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0期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73 度尚未探明,基底换填工程量大,工期长,不切实际。 方案二:注浆加固。该方案主要根据隧道底部 隧道底部采用拱梁结构跨越,拱梁沿隧道纵向 的设置如图2所示,两端支承在基岩(Ⅲ级围岩) 岩溶充填物的不同性质,采用压密注浆、劈裂注浆、 高压旋喷注浆等方法加固岩溶充填物,提高其承载 能力。该方案在淤泥质地层进行注浆加固技术要求 上,拱跨18 m,梁高1 m,拱轴线半径为11 m,拱梁 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其上溶洞充填物采用浆砌片 石换填。在隧道横断面上,拱梁设置在整个溶洞范 高,难以保证注浆效果,隧道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 证。 方案三:桩基处理。该方案主要采用桩基础来 承受上部围岩及衬砌结构的荷载,桩基础包括旋喷 桩、挖孔桩、钻孔桩、碎石桩、砂桩、石灰桩、钢管桩 等,根据实际岩溶充填物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桩基础。 然而在隧道内进行桩基施工,设备操作空间小,施工 难度大,工期长,造价高,施工质量也难以保证。 方案四:复合地基处理。复合地基是指由2种 刚度不同的材料组成的,共同承受上部荷载并协调 变形的人工地基,最常用的复合地基是桩基础和其 他地基组成的复合地基。由于复合地基在施工难度 等方面同桩基础类似,在隧道中应用也较为困难。 方案五:筑梁或拱结构跨越。该方案不需要对 溶洞充填物进行处理,直接采用筑拱或梁结构跨越 溶洞,将上部荷载转移到拱梁结构上。该方案简单 易行,施工方便,但对溶洞两侧的基岩的承载力要求 较高。 由于本隧道溶洞两侧基岩完整,承载力较高,因 此采用方案五是较为可行的方法。 3溶洞段隧道支护结构及隧底拱梁结构设计 如图1所示,溶洞段隧道支护结构采用复合式 衬砌,初期支护采用15 em厚的钢纤维喷射混凝土, 同时加设3.5 m长的中空注浆锚杆,其间距为1.2 m;二次衬砌采用75 cm厚的C30钢筋混凝土。位 于溶洞内的隧道,隧底以上溶洞充填物全部清除,施 作75 cm厚的C30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上施作2.0 m厚的C15片石混凝土护拱。 I , 图J 溶洞段支护结构示意图 围内,以分散墙底压力。 图2拱粱结构示意图 4计算模型及计算荷载 隧道支护结构承受围岩压力以及拱顶回填片石 ?昆凝土的重力,并通过隧道中墙和边墙传递到中墙 和边墙基底的基岩上。因此对隧道跨越溶洞结构的 安全性进行分析可分两步进行,首先计算围岩压力 作用于隧道衬砌结构所产生的中墙基底处的压力, 而后将此压力作用于基底跨越结构进行分析。 连拱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有两种结构状态,即单 跨衬砌结构状态与双跨衬砌结构状态。先行施作的 单跨衬砌结构是偏压结构,而最终完成的双跨衬砌 结构是对称结构,本文重点考虑的是中墙基底的压 力,双跨衬砌结构产生的压力显然较单跨大,故取其 为研究对象,其计算简图见图3。 . .图3衬砌结构计算筒图 通过计算,隧道中墙基底压力(每延米)为2170 kN,隧道中墙基底宽度为2.6 m,因此作用荷载为 835 kN/m 。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隧道底部在整个溶洞范围 内都采用了拱梁结构,中墙基底以外的拱梁结构将 会分担一部分中墙基底荷载,因此,实际作用在拱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4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7年第l0期 上的压力应该比计算值要小,但出于准确判断的难 度与顾及到施工中可能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不利因 素,计算中未予以折减。计算出中墙基底荷载后,即 可将此荷载作用在拱梁结构上进行进一步计算。对 于拱梁跨越结构,两端支承在基岩上,为固定端支 座,考虑溶洞充填物的部分抗力约束,这时求解位于 不同地基上的弹性地基曲梁问题,可按局部变形理 论,即用温克勒尔(Winkler)假定模拟岩溶地基的沉 降变形,采用有限单元位移法编程后进行计算,其计 算图式见图4,计算参数为:截面高度1 Ill,容重25 kN/m ,弹性模量28.5 GPa,溶洞充填物抗力系数 20 MPa/m,作用荷载835 kN/m 。 图4拱梁结构计算简图 5计算结果及分析 5.1计算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计算,分别得到拱梁结构的位移、轴力 和弯矩分布如图5~7所示(由于内力分布对称,图 中只给出了半结构的结果图)。 图5拱梁结构位移分布图 从计算结果来看,最大位移发生在拱梁的跨中 (拱顶),达到3.6 Olll,往拱脚方向位移逐渐减小,在 靠近拱脚处出现向上的位移。轴力分布整个拱梁结 构均处在受压状态,在跨中为最小,到拱脚位置出现 最大值,这说明拱脚基岩将承受很大的压应力,在设 计中应予以重视。弯矩分布则在跨中出现最大正弯 矩,在拱脚出现最大负弯矩,也即在跨中位置拱梁底 图6拱梁结构轴力分布图 图7 拱梁结构弯矩分布图 面受拉,而在拱脚位置则是拱梁的顶面受拉,这两个 位置也是拱梁结构的最不利位置,因此在配筋设计 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5.2安全性判断 对隧道底部岩溶地基采用拱梁跨越结构进行处 理后,其安全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拱梁结构 本身的承载力以及拱脚基岩的承载力是否满足要 求;二是拱梁的位移(沉降)是否满足要求,即经过 处理后连拱隧道中墙和边墙的沉降差异是否会导致 隧道结构的安全使用受到影响。 5.2.1 承载力要求 从拱梁的受力状态分析可知,其同隧道的拱部 衬砌结构类似,都属于偏心受压构件,因此对其承载 力的验算可按我国隧道设计规范规定的隧道衬砌结 构的验算方法进行,限于篇幅,具体计算公式从略。 根据计算,可得隧道底部拱梁结构的安全系数分布 如图8所示。从中可看出,除少数点满足安全系数 的要求外,拱梁结构多数部位均不满足安全系数的 要求,因此对拱梁结构必须进行配筋,以提高其承载 力。 通过计算,拱梁结构作用于基岩上的应力达到 0.943 MPa,隧底溶洞两端基岩为Ⅲ级围岩,其基底 承载力为1.0 MPa,基岩的承载力满足要求。 5.2.2位移要求 对于隧道结构能够承受多大的不均匀沉降,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l0期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6结语 75 结合一连拱隧道底部岩溶处理的工程实例,在 综合比较多种底部岩溶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 拱梁结构的处理方案,并针对该处理方案,建立了计 算模型,确定了计算荷载,提出了隧道底部拱梁结构 的安全评判标准,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1)该连拱隧道现有拱梁结构跨越溶洞不能确 保其安全,必须对其进行配筋设计,同时采取增大拱 图8拱梁结构安全系数分布图 梁刚度、处理隧底溶洞充填物等措施减小其位移。 (2)根据计算,隧道拱脚处应力较大,在进行拱 梁设计时,应确保拱脚处于稳定的基岩上,必要时应 对拱脚基岩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张德和.隧道穿越溶洞堆积物的设计与施工[J].西部探矿工 程,1999,11(2):42—47. 别是连拱隧道中墙和边墙在多大的差异沉降下能够 保证隧道的安全使用,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标准。 参照文献[7],对于地表的一般钢筋混凝土框架结 构,当差异沉降6和建筑物长度 的比值6/L达到 1/500时,结构开始出现裂缝,当比值6/L达到1/ 150时,结构产生严重变形而影响正常使用。根据 计算,隧道溶洞段采用拱梁结构处理后中墙最大下 沉达到3.6 cm,隧道单跨宽度为14 m,比值6/L为 1/389。由此判断该隧道隧底经过拱梁处理后仍有 可能由于中墙沉降过大而导致隧道衬砌结构开裂, 但隧道还可正常使用。 [2]李杰,黄永红.隧道施工中几种典型岩溶的处理[J].铁道建筑 技术,2002,(增刊):52—54. [3] 赵明阶,敖建华,刘绪华,等.隧道底部溶洞对围岩变形特性的 影响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22(6):20—24. [4] 赵明阶,刘绪华,敖建华,等.隧道顶部岩溶对围岩稳定性影响 的数值分析[J].岩土力学,2003,24(3):445—449. [5]李亚武.岩溶地基处理技术[J].铁道工程学报,2002,(4):44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结论是参照地表建筑物差 异沉降的标准得出的,对于处于地下的隧道结构,由 于围岩的约束作用,其受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可能会 减小,但隧道的受力状态会因此改变,有关这方面将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进行探讨。 (上接第63页) 49. [6] 林存友.铁路隧道隧底岩溶的处理[J].铁道建筑技术,2001, (2):13—14. [7] 刘建航,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7. 结,后期的帷幕灌浆孔的冒浆预防对于灌浆质量起 (5)钻进中,当地层换层时,不论是由软变硬还 到了决定性作用,我院在工期、灌浆质量、效率、效益 方面取得了好的成果,并且该工程达到帷幕灌浆优 良工程。 6结语 是由硬变软,或者是由完整变破碎,由破碎变完整等 情况,均应减压减速钻进,对其进尺的速度和冲洗液 的流量及压力也应加以适当的控制; (6)钻进中,应勤检查钻机有无移动,立轴钻进 的方向有无变化,发现应及时纠正; 要保证帷幕灌浆孔不发生冒浆,绝非易事。虽 然结合地质条件采取多种技术措施和操作方法,可 以预防,但往往也很难以避免冒浆现象。如果用增 (7)为防止冒浆发生,必须熟悉所使用机械的 性能和钻孔的特点,经常研究,总结经验,在帷幕的 钻孔中,应对冒浆及时控制,以利于及时处理; (8)止浆套管下入孔内时,应保证一定的打入 深度,可采用小2级的钻具进行探测接触段位置,在 确定接触段位置后,再根据经验参数或试验参数的 加止浆厚度等方法来加强控制,势必要增加浩繁的 工作量,增加工期。因此,对于解决冒浆问题,笔者 认为,不仅要从施工方面人手,而且要从设计方面着 手。并通过灌浆试验获得相关参数与技术方法,避 免冒浆现象。 厚度进行止水止浆套管作业。 5施工效果 通过实验段的冒浆事故的处理与预防施工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