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2.自主性交易与补偿性交易
按照发生的动机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所谓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和企业出于自主性目的 (比如追逐利润、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这些交易所产生的货币收支并不必然相等,由此会导致对外汇的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进而引起外汇价格(即汇率)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当局要么允许汇率变动,使自主性交易收支自行达成平衡;要么通过增减外汇储备或向国外借款来弥补自主性交易不平衡所造成的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以保持汇率的稳定。在货币当局有义务保持固定汇率的情况下,自主性交易收支不平衡所造成的外汇供求缺口势必要予以弥补或填塞,而补偿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或称调节性交易正是基于这一需要而进行的交易。因此,所谓补偿性交易,并不是因其本身理由,而是为了弥补自主性交易不平衡而发生的融通性交易,比如为了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动用官方储备等等。 3.经常项目收支差额
1.这一差额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是一国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虽然经常项目的收支并不能代表全部国际收支,但它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包括无形进出口,如劳务、保险、旅游、运输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因而被各国广为使用,并被当作是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2.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经常采用这一指标对成员国的经济进行衡量。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特别重视各国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 4.综合差额(Overall Balance)
1.综合差额=官方结算差额+官方短期资本流动差额(官方短期对外借款与贷款差额)。
2.由于综合差额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反向变动(会计账户意义上),所以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差额为正,表明该国国际收支顺差,储备资产增加;这一差额为负,表明该国国际收支逆差,储备资产减少。由于负的总差额会导致储备资产耗尽,所以通常认为不可取。但正的总差额过大所导致的储备资产巨额增加,对一国经济也不尽有利。因为:第一,储备资产增加会导致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这将带来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从而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第二,由于储备资产的 收益率低于长期投资的收益率,因此储备资产过多相当于资金占用过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后,储备资产中的外币会蒙受贬值损失。 5.周期性不平衡
6.货币性不平衡
7.从分析汇率变化的效应和经济含义的角度——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和有效汇率
1.名义汇率(nominal Exchange Rate)就是现实中外汇买卖交易时所使用的汇率。它可能由市场决定,也可能由官方制定。 由于这一汇率不一定体现不同国家的价格水平变动,不一定体现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情况,不一定真正反映货币的实际价值,所以被称为名义汇率。 现实经济生活中,用名义汇率值的变化来说明汇率的变动幅度和趋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某一段时间内,美元对日元和欧元的汇率下跌,而美元对英镑的汇率却上升,这时,采用名义汇率是不能全面反应美元汇率的变动幅度和趋势的。
2.实际汇率(Real Exchange Rate)是相对于名义汇率而言的,根据不同的需要,实际汇率有多种不同的定义。(1)外部实际汇率,其公式为: 其中,R为外部实际汇率;e为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Pf 为外国商品价格水平;Pd为本国商品价格水平。由于这一汇率反映的是国际范围内商品交换的相对价格,因此被称为是外部实际汇率。其实质是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外国商品与本国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 外部实际汇率R的值下降,表示单位本国商品所能换取的外国商品数量增加,即本国货币实际升值;反之,则反之。 8.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能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1.如何理解广义的国际收支定义?
R=ePf/Pd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1.国际收支记录的是对外经济交易,即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也就是说,理论上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当包括在国际收支范围内,所依据的标准并不是交易双方的国籍,而是依据交易双方是否有一方是该国居民而另一方不是该国居民。
2.国际收支是系统的货币记录,国际收支反映的内容是以交易为基础,而不是以货币收支为基础。(包括等价交换、单方交易、无偿援助、移居、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这些交易既包括涉及货币收支的对外往来,也包括未涉及货币收支的对外往来,只不过未涉及货币收支的对外往来须折算成货币加以记录。 3.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4.国际收支是个事后概念,定义中的“一定时期”一般是指过去的一
个会计年度, 所以它是对已发生事实进行的记录。 2.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一)临时性不平衡
由于非确定因素和偶然因素造成的,程度轻、时间短、具有可逆性,是一种正常现象。 (二)结构性不平衡
由于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内经济产业结构在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结构性不平衡(通常反应在贸易账户和经常账户上,具有长期性质,扭转起来比较困难。) (三)货币性不平衡
国内货币供应量的过分增加使得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使得进口易出口难的情况。 (四)周期性不平衡
一国经济的周期波动:衰退时期:总需求下降,进口下降,国际收支顺差;繁荣时期:总需求上升,进口上升,国际收支逆差。引起周期性不平衡。 (五)收入性不平衡
周期性、货币性、经济处高增长阶段,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收入性不平衡。 (六)预期性不平衡
1、从实物的角度讲,预期一国经济快速增长,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将增加在本国的实物投资,当本国的资本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投
资将通过进口资本品来实现,资本品进口的增加和经常账户的逆差。 2、从金融的角度而言,经常账户的逆差要由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来融资;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对本国经济增长和证券价格上升的预期,国外资金直接投资于本国的证券市场,造成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 (七)币值扭曲
该国僵硬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政府对汇率进行人为干预,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名义比价持续背离实际比价,币值扭曲,本国商品价格持续较高或者较低,出口持续下降或者增加,进口持续下降或者增加,造成国际收支逆差或者顺差。
3.货币当局持有国际储备的目的:
1.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国际储备的首要作用
2.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汇率
然而由于各国货币金融当局持有的国际储备总是有限的,因而外汇市场干预只能对汇率产生短期的影响。但是,汇率的波动在很多情况下是由短期因素引起的,故外汇市场干预能对稳定汇率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和金融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3.信用保证
4.外币成为外汇的条件?
1.自由兑换性,即这种外币能自由地兑换成本币;
2.普遍接受性,即这种外币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能被各国普遍地接受和使用; 3.可偿性,即这种外币资产是可以保证得到偿付的。
只有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外币及其所表示的资产(各种支付凭证和信用凭证)才是外汇。
5.影响汇率变动的经济因素?
(一)国际收支
必须指出的是,国际收支状况并不一定会影响到汇率,这主要看国际收支顺差(逆差)的性质。短期的、临时性的、小规模的国际收支差额,可以轻易地被国际资金的流动、相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政府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和其他因素所抵消。不过,长期的、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一般必定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 (二)相对通货膨胀率
货币对外价值的基础是对内价值。如果货币的对内价值持续降低,其对外价值——汇率——也必然随之下降。自从纸币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金属铸币流通后,通货膨胀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发生。因此,在考察通货膨胀率对汇率的影响时,不仅要考察本国的通货膨胀率,还要考虑它国的通货膨胀率,即要考察相对通货膨胀率。 (三)相对汇率
(四)总需求与总供给
(五)预期因素是通过影响国际资金流动来影响汇率的,有时候也能对汇率造成重大影响。然而引起人们预期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
(六)财政赤字:国内货币供应量和需求增加,国内通货膨胀,本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 (七)国际储备
货币论的政策主张?
1.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
2.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的稳定函数,而货币供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因此,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总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
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
吸收论的政策主张?——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吸收论) 以逆差为例,运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总吸收,减少进口品的需求;同时,运用紧缩的财政政策也会使得总收入下降,需采用支出转换型政策来消除紧缩性的不利影响,(前提国内存在闲置资源)使得进口减少的同时出口能够增加。这样既能够达到外部平衡,也能够达到内部平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