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简析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于体育课教学理念的转变之我见

简析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于体育课教学理念的转变之我见

来源:乌哈旅游
智慧课堂

简析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于体育课教学理念的转变之我见

◎.华海平/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少年业余体校(奈曼旗足球管理中心)

摘要: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的。这也说明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决定因素,同一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达成的学习目标也是不同的。本文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造旧的教学方法,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使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具有高效、实效加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课;教学理念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如今的体育教学中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要求身体,而且还要求心理以及其它方面都健康。所以,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就应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所创新而且教师创新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出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运动动机、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都能学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从而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

(二)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自身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在一些兴趣爱好上也存在着差别。新的课程标准针对这些存在的现象,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所以教法创新应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提倡“形散神不散”,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抒发不同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力。

(三)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

二、体育教法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

(一)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动作的细节。”同时又指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运动技能的学习也是实现其它学习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不仅扩大了运动120

中华传奇

技能学习的外延,而且指出了运动技能不但仍然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重要目标,而且是达成其它学习目标的基本途径,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二)经改造和建设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教材时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这就意味着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自我创编的体育运动项目,校外、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

三、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

目前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体育教师兼职人员较多,一些学校往往安排部分无法胜任其它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担任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改的顺利进行。国家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由于师资的缺乏,无法按要求安排课程。

(二)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地位一直以来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第一线的教师不仅要负责学校的“两操”工作和学生课余训练,每周还得任12-16课时的课堂教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相对都是最高的,而相当部分学校在教师发展和业务提高上仍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样,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三)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利用多种方式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参与实践、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四)落实学校场地器材的配套

《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学校和教师以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的空间,大大降低了对特定场地和器材的依赖。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缺乏。

(五)改变大班化的现象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人口流动等原因,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大班化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这为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体育改革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总之,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造就“四肢发达,头脑同样发达”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