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速线路附加导线安装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目 次
1. 适用范围 .......................................................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 3. 编制依据 ....................................................... 2 4. 附加导线安装指导书 ............................................. 2 4.1. 准备工作 ..................................................... 2 4.2. 安装技术标准 ................................................. 4 4.3. 安装作业流程 ................................................. 8 4.4. 安装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法 ................................ 12 4.5. 安装过程中安全风险点及卡控措施 .............................. 12
1
1.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供电段管内普速线路附加导线安装和常见问题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作业指导书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作业指导书。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作业指导书。
《普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 铁总运〔2017〕25号 《普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 铁总运〔2017〕25号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 3. 编制依据
根据《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铁路接触网管理规则》、《铁路局作业指导书编制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段具体实际,特编制此作业指导书。
4. 附加导线安装指导书 4.1. 准备工作 4.1.1 人员:
2
4.1.1.1 采用作业车作业不少于15人(不含司机)。
4.1.1.2 不使用车辆,以人工方式作业的,除具体登高作业人员外,应按《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中的规定设置高空作业监护人员。 4.1.2 工具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工具名称
轨道车 垫木 旋转连接器 网套连接线 放线滑轮 油绳 滑轮组 放线滑轮 铁线 个人工具 梅花扳手 拉力计 温度计 钢丝绳套 断线钳 链条葫芦 卡线器 安全防护工具 接地电阻测试仪
型号
XL-30 WLQ-25 单线 单线 φ4.0mm
8-14,16-18
1.5t 1 3t
单位 数量
组 块 套 件 个 根 组 个 套 套 个 支 个 把 个 个 套 台
1 若干 1 1 若干 若干 2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1 1 5 2 1 2 1 1
备注
运输线盘和导线展放机
固定线盘
导线与辅助绳接头用 闭口铝(或尼龙)滑轮
闭口铝(或尼龙)滑轮
含安全带、脚扣 每人一套
起、落锚,挂1.5t滑轮用
落锚用 与附加导线匹配 含对讲机、防护信号旗等
4.1.3 材料
序号
1 2 3 4 5 6
材料名称
双耳连接器 杵环杆 预绞式耐张线夹 单联碗头挂板 绝缘子 双环杆(PW线)
型号
按设计图 按设计图 按设计图 W-7B 按设计图 按设计图
单位 数量
套 件 套 套 套 套
3
备注
双耳连接器 杵环杆 预绞式耐张线夹 单联碗头挂板 绝缘子 双环杆(PW线)
2 2 2 2 8 2
7 8 9
双耳连接器 附加线索 镀锌铁线
按设计图
φ4.0
套 米 米
2 若干 若干
双耳连接器 各种型号
4.1.4 资料: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安装图。 4.2. 安装技术标准 4.2.1 通用标准
4.2.1.1 附加线索肩架、底座槽钢(横担)、柱顶肩架等应按设计位置安装,安装牢固,安装完毕呈水平状态,允许偏差为+50mm。
4.2.1.2 张力和弛度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误差不大于±10%。支柱同一侧悬挂为不同线径及材质的导线时,导线的弛度应以其中弛度较大的导线为准。各附加线悬挂点处线夹必须安装预绞式护线条,预绞式护线条应安装在悬挂点中心位置,长度为600mm,两端各300mm。
张力和弛度
标准值: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 标准状态:标准值±6%。 警示值:标准值±8%。 限界值:标准值±10%。
4.2.1.3 跨越铁路和一、二级公路以及重要的通航河流时,导线不得有接头。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制方向的导线严禁在跨距内做接头;跨越或接近铁路、公路、电力线、弱电线路、河流时应符合电业部门的有关规定; 4.2.1.4 一个跨距内一根导线的接头不得超过1个。一个耐张段内附加导线接头、断股和补强线段的总数量不得超过下表规定,且接头距悬挂点的距离大于500mm;
耐张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者
4
标准值:0处。 标准状态:0处。 警示值:2处。 限界值:4处。 耐张段长度超过800m者
标准值:0。 标准状态:0处。 警示值:4处。 限界值:8处。
4.2.1.5 附加导线不得跨越屋顶为易燃材料的建筑物;对耐火屋顶的建筑物也要尽量避免跨越,若必须跨越时,其距建筑物的距离要符合本款第7项的规定,且跨越的跨距内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
4.2.1.6 附加导线不得有散股、硬弯和烧伤,安装牢固。导线采用钢芯铝绞线时,其钢芯不准折断。铝绞线和钢芯铝绞线的铝线断股、损伤截面积不得超过铝截面的7%,且载流量和机械强度能满足要求时,可将断股处磨平用同材质的绑线扎紧,绑扎长度超出缺陷部分30~50mm;当断股损伤截面为7~25%时,应进行补强;当断股截面超过25%时,应锯断做接头或更换; 损伤、断股标准如下
标准值:无损伤。 标准状态:无损伤。 警示值:无断股。 限界值:断股。
4.2.1.7 附加导线对地面及相互间的距离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小于下表的数值:
5
序号
供电线、正馈
有 关 情 况
线、捷接线、加强线
居民区及车站站台处
7000 6000 5000 1000 300 7500
保护线、回流线、架空地线 6000 5000 4000 500 75 7500
1
导线在最大弛度时距地面高度
非居民区
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
2
导线距离峭壁挡土墙和岩石
无风时 计算最大风偏时
跨越非电化股道(对轨面)
3 导线跨越铁路时 跨越不同回路电化股道(对承力索或无承力索时对接触线)
3000 2000
不同相或不同供4
电分段两导线悬挂点间距离
水平排列
垂直排列,上方为供电线,下方为供电线或回流线
导线与建筑物间最小垂直距离
2400 2000
—— ——
5
与建筑物间的最小距离
(计算最大弛度时) 导线对建筑物最小水平距离(计算最大风速时)
4000 2500
3000 1000
4.2.1.8 绝缘距离符合下表要求:
附加导线类别
供电线、加强线、捷接线、正馈线带电部分距接地体的最小距离
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距接地体或桥梁及隧道壁的最小距离
标准值
设计值
安全值
≥300mm
限界值
≥240mm
设计值 ≥150mm ≥75mm
当海拔高度超过1000m时,上述距离应按规定加大。
4.2.1.9 当附加导线与接触网同杆合架时,其供电线、加强线、正馈线带电部分与支柱边沿的距离应不小于1m;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应不小于0.8m。不同相或不同供电分段两导线悬挂点间水平距离不小于2400mm,垂直排列时,
6
上方为供电线,下方为供电线或回流线,垂直距离不小于2000mm。
4.2.1.10 并沟线夹、电连接线夹、设备线夹与导线连接面平整光洁,不得有烧伤和损坏,并涂有一层电力复合脂,连接应密贴牢固,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肩架安装位置正确、安装牢固、呈水平状态。肩架位置的误差为+50mm。 4.2.2 单项工艺标准 4.2.2.1 供电线(AF线)
4.2.2.1.1 当供电线采用电缆时,电缆钢索托架安装牢固,钢索规格型号及张力符合设计要求,电缆悬挂点间距符合要求。电缆接头所用的电缆附件规格与电缆一致,主要性能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电缆的耐压试验、泄漏电流和绝缘电阻等技术指标符合《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中的规定。电缆终端头的固定方式,接地电阻及带电距离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4.2.2.1.2 供电线肩架上(或供电线上)应安装供电臂名称标识牌,安装应牢固可靠,防止因一端脱落短接绝缘子或造成绝缘距离不足。 4.2.2.2 吸上线
4.2.2.2.1 吸上线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电缆截面应满足回流要求,外露部分电缆护管应无损伤。吸上线埋入地下时,埋深不少于300mm。穿过钢轨、桥台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4.2.2.2.2 吸上线电缆与回流线(保护线)、扼流变压器(或空心线圈SVAC)连接处应连接牢固,接触良好,并涂电力复合脂,粘贴试温片。 4.2.2.2.3 吸上线电缆沿地面、支柱的敷设必须密贴、牢固。
4.2.2.2.4 吸上线与回流线(保护线)连接时,距悬挂点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4.2.2.2.5 全自动闭塞区段,吸上线下端必须通过扼流变连接,半自动闭塞区
7
段,严禁吸上线下端与钢轨直接相连,宜通过空扼流变进行连接。 4.2.2.3架空地线
架空地线安装位置规定:
4.2.2.3.1 无法安装接地极独立接地的位置,如桥梁钢柱的接地。 4.2.2.3.2 轨道电路区段。
4.2.2.3.3 独立接地经常被盗的处所。 4.3. 安装作业流程
4.3.1 人工放线(不占用线路法附加线架设):
图2-3-1 施工程序图
4.3.1.1 施工准备
4.3.1.1.1 提前采用人工作业方式安装要架线区段的附加悬挂肩架。
4.3.1.1.2 按所架设锚段,准备附加导线及起、下锚所用全部工具、材料,并进行外观检查。
4.3.1.1.3 按规定办理有关远离作业的手续。 4.3.1.2 架线作业步骤:
4.3.1.2.1 在锚段一段架好放线架,并用钢钎作地锚稳固。 4.3.1.2.2 从线盘上将附加导线头沿支柱外侧向下锚方向牵引。 4.3.1.2.3 悬挂安装人员在每根支柱距地面2m处挂好放线滑轮。
4.3.1.2.4 牵引辅助绳人员与悬挂安装人员密切配合,当进行悬挂时停止牵引,将附加导线倒入放线滑轮;直至将附加导线牵引至锚段一段。
8
4.3.1.2.5 悬挂安装人员做好锚段一段附加导线终端锚固并与一端下锚装置连接。
4.3.1.2.6 当一端下锚装置连接好后,线盘端(落锚处)作业人员用滑轮组拉起附加导线,并倒入紧线工具紧线。注意,落锚时,需加装拉力计或通过测量导线弛度,使其满足设计要求,并断开线盘上附加导线。
4.3.1.2.7 悬挂安装人员做好落锚处终端锚固并与下锚装置连接。
4.3.1.2.8 悬挂安装人员上支柱,将导线倒入悬挂线夹(杵座鞍子或悬垂线夹)。 4.3.2 机械放线(占用线路法附加线架设):
图2-3-2 施工程序图
4.3.2.1 施工准备
4.3.2.1.1 提前采用人工作业方式安装要架线区段的附加悬挂肩架。
4.3.2.1.2 按所架设锚段,准备附加导线及起、下锚所用全部材料,并进行外观检查。
4.3.2.1.3 按规定提报封闭要点施工计划。
4.3.2.1.4 组织附加导线架线车组(放线平板车+架线车(作业车改)+作业车),施工前应将作业车停放在需作业区间的邻近车站。把所需附加导线吊装在上面,并做好起锚终端。
4.3.2.1.5 对安装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装培训,使其清楚安装技术标准和安全注意事项。
4.3.2.1.6 将放线所用工具、材料提前装上作业车。
9
4.3.2.2 起锚
4.3.2.2.1 司机接到封闭线路命令后,听从车站值班人员指挥,启动作业车运行至施工地点。将作业车与架线车(含架线平板车)解体,架线车上看线盘人员转动线盘,将附加导线头拉向作业车。
4.3.2.2.2 作业车在起锚柱停下。施工负责人指挥作业车司机对位,升转作业平台至安装位置,作业人员与起锚人员配合,将附加导线头与下锚件连接牢固。
图2-3-2-2-2 利用作业车进行附加线架设
4.3.2.3 放线
4.3.2.3.1 架线车上人员将附加导线放入特制的附加放线支架的滑轮内。完成后,施工负责人指挥放线车宜采用3km/h速度展放。
4.3.2.3.2 挂线作业人员利用作业车在肩架头挂套子和放线滑轮,再将肩架上的附加线放在放线滑轮内,直到下锚柱。
10
图2-3-2-3-2 特制的附加线放线支架
4.3.3 下锚
4.3.3.1 架线车过锚柱后停下,车上作业人员将附加线从特制的附加放线支架滑轮内拿出,用绳子落下;
4.3.3.2 下锚人员在合适位置安装紧线器,连挂滑轮组,并挂好锚柱端; 4.3.3.3 施工负责人指挥作业人员下车拉滑轮组,或利用作业车拉滑轮组,使附加线张力基本达到要求;
4.3.3.4 作业车移动至距锚柱3米左右停车,作业车人员安装紧线器,在链条葫芦处串拉力计,并紧链条葫芦,当拉力计显示张力符合设计要求时或驰度测量符合设计要求,停止紧链条葫芦,量测断线处,并在断线处两边用胶带绑扎好,再断线;
4.3.3.5 作业车人员正式做附加线终端,平板车上人员推转线盘将剩余线头收回;
4.3.3.6 附加线终端做完成后,正式与下锚件连接,完成正式落锚。作业车上人员拆除紧线器、链条葫芦、滑轮组、拉力计。 4.3.4 固定导线
11
利用作业车、架线车作业平台,作业人员将附加导线从放线滑轮内拿出放入鞍子内,并拧紧钩螺栓,将套子、放线滑轮收回。 4.3.5结束
完成当天作业任务后,放倒作业凳,降下作业平台,收回工具及剩余材料;
作业结束。
4.4. 安装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法
4.4.1 附加线索对接地体安全距离不足,可调整悬挂点金具位置直至满足要求,必要时对金具进行更换;
4.4.2 附加线索对地面高度不符合标准,可确认线索弛度是否符合要求,否则调整底座高度;
4.4.3 附加线索出现断股现象需对该耐张段进行重新架设; 4.4.4 出现散股、硬弯现象时需用专用工具进行校正处理。 4.5. 安装过程中安全风险点及卡控措施
4.5.1 登高作业应手把牢靠、脚踏稳准,系好安全带,以防坠落; 4.5.2 上、下传递工具材料应用小绳、工具袋,严禁抛扔; 4.5.3 作业人员均应戴安全帽,以防工具、材料坠落伤人; 4.5.4 应将工具、材料放在远离线路一侧,并注意来往车辆;
4.5.5 放线车辆的运行必须平稳,严禁急剧启动和停车,运行速度不得超过5km/h。
4.5.6 悬吊零件安装时应考虑温度变化引起的偏移。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