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 路桥工程 2015年4月 ・207・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沉降分析及对策 徐红军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江苏苏州 21 5 008)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盾构法施工已成为目前区间施工主要工法。本文结合 苏州地区富水软土地层,对盾构穿越既有构筑物变形分析及对策展开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盾构区间;建筑物;变形、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586(2015)07—0207—01 前言 城市地铁在给城市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在建设施工中给 城市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城市中进行隧道掘进时,地表沉 降引起的工程灾害日益增加。由于发生异常沉降,导致建筑物 变形开裂、房屋倾斜、地面坑洞等安全事故,给工程施工造成 极大负面影响。无论隧道埋深深浅,开挖直径多大,都会破坏 地层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会导致地表发生沉降位移。本文结 合苏州工程实例就对如何控制盾构区间施工引起的建筑物变形 及控制方法进行阐述。 1工程概况 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某标段某区间长ll53m,采用采用盾 构法施工。区间覆土厚度9.7~18.7m,最大纵坡为25.784%o。 此区间共计穿越9处建筑物,其中4处建筑为下穿,5处 建筑物为侧穿。区间覆土从上之下分别为2粉质粘土、3粉土、 l粉质粘土、2粉砂或粉土、1粉质粘土层,隧道底层主要为2 粉砂或粉土层。 2盾构穿越建筑控制区域 根据苏州地区盾构穿越建筑物管理办法要求,对盾构施工 地表沉降横向影响范围界定为隧道中心线左右两侧各20m。在 横向影响区域内的房屋均定义为盾构穿越的房屋。 盾构穿越房屋段纵向控制区域分为A区和B区。A、B区 之外为非控制区。A区定义为盾构穿越房屋前10环以及盾构 穿越房屋后管片脱出盾尾l0环加上房屋本身宽度三者之和。B 区定义为盾构穿越房屋前10环到前30环间的范围(24m)。如 图l所示: ▲E -E 片脱出盾尾后,容易产生管片变形或错位,引起部分土体沉降。 5盾构区间穿越建筑物变形的控制对策 5.1土压力的严格控制 根据试验段的数据研究和分析,参照以往相关施工经验和 数值模拟的参数,确保盾构隧道穿越小区时正常掘进,设置合 理范围的土压,并保持土压力的稳定性,保证正常掘进时隧道 上方地表附近的地面变形和建筑物沉降数值控制在要求的范围 内。 5.2掘进速度控制 盾构穿越建筑物段掘进时,匀速掘进且禁止停机。掘进速 度控制在2cm/min V 3cm/min。 5_3盾构同步注浆与二次注浆 5.3.1同步注浆量与注浆压力 同步注浆采用“准厚浆”或可硬性浆液。同步注浆量根 据公式Q=v× 进行计算,其中由于地层为富水粉细砂层, 通过对地质勘察报告中该种地层的孔隙比、渗透性分析, 的取值2.1来进行取值,通过计算,每环注浆量在4m ;注浆 压力的设定首先根据地层及地下水位的情况计算出土仓压力, 该压力根据公式计算出土仓压力为1.92bar,通过以上计算及 分析,初步拟定注浆压力2.5.3.0bar,来进行控制。 5_3.2同步注浆速度的控制 注浆量及压力设定后,根据掘进的速度要控制注浆的速 度,每环注浆量注完的时间要与掘进的时间相匹配,原来同种 地层的掘进的速度分析,1.2m的管片每环的掘进时间一般在 25.30min范围内,因此初步确定同步注浆的流量控制在250— 300L/min的速度范围内,通过流量的分析控制每个注浆泵的 注浆次数在180.240次。 5-3_3同步注浆结束标准 注浆量达到设计值的90%以上时,即可认为达到了质量 要求。 5.3.4二次注浆 在盾构穿越建筑物段,二次补浆使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匿囝匿lO并 埔并 曩拜 鞋 图1 每环注浆为1.2m 。砂土层中管片脱出盾尾5环开始进行二次 注浆,粘土层中于管片脱出盾尾7环开始注入,2环管片内注完。 5-3.5盾构密封油脂 5.3.6选择通过地表建筑物的方式和合理的隧道埋深 盾构施工过程中,下穿建筑物时,在建筑物外荷载情况 下,双线隧道拱项沉降呈现叠加趋势,相互影响。周围土体会 受到盾构挤压扰动的影响,受扰动影响的区域土体沉降较为明 显。数值模拟正常通过是拱顶沉降最大位移为12.23mm,通过 3变形控制标准 建筑物变形监测主要为沉降监测、倾斜监测、裂缝监测、 位移监测、挠度监测。结合苏州轨道1号线典型软弱土层特 点,经理论分析及多个现场试验研究,在采取相应盾构掘进措 施以及壁后注浆、二次补浆的条件下,确保房屋安全,并可实 现的盾构穿越房屋段地表及建(构)筑物变形控制值为:地表 隆起不大于6mm,地表沉降不大于l6mm:建筑物隆起不大于 6mm,建筑物沉降不大于20mm,建筑物倾斜不大于4‰。 4盾构区间穿越建筑物变形原因 4.1在进行盾构施工的过程中,盾构机对左右两侧土体的 支持力小于周边土体的原始土压力,这会引起土体向盾构机移 动变形; 4.2由于盾构机给予前方土体的推力是通过千斤顶实现 的,当推力减小到小于前方土压力的时候,会引起前方土体的 塌落,进而引起土体流失; 4-3盾构掘进过程中,地下水位由于出土而下降,导致盾 构机前方土体出现先期沉降,而掌子面土体超挖,引起的地表 沉降尤为明显: 4.4在含水量不稳定的地层中,当盾构机掘进之后,拼装 管片衬砌,周围土体与管片之间的间隙由于未能及时进行同步 注浆补偿或注浆压力不合适,掘进速度过快,同步注浆量未能 完全填充管片与土体间隙,导致土体向盾构隧道移动流失,引 起地层沉降。 4.5由于管片拼装后,未能对管片螺栓进行及时复紧,管 建筑物下方时拱顶最大位移为12.85mm,盾构正常施工通过建 筑物下方时和未通过建筑物下方时相比较,地表位移基本相同, 为10mm。侧穿通过时地面沉降建筑物一侧明显大于无建筑物 侧,侧穿建筑物时,盾构正常施工通过建筑物偏下方时和未 通过建筑物下方时相比较,同样地表位移基本相同,为4mm, 较下穿建筑物时明显减小,但是经过建筑物下方时,拱顶沉降 位移影响呈现不对称趋势。隧道施工过程中,选择侧穿建筑物 较下穿建筑物能够较好的控制地面变形沉降。 一参考文献 [1】孙春光.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密集建筑物沉降分析及对策[J]. 山西建筑,2013(08):154—157. [2】刘春阳,张鹏,张继清.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安全 性分析[J1.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2): 69—72. 【3】陈星欣,白冰.隧道下穿既有结构物引起的地表沉降控制 标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01):103-108. 【4】黄宏伟.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地 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1):13.20.