进行外部推广,反之则形成一种社群压力,(2005)社群对消费者忠诚度有显著作用,并指baum等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对消费者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以此制定相应的社群忠诚计划。出公司发展应注重对消费者进行忠诚度划分,

其中大部分是与粉丝经济的比较。粉丝经济除此之外,相关研究还将社群经济与其他经济模式进行比较,这种模式是指通过吸引粉丝关注引发其对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购买热情并产生主动消费行为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口碑效应为基础,其本质是通过强化用户黏性实现稳定经济发展。而社群经济则是基于互联网使拥有相同于一身的“虚拟社群”,这是基于自组织、自消兴趣爱好、价值观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集“传播—服务—消费”(2015)社群成费、自管理和相互合作产生的新型商业模式。胡泳指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区分:员之间的互动活跃程度、社群成员与主体账号互动深入程度以及主体账号的运营模式及其维护方式。社群经粉丝经济不存在济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和反馈,而粉丝经济则强调核心经济效应。不同于社群经济,(2015)其发展目标是为社群成自我运作能力。陈建英和文丹枫则认为,社群经济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形成周边经济效应。员服务;粉丝经济则围绕某一特定主体,

以上研究成果对本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因而仍存在解释力不足的缺陷。发展、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提因此,本文拟通过建立社群经济的经济学理论框架对社群经济的产生、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尧对社群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渊一冤社群经济中的野经济人冶假设

一般意义上的社群经济其内涵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商业模式,然而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社群经济是一种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作为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主张对从事经济活动的行动者进行一般性抽象,认为市场中的从事经济活动的行动者始终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不论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政府,都是在社群经济活动中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个体。对于生产者而言,加入社通过发展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从而实现自身利润最大群经济活动的动机是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和交易壁垒,

使其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和满意度,从而化。对于消费者而言,社群经济能够满足其日益提升的消费偏好需求,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增促社会福利是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其实质也是对“经济人”假设的遵循。对于政府而言,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其行动的目标和准则,而对社群经济的鼓励和适当规制能够使社会福利得到明显增加,

渊二冤对社群商品的偏好是社群经济发展的前提

需求价格弹性小是社群经济稳步发在社群经济中,社群成员对社群商品的偏好是社群经济发展的前提,并提出如下假设:展的基础。为了更直观地揭示其内在机理,本文基于效用论进行阐释,

用C表示社群成员,假设1:将消费者分为社群成员和其他消费者,O表示其他消费者;

用X1表示社群商品,X2表示其他消费品,X1、X2均假设2:将市场上的消费品分为社群商品和其他消费品,为正常品;

用M表示,假设3:假设市场上的消费者收入相同,即社群成员和其他消费者面临相同的预算约束线;假设4:X1和X2的价格为PC和PO。

即消费者的预算线是已知且唯一的:由上述假设可得,市场上所有消费者的收入既定,并且两种商品价格已知,26

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M=PC伊X1+PO伊X2消费者的预算线如图1所示:

以社群商品为核心的经经济发展为社群经济提供了天然禀赋,

济模式使其具有稳定的需求量,需求价格弹性小是社群经济稳步发并形成一个自组展的基础。当互联网技术连接起消费者和生产者,

织传播和协作的社群时,社群商品的有效需求就成为社群经济迸发的源点。

通过引入无差异曲线分析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两种产品的所有消费组合发现,具有不同偏好的社群成员和其他消费者社的无差异曲线也不同。在只有社群商品和其他消费品的情况下,社群成员愿意用群成员更偏好社群商品,因而较其他消费者来说,即对社群成员来说社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更高。更多的X2交换X1,

表现在图2中,社群成员的无差异曲线相对其他消费者更加陡峭。示其他消费者达到最大效用时选择的X1、X2的数量;B点是社群成员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切点,XC1、XC2表示社群成员达到最大X2的数量。效用时选择的X1、

即遵循最大效消费者的消费组合是在预算范围内的最优选择,

其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因而消用原则。无差异曲线距原点越远,

费者的最优消费组合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在图2中,面对相同预算约束时,其他消费者在A点实现最优消费选择(XO1,XO2),社群成员在B点实现最优消费选择(XC1,XC2)。社群成员与其他消费者相比消费的社群商品更多且获得的效用也更大。因此社群成员的消费组合中社群商品所占比例更大。

消费者的选择是由其偏好决定的,在相同的预算约束线下,拥有不同偏好的消费者的选择是有差异的。例如,以UGC(用户原创内容)为主的抖音短视频和以PGC(专业生产内容)为主的西瓜视频作为互联网时代下媒体兴趣社群的代表,据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2018年9月统计数据显示,抖音短视频用户65.6豫为女性,24岁以下用户占比高达74.0豫,主要分布在二线城市、四线城市及以下;而西瓜视频用户61.0豫为男性,24岁以下性别等因素差异导致的偏好不同。用户仅占比22.1豫。不同社群中的成员结构不同,其实质是由于年龄、

明确化,社群成员不仅拥有相同的偏好,还拥有相由于资讯工具的升级,基于偏好的用户群体更加具体化、从而引导社群发展。所以偏好是社群经济发展似的特征。社群主体可以利用大数据获得清晰的社群成员定位,的前提。

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表示如下:

驻Qed=Q驻PP图2社群成员和其他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A点是其他消费者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切点,XO1、XO2表

图1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

(1)

(2)

27

经济视角2019年第2期

驻Q表示需求变动比ed表示需求收入弹性,Q表示需求量,Q驻P表示收入变动比例。例,P表示收入,P社群成员对社群商品的偏好程度较大,当社群商品的价格

上升时,相比其他消费者,社群成员对社群商品的需求减少量较因而需求曲线较陡峭。社群小,即社群商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成员和其他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如图3所示:

P1时,其他消费者对X1的需求量QO1;D点为X1价格为P1时,其社群成员对X1的需求量QC1;E点表示X1价格上涨至P2时,社他消费者对X1的需求量QO2;F点表示X1价格上涨至P2时,群成员对X1的需求量QC2。

(QC1-QC2)社群成员对X1的需求减少量减少到QC2,显然,<(QO1-QO2)。即当X1的价格上升时,相比其他消费者,

当X1价格由P1上升至P2时,其他消费者对X1的需求量由QO1减少到QO2,社群成员对X1的需求量由QC1图3社群成员和其他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P2表示上涨后的价格。C点表示X1价格为P1表示原价格,

因此需求弹性小是社群经济稳步较小,X1有稳定的需求数量。需求数量稳定为社群商品生产销售提供了保障,发展的基础。

渊三冤收入增加是社群经济的加速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收入逐渐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现如今,消费者不再只追求温饱,而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精神生活的满足以及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相关数据显示,2015-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低于3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趋于30%,如图4所示。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意味着我国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使得消费者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支撑他们进入与自身偏好相关的社群消费社群商品。

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表示如下:

驻QeM=Q驻MM图4

近2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注院上线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线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3)

驻Q表示需求变动比例,驻M表示收入变动比例。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Q表示需求量,M表示收入,QM28

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当收入增加时,相社群成员对社群商品的偏好程度较大,

即社比其他消费者,社群成员对社群商品的需求增加量较大,群商品需求收入弹性较大。与图2相比,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最优消费选择也随之改变,如随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向外移动,图5所示:

原预算约束条件下,G、H表示其他消费者和社群成员的XC1表示达到最大效用时其他消费者和社群成最优选择,XO1、XC1'表示达到最大效其他消费者和社群成员的最优选择,XO1'、用时其他消费者和社群成员选择的X1的数量。

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其他消费者的X1的需求变动量

图5消费者收入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员选择的X1的数量;收入增加后的预算约束条件下,I、J表示

(XC1'原XC1)显为(XO1'原XO1),社群成员的X1的需求变动量为,

社群成员对X1的需求增加量更大。因此收入的增加是社群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生变化。相比其他消费者,

然,(XC1'原XC1)>(XO1'原XO1)。即收入增加扩大了社群成员和其他消费者对X1的需求,消费者的均衡消费组合发

由此带来巨大的社群经济市场。据中国互联网络收入的增加使人们有更多的资金来满足自身消费偏好,

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8.29亿,信息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手机网民

网规模达8.17亿,农村网民规模达2.22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75亿人,游市场规模约2354.9亿元,移动游戏用户规模达到4.48亿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12亿人,用户付费能力明显提升,网络购物用户达到了5.92亿。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社群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

因而成员之间更容易形成价值反哺。在社群中,由于收入增加进一步扩大了社群成员对社群商品的需求,

社群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在交流中形成多向反馈,实现自我偏好强化或形成新的需求,进而对社群中心产品进行反哺,进一步推动社群经济的发展。Engel等(1968)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划分为两部分:一是消费者行动;二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变量主要包括消费动机,生活习惯,对需求的认知、态度、意向,对事物的评价标准以及其他主观因素。以上因素以层层递进的效果相互作用,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当社群发起者成功建立起一个社群并进行经济活动时,社群中会有信息产生,并与消费者的偏好相互作用,如果能形成积极的暗示,将会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和态度。当收集的信息和反馈再次刺激认知和态度时,就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评价标准,形成新的有效需求。当有效需求推动意向影响消费者决策时,社群商品将会被购买,经济行为由此产生。

社群经济有聚众传播效应和多向反馈机制,社群内部会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和信息媒介形成多向互动模可以进行自组织,自产出,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使社式。社群成员能够用个性化的自媒体平台提供内容产品,

以短视频为核心内容的社群中“看视群经济对自身发展产生正向影响。据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数据显示,

社群经济活动对用户粘性提升频”用户相较于“不看视频”用户的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和使用次数显著增加,效果明显,对社群经济的价值反哺作用也更强。

渊四冤成本低是社群经济的崛起的巨大推动力

每一个行业都面临着以“互联网+”“革成本低是互联网时代下社群经济大规模爆发的重要原因,为主题的社群成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商品交换。社群经济命”。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社群经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9

经济视角2019年第2期

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出发进行分析。成本主要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成本,因此,

对于生产者而言,供给社群商品的成本包括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不变成本包括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的折而是计算机、服务器等价值相对较低的机器旧费用等,这里的机器设备不是指大型生产设施或高价实验器材,社群经济活动的不变成本极低。设备。所以对于参与社群经济的部分行业来说,相对于一般生产企业,

社群经济的企可变成本主要包括人员工资和材料准备等,它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借助新兴网络技术,现阶段社群经济具有规模报业规模和可变成本大都小于传统商品经济。另外社群经济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

酬递增的特点,即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社群商品产出的增加比例要大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比例。当社社群经济活动给生产者带来的经济群建立时,由于社群管理具有同质性和扩散性,随着管理费用投入的增加,效益增量将会大于管理投入费用增量。

生产成本低成为社群经济的重要特随着社群经济规模扩大,平均不变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都逐渐降低,征。社群经济利润公式如下所示:

仔=P伊Q-AC伊Q

(4)

定价格水平P和相同销售数量Q下,社群经济的平均成本AC低于传统商品经济,因此社群经济利润高于传统商品经济。

为例,2018年其全年净营收达到17.2亿美元,——“新浪微博”全年成本和开支为11.1以社交资讯类社群—亿美元,净利润为5.72亿美元,净利润率为33.0豫(来自企业年报)。而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建筑业企业产高利润值利润率为3.5豫,工业企业产值利润率为6.5豫。互联网时代下的社群经济利润率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率反映出社群经济成本占比低于实体经济。据SensorTower数据报告显示,在2018应用收入排行榜中,游戏类社群———“王者荣耀”位于收入榜首位,用户规模达6.13亿(来自《2018年手机游戏行业研究报告》),其2018年的收入超过了19.3亿美元。新媒体视频社群———“Bilibili”排在全球第三(来自SensorTower调查数据)。低成本带来的高额利润使社群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巨大活力。

对于消费者而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参与和交易成本逐渐降低。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8.29亿,手机网民达8.17亿,各行业的网络交易量突飞猛进。互联网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随着交易数量的增加,大数据分析逐渐发展起来,生产者能更加准确地掌握消费积者偏好,从而生产与消费者需求更契合的商品,因共同偏好加入社群的消费者更愿意与社群形成有效联系,消费者可以跨越空间限制更快速地获取符合自身极参与社群互动。由于网络技术外溢,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获得更大的效用。另外,购物方式多样化改变了范偏好的商品和服务,花费更小的参与成本,做出更优的决策,支付手段的变革则大幅简化了交易步骤,围小、效率低的传统消费形式,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消费商品和服务;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从而使消费者对社群商品的需求逐步扩大。消费者的低参与成本和低交易成本使社群经济更具发展潜力。

仔为社群经济的利润,P为社群商品的价格,Q为社群商品的销售数量,AC为社群经济的平均成本。在既

四尧社群经济存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互联网的虚拟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社群经济模式展现出独特优势,为传统商品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30

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性与不确定性也对社群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渊一冤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公平与不合理

市场:品信息不对称这一概念由KennethJ.Arrow(1963)首次提出。美国经济学家Akerlof(1970)在《“柠檬”由于观察或监督另一方的成本高昂,每个人拥有质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中做了进一步阐述。在市场交易中,例如,或了解的信息不完全相同,掌握信息较充分的个体处于优势地位。信息不对称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投保人总比保险公司清楚自己面临的风险情对于贷款项目潜在的收益和风险,借款者总比贷款者了解更多;社群经济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况;二手车市场中,旧车主总比买者更了解自己车的质量。同样地,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在这个时代找到自身需要或是有利的信息成为一个难题。社群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与面临的经济依托网络而生存,其不透明和易隐蔽性更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另一方面,买方与卖方在社群经济活动中都政策不同,它们所获知或取得的各方面信息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遵循“经济人”假设,即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因此交易双方可能采取各种手段封锁信息来使自己在竞争而仍然保持原价格进行销售,消费者和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例如,企业凭借自身成本优势达到了规模经济,购买时并没有了解到企业已经进行了技术革新;消费者在购买时隐瞒自身实际购买需求以获得更高的谈判势力度,达到低价购买的目的,而企业并不知道他们实际购买需求。

因此,不管是对于社群经济中的消费者还是生产者,信息的获取都极为重要。社群经济不单单是一群有共而信同价值观或认知的用户在一起互动交流就可以形成,还需要用户与产品之间建立情感信任与价值反哺,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这种关系松散甚至瓦解。

渊二冤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尚不完善

传统经济模式中,国家可以制定网络本身的复杂性与易隐蔽性决定了社群经济在监管上面临重重阻碍,

相关立法与制度建设往往落与税收、劳动者权益、价格等相关的具体法律规定,而在这种新兴的经济模式下,后于社群经济的发展。滞后的监管体制下,社群经济缺乏明确的行业自律约束与法律规范,政府难以形成对其的实质性监督与管理。

社群经济中用户的个人隐私存在安全隐患。不同于传统隐私保护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下无法做到用户隐私的完全匿名化与模糊化。部分企业存在出售用户信息的情况,用户隐私面临被恶意传播与倒卖的风险。这就要求政府对相关主体行为进行监督。社群经济中企业退出壁垒较低,企业退出时沉没成本相对于传统企业较低,不会产生太大亏损。然而,企业退出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产生负外部性,社群成员福利很可能会因偏好商品的消失而下降。因此,政府必须对社群经济中的企业退出行为进行有效监管。除此之外,在税收、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也极易出现监管不当或监管空白,这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以保证市场更好地运行。

渊三冤社群经济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社群规模的逐渐扩大,社群管理者的决策愈发很多社群在形成初期规模较小,决策影响力相对较弱,重要,尤其在面临风险和收益选择时,其决策行为对社群成员的整体利益具有较大影响。这就导致在进行创新而选择维持原状,这无疑会导致社群经决策时,部分社群管理者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不愿冒风险进行创新,甚至被淘汰。本文基于效用论的观点分析济革新滞后、产品研发进度缓慢,从而不利于社群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提出如下假设:社群经济创新动力不足问题,

二是不进行创新;假设1:社群管理者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进行创新,一是创新成功,二是创新失败。假设2:社群管理者创新面临两种结果:

31

经济视角2019年第2期

本文在上述假设中将创新成功的概率设为仔1,失败的概率设为仔2,不进行创新的概率设为仔3,其中0臆仔1,

达式如下:

仔2,仔3臆1,且仔1+仔2+仔3=1。同时将创新成功、失败和不进行创新的效用函数记为u(r1,r2,r3,仔1,仔2,仔3),其具体表

u(r1,r2,r3,仔1,仔2,仔3)=仔1r1+仔2r2+仔3r3。

(5)

则该效用函数为创新决策的平均效在不确定条件下,该表达式所表达的含义为社群创新决策的期望值,用函数。其中r1,r2,r3分别表示创新成功、创新失败和不进行创新这三种决策所产生的社群利润。

正常运营无论社群管理者采取哪一种决策,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本文将企业创新的决策成本设为Ca,无论创新成功与否,其成本均为成本设为Cb。在创新过程中社群是通过可行性分析判断是否进行创新行为的,

而不进行创新的行为成本为Cb。相应地,将社群创新成功的收益设为y1,创新失败的收益设为y2,不进行Ca+Cb,

创新的收益设为y3。数分别为:

u1=仔()1y1-Ca-Cbu2=仔()2y2-Ca-Cb)u3=仔(3y3-Cb(6)(7)(8)

(5)创新失败和不创新的效用函因此,本文利用上述成本和收益替换式中的各项利润可以得到创新成功、

创新决策的平均效用函数为:

u=仔()+仔()+仔()1y1-Ca-Cb2y2-Ca-Cb3y3-Cb观察(5)式可知,

若y2-Ca臆y3臆y1-Ca,则三种决策均可选择;

则社群必然是选择进行创新的;若y2-Ca>y3,此时有仔3=0,

(9)

若y1-Ca处理好创新过程中这二者的关系成创新过程中伴随着风险和收益,创新同时具备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

为检验社群管理者能力的一项指标。因此,解决社群经济存在的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就可转化为探讨社群管理者处理风险和收益关系后选择不进行创新的原因。

创新成功的吸引力不够大,社群管理者不愿冒风险去换取创新成功带来的较少净收益。二是实施创新决策时,即当仔1+仔2=1时,采取创新决策大概率会失败,的概率太小,仔1相对于仔2过小。社群管理者认为创新风险过高,对于第一种情况,从短期角度看,所获收益反而不如不创新的收益高,因此采取稳健保守的决策而不进行创新。创新与否对社性;从长期角度看,这种创新很大程度为小创新,很难推动行业进步。社群随着行业的进步升级,32

采取创新决策缺乏必要社群不会因为没进行创新而导致其落后于同行业,创新与否对社群发展的影响不大,

对社群管理者即y3与y1-Ca之间的差值过小,原因有两种:一是创新成功收益相对于不创新的收益过小,

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具有一定可控性。因此群发展影响很小。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创新风险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进行调节降低的,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概率仔1成为解决创新动力不足问题的关键。

五尧对策建议

渊一冤建立信息分享与反馈机制实现信息对称

需要建立信息分享与反馈机制。信息不对称阻碍社群经济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

对搜集到的信息归纳整理;对外公开企业相关首先,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内管理有效信息,社群成员的商品偏好是社群经济信息,让消费者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其次,作为社群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反馈问题,交流经验。除此产生的前提,为了更好地得到物质或文化“商品”,社群成员应当进行信息共享,之外,在互联网时代下,可以运用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数据可以帮助一个企业更好地了这也是促进解用户,比如用户的男女比例、年龄分布、活跃时间等。企业了解用户才能设计出用户偏好的产品,社群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水准的内容,用户关注的是自以“罗辑思维”为例,对于这种知识型社群经济来说,用户需要的是高品质、例如举办读书交流会,让用户充分了己所获取的内容是否具有价值。而“罗辑思维”做到了和用户沟通与交流。社群经济才能良性发展。具解“罗辑思维”,自身也明确了解用户的真正需要。只有当双方建立起互信的基础,就产品进行细致、充分地研讨。2.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企业定期举办线下交流会,保证用户充分参与,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要求生产者提供更多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对不按要求的企业进行相应惩罚。3.企业主动建立与用户的线上信息互访,例如通过有偿问卷获取用户的真实体验,有偿可以保证用户参与度,确保获取结果的可靠性。

渊二冤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袁建立良好制度环境及有效监管体系

社群经济本质上是传统商品经济的横向延伸,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作为一种新市场形态,社群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商品经济造成冲击。2018年,我国市场主体数量突破1亿,且近年来新增市场主体大都表现出鲜明的“互联网+”特征,传统监管方式已无法与新经济模式相适应。

不断优化监管思路。具体需要做到: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彻底转变传统商品经济监管模式,1.加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注意各部门间的强各部门合作。经济“社群化”作为一种新业态,涉及部门较为广泛,政府应明确规协作关联,避免生搬硬套与传统经济模式相同的策略。2.发挥政府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协同作用。范社群经济中的各企业行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平台可利用自身传播优势进行普及与推结合社群经济发广。3.营造包容的制度环境。监管部门需要不断增强对社群经济这种非传统商品经济的认同,保证市场有展的特点进行创新性监督。4.建立健全企业退出管理制度。企业退出前必须完成客户对接等工作,序运行。

渊三冤多种途径提高创新成功概率袁降低创新风险加强创新动力

极提高仔1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根据现代社会企业管理理论,通过多种激励方式充分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

激励创新人才来在总成本(Ca+Cb)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采取复合型激励手段。

引导、保持和规范大激发内在潜能的人才管理制度被称为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是在特定管理体系下用以激发、

组织成员行为来达到既定有效目的的行为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完善创新人才薪资结构,使基本工资同津创新贡献量越多非基本工资越高。贴、奖金等非基本工资相结合,津贴、奖金等非基本工资同创新贡献量挂钩,

33

经济视角2019年第2期

通过增除此之外创新人才薪资结构还要兼顾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2.增加创新成本投入,增强创新激励效果。特权赋予、通报表彰等方式进行精神激励。加工资、奖金额度、职位提升等方式进行物资激励;通过荣誉授予、优秀的社群管理者能够做出3.完善人才选用机制,选拔优秀的社群管理者。好的社群需要优秀的社群管理者,决策所造成的总成本是最低的,但拥有一名优秀的社正确决策。创新过程中不能保证所有决策都是最正确的,

实施正确创新人才决策能间群管理者能够让社群少走弯路和错路,优化创新决策,降低决策所造成的总成本,目的是为各项创新活动接地提高仔1。4.给予创新部门和相关人员一定特权。给予特权是精神激励的一种形式,从而减少社群其它活动对创新的影响,让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给予创新部门特权可以将创新部门独立出来,

如提高对创新相关人员的奖励,新人员感受到归属感和优越感,从而提高创新效率。给予相关创新人员特权,避免创新部门和相关人员滥用达到激励创新相关人员坚定创新的信念。同时要把握给予特权的范围和程度,使社群成员利益受损。特权阻碍社群正常活动,

参考文献

[2]程明,周亚齐.从流量变现到关系变现:社群经济及其商业模式研究[J].当代传播,2018(2):68-73.[1]陈建英,文丹枫.解密社群粉丝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3]胡泳,宋宇齐.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J].中国图书评论,2015(11):13-17.[5]李璐.社群经济的发展演变及启示[J].青年记者,2016(15):14-16.

,2016[4]金韶,倪宁.“社群经济”的传播特征和商业模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4):113-117.

—共享经济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7(10):100-109.[6]邵洪波,王诗桪.共享经济与价值创造——

[8]薛海波,王新新.品牌社群影响品牌忠诚的作用机理研究———基于超然消费体验的分析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9(10):96-107.[7]吴思锐.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社群经济商业模式[J].商场现代化,2016(19):6-7.

—“自媒体”的经济学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15(5):56-65.[10]张洁,凌超.传媒产业新模式——

1970(3):488-500.

[9]于骥.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4):226-228.

[11]Akerlof,GeorgeA.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chanism[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2]AlgesheimerR,DholakiaU,HermannA.InterplaybetweenBrandandBrandCommunity:EvidencefromEuropeanCarClubs[J].

[15]BagozziRP,DholakiaUM.OpenSourceSoftwareUserCommunities:AStudyofParticipationinLinuxUserGroups[J].Manage原[16]EngelJF,KollatDT,BlackwellRD.Consumerbehavior[M].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68.[18]MunizAM,O'GuinnTC.BrandCommunity[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001(4):412-432.

mentScience,2006(7):1099-1115.

[14]ArrowKJ.UncertaintyandtheWelfareEconomicsofMedicalCare[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3(5):941-973.

[13]ArmstrongA,HagelJ.RealValueofOn-LineCommunities[J].StrategicManagementofIntellectualCapital,1998(3):63-71.

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04:19-34.

[17]McAlexanderJH,SchoutenJW,KoenigHF.BuildingBrandCommunity[J].JournalofMarketing,2002(1):38-54.[19]RheingoldH.TheVirtualCommunity:HomesteadingontheElectricFrontier[M].HarperPerennial,1993.

222-233.

[20]RosenbaumMS,OstromAL,KuntzeR.Loyaltyprogramsandasenseofcommunity[J].JournalofServicesMarketing,2005(4):[21]Stanoevska-SlabevaK.TowardaCommunity-OrientedDesignofInternetPlatform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icCom原

merce,2002(3):71-95.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