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在党锢之祸中遭受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他们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
答案第1页,共18页
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治的本质是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既协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协调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 B.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协调的是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非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 C.建安时期,在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下,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重新走上政治舞台,这激起他们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D.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与政治关系密切,但仍能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诗与政治”的传统决定的。 B.战国时期楚国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的关系。 C.封建王朝初期,文人积累可能未达最丰,社会繁荣稳定,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不强烈。
答案第2页,共18页
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文教停顿,士人恐惧回避,这对诗歌的发展大为不利。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C.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D.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4.采诗官是周朝设置的专门采集诗歌的官员,《汉书·艺文志》曰:“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汉书·艺文志》中提及的采诗官所采之诗的功能。 5.本文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中国诗歌与政治的关系,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篱下 萧乾
住姨家和住姥姥家有什么不同呢?姥姥死了,当然只好住姨家。环哥路上蹦着闹着,小耳朵就没听进那句辛酸话:“咱日子这下可苦了。你放规矩点儿就算心疼妈啦!”
把带来的那份小行李安插在才腾出的一间厢房后,妈就开始呜咽着跟姨数落起来。姨口口声声地说:“离了倒好!”
姨父用极客气、极有礼貌的样子劝妈放心,说:“地方有的是,都是一家人。”对这和善的男人,妈仿佛倒要哭了出来。
姨家的什么都讲究。环哥躺在木床上,晃着小脑袋,想着姨家堂屋条案上那玻璃盆景,花花绿绿的。簟瓶里还插有大大荷叶托着的纸莲花。他翻过身来问:“妈,妈,姨家八仙桌上答答答响着的是什么呀?”妈推了他一掌:“小鬼,睡吧。”
天一亮,环哥就要看那肥胖的龙睛鱼去。他要起来。 “给我睡下,小鬼。”
“干吗,平常这时我不已经该去拾粪了吗?” “这是城里。人家还没起呢,你不能胡闹!”
环哥一定要爬起来。妈死命地捺住他,直到他答应起来也不出房门。
吃过早粥。环哥问妈“有啥活儿干啊”,可是,连妈想找事做还没有头绪呢,就说:“小兔崽子,你给我乖乖儿地在房里呆着就是干活儿了。”
这,环哥哪儿成,一个爬惯了树钻惯了高粱地的孩子!一转眼,他就丢下纳鞋底子的妈,溜出房去了。 一出房门,就见到梳了黑漆漆、圆滚滚辫子的表妹蹲下两条小腿,低着腰,在花丛里拾花籽,环哥就也帮起忙
答案第3页,共18页
来。不一会儿表妹就和他熟起来。他就说:“该叫我掐两朵花给我妈了!”环哥居心逗表妹,就索性把顶大的一朵掐了下来。登时,小姑娘就忘掉了适才的友谊,呜咽着“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家”地走进厢房来,噘着小嘴告状。
妈听了多扎心哪。她只好拍拍外甥女抽搐着的小肩膀,再在亲生的肉上拧两下。于是,午饭的时候,姨父好心地劝妈还是别打孩子。
没有了同伴,环哥意识着寂寞了。他想着家里那条体己的黄狗。他想着黄昏的高粱怎样一仰一俯地向他点首。他想起杜家的猫又快要生养了,还答应给环哥一只小猫呢。他想起这场雨,秋瓜要完了,梁家园的枣快熟了吧,该约谁扛了小竹竿去偷呢。
想到枣,环哥对着那山屋脊背后伸出来的枣树出神。看到那挂满了红绿果实的树枝,使他下意识地感到家乡味来。表弟下学了。环哥两只粗手抓着表弟文弱的肩膀问:“你会爬树吗?”
“不会。”
“来。”环哥牵了表弟的袖头往后院走。“我爬给你看。” 表弟羞怯怯地倚在院门。这不是他常来的地方。
“你待在底下。我去打,你捡。”环哥盘了双臂熟练地嘱咐着。
“不,不。我爸爸不准动这树。他留到八月节,雇人打下来,送衙门上司的礼。”他记起年年张老爷一口袋,赵老爷一蒲包地送。留在家里的只有两饽饽盒子,而且是小个儿的。
“干么雇人打呢,真是饭桶!来吧。瞧——”环哥朝拳头吹了口气,便把一只脚蹬定那枣树的一块疤痕,双手一抱,就离开地面了,吓得立在地面上的同伴直嚷留神。
“算什么!这白玩儿!”说着,环哥敏捷地掉换了三脚两脚,小小身子已隐在果实累累的树枝里了。接着,运用了小身躯所有的气力在那树枝上蹦跳,立时树叶如暴雨似地刷刷地摩擦了起来。长圆的枣,满红的,半红的,甚而青青的,都如雹子似地噼哩啪啦地坠到墙根下,坠到熟菊花茎下,坠到表弟脖子上了。立时,羞怯的孩子也为这阵枣雨兴奋起来,乐得屈下腰去,选红的向兜里揣。
环哥骄傲地说:“这,这不算什么!我们家里的树比这两棵还壮。结的圆枣有这么大——”说着环哥用两个手指圈成一个大大的圆环。
“你爸让你上树吗?”表弟关切环哥在家中的自由。
“我爸有半年多不在家了,”环哥夸耀地说,“我爸在北平有了阔事情。北平是顶大顶大的地方。比这儿还阔多了。什么都有。”
“别瞎吹,你没有爸爸的。” “你敢说!你才没有呢!”
“别急,我昨儿晚上听我妈和我爸说——” “说什么?”
答案第4页,共18页
“说你爸不要你们了!”
“放屁!”环哥挽起袖子来了。“你瞎说我揍你!”
环哥一把就抓着表弟的领子,啪的一声,环哥的手掌落在那细嫩的皮肉上,随着是表弟的哭声。 环哥丢下领口被扯破的表弟,丢下那些“臭”枣,和慌忙奔来的姨母撞了个满怀,就一直逃回厢房去。 看了环哥身上的泥迹,妈着起急来了。 “又造什么孽了,小鬼!”
“妈,”环哥噙着热泪扑到妈怀里,“爸不要咱们了吗?” 妈由窗口望着飘在暮色里的炊烟,茫然地摇头。
晚上,姨到房里和妈说呀说呀说到半夜。环哥蜷在被窝里酣睡了。朦胧中,他只听姨说了许多声:“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
等环哥醒来,那只柳条箱又已捆好立在门口了。姨父微笑地走进来,摸着下颏,用极温善有礼貌的语调说:“地方有的是。都是自家人。干么这么忙着走?”
环哥用赞同的眼色瞅着妈,但妈却用勉强的微笑朝这温善的人摇着头。
一九三四年九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哥睡觉时想着姨家八仙桌上答答答响着的东西,天一亮想着看龙睛鱼,说明环哥对城里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欣喜。
B.天一亮环哥就要起床并强调这时该去“拾粪”,吃过早粥他又问妈“有啥活儿干啊”,说明环哥是个勤劳能干的孩子。
C.打枣和回忆家乡的枣树让环哥很骄傲,此时表弟对环哥又羡慕又嫉妒,于是故意提及环哥的爸爸,以真相刺激环哥。
D.从环哥母子来此到环哥母子准备离开,姨父每次出现都是“极客气”“极有礼貌的”,这都表明姨父是一个善良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篱下”其实是“寄人篱下”之意,点明了环哥与母亲的现实处境,此标题也暗示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B.文中对环哥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描写,既突出了此时环哥的寂寞无聊,又写出了农村与城市生活的较大差异。 C.作者巧用对比手法塑造了母亲与环哥、环哥与表弟、姨母与姨父这三组人物形象,有助于典型化人物个性的表达。
D.小说结尾“环哥用赞同的眼神瞅着妈”,一方面表现出孩子的单纯天真,另一方面向读者传递着深深的哀伤。 8.小说详写环哥打枣,有何用意?
答案第5页,共18页
9.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生活空间是儿童视角写作的典型特征,请简要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 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B.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C.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D.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古时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 B.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文中“千乘”“万乘”指国力雄厚。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后用社稷来泛指国家。 D.战国,本指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时期。文中指的是楚国领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第6页,共18页
A.齐王为阻止楚太子归楚,提出索地要求。太子征求慎子建议后,答应了齐王的要求。 B.齐国遣使索地,楚襄王询问群臣对策。群臣基于各自的利益,各抒己见,分歧较大。 C.齐国大举兴兵,志夺楚国东地。后因五十万秦军逼近齐国边境,迫于压力,放弃索地。 D.危机之下,楚襄王采纳慎子的建议。三策齐用,使楚国未出兵卒,就确保了东地安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
14.为破解齐国索地的难题,慎子建议三策齐用。请结合文本思考三策各有何可取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左右,诗人结束了十多年赋闲乡居生活,到鄂州担任转运使判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作者御命赴任写起,通过探问路途还有多远来表达自己恐怕赴任迟到的忧心。 B.颔联写所见之景,“通”“共”写出秋雁、夕阳作为纽带联通客舍与万里之外的旧居。 C.颈联回扣标题“怀旧居”,此去一行,作者离昔日交游的友人和故乡已经越来越遥远。 D.尾联回应首联“路何长”,作者跋涉深山,露水沾湿衣衫,可见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
16.卢文弨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悱恻”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因此青年要有远大的理想,能勇于承担重任。此教诲在《论语》中就曾提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常告诫我们做事“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老子》中表达此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譬如朝露,“____________,(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感叹人生短暂的名句,如曹操《短歌行》去日苦多”,李白《将进酒》
答案第7页,共18页
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开学第一课”作为始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央视每年的《开学第一课》之外,各地各校也纷纷结合各自特点,开设了_____的“开学第一课”。从教育角度审视,央视的《开学第一课》更多地倾向于给孩子们展现梦想,( )则体现了一种从生活细节做起的埋头实干精神,两者可谓 _____。
青春如初春,其底色是喷薄而出的朝气,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无奋斗,不青春,但朝哪个方向奋斗,如何奋斗,理应给予正确的引领。 今年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围绕“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组成了“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三个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还将课堂“搬到”了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通过AR技术1:1在演播厅现场还原实验舱。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通过连线“来到”节目现场,三位航天员将_____同学们“云”参观问天实验舱。无独有偶,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9月1日开学第一天,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的两位哥哥也特地为常山县青石镇中心小学的小朋友们上了一堂直播课,_____的设计,不只是吸引眼球,更会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丰富多彩 相辅相成 引领 别出心裁 B.多姿多彩 相得益彰 引领 别树一帜 C.多姿多彩 相辅相成 带领 别树一帜 D.丰富多彩 相得益彰 带领 别出心裁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种菜、做饭被安排为基层学校的“开学第一课” B.而基层学校安排种菜、做饭的“开学第一课” C.而种菜、做饭是基层学校安排的“开学第一课” D.而基层学校安排了种菜、做饭作为“开学第一课”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年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围绕“奋斗成就梦想”主题,分为“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三个篇章依序展开
B.今年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围绕“奋斗成就梦想”主题,组成“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三个篇章 C.今年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三个篇章依序展开 D.今年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分为“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三个篇章
答案第8页,共18页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苏扇主要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因其造型风雅娟秀,统称“苏州雅扇”。在各类苏扇中,①________________,有“扇在香存”之誉、“扇中之王”之称。檀香扇是从折扇演化发展而来的扇种,它以檀香木制扇,可以散发出天然的香味,加之画面精美,极受爱扇人士推崇。檀香扇②________________:盛夏时节,用它扇风,可以祛暑清心;入秋后,将它藏于柜中,有香袭衣衫、防虫防蛀等功效。但③________________,需完成选料、锯片、造型、拉花、烫花、雕花等多道工序。其中,拉花工艺非常考验制作者的手艺。制作者要将二至六根扇片四边对齐,按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在扇骨上依次拉出整洁、光滑的孔眼。 成千上万个孔眼组成的图案有的似飞燕轻舞,有的似天女散花,有的似万马奔腾 ,给人以玲珑剔透、纤丽华美的感觉。而完成一把檀香扇的拉花工艺,通常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第9页,共18页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A 3.D
4.①整体而言,采诗官所采之诗可以为政治服务。《汉书·艺文志》认为帝王通过采诗官采诗可以观察民俗风情,了解自己的得失,自我考察与纠正/补察时政、纠正不足,这表明采诗可以为政治服务。这与材料一中认为中国诗歌不仅具有单纯的抒情功用,还具有政治功用的观点相符。①具体而言,采诗官所采之诗对于政治的影响体现在理念与“王者所以观风俗,实践两个层面。材料一认为“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与《汉书·艺文志》知得失,自考正”一致。
5.①材料一从政治的本质谈起,着重探讨了政治影响诗歌的原因/政治如何影响诗歌,强调了诗歌与政治关系密切的中国诗歌传统。材料二先提出唐代诗歌与政治关系具有规律性的表征,再分别从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的推动力、政治的活力这三个方面分析唐诗创作辉煌的原因,从而论述了政治对唐代诗歌产生的巨大影响。①材料一侧重从理论的宏观视角对中国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进行考察,材料二侧重于从唐诗发展这一具体的现象入手分析政治对于诗歌的影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中国文化协调的是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错误。由原文“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可知,原文所说的是“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中国文化协调的是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是由‘诗与政治’的传统决定的”错误。由原文“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可知,诗歌能够“抒发个人情感”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A.是在说以德治国,不符合题意;
B.此句是在说对待人生得志与不得志的态度,不符合题意; C.是在说诗人看待人生的态度,不符合题意;
D.讲元结的诗歌改革主张,强调的乃是诗歌服务“帝王理乱之道”这一政治之根本。此句最适合做论据支撑“诗与政治
答案第10页,共18页
关系密切”的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汉书·艺文志》曰:‘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意思是古代有采诗官,帝王可以通过采诗官采诗观察民俗风情,了解自己的得失,自我考察与纠正。从而可以看出采诗是为政治服务的。由原文“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可知,材料一认为中国诗歌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诗歌不仅仅能抒发个人情感,还具有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的政治作用,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二者观点是相符的。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中“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帝王可以通过采诗官采诗观察民俗风情,了解自己的得失,是从理念层面来说的。“自考正”,即自我考察与纠正,是从实践层面来说的。所以具体而言,采诗官所采之诗对于政治的影响体现在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由原文“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可知,材料一认为“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与《汉书·艺文志》“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一致。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以及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由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可知,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材料一首先谈到了政治的本质。由原文“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可知,这里着重探讨了政治影响诗歌的原因。由原文“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可知,强调了诗歌与政治关系密切的中国诗歌传统。
由原文“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可知,材料二首先提出唐代诗歌与政治关系具有规律性的表征。由原文“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可知,这是从独特的政治背景来分析唐诗创作辉煌的原因,从而论述了政治对唐代诗歌产生的巨大影响。由原文“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可知,这是从政治的推动力来分析唐诗创作辉煌的原因,从而论述了政治对唐代诗歌产生的巨大影响。由原文“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可知,这是从政治的活力的方面分析唐诗创作辉煌的原因,从而论述了政治对唐代诗歌产生的巨大影响。
材料一从政治的本质谈起,着重探讨了政治影响诗歌的原因,强调了诗歌与政治关系密切的中国诗歌传统。侧重从
答案第11页,共18页
理论的宏观视角对中国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进行考察。
材料二主要说的是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从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的推动力、政治的活力这三个方面分析唐诗创作辉煌的原因,从而论述了政治对唐代诗歌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材料二侧重于从唐诗发展这一具体的现象入手分析政治对于诗歌的影响。 6.A 7.C
8.①丰富环哥的形象,形成人物对比,突出差异:突出环哥顽皮,逞能,略有骄傲感。以此情节突出生长乡间的环哥自由少拘束,而生长在城里的表弟的不自由受拘束,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①为后文做铺垫:环哥打枣的情节,既揭示着环哥母子寄人篱下的原因,也为后文其母带其离开姨家做了铺垫。 ①暗示悲剧性结局:环哥打枣本是孩子间最普通的玩乐,但此处的枣树却是人情世故的工具,孩童的天真与成人的复杂世界形成巨大反差,这也是文章的悲剧性体现。
9.①借儿童的视角,展现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区别:环哥天真、不谙世故,而姨父即使是亲人也难有真情,虚伪且冷漠,突显孩童世界的单纯与成人世界的复杂。
①借儿童的视角,突出城乡差异:以“环哥”的观察和遭遇展现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引起读者对上世纪三十年代城乡之别的思考。
①借儿童视角,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意味:小说借环哥的视角和遭遇展示出天真孩童看不懂复杂的人情,不知晓城乡的差别,全然不知自己的悲剧性处境,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说明环哥是个勤劳能干的孩子”分析错误。“天一亮”环哥并非真要“起床出去干活”,而是要去看鱼,“要看那肥胖的龙睛鱼去”;当然也并非展现环哥“勤劳能干”,而是要表现他的好奇与贪玩。
C.“于是故意提及环哥的爸爸,以真相刺激环哥”分析错误。表弟关切环哥在家中的自由,暗示了表弟在“什么都讲究”的自家其实是有很多拘束的。
D.“这都表明姨父是一个善良的人”错误。原文“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等环哥醒来,那只柳条箱又已捆好立在门口了”“但妈却用勉强的微笑朝这温善的人摇着头”,姨父在母亲和环哥面前总是“客气的”“有礼貌的”“好心的”,这与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同。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C.“作者巧用对比手法塑造了……姨母与姨父这三组人物形象”错误。姨母与姨父之间不构成任何对比,姨母说“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也只是托辞而已,他们都不愿意再收留环哥母子。 故选C。
答案第12页,共18页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你待在底下。我去打,你捡”“不,不。我爸爸不准动这树。他留到八月节,雇人打下来,送衙门上司的礼”“环哥朝拳头吹了口气,便把一只脚蹬定那枣树的一块疤痕,双手一抱,就离开地面了,吓得立在地面上的同伴直嚷留神”“环哥敏捷地掉换了三脚两脚,……立时,羞怯的孩子也为这阵枣雨兴奋起来,乐得屈下腰去,选红的向兜里揣”“你爸让你上树吗?”,丰富环哥的形象,形成人物对比,突出差异:突出环哥顽皮,逞能,略有骄傲感。以此情节突出生长乡间的环哥自由少拘束,而生长在城里的表弟的不自由受拘束,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环哥一把就抓着表弟的领子,啪的一声,环哥的手掌落在那细嫩的皮肉上,随着是表弟的哭声”“和慌忙奔来的姨母撞了个满怀,就一直逃回厢房去”“晚上,姨到房里和妈说呀说呀说到半夜。环哥蜷在被窝里酣睡了。朦胧中,他只听姨说了许多声:‘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说你爸不要你们了!”,为后文做铺垫:环哥打枣的情节,既揭示着环哥母子寄人篱下的原因,也为后文其母带其离开姨家做了铺垫。
“‘别瞎吹,你没有爸爸的。’‘你敢说!你才没有呢!’‘别急,我昨儿晚上听我妈和我爸说——’‘说什么?’‘说你爸不’‘放屁!’环哥挽起袖子来了。‘你瞎说我揍你!’”“‘妈,’环哥噙着热泪扑到妈怀里,‘爸不要咱们了吗?’”“妈要你们了!
由窗口望着飘在暮色里的炊烟,茫然地摇头。”,暗示悲剧性结局:环哥打枣本是孩子间最普通的玩乐,但此处的枣树却是人情世故的工具,孩童的天真与成人的复杂世界形成巨大反差,这也是文章的悲剧性体现。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叙述视角的能力。
‘离了倒好!’”“姨父用极客气、‘地方有的是,’由原文“姨口口声声地说:极有礼貌的样子劝妈放心,说:都是一家人。对这和善的男人,妈仿佛倒要哭了出来。”“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姨父微笑地走进来,摸着下颏,用极温善有礼貌的语调说:‘地方有的是。都是自家人。干么这么忙着走?’环哥用赞同的眼色瞅着妈,但妈却用勉强的微笑朝这温善的人摇着头。”,借儿童的视角,展现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区别:环哥天真、不谙世故,而姨父即使是亲人也难有真情,虚伪且冷漠,突显孩童世界的单纯与成人世界的复杂。
由原文“妈,妈,姨家八仙桌上答答答响着的是什么呀?”“干吗,平常这时我不已经该去拾粪了吗?”“这是城里。人家还没起呢,你不能胡闹!”“环哥哪儿成,一个爬惯了树钻惯了高粱地的孩子!一转眼,他就丢下纳鞋底子的妈,溜出房去了”“你会爬树吗?”“不会。”“我爬给你看。”“表弟羞怯怯地倚在院门。这不是他常来的地方。”,借儿童的视角,突出城乡差异:以“环哥”的观察和遭遇展现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引起读者对上世纪三十年代城乡之别的思考。 由原文“环哥居心逗表妹,就索性把顶大的一朵掐了下来”“你会爬树吗?”“我爸在北平有了阔事情。北平是顶大顶大的地方。比这儿还阔多了。什么都有”“说你爸不要你们了!”“‘放屁!’环哥挽起袖子来了。‘你瞎说我揍你!’”“环哥用赞同的眼色瞅着妈”,借儿童视角,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意味:小说借环哥的视角和遭遇展示出天真孩童看不懂复杂的人情,不知晓城乡的差别,全然不知自己的悲剧性处境,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 10.B 11.C 12.B
答案第13页,共18页
13.(1)献土地给齐国吧,土地是用来帮人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2)(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即使处于下风,我们也甘愿承受。
14.子良的计策:可让楚国不失信义;昭常的计策:坚守国土,为立国之基;景鲤的计策:巧借外力,利用外交手段。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北方的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 “遣子良北献地于齐”是一个兼语句,应在“齐”后断开,排除AD;
“遣子良”是做“明日”的定语,“之”是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日”后断开,排除C。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误。“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群臣基于各自的利益”错误。由原文“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可知,子良认为不能给,并且认为大王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子良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的。由原文“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可知,昭常认为不能给,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说不能给,昭常愿坚守东地。昭常也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的。由原文“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可知,景鲤认为不能给,并且认为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他愿向西去求救于秦国。景鲤也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所以群臣基于国家的利益,各抒己见。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的;“爱”,吝惜;“爱地不送死父,不义”判断句,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
(2)“悉”,全,都;“弊”,通“敝”,破旧;“下尘”,下风。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王不可不与也。’”由原文“子良曰: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
答案第14页,共18页
可知,子良认为不能给,并且认为大王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可见,子良的计策可让楚国不失信义。
由原文“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可知,昭常认为不能给,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说不能给,昭常愿坚守东地。可见,昭常的计策可让楚国坚守国土,为立国之基。
由原文“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可知,景鲤认为不能给,并且认为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他愿向西去求救于秦国。可见,景鲤的计策可让楚国巧借外力,利用外交手段。 参考译文:
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献土地给齐国吧,土地是用来帮人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入宫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齐王放回楚国的太子。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战车五十辆,来到楚国索取东地。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来办父亲的丧事,又能和群臣再次见面,使国家恢复正常,是因为我答应了给齐国割让东地五百里。现在齐国派使臣办理交接手续,这可怎么办呢?”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 子良出朝后,昭常拜见楚王。昭常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 昭常出朝后,景鲤拜见楚王。景鲤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向西去求救于秦国。” 景鲤出朝后,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我到底采用他们三人谁的计策?”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北方的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向西去秦国求救。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武装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主管东地,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传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扣押了楚太子,不让回国,这是不讲仁道;又想抢夺楚国东地五百里,这是不讲正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 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向南去告诉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竟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答案第15页,共18页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有删改)
15.A
16.①作者惭愧多年未报皇恩,不知前路如何遥远漫长,表现作者对自己被搁置多年、才华难申的郁闷和对前途的迷茫。①看到秋雁从万里之外的家乡飞来,夕阳映照群山离旧友和家乡越来越远,表达作者对家乡旧友的思念。①作者跋涉于深山,天天露水沾湿衣衫,写出作者风餐露宿、旅途劳顿的悲凉辛苦。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表达自己恐怕赴任迟到的忧心”错误。“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并不是恐怕赴任迟到。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敢问路何长”,首联“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从御命赴任写起,说自己惭愧多年未报皇恩,不知前路如何遥远漫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结合诗歌注解可知,诗人是结束了十多年赋闲乡居生活,到鄂州担任转运使判官,所以“路何长”中也透露出仕途坎坷之感,表现作者对自己被搁置多年、才华难申的郁闷和对前途的迷茫之情。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是途中所见之景,诗人以秋雁、夕阳这两个意象作为纽带联通客舍与万里之外的旧居;“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交代此去一行,作者离昔日交游的友人和故乡已经越来越遥远。颔联、颈联中通过看到秋雁从万里之外的家乡飞来,夕阳映照群山离旧友和家乡越来越远,抒发了作者对家乡旧友的思念之情。 尾联“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作者跋涉深山,露水沾湿衣衫,可见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表达了作者旅途劳顿的悲凉辛苦之情。
17.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弘、未、悲、朝、青。 18.D 19.B 20.D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本处是说各地各校纷纷结合各自特点,开设了内容丰富的“开学第一课”,应选“丰富多彩”。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
答案第16页,共18页
更能显示出来。本处是说央视的《开学第一课》更多地倾向于给孩子们展现梦想,而基层学校安排种菜、做饭的“开学第一课”则体现了一种从生活细节做起的埋头实干精神,这两者相互配合,双方的作用才能更加地显现出来,所以选用“相得益彰”。
“引领”,引导带领。“带领”,领导或指挥(一群人进行集体活动)。本处是说三位航天员指挥着同学们“云”参观问天实验舱,所以选用“带领”。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别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本处是说设计风格独特,与众不同。所以选用“别出心裁”。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前文说到“央视的《开学第一课》”,那么这里面就是说的“基层学校的‘开学第一课’”,主语应为“基层学校”,排除选项AC;从句式上看“央视的《开学第一课》”是偏正结构,而“而基层学校安排了种菜、做饭作为‘开学第一课’”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排除选项D。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句话有两处语病:
一是“围绕‘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错误。“围绕‘奋斗成就梦想’的主题”和“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句式杂糅,二选其一。
二是“组成了“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三个篇章”错误。“组成”和“三个篇章”搭配不当,可将“组成”改为“分成”。 故选D。
21.①檀香扇最为出名 ①在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功效 ①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
22.①比喻。将孔眼组成的图案比作飞燕轻舞、天女散花和万马奔腾,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图案的逼真、典雅、华美和精巧,进而展现了制作者的技艺高超。①排比。此处巧用排比,有助于展现图案造型的丰富,同时使语句朗朗上口,增强语势,令读者印象深刻。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檀香扇是从折扇演化发展而来的扇种,它以檀香木制扇,可以散发出天然的香味,加之画面精美,极受爱扇人士推崇”可知,檀香扇受到很多人的推崇,非常有名,所以可填“檀香扇最为出名”。
①根据后文“盛夏时节,用它扇风,可以祛暑清心;入秋后,将它藏于柜中,有香袭衣衫、防虫防蛀等功效”可知,檀香扇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价值和功效,可填“在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功效”。
①根据后文“需完成选料、锯片、造型、拉花、烫花、雕花等多道工序”可知,檀香扇的制作工艺非常的复杂,可填“其
答案第17页,共18页
制作工艺较为复杂”。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成千上万个孔眼组成的图案有的似飞燕轻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成千上万个孔眼组成的图案”,喻体为“飞燕轻舞”;“有的似天女散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成千上万个孔眼组成的图案”,喻体为“天女散花”;“有的似万马奔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成千上万个孔眼组成的图案”,喻体为“万马奔腾”。将孔眼组成的图案比作飞燕轻舞、天女散花和万马奔腾,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图案的逼真、典雅、华美和精巧,进而展现了制作者的技艺高超。
本句话句式上采用了“有的似……,有的似……,有的似……”,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说明了这些图案造型的丰富多彩。同时,排比句式的使用,有利于增强语势,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令读者印象深刻。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漫画式材料作文题。
先描述漫画内容。途中一登山者站在一座山峰的顶端,抬头仰望另一座更高山峰的峰顶。图画下有三行文字:要从一座山,攀上另一座更高的山,第一步便是先下山。结合漫画联想,登山者欲登另一座高峰,需先从较矮的峰顶下到地面,再开始往上攀登那座较高的山。
再理解漫画寓意。该漫画具有哲思意味,讲述了一个普遍道理,理解起来需结合实际人生。“登山者”代指每一个个人。“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指人生道路重大转向,转专业、换职业、改目标等都是此类。
为何要攀登另一座山?因那座山“更高”。人生的转向绝非平移,而是通往一种更高远的境界,达到个人成就质的飞跃。当下虽然已获成功,但进无可进、发展停滞,见过更高的山峰后,更明白山外有山,此巅峰已非真正的巅峰,长期困守有塌陷沉沦的风险。因此“攀上另一座更高的山”主客原因都有,既是个人志在进取的表现,也是到一定阶段势所必然。
如何攀登另一座山?“第一步便是先下山”,下山意味着放弃已有的功名、成就、荣誉,回到起点从零开始,这是对一个人胆魄和智慧的重大考验。舍得,先舍才能得。下到山脚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改换山头,一步一步攀登那更高的山峰。此间所需精力、耐力、韧劲、意志都非同寻常,何况山路漫漫,能否登顶是个未知数,新的征程将是对个人心性和能力的真正检验。
写作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展开论述。理清漫画内容,阐述人生寓意;挖掘“先下山”的原因,指明举措;联系青年自身思考,可拓展谈人生道路中如何处理舍弃与得到,稳定与发展,转折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立意:
1.欲上凌云巅,先下后攀登。 2.沉潜下山路,自牧凌绝顶。 3.常思拿云心事,何惧从头再来?
答案第18页,共1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