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用30分钟完成下面的题目。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唐)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对本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的一个“急”字,不仅描绘出江流之急,还体现了诗人情感的不平静。 B.在此诗中,作者以朴质淡雅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孤寂、空漠的月夜江宿图。 C.颈联直抒胸臆,抒发羁旅之人思乡怀友的情感,彰显出诗人求仕不成的失意。 D.此首五言律诗是以景托情,景情揉合的;景切而情深,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 2. 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渭川田家 王维(唐)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zhì)雊(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②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一开篇,诗人就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
B.野老:村野老人。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这两句是说,老翁惦念着自家的孙儿,拄着拐杖在自家的柴门口等候,好温馨的画面。
C.第三联细致地描写“野鸡在麦田里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也已经很稀少了”,呈现出独特的田园风光。
1
D.诗的最后一句,诗人借“式微”典故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
2. 有评论家认为,本诗是诗人隐居蓝田时,游览渭水两岸的农村有感而作。请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有哪些感触。(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行即事
王质(宋)
浮云在空碧①,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②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③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④。
注:①空碧:即\"碧空\"。②蘋风:也作“苹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蔸之末。”指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③狎(xiá):亲热、玩乐的意思。是说水鸥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尽情地玩乐。④酲(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的首联非常别致,不仅运用拟人手法,还将上下句意趣融会相通,连起来读、连起来讲:飘浮的云朵在碧空里你来我往,忙于“议”究竟是“阴”好,还是“晴”好。
B.山行所遇之雨乃“荷雨”,所拂之风为“蘋风”,如此轻柔的风雨带来的是怡人的清爽,此句巧妙地承接上一联的“阴”。
C.第三联诗人以一上一下两个方位的意象,突出了雨霁风和之时,波平如镜之地,美不胜收的景致。
D.“浮云往来”“荷雨湿衣”“苹风吹袖”“鹊声喧日”“鸥性狎波”,行走于山,兴味淋漓,景美情浓,陶醉其间的诗人恨不得大醉三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