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作者:韩金玲
来源:《快乐作文(3.4年级)》2018年第11期
文题大展示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一定有了新发现。这次习作,就让我们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者一处场景写下来。写完后,把你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读给小组同学听,展示你的观察所得。
交流习作之后,试着用一句话说说最近观察的感受,和同学分享心得。
小朋友们,你一定听过一句话:“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给我们的启示。是啊,我们周围的一叶一木、一花一果、一山一石,一条石板路,一段小溪流,哪一处没有蕴藏着不一样的风景?哪一处没有孕育着新的生命?只要你用心观察,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景致。写作之前一定要读懂题目,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个热身运动吧!
“火眼金睛”看透题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确定写作内容
A.写景物 B.写人物 C.写静物 D.场面 答案:
2.确定写作范围
A.写一处景物 B.写多处景物 C.既写事物也写场景 答案:
3.提炼信息,抓住习作要点
答案:1.A 、D 2.A 3.新发现、印象最深的
写作巧指导
小朋友们,写好一处景物(场景)需要用心观察。你知道怎么观察事物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个拆字游戏吧。聪明的“聪”字,你看看可以拆成几部分?
1.“五觉”观察法
要想把事物写详细、写灵动,就要当一个聪明的观察者,一定要善于运用我们的“五觉”观察法:听觉,竖起耳朵听声音。大自然是音乐大厅,春有鸟鸣啾啾,夏有雨声叮咚,秋有落叶沙沙,冬有雪飘簌簌。视觉,睁大眼睛看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味觉,张开嘴巴尝一尝,享受独特的味觉盛宴。嗅觉,用鼻子闻一闻小花小草的味道,也别有一番情趣。触觉,伸出手臂,摸一摸大树的枝干,沾一沾溪水的清凉,用肢体拥抱它们的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候,会倍感亲切。而这一切只是我们触摸到的事物表面,就如同“聪”字下面有一颗“心”,如果一篇文章没有了灵魂,也就无法感动人心。在我看来,在“五觉”基础上加上一个“心觉”就更丰富了。我们要把观察到的事物收集起来,一同储存在心里,感受事物内心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酝酿成我们的真实感受,说出来,就是一篇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优秀作品。小朋友,你就是那个最“聪”明的人!
2.场景描写小贴士
场景就是场面,写一个场景就是进行一处场面描写。场景不是一个人的活动,是有许多人参加的活动。例如:《观潮》一课里面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前,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翘首等待着大潮的场景。再如学校举行拔河比赛、“六一”儿童节汇演等集体活动的场景。
场面描写一般会用到的表达方法有:
1.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清楚;
2.先写点,再写面,点面结合;先写全景,再写局部,由面到点。
作者既可以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描写,也可以以亲历者的角度讲述。
如何去观察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事物(场景),又如何把观察到的事物(场景)有条理、生动地描写出来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锁定“一处事物”,确定目标不跑偏
小朋友们,你们读过《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吗?请看这段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锁定漓江的水这一特定事物,从“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方面进行细致描写,整段文章内容集中,重点突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仔细阅读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之所以中心明确,有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利用关键词,锁定一段话的目标。“漓江的水”做句子开头,确定目标不跑偏。
二、锁定“一条线索”,确定中心不跑偏
描写一处事物(场景)时,一定要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这样文章才会围绕一个中心,有条不紊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从题目看“美丽”确定了文章的中心,作为线索贯穿整篇文章。作者以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为观察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关键词“美丽”放到题目上,统领了全篇哟!
小朋友,假如你来写生活的一个场景,你会用上一个什么关键词来锁定文章线索呢?试一试吧!
三、锁定“变化”,表达具体顶呱呱
变化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状态。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观察,事物都处在变化中,一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云,一朵花,一阵风……用心捕捉到它们的“变化”,文章也就有了不同的色彩。请看《金色的草地》中的一段: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的时候,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作者发现了蒲公英的规律,早晨和傍晚花的色彩变了,草地的色彩也变了。正是由于描写细腻,我们眼前的景致一下就鲜活起来了。这就是抓住“变化”描写的妙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