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湖南省邵阳市 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湖南省邵阳市 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来源:乌哈旅游
 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题号

得分

总分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

古代诗文按要求填空:

(1)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 ______ 。(列子《伯牙善鼓琴》)

(2)念天地之悠悠, 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报君黄金台上意, 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4)《西江月•明月别枝惊》一词中,表现词人因丰收而无比喜悦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5)瀚海阑干百丈冰, 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拟人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2.

下列各项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绮丽(qǐ) 晓 谕(yù) 对 峙(shì)B. 眷顾(zhuàn) 涟 漪(yī) 池 沼(zhǎo)C. 威 慑(shè) 贻误(dài) 蛰伏(zhé)D. 咆哮(páo) 案 牍(dú) 亵玩(xiè)

3.

选出成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黔驴技穷 秋毫无犯 废寝忘食 怡然自得B. 高不可攀 先发制人 轻举妄动 摇身一变C.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水涨船高 首曲一指D. 招摇过市 发人深省 玩物丧志 庞然大物

4.

指出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

A. 他是我班 首 屈 一 指的业余节目主持人.

B. 他上课的时候总是 我 行 我 素,一点也不受其他同学的干扰,所以总是受到

老师的表扬.

C. 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了,让我有点 措 手 不 及.D. 我们要 先 发 制 人,不能总是比别人慢一个节拍.

5.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1页,共17页

A. 能否刻苦、勤奋地读书,是学生们成材的关键.(在“学生们”后面加上“能”)B. 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一些成绩,但不能沾沾自喜.(把“但”改成“也”)C. 今后要杜绝不再出现这种植食物中毒的情况.(删去“杜绝”或“不再”)D. 这图片再现了姑娘们围着篝火歌舞狂欢.(在句末加“的场景”)

6.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家庭的 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2)花一样的生命,一瓣一瓣地绽放她的美丽,使这个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 ,充满快乐。

(3)中国是法治国家,不论是谁, 是触犯了党纪国法, 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惩治。

A. 熏染 姿态万千 只要…就B. 熏陶 姿态万千 只有…才C. 熏染 五彩缤纷 只有…才D. 熏陶 五彩缤纷 只要…就

7.

下面有关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豆蔻”“弱冠”是古代年龄的别称;“婵娟”“玉盘”是月亮的美称.

B. 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以山南、水北为阴.衡阳、江阴、华阴、汉阳、洛阳

都符合这一原则.

;“简单”C. “ 学 习并不是很 简 单的 事 情.”一句中加点的“学习”属于动词属于形容词;“事情”属于名词.

“菜鸟、“小虾”、成为“初级水平新人”的代名词;“顶”、“拱”D. 网络语言里,

是网友回帖形象地表示支持、赞同之意.8.

下列对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成语“世外桃源”出自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

B. 周敦颐,唐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今湖南道县人.

C. 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呐喊》《彷徨》等.D. 《我爱这土地》作者是艾青,全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9.

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

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 诗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

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 诗中“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D. 诗中“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三、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第2页,共17页

10.综合性学习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青春的火热美丽,激发他们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感情,班上准备举办一次“青春随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拟写一条简洁优美的主题语。 (2)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请你再提两条建议。 活动一:组织“青春的生理及心理”的知识讲座。 活动二:举办“青春颂歌”诗歌朗诵会。 活动三: ______ 活动四: ______

(3)在这次活动中,你一定有不少的感受吧,请写出一句有关青春的赠言,送给你的朋友。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11.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一寺临河干(靠近)B.山门圮于河(倒塌)C.阅十余岁(阅读)D.但知其一(只)(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第3页,共17页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 ______

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 ______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3.0分)12.阅读

不一样的爱 ①有件事,让我特别感激我的父母,觉得他们了不起。长大后,我有时猜想,如果不是那样,我是否已经成为江洋大盗?

②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和邮电大院里的孩子一起到郊外玩。在河滩上,我们欣喜的发现了大片的西瓜地,西瓜只有皮球大小。确认是西瓜后,所有的小孩都疯狂了。我们扑进瓜地,非常享受亲手摘瓜的感觉。我不知道别的孩子的情况,只知道我见了大的就扔了小的,最后留了两个比皮球大点的西瓜,反正糟蹋了不少。 ③几个农民是包抄过来的,在呐喊声中,六七个小孩人赃俱获。在把我们押送回家的路上,农民一路恶声威胁,要给这帮小偷灌粪!这让我极度恐惧。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天塌地陷形容那种绝望和自卑毫不为过。我们都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A (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任凭农民愤怒宣判。六七个孩子排成一行,就那样以小偷的耻辱形象,被揪进了成人的世界。

④惨剧才刚刚拉开帷幕。除我之外,所有孩子的家庭,随着农民拿到索赔款的离去,都响起了鬼哭狼嚎般的家暴声。有个叫小梅的领头大孩子,竟然被她父亲吊起来用皮带抽。我心惊胆战地悄悄走过去,然后惊恐地溜走。她的哭叫声和被打时尖厉的认错声,非常刺耳。一个院子里,到处是恐怖绝望的哀号,还有父母的怒骂和摔打的声音。

⑤我父母给了农民钱,一个西瓜两元,共四元。据说那时九块钱即一个人的月生活费。所以,索赔是巨额的,农民是用西瓜结子再生西瓜的方法计算损失的。我忐忑地等待父母对我的惩罚,但是他们始终谈笑自若,付钱的时候,还笑着调侃了我两句。然后他们就忙自己的事了。当我在院子里惊心游走,听着各家各户痛打孩子的惨烈之声时,我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到了崩溃的地步。

⑥然而,我的事就这么过去了,后来居然成为我们家的一个笑谈和趣闻。开始我还B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惭),但我父母始终坦荡安然, 他们的笑脸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在那个镜子里,我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健康纯净。 ⑦可惜极度敏感的我,一直到很大才明白我父母的伟大拒绝。他们压根就不接受那些农民对小孩的严厉惩罚。我父母也许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与院子里其他父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给予我的有力呵护和巨大的心灵解放。

⑧如果事情相反,我想以我的年龄﹑我的个性,即使不逆反成为小偷,内心的扭曲

第4页,共17页

也是难免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的。

⑨当然,我父母也不是神仙,两个哥哥太捣乱的时候,父亲偶尔也教训他们。但是, 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

(1)联系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第③段和第⑥段的空白处写出两个相应的成语。

答:A、 ______ B、 ______

(2)阅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欣喜若狂 → ______ → ______ → 渐渐释然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句说“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 笑 脸”。你是如何理解此句中“笑脸”一词的?13.阅读

绿茶的魅力

①茶是中国的国粹,是一种优质的保健饮料。茶叶中富含茶单宁、茶多酚等多种成分,对健身、驻颜都有明显的功效。尤其是绿茶,据研究报告显示,长期饮用绿茶,不但能解渴、清热利尿及解暑降温,而且具有防癌、保健、美容等功效。 ②绿茶具有非常好的抗癌效果。日本人的吸烟量几乎为美国人的2倍,但其肺癌的发病率却仅为美国人的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可能与他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绿

茶饮料和相关食品有关。上海医学专家在市区和郊县对癌症患者和健康人进行了对比研究,证实常饮绿茶者患胃癌的几率降低约40%,患肝癌的几率降低约30%.每天只要喝4杯绿茶,还可以预防皮肤癌。一般来说,亚洲人对绿茶的饮用量远高于西方人,这也可能是亚洲人发生皮肤癌的几率远低于西方人的原因之一。绿茶中含有EGCG等抗氧化物,研究人员认为它可能是防癌的主要成分。过去还发现绿茶能够造成癌细胞周围新生血管的萎缩,所以具有抗癌的效果,许多专家都认为将绿茶当成日常保健品相当不错。

③“茶能明目”几乎尽人皆知。这是因为茶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及多种微量元素。据测定,在所有种类的茶叶中,绿茶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每100克绿茶中就含有280毫克维生素C,是红茶的5-6倍。每天喝3-5杯绿茶,即可获得足够的维生素C。此外,茶中含氟量较高,可起到预防龋齿、护齿、坚齿的作用。

④绿茶还能让女人更美丽。因为它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而且其含有的类黄酮能增强维生素C的抗氧化功效。这种类黄酮也是珍贵营养品--蜂胶的主要成分,所以它对保持皮肤美白、活力可以说有珍品级的效果。绿茶粉也可以做成面膜,甚至还能沾一点,和一般牙膏混合后刷牙。它不但对牙齿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还可使口气持久清新。外敷绿茶包也能起到减缓黑眼圈的作用。只需将饮用后的绿茶包放在冰箱里冰镇一会儿,拿出来敷在眼睛上20分钟,黑眼圈即可得到一定的缓解。 ⑤随着国际上对绿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绿茶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人养生保健的不二选择。

(1)请根据本文的具体介绍,说说绿茶具有哪些魅力?(答出两点即可)(2)请写出划线句子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并选择其中一种,说明其作用。

第5页,共17页

(3)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4)阅读下面介绍水城富硒茶(绿茶的一种)的两则材料,说出哪一则材料可以说明水城富硒茶也具有“绿茶的魅力”,为什么?

材料一:水城是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给茶树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

材料二:经权威部门化验,水城所产茶叶的有机硒含量,在最利于人体健康的含量范围内。水城富硒茶因采收早、品质好,富含有机硒,人长期饮用富硒茶,可起到提神醒脑、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六、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0分)14.任选一题作文

请以“宽容是温暖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在600以上。15.任选一题作文。

请将题目“原来, 并不遥远”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在600以上。

第6页,共17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乃援琴而鼓之;独怆然而涕下;提携玉龙为君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愁云惨淡万里凝;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解析】

背诵默写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其题型也发生变化,从根据上下文填空,到填写某篇的名句、中心句等,又出现了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和开放型默写题.(1)(2)(3)(5)句为直接默写,根据知识储备回答即可,注意正确书写,如“怆然”“提携”“惨淡”;(4)句是理解型默写,围绕“因丰收而无比喜悦”展开的古诗词检查,综合性较强,结合诗句内容填写.(6)句是理解型默写,围绕修辞“拟人”展开的诗文考查,结合诗句作答. 答案:(1)乃援琴而鼓之 (2)独怆然而涕下 (3)提携玉龙为君死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愁云惨淡万里凝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诗文的默写.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课内古诗词,对所学的古诗文要熟练记忆,并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默写出正确的诗句. 此题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解答的关键是熟练记忆古诗词,结合具体诗句内容,正确书写即可.2.【答案】D

【解析】

A.“对峙”应读作“zhì”; B.“眷顾”应读作“juàn”; C.“贻误”应读作“yí ”; D.正确; 故选:D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别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3.【答案】C

【解析】

A.正确; B.正确;

C.“首曲一指”应写作“首屈一指”; D. 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能力.

第7页,共17页

解答时要认真审题,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4.【答案】B

【解析】

A.使用正确,首屈一指:首:首先.扳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

B.使用有误,我行我素:素:平素,向来.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该成语是贬义词,用于此处不恰当.

C.使用正确,措手不及: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D.使用正确,先发制人: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故选:B.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总之,做好该题,理解词义是最关键的.

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5.【答案】A

【解析】

A删除句前的“否”;BCD正确;故选A.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6.【答案】D

【解析】

这道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以及关联词语的辨析,首先阅读语句,再根据词语的意思,根据语境进行判断即可.

“熏染”跟“熏陶”都指由于长期接触某种人或事物而对人产生某种影响,但是,“熏染”多用来指受到某种不好的或者说不良的影响;根据语句判断应填“熏陶”,排除A、C.

“姿态万千”原指女子的美媚,形容树木等美丽的景物形容容貌,现指姿态多

D种多样;“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根据语句可知,选择“五彩缤纷”;正确.

“只要…就…”表示条件非唯一,如:只要A就B ,A是B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只要”则强调的是必要条件,即“就”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只要”的条件是必备之一,但不是唯一;“只有…才”表示条件唯一,如:只有A才B, A是B的充

第8页,共17页

分必要条件,即“才”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就必须做到“只有”的条件,且条件往往是唯一的.据此可知选择D. 故选D. 答案: D

辨析关联词语的使用,需要明确分句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表示这种关系的关联词语;解答这类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二、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三、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四、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五、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六、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七、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八、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九、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 十、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有些近义词适用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不同.7.【答案】B

【解析】

A.正确;

B.有误,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8.【答案】B

【解析】

A.正确;

B.有误,周敦颐是宋代思想家、理学家;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涉及到的名著,尤

第9页,共17页

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作品,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名著)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做好本题还需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9.【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和对诗歌感情的体会.做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再认真阅读诗歌,了解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感情.这首诗是作者登临幽州台时所作,前两句是俯仰古今,第三句登楼眺望,第四句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 A:赏析正确; B:赏析正确; C:赏析正确;

D:诗中“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眼泪”不是鼻涕.赏析有误. 故选:D. 答案:D.

这《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唐诗,体裁属乐府.

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注意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有时需结合写作背景进行赏析.10.【答案】举行“青春宣言”演讲赛;组织“青春名言”交流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拟写宣传语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又因为受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宣传语一定要易懂易记,大多会采用对偶的修辞.据此可拟写为珍惜青春,笑看生活.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如果题目中给出某些活动,还要注意所补充活动的格式要与之相同.据此可设计活动举行演讲比赛或是交流会等.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表达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合理有序的表达即可.本题中的赠言是与各青春有关.可拟写为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据此可作答.

答案:

(1)示例:①青春的魅力 ②珍惜青春,笑看生活 ③放飞青春,放飞梦想 ④青春

在拼搏中闪光(解析:主题语内容要紧扣活动的主题,语言要简洁生动而富有

第10页,共17页

内涵.)

(2)示例:举行“青春宣言”演讲赛 组织“青春名言”交流会 (解析:活动样式有很多种,例如:演讲、朗诵、手抄报、专题讲座、名人讲座等)

(3)示例:①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世界上没有既定的命运,用你青春的利剑去斩断厄运的锁链吧.⑤请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最美好的时节里留下汗水,留下希望,留下拼搏的足迹,让我们高呼:理想万岁,青春无悔.(解析:既然是赠言,可以用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富有哲理、励志向上的语句.)

本题中第一小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第二小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第三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某个主题活动设计活动形式,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与这个主题相关,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还要注意活动的格式.

11.【答案】C;D;D;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

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解释正确; B:解释正确;

C:经过十多年.阅:经过.解释有误; D:解释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的用法.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A:之:代词,指捞石兽这件事; B:之:代词,指石兽;

C:之:代词,指讲学家的观点. D:之:助词,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

A:符合原文意思; B:符合原文意思; C:符合原文意思;

D:前二种见解都是错误的,脱离了实践.不符合原文意思. 故选:D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

第11页,共17页

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是:这;非:不是;岂:怎么;为:被.句子翻译为: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②此句中重点的词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可:可以.句子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

“然则天下之事,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文中的主旨句是但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C (2)D (3)D

(4)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文言词语“是”的用法:

1、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动词,是)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代词,这样) 文言词语“寻”的用法:

第12页,共17页

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12.【答案】垂头丧气;无地自容;绝望自卑;惊恐焦虑

【解析】

(1)本题是对学生词语积累和推断概括能力的考查,知道词意的根据记忆作答;不知道词意可根据文意来推断.根据括号中的词意可以明确:A.垂头丧气 B.无地自容

(2)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从文中可以找出“这让我极度恐惧”“我心惊胆战地悄悄走过去,然后惊恐地溜走”摘出关键词:绝望自卑 惊恐焦虑

(3)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3)对比,通过…和…的对比,突出(衬托)人物(事物)…的特点,表现…的感情.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坦荡安然,让“我”内心不再羞愧,并走向健康纯净,表现了父母不一样的教育方式给予我的积极影响.

(4)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笑脸”表面是指父母在付赔偿款时的谈笑自若,并拒绝像别人那样惩罚孩子,暗指父母在“我”处于精神危机时给予“我”内心的有力呵护和关爱,点明主旨.

答案

(1)A.垂头丧气 B.无地自容 (2)绝望自卑 惊恐焦虑

“我”内心不再羞愧,并走向健(3)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坦荡安然,让

康纯净,表现了父母不一样的教育方式给予我的积极影响.

(4)“笑脸”表面是指父母在付赔偿款时的谈笑自若,并拒绝像别人那样惩罚孩子,暗指父母在“我”处于精神危机时给予“我”内心的有力呵护和关爱,点明主旨.

绝本文通过记叙我小时候偷西瓜的一次经历,我因为偷西瓜被抓而心惊胆战、

望自卑;但是父母用他们的爱和笑脸,让我内心不再羞愧,并走向健康纯净;表现了父母在“我”处于精神危机时给予“我”内心的有力呵护和关爱.

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

第13页,共17页

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3)对比,通过…和…的对比,突出(衬托)人物(事物)…的特点,表现…的感情.

13.【答案】(1)本题考查了对文章说明内容的理解和提取,通读全文,根据“长期饮

用绿茶,不但能解渴、清热利尿及解暑降温,而且具有防癌、保健、美容等功效”,提取即可解答。

(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划线句运用了大量的数据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绿茶中维生素C的含量与红茶比较,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然后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解答即可。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本题考查材料的使用,首先要明确需要说明的是水城富硒茶也具有“绿茶的魅力”,再看两则材料,材料一说的是水城适合茶树的生长,材料二说的是水城富硒茶的功用,所以材料二可以说明。答案:

(1).①防癌;②保健;③美容的魅力。

(2).列数字,作比较。(2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了在所有各类的茶叶中,绿茶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作比较:把绿茶和红茶中难生素C的含量加以比较,飿强调了绿茶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2分)

(3).不可以。“几乎上”是“差一点,近乎”的意思,去掉后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材料二可以说明“绿茶的魅力”,因为它说明了富硒茶富含有机硒,具有保健、抗衰老功能。【解析】

这篇文章首先由茶的作用引出说明对象绿茶的功效,接着具体介绍了绿茶具有非常好的抗癌效果,然后介绍了茶能明目可起到预防龋齿、护齿、坚齿的作用,又进一步介绍了绿茶还能让女人更美丽,最后指出绿茶的魅力。

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表示程度、范围、数量、估计、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修饰限制,解答能不能删去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问题,步骤是:先表态,然后解释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进而比较删除后的不同,最后明确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14.【答案】【例文】

宽容是温暖的

江南的小巷,是外婆的小巷,是氤氲着宽容的小巷. 小巷,曲而窄,窄而长.我撑着伞漫步在那爬满青苔的石板路上.聆听雨丝轻叩粉墙,回忆外婆宽容的温暖. 铁盆下的宽容

雨丝飘飘摇摇,织成一张恬静轻柔的网.网住了小巷,网出了外婆庭院里的枣树.

第14页,共17页

“丫头!枣花开了,快来看!”外婆撑着伞站在枣树下,对我笑得温柔.

正当我急急忙忙向外婆跑去的时候,“啪!”的一声,外婆倒在了地上,外婆的身旁还有一个铁盆.

“哇--哇--”我嚎啕大哭,完全不知所措.

外婆咬牙抬起头,笑笑说:“丫头,外婆没事,外婆好好的.“

我一怒之下就想冲到隔壁家理论.外婆许是知晓我的心思,连忙拉住我说:“丫头,别人只是铁盆没放好,外婆又站在底下,碰巧,没事儿,没事儿!” 枣子下的宽容

阳光透过云的间隙散落下来,残花在炎风中飞舞.那棵小小的枣树冒出了许许多多的红灯笼.

“外婆!外婆!抓贼呀!”我匆匆忙忙跑进房间把正在缝衣服的外婆拉出来. 外婆就这么被我拉扯了出来,那伙儿比我大几岁的小子们一见外婆,马上就跑得没影儿了.

我对外婆急切地说道“外婆!快去抓贼呀!他们偷了我们的枣子!”

没想到外婆笑呵呵地说:“没事儿,没事儿,枣子本就是拿来吃的,丫头乖啊!” 枣饼下的宽容

丝丝枣香在小小的厨房内蔓延开来,我一闻就知道那香喷喷、甜丝丝的枣饼出炉了. “外婆!枣饼,枣饼,枣饼!”我在一旁喊着,让外婆快点儿打开.

“你个小鬼头,就知道吃,等会儿给对门的胖婶送去几张,知道吗?”外婆笑呵呵地说.

“才不要,胖婶上次还因为买布料的事和您争,甚至还说粗话!外婆您怎么这么软弱呀!”

“丫头,这都是邻里邻居的,那点儿事算不了什么,快送枣饼去!”外婆哄着我. 外婆,一直是这么的宽容,这么的温暖. 曲曲小巷,小巷曲曲.暖暖宽容,宽容暖暖.【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语段的主要内容是一首小诗,小诗后面有一段话:宽容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修养.宽容利己,利人,利社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有过宽容他人或被人宽容的经历?是否耳闻目睹过有关宽容的故事?是否对宽容有深刻的感受?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对话中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你有过宽容他人或被人宽容的经历,另一个是耳闻目睹过有关宽容的故事.再一个是对宽容有深刻的感受以上三种思路都可以.

【误区指南】这篇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中心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套作.这就对写作进行了界定,我们写作文时注意不要跑题.

【表达方式】本文适合前半部分使用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结尾使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来升华主题.

第15页,共17页

【细节描写】题目中的“温暖”一词,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写本题目时,心理描写一定到位.

【文体选择】因为题目要求中有这样一句话: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所以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也适合写议论文.

【例文点评】本文紧扣题目截取了生活中的多个“瞬间“,采用特写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绘出生活中一些美好的宽容瞬间,热情歌颂了人与人之间淳朴、浓厚的情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极具美感享受的人生画卷.运用小标题,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形式新颖.15.【答案】【例文】 原来,美并不遥远

美,是人生的一种追求,然而,我往往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在追求美的时候,并不知道真正的美在哪里,对早该注意的美倒是熟视无睹.

我从小对画画兴趣很大,美术成绩一直不错.上中学后,我更是把每一幅画画得尽善尽美,但老师似乎总不满意,给的分也总是5分.

又到美术课了.今天要画的是一只普通的花瓶,没有插花,而且似乎很旧.老师也只说了一句:“今天画这只花瓶,只画你看到的,看谁画得最好…”我拿着铅笔,端祥着这只旧花瓶,心里直嘀咕:“怎么用只旧的,还不插花…老师也真是的,就不会换只新的,让我们好画得美点儿?”我不禁皱了一下眉头,向周围的同学看去,他们也是一脸难相,并不比我好多少.我又抬起头,更仔细地观察着.呀!我突然一惊,花瓶瓶口居然有一个不算太小的豁口,而且裂纹一直曲折延伸到中间的瓶肚处!我更犯难了.平常画的都是很新很美的东西,作品的效果也好,可这豁口、裂纹是和尚头上的虱子 --明摆着的.这该如何下笔呢?这时,老师走到我的身边,我抬头望着她.她仿佛看出了我的疑惑,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看到什么,画什么.”她向我深深地点了点头,就走开了.我心里一动,迅速拿起笔画了起来.

下课了,我站起来,收我们组的图画本(我是组长),他们一个个都画很得漂亮. “成绩出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都跑到讲桌前,翻找着自己的作品.“听说只有一个5分,不知是谁.”我听着大家的议论,突然发现自己的签名.这时,美术老师走进了教室,同学们陆续回到了座位.“把你画的向大家展示一下!”老师对我说.我拿着作品走上讲台,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只很旧的没有插花的花瓶,瓶口有一个豁口,一条裂纹曲折延伸到瓶肚…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啊,一只没有插花的旧花瓶,表面上不太美,但它是真实的,真实地记录了曾经带给人们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哦!原来,美并不遥远…【解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而且没有提示性文字,需要我们自己紧扣题目打开思路,题目难度适中.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我们在确定主题时,可以按照半命题作文《原来, 并不遥远》来写,需要填充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第16页,共17页

如快乐,如幸福,如成功等词语可以作文写作关键词.

“原来, 并不遥远”为题写文章.选择记叙文、【文体选择】题目要求为:以

议论文都可以.

【细节描写】因为本文就是写发现一些原来没发现的东西或者情感,心理描写一定要写到.

【形式创新】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写别人的事情,另一个是写自己的事情.

【误区指南】我们应避免自己的作文出现以下毛病:只写某人或者某种情感在身边,缺少具体的记叙文字充实,只空发议论,给人假大空的感觉.

【例文点评】这篇作文叙述“我”的自认为很好的作品却得不到老师赏识和肯定,而在一堂平常的美术课上,一只普通不过的豁口旧花瓶,引起了“我”深思,在细心地观察下,发现了它本应有的美,真实地记录了它曾经带给人们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由此感到悟到:美是到处都有,而是缺少发现.

第17页,共1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