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02期 第30卷 (总374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 JILINPROVINCE No.02,2014 Vo1.3O Total No.374 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策略 温婷婷,康晓雪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高校网络舆论具有主体少数性、内容复杂性、形成迅速性、传播群体极化等特点,使它的形成模式有沉默的螺旋模 式、倾泻模式、爆发模式和突变模式四种。为了引导高校网络舆论健康发展,高校必须做好议程设置,主动把握舆论话题;培 养意见领袖,积极引领网络舆论;信息公开透明,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提高媒介素养,规范网络舆论行为。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论;群体极化;议程设置;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1671一l58O(20l4)02—00l9—o3 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12年l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2.1%。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 学生中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的人数(含创建或更新个 人博客、创作并发表帖子)所占比例偏低,分别为 24.6%和17.2%。 邓若伊、蒋忠波的调查数据也 表明,经常参与网络舆论活动(写博客、在论坛上发 帖)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只有12.8%,而“偶尔”或者 “从不”参加网络舆论活动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却高 达56.5%。【4 这些数据表明,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 只是少数大学生。 (--)内容复杂性 由于高校自由的思想文化氛围,社会的热点问 各种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使 用主体之一,参与网络舆论越来越普遍,网络舆论也 逐步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因 素,因此,如何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成为了 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高校网络舆论就是高校师 生在互联网上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特定信 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的主要媒介形式 有学校新闻网站、校园BBS、个人博客、微博等。 一题的发生、发展几乎同时在高校校园里传播。另外, 由于大学生独特的好奇心、旺盛的精力和丰富的课 余时间,再加上网上自由开放和畅所欲言的独特空 间,使大学生在制造、传播言论时无所顾忌,从而使 网络舆论内容复杂多变。目前校园网络舆论所包含 的内容既有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也有对校园热 点问题的争辩;既有严肃的学术争鸣,也有虚假的谣 、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 与传统舆论相比,高校网络舆论具有以下特点: (一)主体少数性 高校网络舆论主体主要是指在网上公开发表意 见和看法的教师和学生,主要是大学生。大学生独 言制造;既有感性的情感倾诉,也有庸俗的色情暴 露。大学生的言论活跃到如此复杂的程度,无论是 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比较强,对热点问题比较关注,喜 欢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上网的大学 生并不都是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大部分学 生是以浏览者的身份出现在网络空间,他们被称为 校园内部的学习生活琐事,还是校园外部的重大事 件动态,都可以形成网络舆论,实现校园网上网下的 互动,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巨大的舆论效应。 (三)形成迅速性 “网络中的沉默者”。覃川的实证研究发现,只有 32.6%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或者非常愿意通过媒体表 达自己的观点。 吕尚彬等的研究也发现,当代大 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信息及时 快捷。近年来,只要是校园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很 收稿日期:20l3—08—2O 作者简介:温婷婷(1988一),女,广东中山人。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改革开放与高校德育。 康晓雪(1989一),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改革开放与高校德育。 19 快就在校园网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讨论。如 果一则有代表性的帖子得到大学生的认同,产生情 感上的共鸣,很快就会吸引大量关注的目光,网上发 帖参与讨论和浏览帖子的学生会不断增多,在反复 地转帖和跟帖中形成一个主导性意见,产生强:大的 舆论压力以至于造成雪崩式的效果。2010年10 月,在河北大学新校区发生一起醉驾肇事交通逃逸 案,造成一死一伤,肇事大学生口出狂言“我爸是李 刚”,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这起案件迅速成为全国大 学生关注的焦点。2012年8月,中日钓鱼岛争端迅 速在网上形成舆论,只要登陆各高校的相关网站,就 会看到数以万计的讨论和跟帖。网络舆论形成的迅 速和高效是传统舆论所无法企及的。 (四)传播群体极化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 《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正式 提出“群体极化”的概念,他认为:“群体极化的定义 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 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 点。” 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存在 于校园网络舆论中。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 会群体,那些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群体极 化的倾向,群体中易激动、非理性的特点在大学生中 更加突出。凯斯・桑斯坦说:“网络对许多人而言, 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 上轻易而且频繁地沟通,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 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 相信这个立场。”l5 J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重庆某学 院旅游系大三学生“Die豹”因其地震言论激怒网 友,遭人肉搜索被逼休学就是网络传播中群体极化 效应的典型范例。 二、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模式 高校网络舆论作为校园公众主体意识的反映, 其形成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沉默的螺旋模式 校园网络舆论的制造主体虽然是少数大学生, 但却能够对多数学生产生影响。在因突发事件所引 发的一些校园网络舆论中,当事件发生后,只有少数 学生在网上发布事件的发生与经过,同时附带自己 的意见和观点,这些最先发布的信息成为了其他学 生了解事实、进行讨论的基础,随后关注该事件的学 生往往会基于网上已发布的信息来思考并发表自己 的观点,那些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就会很快把自己的 观点表达出来,这些观点在网上广泛传播,从而形成 了校园网上的强势声音,其他学生因为害怕孤立,则 20 很容易认同这些观点,即使自己有不同观点也不会 轻易发表,而是以旁观者自居。这种一方表达而另 一方沉默的倾向形成了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 诺埃勒・诺依曼提出的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 设——“沉默的螺旋”,网络舆论被少数积极的大学 生所主导。 (二)倾泻模式 倾泻模式也叫瀑布模式。美国学者乔・萨托利 在《民主新论》中提出:“舆论形成的总体模式是瀑 布模式,主要指的是政府、精英白上而下进行鼓动, 信息从高位往低位流动的时候,就如同多级瀑布一 样,往往会经历一个一个的水潭,每一个水潭代表着 一个阶层的舆论体系。最上面的水潭由政府主导, 次级是由精英组成的水潭,下一级是媒介的水潭,然 后是意见领袖的水潭,最后是大众的水潭。水潭之 内会形成回流,进一步影响下一个水潭的结构和流 向。”}刮某些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也遵循这一模式。 例如,近年来在高校教学评估过程中,某些高校严格 控制校园网络,禁止发表对评估的不利言论,这就是 倾泻模式的典型例证。 (三)爆发模式 爆发模式也称“爆米花模式”,舆论的产生就像 崩“爆米花”的过程。某些舆论在产生过程中,虽然 人们对一些社会问题产生不满情绪,出现一些议论, 但还没有达到舆论的规模,一旦刺激物出现,舆论热 潮随即爆发,声势浩大,给人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爆发模式是突发事件的产物,事件与情绪就像玉米 与容器的加热关系一样,达到一定的温度,砰然形成 巨大的舆论浪。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客观事件本身 所引发的舆论,在极短时间内激起整个社会的强烈 响应,某些校园网络舆论的产生也遵循这一模式。 2013年4月初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在复旦大 学官方微博发布后,迅速在各大学BBS上引起讨 论、跟帖,案件的出现再一次让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 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新的忧虑。 (四)突变模式 “突变”一词,法文原意是“灾变”,强调变化过 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的意思。法国数学家勒内・托 姆勒内・托姆于1972年出版的《结构稳定性和形 态发生学》一书将系统内部状态的整体性“突跃”称 为突变,其特点是过程连续而结果不连续。校园网 络舆论的突变模式是指舆论凸显的时候,学生的议 论较为理性和平静,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基本上是 就事论事,由于外界因素的刺激,引发舆论一片哗 然,意见突然转变,议题由单个社会问题迅速转向对 公权力的拷问。校园网络舆论突变模式的形成需要 两个条件。第一是涉事双方的身份悬殊;第二是扑 朔迷离、在常识边缘游走的“真相”。由郭美美事件 引发的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就是突变模式的一个典型 例子。 相,由于校园网络舆论主体的少数性和群体极化,大 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言论的误导,做出错误 的行为选择。因此,高校要及时通过权威网站公布 真实的信息,理性地回应大学生的质疑,有效地引导 舆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维护高校的稳定和谐。 近年来,一些高校开设官方微博,就是利用网络来快 速发布信息,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一种有益尝试。 三、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为了构建和谐的高校网络舆论,按照网络舆论 的形成模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做好议程设置,主动把握舆论话题 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议 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 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 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 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 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高校管理部门可以借助这个理论,做好议程设置,主 动创设校园网上的舆论话题,逐步引导网络舆论主 体改变原有的认识状态,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由 于网络舆论的自由度较大,因此,在进行议程设置 时,要注意把握时机和方式,否则容易造成受众的逆 反心理,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培养意见领袖,积极引领网络舆论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 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 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 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 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充当着信息发布者、传播者 和引导者的角色,经由意见领袖之口所宣扬的不满, 更容易使大家对此一致认同,引发强烈的批评浪潮, 严重时可能造成群体性事件。因此,高校必须加强 对意见领袖的培养,挑选一批思想理论水平高,网络 技术能力强且又热爱参与网络讨论的人担任舆论领 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发 出正面、积极的声音,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三)信息公开透明,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信息公开透明,保证公众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 才能抑制虚假信息和谣言,有效地引导舆论走向。 大学生是一个对信息极为敏感和敏锐的群体,一旦 校园内外发生突发事件,他们会急于了解事件的真 (四)提高媒介素养,规范网络舆论行为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 和修养,包括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 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 自己的利益。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提高学生 媒介素养,规范网络舆论行为:第一,把网络道德教 育和网络法制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 课程中,使他们在网上理性地发表言论,自觉地抵制 不良信息的干扰,引导他们以负责任的态度发表网 络舆论。第二,完善网络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大学生 媒介素养、规范网络舆论行为,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健 康发展的途径,部分高校实行大学生网络实名制所 取得的成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之,高校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 和行为的新兴力量,高校必须了解网络舆论的特点 和形成模式,积极采取措施,引导网络舆论的健康发 展,为营造文明、健康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创造 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育全,鲁黎黎.高校网络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 能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olo(3). [2]覃川.当代大学生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实证研究[J].当代 传播,2007(4). [3]吕尚彬,方苏,胡新桥.大学生媒介认知调查分析[J].当代 传播,2OO9(5). [4]邓若伊,蒋忠波.网络传播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建构——基于五省市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新闻传播,2011(9). [5](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 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美)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Oo9(4).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